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注QQ签名 解读学生心灵——基于个案的阐释

更新时间:2009-03-28

理论依据

(一)投射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喜欢把自己的心理倾向(如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这一术语。由于投射效应的影响,同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又正处于成熟发育、社会化学习和个性的形成期,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情绪化,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反映在外界事物或者他人上,比如QQ签名上。教师可通过对学生QQ签名的分析“投射”出学生当时的心理状况。因此,分析学生QQ签名可以为开展学生工作和心理辅导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生活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实质上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内,强调寓教育于学生的生活中,使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如今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网络存在着巨大的诱惑力,由于平时父母工作繁忙,无暇与子女沟通,即使双方有所沟通,鉴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影响,学生也更愿意沉溺于包容一切的虚拟世界当中,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个性偏好。QQ签名便是人们尤其是学生吐露真情实感、表达言论心声、展现个性魅力的常用方式。QQ签名是生活教育的一种新型施教空间,分析QQ签名是生活教育的一种新的施教途径。

教师解读学生心灵的实施步骤

(一)走近学生,成为朋友

即使QQ签名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灵,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将QQ号码告知教师。在学生心中,教师往往是严厉与权威的象征。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感与排斥感,即便他们对教师愿意公开其QQ信息,也不愿意在QQ空间状态中表露真实状态。因此,教师借助QQ签名了解学生心理的第一步是与学生成为朋友。陶行知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2]因此,教师与自己的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状态中更新签名、诉说真情实感。

1.4 疗效判断 以上指标评定在治疗前后由康复治疗师专人负责,呼吸障碍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或者缓解,FEV1增加25%~35%;②好转:临床症状缓解或者减轻,FEV1增加15%~24%;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者缓解,FEV1增加<15%。吞咽障碍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吞咽障碍改善明显,饮水试验达到1、2级;②有效:吞咽障碍有改善,饮水试验达到3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饮水试验4、5级。总有效率为好转率加显效率。

(二)申请QQ,加为好友

教师因教学需要会使用QQ,任课教师在接触新的班级时一般都会将自己的QQ号码告知学生,加学生为好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明确地告知学生,教师使用QQ工具联系学生,不是为了“监视”他们,而是为了方便朋友之间沟通交流。如果学习和生活中有困惑或心情不好,学生可以随时通过QQ工具找教师,从而发挥网络QQ的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良好功能。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合理、正确使用QQ等网络通信工具,防止网络成瘾或其他网络不当行为。笔者曾经在佛山某小学担任五年级代课教师,加入所在班级QQ群,学生在该QQ群内的表现十分活跃,经常聊天讲述身边的人和事,吐露心声,倾诉愁肠。在QQ上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有学生通过QQ平台私下“透露”自己的“小秘密”。这种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内心的方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逐渐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员。

(三)关注动态,关心签名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喜欢在QQ平台上尝试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展现自我形象。他们的情绪情感日益丰富,在学习评价、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等方面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同时,他们更加倾向于将这些情感变化表达在言论相对包容、自由的网络上,QQ签名即是常见的形式。细致观察可发现,个别学生的QQ状态信息甚至一天更新多条。教师在闲暇期间可登录QQ网络平台,关注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签名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心理。

教师通过QQ签名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就要详细了解、分析问题,这是关键的一步。通过多方面的了解,笔者发现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性格内向,在体育课上被体育老师点名批评过。经过进一步调查,笔者明白了该生“讨厌上学”的根本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尊心强,对待不公平比较敏感,体育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批评学生,尤其是没弄清楚情况下的批评,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上述案例中,体育老师的错误批评导致学生反叛,引发了“讨厌上学”的心理状态。

每一条QQ状态的背后都可能折射出学生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QQ状态,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引用网络语言表达QQ签名的含义。

(四)根据签名,分析心理

其一,管理控制性。该特征主要指的是会计管理、报告管理职能以及企业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与执行。其中,会计管理职能涉及对总账会计各项事务的记录、结算以及合并等相关工作。报告管理职能则包括企业盈利能力报告制定以及预算标准化报告编制等;其二,基础操作性。该特征主要包含账单发票管理、应收与应付账款管理职能等。其中,账单发票管理职能涉及对供需双方的账单数据质量予以检查与制作,并发送税务发票。应收与应付账款管理职能则包含数据处理、收付款票据管理以及合规审核等相关职能。其三,战略规划性。这一特征主要由现金流规划、战略投资规划、税收整体筹划以及投资预算等构成。

监管点设立后珠海局多措并举,严密监控监管点周边水域的渡口,渡船以及桥梁的安全,发扬“敬业、工匠、团队”的精神,每天安排执法人员前往“海趸1556”值守,重点开展电子巡航和对赤粉水道、荷麻溪水道、泥湾门水道、虎跳门水道、磨刀门水道进行巡航检查:“海趸1556”监管点设立以来,共检查船舶1716艘次,检查渡口541次,桥梁水域巡查1141次,开展夜巡56次。随着“海趸1556”监管点的投入使用,珠海局依托该监管点进一步提高了现场监管效率,加大了违章、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了辖区渡口、桥梁、岔河口等重点水域的监管力度,周边水域通航秩序大有改观,未发生重大事故,极大地助力了“平安西江”建设。

(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仙草中含有熊果酸、齐墩果酸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26]。熊果酸、齐墩果酸都是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为同分异构体,仅在E环上的一个甲基的位置不同[27]。

(六)寻求方法,心理辅导

教师找出问题根源后需要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当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案例中的学生平时表现不错,只是不善言谈,于是笔者避开直奔主题的面谈,与他在QQ上聊天。首先,笔者采用轻松的谈话方式,获得学生的好感,使其感觉放松;其次,笔者通过沟通,了解该生QQ签名中“讨厌上学”的来由。原来,在体育课上,有一个同学向他询问某项运动如何练习,结果被体育教师误认为他交头接耳,破坏课堂纪律,并严厉地批评了他。最后,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笔者对他表示理解;向他分析教师的职责与立场就是维护课堂秩序,教授学生知识,让该生明白体育教师并不是刻意针对于他;鼓励他大方与同学、教师交流。

例如,有一次笔者发现某学生的QQ签名变更为“讨厌上学,讨厌学校一切”。笔者对此有所疑惑:“讨厌上学,,讨厌学校一切”,到底指的是学校本身,还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进一步了解该生,发现其性格较为温和,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学习成绩较好。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可能发生了特殊的事情才导致其“讨厌上学”。

(七)继续关注,观察变化

几天后,笔者注意到案例中的学生的QQ签名已改为“学会沟通,学会善待他人”。后来询问得知,他已向体育教师说明情况,并获得了体育教师诚恳的道歉,消除了误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了继续关注案例中的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应当实时注意其QQ签名的变化,了解其心理动态。除此之外,在学业上给予一定的关注,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无异常波动。另外,教师还应该适当与学生进行QQ聊天,获得他们的信任,引导学生向教师倾诉不快或者分享生活与学习中的乐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案例中的学生课间也能同其他学生谈笑,较之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同时,笔者从体育教师那里了解到,案例中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变得活泼,参与活动比较积极。以上情况说明,案例中的学生学会了在与人交往中善于沟通并表现良好,笔者的教育成效显著。

教师应该适时登录QQ,了解学生QQ签名的变化,慢慢地就会从学生QQ签名中发现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典型个性心理:嫉妒、愤怒、自卑、高傲的不良心理;自信、努力、自尊的阳光心理。教师要随时将个别QQ签名异常的学生信息记录在案,尤其是一些反常变化的,及时查询资料,寻求适当时机,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心理,矫正不当行为。为加强沟通,教师也应时常更新自己的QQ签名,让学生了解教师,亲近教师,让师生在网络交流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敏.学生QQ昵称背后的心理现象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0(5).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景莹莹
《教育观察》 2018年第10期
《教育观察》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