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消逝与绽放:童年危机之表征、归因与解构

更新时间:2009-03-28

童年是儿童动作、情感、思维、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童年是绚烂与圣洁、惊奇与发现、梦想与希望一般的存在。然而对于当代儿童,快乐童年却可能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率先兴起“童年消逝”学说,并发出要“保卫童年”的心声:艾尔金德在敏锐观察到美国社会一再错误地追求儿童快速成长和过分开发幼儿智力这一严重倾向后,向社会发出了“不要给年幼的孩子太大压力,不要揠苗助长”的呼声〔1〕;尼尔·波兹曼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消逝的过程,痛心于“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2〕;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以其丰富研究围绕童年和媒体发出“童年之死”的悲叹〔3〕;玛丽亚·温恩在她的著作《没有童年的儿童》再次重申波兹曼观点——“美国儿童的童年正在快速地消逝,而且已经濒临灭亡”〔4〕。西方“童年消逝”学说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夸大其辞,从我国儿童的处境看,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导致了教育与童年的分离,儿童教育越来越背离童年的自然价值,这给儿童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隐忧。面对童年危机,儿童教育更应该逆流而上、担起重责,找寻儿童教育的出路。

在双向转诊方面,为医联体成员单位65家;签约医院119家,建立了双向转诊接待点,服务涵盖整个就医流程,更好地满足了双向转诊患者的就医需求,得到了双转医院和患者的好评。

纳布啡已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应用剂量从0.1mg/kg到0.3mg/kg不等[6-8],本研究结果表明0.1mg/kg纳布啡能提供与舒芬太尼0.1μg/kg用量相似的镇痛镇静效果,且可减少丙泊酚用量,但有相当比例患者苏醒后半小时仍存在坐起或站立感头昏目眩,不能行走,平卧好转,严重影响苏醒室周转速度,降低患者满意度,限制了其在日间手术及无痛检查的应用。

一、童年危机的现实表征

()童年理性的侵蚀儿童的浅薄化冷漠化商品化

童年期是儿童理性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但是当前童年理性正不断遭受侵蚀,首先表现为儿童不断下降的阅读与读写能力。美国凯泽基金会在2003年针对儿童电子媒介使用情况及对阅读能力的影响做了一项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指出:“卧室中有电视机以及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或从事室外活动,更少有时间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就会遇到更多困难。”〔5〕在印刷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儿童主要靠书本获取知识,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深思、理解,以获取一定深度理性为目标的文明化过程,儿童在头脑中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编码,这无疑可以促进儿童理性的增长。然而新兴电子媒介产品冲刷了传统图书市场,儿童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电视、手机、电脑等而无法自拔,直接导致了对读写能力和文化学习的轻视。

(13)温度计一般采用水银温度计或酒精温度计,温度计的量程应按照所测量处的工作温度值确定,工作温度值在量程的2/3处较合适。

“规训”这一概念首次由福柯提出,“它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术、程序、应用层次、目标”〔11〕。家长和学校就是通过规训监控孩子一言一行,让儿童童年变成痛苦的“监狱”。

()童年色彩的缺失儿童成长遭遇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这一术语在2005年首次出现在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的儿童》一书中,它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异的断裂关系,孩子们生活在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出来的环境,高强度、高负荷的学习压力以及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使儿童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7〕。童年本该是:在春天,看小鸟鸣春、百花争艳;在夏天,听蝉鸣阵阵、看漫天星辰;在秋天,看麦浪滚滚、硕果累累;在冬天,看冰封雪地、鹅毛大雪。曾几何时,乡下的田间地头被一栋栋高楼大厦所代替,悦耳动听的鸟鸣声被机车驶过的轰鸣声所覆盖,捉迷藏、打沙包、摸小鱼、捉蜻蜓这些朴素自然性的游戏被冷冰冰的电子产品所代替。大街小巷里再也看不到奔跑跳跃的儿童的身影,而是出现了与日剧增的“宅童”。“自然缺失症”也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现象,它对儿童造成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增加儿童患肥胖症的几率,还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如抑郁、注意力紊乱等,甚至制约儿童的一部分可在大自然接触中锻炼与发展的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童年底线的失守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首次明确规定“教育应以充分发展人格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为目的”,为了保护儿童的权利,1989年又颁布了《儿童权利公约》,自由不仅是人的“类特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童年的底线。儿童必须先保障身体自由,身体上的自主活动是儿童在童年期的心理需要。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儿童在学前阶段面临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儿童需要通过各种自主活动在家庭关系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如果这种精神得到肯定,自信心、责任心、创造力就会有所提高,否则会丧失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并产生内疚感。此外儿童还拥有精神方面的自由,即儿童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自己想要的价值观。儿童处于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儿童能自由地表达意愿。《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地表示要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并在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对待。”〔8〕从儿童的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这两个维度来考察当今社会儿童处境可以看到:一方面儿童的身体被限制在了家里、教室里等各种封闭的狭隘的空间,缺乏自由身体活动的场地、工具、时间和伙伴;另一方面儿童在成人权力的压制下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缺乏表达自我意愿和情感的自由。

二、 童年危机归因

()电子媒介的侵蚀娱乐性与理性的博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9〕。而中国网民的最主要群体则是青少年儿童。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的对抗本质是娱乐性与理性的博弈。

一方面,在印刷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类主要靠文字获取知识,如果要挖掘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意蕴,需对所看到的文字在大脑中形成深度加工,这可以激发抽象思维。在电子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我们以电视为例,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往往是自己送上门的,儿童主动选择性很差。儿童一下子置身于鱼龙混杂的信息堆里,很容易在以“娱乐至上”为本性的电子媒介世界中受到诱惑、迷失自我。波兹曼说过“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10〕

另一方面,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及时知晓来自全球四面八方的消息,我们天天都在目睹各个地方发生的罪行和苦难,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这种信息与行动的失衡容易产生大量道德“旁观者”。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也在逐渐消解,各种成人“秘密”如暴力、吸毒、出轨等暴露在儿童面前,会影响儿童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由于儿童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的特点,电视、互联网等凭借声画并茂、动感十足的商业化广告以及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很容易博取儿童关注,直接给儿童灌输了“物质至上”的观念,诱使儿童形成攀比、炫富之风。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化,“娱乐至上”的电子媒介本性还会进一步对抗童年理性,侵蚀和消解童年。

一些三价稀土离子如Tb3+、Ce3+,其4f-5d跃迁在可见光范围内(400-760nm)就可以被观测到,其中Ce3+离子的4f-5d发射在所有稀土f-d跃迁中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3]。Ce3+离子的4f电子包括2F5/2和2F7/2两个能级,而且。由于其5d-4f能级之间的自旋-耦合相互作用,使得Ce3+的5d-4f跃迁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和较快的荧光衰减时间,利用Ce3+的这一优势可用于制造高效率发光材料及显示器件[4]。

()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培养知识人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对人类改造现实世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追求知识本无可厚非,学校教育本来就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为己任,但是给教育带来危机的却是我们形成了一种“知识至上”的极端观念以及培养知识人的教育信条。

其一,整个社会沉浸在功利主义氛围里,呈现出唯学历和唯知识的风气。“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为当代社会成人强压给儿童的一致目标,“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早已成为大部分成人为自己孩子制定的人生规划,并承载了殷切期待。但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这意味着大学文凭将越来越不值钱,年轻人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给教育带来巨大浪费。

其二,这种唯学历、唯知识的功利主义风气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则产生了一些比较恶劣的教育现象,当前存在的“不正当升学竞争”“择校热”“高择校费”现象与这种“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不无关系。培养知识人这种由来已久的教育信条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空间,许多让儿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本无处开展,这同时也限制了教育内容,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考什么就教什么”变成一种常规。儿童被迫整日埋头于沉闷乏味的知识学习中承担巨大的学业压力,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变得索然无味。

其三,反映在家庭教育方面,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传统家长制的观念影响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儿童陷入沉重的知识学习,我们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中可以看到儿童忙碌、疲惫的身影。儿童以“心灵直觉”的方式对世界探索求问,却被困在成年人设计掌控的知识泥沼中不得自由。知识成绩的好坏也成为了判断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心灵被互不联系的碎片化知识充斥,失去了童年乐趣。

(三)成人权力的控制与规训

其次,童年理性的侵蚀还体现在儿童校园暴力和犯罪现象频发。校园欺凌网络舆情分析称,从2014年6月1日到2015年6 月 31 日,涉及“校园暴力欺凌”的网络新闻达36,761 篇次,相关论坛贴文达 39,189 篇,微博达721,947 条〔6〕。从近些年校园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观察,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并向低龄化、暴力化方向发展。其中不乏一些触目惊心的暴力手段,其残忍程度让人瞠目结舌、为之扼腕。最后,儿童商品化倾向日益严重。孩子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依托电子媒介他们知晓五花八门的商品品牌,盲目地去追从一些外来的洋快餐、洋节日以及各式各样的奢侈品甚至形成一种丧失理性的攀比和炫富风气,因而沦为各种商业品牌的牺牲品、童年理性的丧失者。

爸爸妈妈们了解宝宝冬季常见病的相关知识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同时也做好居家护理,让宝宝们少受罪,早康复。

首先,纪律是成人控制儿童生活的主要手段。正确的纪律教育可以保证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校工作,然而规训却是纪律教育的极端,它打着纪律的幌子对儿童的身体与心灵进行双重摧残,它的实质是成人权力的专断。例如,在学校儿童被要求“上课发言一定要举手、上课要端坐、阅读时要用手点着读”等。这些规范的制定完全建立在成人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将儿童驯化成温顺、听话的个体。被成人文化控制的儿童缺乏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的主体自由也因此沦丧。

不过警方查明,投毒案发生期间,勒维斯住在纽约,并没有去过芝加哥。显然,他只是浑水摸鱼,想趁机发一笔大财,并非真正的凶手。最终,勒维斯以勒索、造假账、伪造信用卡等6项罪名,被判处20年监禁。

其次,奖惩与监视也是成人常用的规训手段。儿童有被肯定和被欣赏的心理需要,成人就利用这种心理需要将其与奖惩措施建立联系,抱着“为了孩子好”的心态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若孩子表现好就提供一些奖励,表现不好就予以批评和惩罚。长此以往,儿童变为成人权力控制下的傀儡,对家长和教师的话惟命是从。监视则主要体现在对儿童的时空监视。儿童从早上七八点踏进校门开始,再到下午五六点离校,他们的在校时间被以分钟为单位进行了精细的安排,在每个时间段都有要相应完成的事,缺乏自主活动。回家后还要听从父母安排做额外功课或上辅导班,不得自由。成人还利用教室安排对儿童实施空间监视,不同教室被分隔开,教室又被划分为间隔清晰的排,有些学校根据成绩的好坏,在讲台两侧还设置了差生专座,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放在教师的眼皮底下随时监控。这样的空间分布阻碍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而是将学生置于教师的监控之下。

三、捍卫童年:儿童教育应有之义

〔7〕Louv Richard.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M〕. Chapel Hill,NC: Algonquin Books, 2005.

(一)加强和改进媒介素养教育

通常而言,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讯息的选择、理解、评估、思辨性应变,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13〕。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好坏参半,我们需加强和改进媒介素养教育,积极规避电子媒介的负面影响。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对我们施加影响时,我们不要落荒而逃,向隅而泣。我们应当迎头冲锋,猛踢其电极”〔14〕

如今教育的电子媒介化已是大势所趋。毋庸置疑,电子媒介的运用确实促进了传统教育变革,给教育带来活力。麦克卢汉就提出课堂教学要研究和分析一切媒介,因为他们在儿童教育中的效果远远超过学校〔15〕。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也走向一个极端——电子媒介的滥用现象愈发普遍。多媒体中声画并茂、一闪而过的画面虽能引起儿童注意却不一定能激发儿童思考,而且易给儿童造成学习是一种娱乐的错觉,使儿童对学习内容不够重视。同时,电子媒介依然是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工具,多媒体上呈现的繁杂知识点也未经过教师的简化和思考。对此,儿童教育者需谨慎根据课程类型选择是否要在教学中运用电子媒介并从根本上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并激发儿童深度思考。

测试仪由测控组件、测试平台、气源单元三部分组成。其中测控组件主要由PXI系统(包括AD数据采集卡、422通讯卡等)、测试软件、产品电源、设备电源、信号转接单元等部分组成。测控组件主要完成测试任务的管理、测试流程控制、测试数据的采集、显示和存储;提供测试仪和产品所需的各路直流电源;产品信号输入/输出控制、调理和转换。测试平台用于装夹产品。气源单元在测试时为产品提供所需的特定压力、流量的气体。

〔5〕宋述强.美国调查报告显示电子媒体影响儿童阅读能力〔J〕. 现代教育技术,2003(6):75.

(二)促进教育立场积极转向

在培养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影响下,儿童全身心陷入知识学习的泥沼,与自然、生活严重脱离,儿童教育应积极促进教育立场转向,让教育回归自然与生活。首先,正确审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树立新知识观。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一点,知识的出现本来是作为更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不应该是目的。当今教育却本末倒置,为了追逐知识而牺牲儿童的生活,迫使生活变成为知识服务的手段。新知识观要求我们不再功利地学习知识,而应该为了提升和完善自我、为了更有意义的生活而学习。

其次,面对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儿童,教育要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儿童与自然的联系与生俱来,在婴儿时期他们就可以对红色作出强烈反应并辨别母亲的声音,年纪再稍大一点可以欣赏大自然的五光十色和奇妙之声。教育切不可抹煞儿童与自然的这种亲密联系。修补儿童与自然的断裂关系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作用:父母首先要对大自然表现出喜爱之情,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欣赏自然之美;学校应该在课程的设计规划中多融入一些自然元素,多一些自然观赏课或户外活动;社区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增加一些自然景观,如植物、假山、水池、小鱼等,以及开展一些有趣的社区活动号召家庭参与。

最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主张“生活即教育”〔16〕,脱离儿童生活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童年不是成人的预备期,儿童也不是成人思想的奴隶,教育要把儿童看成有生命的独立个体,关注儿童独立性和主体性。

(三)儿童教育要超越“控制论”

费孝通曾指出:“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17〕成人社会习惯通过纪律、训练和监视剥夺儿童的自由和话语权,致力于将每个孩子都打造成听话的个体,但是成人的主观愿望并不等于儿童内心真正发出的声音,控制和规训只会逐步侵蚀儿童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是儿童教育超越控制论的首要举措。纪律和自由并不是对立关系,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纪律的制定不是为了压制人的自由、成为规训的手段,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自由,纪律本身就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通过限制个人的极端自由去保障每个人平等的自由。“纪律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尊重生命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而对学生进行控制、剥夺学生生命自由的手段。”〔18〕儿童教育理应认清纪律与自由的这种本质关系,在制定纪律时听从儿童内心的声音。

其次,给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光都被强制地限制在了狭隘封闭的空间,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监视,在家里父母的监视也是无处不在。儿童有自主活动的身心需要,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给儿童充分的闲暇时间,为儿童能够进行自由活动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再引导儿童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而不是漫无目的。另一方面,给儿童自主活动的空间。学校不仅是教学场所,也是儿童的娱乐场所,当前之所以有许多儿童患上厌学症,这与学校给儿童过分施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密不可分。儿童教育应拓展校园功能,给予儿童更多游戏空间实现主体自由,让学校变成儿童愿意待而不是抵触的地方。

〔2〕(美)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1〕(美)大卫·艾尔金德.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其次,教育要引导儿童合理利用电子媒介。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做到三步:第一步——提高儿童置身于良莠不齐的信息堆里的选择能力,家长和教师先要帮助儿童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筛选出适合儿童、对儿童有用的信息与资源再让儿童进行自主选择;第二步——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估,帮助儿童认识和判断信息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步——让儿童创作性地运用信息去发展自己,即让学生将电子媒介为己所用,促进自己的学习进步以及个人发展。通过这三步,可以提高儿童对不良信息的识别与抵抗能力,回归童年理性。

参考文献

目前,广西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所面向的入住老年人不仅涉及广西,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他们有许多异地的信息业务需要处理,如在同一养老服务机构的不同省份的服务网点之间转换居住或疗养的手续办理、养老服务费、医疗费的跨省异地结算、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的异地划转运用等。另外,老年人的入住体验与评价、意见与建议等都需要有反馈渠道,然而这些功能需求目前尚未得到很好满足,系统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

〔3〕(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M〕.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Winn Maria.Children Without Childhood〔M〕.New York: Penguin, 1984.

由于小学六年级阶段的应用题复杂程度相对而言比较高,在题目中易志德条件中往往还会具备很多种属性,这就需要学生们学生利用等量替换的角度去解决问题。通俗来讲,就是使用一个量来替换另外一个量。在同等条件下,替换成自己比较熟知的量来实现对相应问题的解法,这也属于一种比较简便的解题思路,需要学生们加强学习,熟知并掌握。

〔6〕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相关网络舆情专报〔EB/OL〕.〔2017-5-23〕http://www.1218.com.cn/index.php/solutionview943.

利基认为童年的产生跟儿童的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密切相关。一方面,根据人类两足行走工程学,人类骨盆开口大小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当新生儿的脑量为385毫升时便达到了这个限度,导致新生儿成长过程会经历一段较长的幼稚时期〔12〕。另一方面,童年的产生跟儿童需要学习文化有关,儿童向成人学习有利于减轻或避免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因而童年的存在是人类必要的进化适应阶段,不应被视为“成人预备期”。捍卫童年成为儿童教育义不容辞之责。

〔8〕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儿童议题|公约文件|儿童权利公约〔EB/OL〕.〔2017-6-10〕http://www.un.org/chinese/children/issue/crc.shtml.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2017-6-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除了安特莱夫的《默》对鲁迅的《药》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之外,安特莱夫的另一篇小说《齿痛》也对《药》的主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齿痛》描写的是耶稣在各各他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天,各各他附近有个商人患着齿痛。他也和《药》里的华老栓一样,只关注自己的齿痛,而对耶稣的死毫不理解,并表现出极度的冷漠。

〔1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

〔1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42.

〔12〕(英)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M〕.伍汝康,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5-38.

〔1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9.

〔14〕(加)菲利普·马尔尚.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163.

〔15〕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95.

〔16〕陶行知全集〔C〕.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477.

〔1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146.

〔18〕冯建军. 规训与纪律〔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2):15-16.

(2)明确项目任务:课前,首先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布置教学任务,完成创业项目的市场调研,要求学生以创业团队为小组单位,确定本小组要创业的项目,并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平台与团队进行交流,指导完成任务等。

“互联网+”意味着以个性化菜单制为基本形式,亲职教育能够根据家长不同的群体特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提高用户的体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有限的教育资源束缚下,我国家长的教育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很多家长的育儿困惑无法在单一的官方渠道中得到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各类书籍、论坛、媒体等,而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量大,筛选复杂。互联网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家长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针对单亲家庭、特殊儿童家庭、离异家庭等提供对应的教育资料,并通过学习分析等手段分析家长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宋敏
《教育导刊》 2018年第05期
《教育导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