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省属高校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一线高质量人才的使命。这种使命决定了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既要求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既上得了讲台,又下得了生产车间。只有建立一支懂理论、强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关注的重点,德国等西方国家把教师素质提高及培养纳入教师职业研究的范畴[1-2]。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TAFE模式[3-4],教师每年至少两周时间回到企业工作,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训的能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从1897年形成至今,培养出无数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5]。“双元制”实质是校企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德国职业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培养过程可以看出,培养“双师型”的职教教师是其目标。无论是实践教师还是理论教师,都必须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并进行实际操作和理论考试。对于实训和实践课程教师,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还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能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我国自1998年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四条标准,强调“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实践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有“双师素质”[6-7]。2009年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中科印刷如大多数国有企业一般,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一时期,中科印刷有欢乐、有踌躇,直至2006年,其完成了一次大的改革——迁至200亩的新厂,这一搬迁,为中科印刷随后完善的管理,自动化、数字化的生产,提供了保障。采访时,沈幸华董事长不由感慨:“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如今中科印刷,从生产能力、盈利模式、人员层次来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信未来,中科印刷在时代变迁中,将依然以一颗不变的初心勇往直前”。

二、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科本位的教育,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很难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利于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指导辅导,又能从事实训指导;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这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8]

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培训公寓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是员工具备优质服务态度,培训公寓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员工从思想上接受培训公寓的服务工作,从心里热爱它,是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自动自发地干好本职工作的根本。积极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培训公寓工作的重要性,及时让员工全面了解到培训学校的当前情况及培训工作的进展程度,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同时,鼓励员工多向身边的先进和平凡行业里的优秀人物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他们认真工作的决心。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6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8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人,其中,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13人,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只占61.9%,师生比为17∶1,学生与“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27∶1。显然,对于以专业性、技术性强,应用性、实践性为主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来说,目前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数量明显偏少,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还不甚合理,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还依然存在着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实习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理论的现象,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模式还有待改进。

我校作为服务地方的省部共建重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并被选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十三五”期间也提出“提质”要求,要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应用型人才,着重解决学生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形成以强化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特色的产业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针对双师队伍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高校师资队伍本身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以及专兼职的比例结构上还不甚合理,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探索

管沟开挖前联系电力公司现场图纸确认10kV高压电缆直埋位置,在其垂直方向挖长槽探沟,用铁锨挖土,用平铲法挖土,表层清理至40 cm时发现沙土层,即为电缆上方的保护层,然后进一步将电缆清理。先剖开PVC塑料管包裹,再用两根75×5的等边角钢对口将电缆固定,角钢两侧长度在管沟以外50 cm以上,角钢用8号镀锌铁丝绑扎,并对角钢进行防锈漆处理,然后在基坑内回填黄沙,高于角钢上方20 cm后放置电力专用水泥板保护,最后上方采用水泥黄沙做平路面(中间铺设钢筋网),见图1。

患儿的病症常常给父母带来巨大的心理和情绪困扰,他们比健康儿童的父母表现出更多的抑郁和焦虑症状[15]。患儿父母的心理困扰首先来自孩子疾病初诊时巨大的心理冲击。虽然有些父母在经历震惊、失去信心和愤怒等情绪后,能够逐渐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但许多父母难以度过心理上的难关并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当孩子患上一些威胁生命的慢性疾病时(如癌症等),父母痛苦的情绪通常会持续多年[16]。

1.“请进来”——积极面向企业引进高技术专门人才。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课程的应用性、实用性很强,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多年从事一线生产、科研的专业技术人才任教。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专业技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他们可以给学生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具体知识,对学校内部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指导作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2.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强化对现有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定期安排专任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一线技术需求。二是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综合型人才转化。三是要推动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和激励的制度体系。加强考核和激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正轨。要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4.建立“传帮带”教学团队的培育制度。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团队建设中的领军人物,教学团队是专业教师、实训教师、行业专家的结合体,教学团队可跨学校、跨专业、跨学科组成,教学团队力求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结构层次。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新进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5.以“双师双岗”为重点,“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实践环节教学团队。“在讲台上,满腹经纶;在工厂里,操作熟练、技艺精湛……”,这样的“双师型”(技师+教师)人才,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科学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然而,大多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对等,为突破这个难题,打造专业教学团队,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研修机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大学授课机制。与定制企业合作,建立教师研修基地,选派教师参加企业的科研与工程实际研发工作;聘请有实际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人员从事部分与实际应用结合密切的课程教学。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教师队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融合,实现专业技术人员“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晓萍.德国职教师资之重—“师傅”培养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汤霓.英、美、德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徐惠敏,马庆栋.澳洲TAFE模式借鉴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02):62-64+69.

[4]董菊芬.基于TAFE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4.

[5]江奇.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6]黄政艳.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07):84-86+90.

[7]黄政艳.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07):84-86+90.

[8]欧榕.地方综合性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完善.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2):99-103.

 
陈红兵,卢进登,尹光霞,许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2期
《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2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