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PBL差异性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PBL差异性教学概述

(一)PBL概念界定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理念是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学习隐含在问题后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1]在PBL教学中,教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PBL三大要素分别是问题情境、学生、教师。

(二)PBL教学主要流程

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让学生将已知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作为背景,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假设,加以验证并得出结论。[2]整个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班情做出适当调整。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及一些理论知识,对PBL操作流程作以下归纳。

1.划分合作小组

在划分合作小组过程中,将存在差异的学生划分一组,能力强的学生带领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内成员一般是4到6人。

2.创设和分析问题情境

小组成员先独立探索,完成各自的职责。如果遇到问题,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及找出解决方法。当然,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适当的启发作用。待问题解决之后,小组需要将各自的成果向全班学生展示并反馈。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石,为以后学习句子、段落和语篇奠定了基础。传统的词汇教学重视各语义项的独立教学,忽视各语义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然而一个词语的各语义项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基本范畴词语和原型语义的讲解,指导学生在学习原型语义之后,运用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主动地将原型语义迁移到不同语境中,推导出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确切含义,这样学习者就很容易构建出一个词义的语义网络。

在PBL教学过程中,需要分小组讨论的问题一般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在小组成员合作的前提下,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和带领作用。

为什么西南联大在抗战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培养了那么多杰出人才?关键因素还是教师。真正的好学校,不在于现代化的大楼和设备,而在于高水平的校长和教师。能不能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公民,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好校长和好教师至关重要。

4.解决问题并反馈

观察组35μg/kg舒芬太尼联合麻醉0.2μg/kg瑞芬太尼,0.2-0.3mg/kg依托咪酯,0.1mg/kg顺阿曲库铵,微泵连续静脉麻醉维持。2μg/(kg·h)舒芬太尼和0.06~0.20mg/(kg·min)丙泊酚。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前,教师设计一份完整的导学案。教师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设置问题及采用多种提问方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

在这一阶段,教师及学生对各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评价问题解决的结果,还要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

3.小组合作探究

5.评价与反思

(三)差异性教学的内涵

华国栋先生在《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2]差异源于学生原有基础或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设计,要以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以促进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PBL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问题设置,既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获得较好的解答。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在这里,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处于辅助地位,因此PBL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小组讨论,从大量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探讨分析具体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营造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对小组合作有效性要求较高。在课堂上,如果小组之间分工协作能力不强,那么在讨论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偏离主题的问题。而且,如果每位组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那么在小组讨论中就会出现个别组员不愿意回答或者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可能会导致讨论效率低下。按照PBL教法流程,解决问题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因此要在课堂上达到高效的小组合作,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相互沟通的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够让问题的解决豁然开朗。[3]

、PBL差异性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中的实践探索

(一)基于多元智能的多样化教学内容

泰勒等课程研究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依据,以能够使学生行为改变的经验为课程内容。[4]换言之,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明确其内在价值,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充实和更新,让学生学会思考、合作,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瘤伴下腔静脉癌栓临床罕见,术前易被误诊,手术难度大,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都市时间”栏目组接电话的值班记者是一女孩,她一脸茫然,因为对方的手机突然断了,没有了任何声音。她自言自语道:“怎么挂机了?莫名其妙。”她这话被从值班室走向里间的栏目组曾真听到了,她停住,问:“什么情况?”值班记者说:“有个人打来电话,要我们去胜利大厦给他来一场电视直播。”“电视直播?直播什么?”“没听清,电话断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十有八九是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笔者将PBL差异性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两类。基础性内容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学科性知识,并自己能够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拓展性内容则集中体现了PBL差异性课程的特色,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宗旨,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复习课中,笔者运用导学案先将重要知识点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使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

 

1 初三政治 二轮复习导学案(2)

 

专题二 法律专题

 

复习前测考点搜索:

  

法律关键词核心观点现象列举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宪法依法行政(自主构建框架)公民具有法律意识学法:法律的特征学法:法律的作用学法:违法与犯罪(自主构建框架)守法:人身权(生命健康、隐私)守法:文化权利(受教育)守法:经济权利(财产)守法:经济权利(智力成果)守法:经济权利(消费者)守法:政治权利(监督、建议)守法:权利和义务(自主构建框架)用法:违法与犯罪用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用法:(保护自己)用法:(对未成年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课程内容进行区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优势,并利用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基于学生需要的弹性分组

1.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分组

弹性分组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兴趣、学生学习能力及学生自主选择等方面来进行分组学习。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小组内成员和数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样让学生避免了自己的定式思维,也可以让他们获得不同的表现体验。

总结外贸业务员岗位基本能力需求,对应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设计思路为通过企业调研,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提炼各类外向型岗位的通识外贸能力;整合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实训任务,开展项目教学;强化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理念在外贸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开展各类外贸工作,并能对获取的大数据进行整理,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分析,进而根据数据结论理性开展各项外贸工作。

“弹性”二字反映了分组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可选择不同人数分组方式,可分为2人小组、4人小组以及更多人数大组三类。比如:列举关于中学生法律的知识点,同桌互助、讨论就可以在书本上找出相关知识;而探讨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知晓或涉及的法律知识,就应该安排前后两桌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探讨与分析中学生相关的法律实例案件,那么对于这类难度较大的问题,则需要由人数多的小组相互讨论、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分组

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分组主要是指弹性分组。例如:在有些情况下,根据课程需要,教师可把学科能力、学习爱好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如教师可以把需要认真看书、仔细阅读的学生放在一组,对这一组学生在问题设置上要简单但不能缺乏思考,而把已经掌握相应学科知识,需要加深难度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学生分成另一组,在问题设置上提高难度系数。两组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可以相互模拟出选择题。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经过认真研读探讨,他们可以出复合式选择题;第二组学生可以出知识性选择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但是,这类分组往往因小组成员的相似性而导致学生学习停滞、成果单一化等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差异性分组。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作业“新闻播报——我来评”中,如果采取同质分组,部分学生则没有相关兴趣和能力,最终笔者根据学生的能力、偏好等因素进行了异质分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负责准确找出相关新闻,在寻找过程中也要对新闻有自己简单的见解;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新闻进行深刻分析,并在组内探索,可以模拟成一道主观测试题,让大家共同完成。

两种分组方式各有利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两种方式,同质小组与异质小组相结合,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差异化发展。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本文假设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同样重要,因此、取值均为0.5。

参考文献

[1] 曾继耘.差异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6.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69.

[3] 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4]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49:8.

 
刘薇
《教育观察》 2018年第10期
《教育观察》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