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数字人文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资源的日益普及,使得数字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其中也包括传统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数字技术与人文科学结合所形成的数字人文这一交叉学科成为了人文科学研究的新热点,也意味着高校图书馆需要提供更丰富和优质的信息与知识服务作为保障。如何整合图书馆现有的信息资源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支持已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课题。

1 数字人文服务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近二十年来由“人文计算”发展而来的新兴研究学科,它基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物,它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对人文科学资料进行数据统计、量化分析和智能处理,从而得出与传统人文科学研究不一样的结论。数字人文既对人文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两方面的要求。

1.1 建立完整人文数字资源库

数字人文的研究是以丰富的数字人文资源为先决条件的,因此需要高校图书馆建立完善且易于挖掘的人文资源数据库。其范围既包括本校所收藏的资源,也包括其他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人文数字资源,甚至也包括未被收集到的图书馆内和尚未数字化的人文资源。这既要求图书馆主动搜寻,整理并数字化资源,更要求图书馆建立与其他人文数字资源库的紧密联系,以建立本校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

1.2 实现对人文数字资源库的深度文本挖掘

数字人文的研究是对人文科学的深度探索,其对人文材料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将远远大于以往。因此,图书馆需要对自身的人文资源库进行深度的整理和标识,减少机读文本的限制,减少资源远程获取的难度,并能够提供一定的文本分析服务,以满足数字人文研究文本深度挖掘的需求。

1.3 实现人文资源的个性化整理

数字人文的研究也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个性化人文研究,图书馆必须实现基于学者个性化研究的需求对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和筛选。因此,图书馆应该拥有有效的智能检索工具和信息分析工具,实现对自身所收集的数字人文资源的检索、文本分析,甚至可以提供对人文知识结构的可视化展示。

2 我国图书馆基于数字人文服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图书馆基于数字人文服务的现状

数字人文资源的整合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这并非某一所大学图书馆或某个大学图书馆协作组织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参与才能完成。从国内外的经验看,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2.1.1 图书馆人文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分析了一流论文产出的部分因素,但这并不是一流论文产出的全部原因。本文在定义一流论文时仅仅关注了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这一项指标,并不是对论文的全面评价。我们期待在后续研究中能够找出更多一流论文产出的影响因素,全面评价一流论文。

2.1.2 介绍国外图书馆基于数字人文需求的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经验

西方国家的数字人文研究开展较早,图书馆针对其的服务与资源建设的案例也较多,并形成许多成功的经验,因此,介绍和引进国外经验是我国图书馆研究者的重点内容。如:朱顺华分析研究了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数字人文的案例,肖希明等对欧洲Europeana数字人文项目中图书馆作用的关注等。其中,数字人文研究项目的支持与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提供是介绍的重点。

2.1.3 探索适合于国内图书馆基于数字人文需求的服务方式

在国外经验和我国数字人文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许多图书馆也开始探索适合本校的基于数字人文的服务方式,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开展数字人文阅读,即依靠本馆所藏的数字人文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给予读者特殊的阅读感受。如:许多图书馆将数字化的影像、声音融入到经典阅读给予读者立体的阅读感受。

(2)为人文研究项目团队提供嵌入式的数字化服务,即运用图书馆所拥有的数字化人文资源,发挥图书馆在文本挖掘等方面的技术专长,通过提供数据分析为人文学科研究提供指导服务。

虽我最近才发现完美的真理存在于佛教中,但注意发现这点并非最近才开始。明治初年早已有此意愿,尔来刻苦努力十余年,其间一心专注于这点,未尝一日忘之。然而,我并非自一开始便相信佛教为完美的真理。尚未发现其为完美的真理时,却相信其非真理,诽谤排斥,并无相异于常人所见。

(1)能够自由进行跨库检索和信息提取,平台必须提供一定信息检索入口,方便数字人文研究者以一定方式检索和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编排,如:目前国外正在推进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允许用户采用地点、时间、关键词、类型、机构等多种方式检索,并可以按照时间或地图方式进行直观浏览,方便了数字人文研究者进行研究。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数字人文服务信息整合的问题

虽然各个高校都重视对本校的数字人文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并因此建立了许多特色人文数据库,但依然不能满足数字人文研究的需要,主要原因有。

(2)融入:现代人的乡野情怀(纵情山水、归隐田园、瓜果廊下、花草院落、静谧水面……),住宿的舒适性(房间的实用性、私密感等),都市生活的时尚与精美(能进行精美早餐、下午茶点、午后咖啡的附属空间);

2.2.1 数字人文资源库还不完善

(2) 设立建设发展资金,鼓励数字人文资源的发展。以建设发展基金的形式资助数字人文项目,将有效地引导和鼓励高校图书馆对收藏的人文资源进行数字化、开放并与其他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如:美国图书馆与博物馆协会专门设立了“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津贴”鼓励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开展合作,促进这些机构之间的知识共享[4]

连续配筋混凝土刚性基层沥青面层复合式路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王莉(6-103)

2.2.2 高校图书馆之间并没有建立广泛的人文资源共享协议

虽然通过图书馆协会的协调,各个高校之间基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CASHL)等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平台实现了部分文献的检索、传递和获取,但由于其限制较多,可获取资源种类单一,且无法基于这些平台利用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提取、分析,由于没有统一合适的检索平台,数字人文的学者只能依次访问各个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来获取相关资源或数据,这种耗时费力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数字人文研究的需求。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人文资源的征集和数字化,并建立了特色人文资源库,如: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的陕北民歌特色数据库、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汉水流域文化数据库等,虽然这些特色人文资源库并非是专门为数字人文研究而建立,但其长期收集整理所建立起来的丰富的人文数字资源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基础,能够帮助人文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如:上海图书馆基于馆藏家谱数据库开发的家谱知识服务平台,能够为学者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某一时期内某一姓氏在某一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帮助相关人文学者进行有关姓氏变迁和姓氏文化方面的研究。

3 基于数字人文服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

理想状态下,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数字人文资源应能够在一站式检索平台上检索和获取,也能够实现在各个人文资源库上自有的访问、提取数据并能够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分析。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三个方面工作。

3.1 实现以政府主导各高校图书馆参与的人文资源整合

近年来数字人文研究在我国高校已经得到关注,许多引入瞩目的数字人文项目被推动,如: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的华夏家谱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平台[1]。甚至在武汉大学已经成立一家数字人文研究中心[2],其快速的发展自然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注意,并且广泛认为图书馆可以通过资源建设、数据库应用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为高校数字人文项目开展研究提供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为实现数字人文服务主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

一晃又是几年,文字让我深受知识的洗礼,对情感的把控也越来越细腻,但更让我惊叹的是,我已无数次地不由自主与书产生了共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岑参远眺好友而去的失落孤寂带你回到了当年你的诀别;人力车夫,无情社会,祥子坠入黑暗深渊忆起你对贫苦邻居的互助;外星入侵,人类灭亡,地球文明走向毁灭让你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体会了人性丑恶与真美……一份共鸣,便能引起我心中如此感慨的震撼。

(2)解决相关的版权争议,理论上平台应与所有数字人文的版权所有者达成版权协议,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版权责任不明、版权关系复杂等问题,因此需要多种方式解决版权问题,目前国外图书馆采取两种方式解决版权问题:一是版权集体授权的方式,另一种是专有使用方式,但对我国数字人文平台建设的版权仍需要更多方式的探索。

目前大部分数字人文资源库都是由高校图书馆自发进行整理和数字化的,不但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很多数据库更多只是一种人文资源的数字展示平台,并没有统一的规范。由于各个数据库的组织和著录标准并不一致,其对图片、文字等资源的处理也不一致,导致图书馆无法基于这些人文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人文信息检索平台,更不要说基于这些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并据此开展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

3.2 建立共同的信息整合平台

如果想实现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提取,建立基于共同元数据基础的信息平台是基础,这个平台必须能够满足三方面的要求。

(3)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和活动,许多图书馆自身也融入到数字人文的研究和相关活动中去,包括由图书馆自身申报数字人文研究项目、开展数字人文相关的培训、甚至建立数字人文中心和“工作坊”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2017年建立了第一期的“数字人文工作坊”,重点培训本校师生如何数字人文分析工具。

(1) 制定政策和法律指导,规范对各学校的数字人文资源进行整合。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中有不同的利益需求,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和指导,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有力的行政手段进行规范或干预,目前西方许多国家都制定法律法规积极促进不同机构内的人文资源数字化和相互整合,如:澳大利亚政府在2013年曾颁布一向政策鼓励澳大利亚的文化机构对其所拥有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开发和保存,并推进开放获取,要求国家艺术馆、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发挥领导力量,协调各方力量对资源进行整合[3]

(3)能够进行个性化的操作,包括对检索结果的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定制和refworks输出,此外还应当能够配合使用一些数据分析软件,如:RapidMiner或Gephi等大数据分析软件。方便研究者对数字人文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一方面:营造幽静舒适物理环境,如可提供多种休闲空间(双人的、小组型、大型的),在休闲空间配置便捷的电脑、投影仪等网络设备;并在休闲空间配有桌椅、沙发、台灯,摆放都是可以移动的。为大学生网络休闲活动开展提供活动场所,提供便利的客观条件,以弥补大学生休闲设备的缺失。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开辟双人“卡座”、“研修室”、“音乐厅”,崭新的沙发配上网络设备,以备大学生学习休闲之用。

3.3 实现数字人文资源库元数据互操作

建立数字文化资源的平台。若想提供统一的检索接口必须兼容各个高校图书馆资源和格式的数据差异,这需要解决元数据互操作的问题。常用的元数据的互操作方式有:

(1) 映射,即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方式实现两个不同标准之间的元素转换。

与此同时,通过科学技术实现食物的天然化、纯粹化也被更多地运用于各种原配料的生产过程中。部分食品企业开始通过从低值原料或植物性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质、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色素、从天然资源中制造食品添加剂等方式,逐渐摆脱人工化学成分在食品中的占比,为食品赋予了更多的自然滋味。

(2) 复用与集成,即将不同来源的多条记录整个到一个功能模块中并重新形成一条新记录。

二是从监管链条的角度看,专员办应当更加注重绩效监控结果反馈的及时性。“约束有力”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专员办监督成果向财政部的及时反馈是保证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落实的重要一环。专员办应定期将属地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情况,特别是重点项目绩效运行管理情况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报告财政部,突出上下联动机制的落实。及时揭示执行偏离目标,目标进度不达预期的问题,分析反映造成偏差的原因,着重反映绩效一般的项目的改进进度,对交叉重复、碎片化项目提出调整意见,对低效无效资金、长期沉淀资金提出削减或收回资金,统筹用于亟需支持的领域的建议,供财政部决策参考。

(3) 互操作协议,即为了实现跨库检索对参与建设的数字人文资源库建立元数据互操作协议。

(4)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接口,即将系统原有的数据、管理系统和检索方式按照某种新协议进行封装,实现外部程序与系统的交互。

(5) 关联数据,即通过在两个系统之间的元数据建立匹配点,建立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关联,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元数据操作。

4 结束语

数字人文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孕育着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的增长点。但良好的服务必须以各个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资源整合为基础。高校图书馆应尽早开展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不断开展各种信息整合的尝试,为建立最终的数字人文平台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旻. 华夏家谱GIS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武汉大学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推动数字技术深层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EB/OL].http://ssroff.whu.edu.cn/info/1009/1407.htm. 2011-5-11/2017-11-29.[3][4] 肖希明,田 蓉.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 (5):49-57.

[5] 朱华顺. 美国图书馆数字人文案例研究及启示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 (6):58-62.

 
陆溯,谢珍
《晋图学刊》 2018年第02期
《晋图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