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射频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观察

更新时间:2009-03-2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手术方法以微创射频治疗为主,但长期疗效欠佳,复发率较高[1]。有文献报道,在射频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小针刀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理想[2],但相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2014月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50例采用射频联合小针刀微创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IgD型MM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类型的骨髓瘤相似,以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1, 5-6,11]。在应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新药及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前,IgD型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6];另有文献[12]报道,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1个月,3年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36%、21%。大剂量化疗后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延长其无病生存时间[8, 13-15]。研究[13]表明,单纯化疗患者的疾病总体生存期可达2年,化疗加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体生存期可达5.1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 16例,年龄20~70岁,平均46.5±7.5岁,病程0.6~12年,平均3.8±1.2年。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6.2±7.3岁,病程0.6~12年,平均3.9±1.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标准》、《临床骨科学》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标准[3];(2)经X线片、CT 和(或)MRI确诊;(3)患者疼痛症状显著;(4)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腰部其他疾病者;(2)无法配合治疗者;(3)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治疗。X线机C臂下定位受损椎间隙,穿刺针经靶点穿刺至病变位置,拔除针芯,连接北琪R-200B射频电级,测定阻抗为132 Ω,根据患者耐受及适应情况,将脉冲电流调整到1.5 mV进行电刺激,必要时可插入二针实现多靶点消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针刀微创治疗。患者保持俯卧位,适当垫高腹部,根据病灶位置选择关节突关节、横突及椎间孔外口、软组织压痛点作为治疗点(可取多个治疗点,不宜超过8个)。标记进刀点,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铺巾。采用3号小针刀于治疗点快速进针,控制进针深度,尽可能放慢速度,进针与皮肤垂直,刀线与肌纤维、脊柱纵轴方向平行,尽可能避开血管、神经。出针后对切口部位压迫止血2 min,贴敷创口贴。每周1次,连续治疗2~3次。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1)症状: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进行JOA症状评分[4],包括3个维度: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活动受限度(14分),得分范围0~29分,分数越低,功能障碍越明显。(2)VAS疼痛评分: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5],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进行VSA评分,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显。(3)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预后及并发症:预后标准参考赵红义等[6]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评价标准,良好:腰痛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轻度受限,下肢肌力可,能做轻工作。

观察两组治疗后预后情况,并发症包括疼痛加剧、瘫痪、直立困难等(综合患者主诉、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

2.1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在JOA症状评分三个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观察组V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v点最坏情况下关联个3-面,个6-面,v的邻点均为3度点且v的非三角邻点关联着一个3-面。由R1,R2.1,R3.1或R3.2或R3.4及最坏3-面9+-点情形得:

2 结 果

3)刚度和屈服极限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变形能则随贮藏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破裂极限和破坏能在贮藏最后3天达到最大值。

1)SIFT,该算法用于检测斑点;2)SURF,该算法用于检测斑点;3)ORB:该算法代表带方向的 FAST 算法与具有旋转不变性的 BRIEF 算法。

 

表1 两组治疗前后JOA症状评分比较 分

  

组别 主观症状 临床体征 活动受限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12±1.01 7.12±0.92 2.02±0.40 4.43±0.69 6.70±1.28 10.92±1.02对照组 4.46±1.02 5.41±0.74 2.01±0.47 3.09±0.53 6.81±1.23 8.39±0.9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 治疗后3周观察组 6.03±1.25 3.51±1.02 1.15±0.57 0.99±0.12对照组 6.09±1.31 5.01±1.31 3.57±0.95 1.46±0.64

2.3 治疗预后及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恢复良好48例(96.0%),对照组恢复良好41例(82.0%),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2例(4.0%),1例为治疗后疼痛加剧,1例为直立困难;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1例(22.0%),其中4例疼痛加剧,2例瘫痪,5例直立困难;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诱因较多,包括长时间不正确姿势、肌肉张力过大、风寒及风湿等侵袭,并且该疾病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7]。我国97%中老年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有年轻化趋势[8]。近年来,射频手术联合小针刀手术逐步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满意度较高[9]。射频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方法,能促进病椎部位血液循环,具有消炎、镇痛及松懈粘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功效。该方法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轻微疼痛等优点,患者术后2天即可下床。治疗温度低,不损伤周围组织,也不损伤硬脊膜、神经根,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期恢复。小针刀手术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淤滞状态及神经根的微循环,消除病灶椎体部位的炎症、水肿等,减轻疼痛,避免病情反复迁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JOA症状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由于射频联合小针刀治疗对局部软组织挛缩、粘连、瘢痕的松解更有效,明显降低病椎对局部组织的挤压,有利于症状消退。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联合治疗减轻疼痛的效果优于单一射频治疗。此外,观察组治疗后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的同时,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更好。

综上所述,射频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平,郝定均,王晓东,等.两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6):438-442.

[2]王信.双极射频微创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16-18.

[3]段红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6):4227-4230.

[4]李明明,张盛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标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2):73-74.

[5]宗行万之助.疼痛的估价——用特殊的视觉模拟评分法作参考(VAS)[J].实用疼痛学杂志,1994,2(4):153.

[6]赵红义,王金贵,周翔,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研究[J].河南中医,2014,34(2):330-333.

[7]徐奎,覃正仕,赵权.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109-112.

[8]杜江.近5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8):5529-5530.

[9]李绍军,谯智泉,戚秩铭.臭氧射频消融小针刀松解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25-27,117.

 
张铎安
《交通医学》 2018年第02期
《交通医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