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激活创业型大学的三大学术心脏地带*——兼论学院、学科与专业的共存关系

更新时间:2016-07-05

作为创业型大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提出了推动大学转型的五个要素,其中一个要素便是“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所谓学术心脏地带,是“传统的学术价值观扎根最牢固的地方”。[1]实际上,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学术生产平台。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整个大学就是一个学术生产平台。不过,不同创业模式的大学,其学术创业的心脏地带并不完全一致,亦即最为核心的学术生产平台不完全一致。例如,有文[2]曾将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分成五种模式:(1)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福州大学为代表;(2)学术创业模式,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代表;(3)专业创业模式,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代表,该学院要求每办一个专业都兴办一个企业,并于2004年出台了《专业法人条例》,确立了“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原则;(4)创业教育模式,以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5)企业经营模式,以民办高校为代表,他们95%以上的收入来自学费。应该说,在不同的创业型大学,往往都是以学术成果来获取社会资源,或者服务社会发展,只不过各自的发展重点不一样,从而所依托的学术生产平台不完全一致。但是,对于理想的创业型大学来说,应是多领域的学术创业模式、全方位的学术生产平台。[3]例如,在通过学术创业、成果转化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当前福州大学特别重视创业教育,甚至将此作为推进创业型大学最为突出的亮点。因此,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型大学,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前进的方向则是要以整个学校作为学术生产平台,全面激活创业型大学。在创业型大学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我们首先要激活学院、激活学科与激活专业。这些从创业型大学角度提出的许多观点,对我国其他类型的大学尤其应用型大学同样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做好规划激活学院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在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普遍关注到了激活学术心脏地带。但是,不少高校将其地带局限于学科,甚至在现有的学院、学科之外,另行建立许多跨学科实体机构,而对原有的学院架构毫无变动。例如,某所明确定位于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计划在二级学院之外另建至少十个跨学科研究中心,这些中心负责科学研究,学术成果统计都以中心为单位,而原有的二级学院只需提供课程即可。可以说,对于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种改革并不可取。其一,在“大学—学院—学系”的大学架构中,学院是大学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学术单位,往往属于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二级办学实体,连学院都没有激活,一所大学的活力就不可能体现出来;其二,我国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普遍并不富裕,然而办学资源总是有限的,将大量的办学资金投入在学院之外的学术生产平台,势必削弱二级学院的发展;其三,在学院之外大量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实体性学术生产平台,其人员主要还是来自各个学院,这对于这些实体的主要领导或者学科带头人个体来说,影响不大,感觉不到有什么不妥,但是对学院领导以及其他实体的研究人员来说,会带来许多不顺,若能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会有惊人的发现;其四,每所大学的二级学院本身就相当于一所小大学,自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与空间,能够在学院平台的基础上,达到许多创业型大学所期望改变的,例如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4]、吸收院外乃至校外学术成员等;其五,淡化行政级别[5]是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创业型大学不能以为将某些实体机构提高到校级层面,就是提高了其学术地位,增强了其研究活力,事实上,只要转变了观念,理顺了体制,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无论是置于校级层面,还是放在以主干学科为基础的所在学院,都是一样的。因此,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无视学院,另建实体,将学术心脏地带局限于新设的实体,造成一所大学的整体分裂。最优秀的设计师一定会尊重传统与现实,在此基础上描绘蓝图并推进改革,而不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另起炉灶,强力推进。

地方本科院校激活学院,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第一步便是要规划学院架构。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的学院设置,往往依据其国家确立的学科分类而定。但是,在创业型大学,既可以按学科分类来设置不同的二级学院,也可以按照社会行业或者自身准备重点发展的领域来命名二级学院[6]。应该说,按照后者来命名,更能体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特色,而且也能够体现学科标准。因为任何一项实业生产,都可以划入到某一种学科领域中来。对于一些提供公共教学服务的学院,应该大力提升其办学层次,尤其是增强其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生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走出校园,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从人文社科领域来看,社会上各种主题的大众畅销书籍以及经典著作,应该有这些学院教师的身影。第二步,组建各种研究中心。如果说,规划学院架构属于学校层面的事情,那么,组建各种实体研究中心应是学院的事情。一个学院往往涉及到几个学科,学院本身就属于跨学科的实体机构。只不过,传统的二级学院,以组织教学为主,研究是教师个体自己的事情,没有得到学校以及学院的特别重视。在创业型大学,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学院特色、优势与追求,大量设置实体性的各种研究中心。这些中心,既可以为学院提供学术支撑与平台,生产各种学术成果包括课程,还可以大大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归宿感,提升学院的学术向心力。事实上,教学服务也是一种学术生产型服务,传统型的教研室应该转型为此类研究中心,实现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一体化,提升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至于具体策略,在《从功能发挥看高校教研室的改革与发展——兼论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架构》一文[7]中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述。第三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应该说,这种行动贯彻于工作的全过程,也需要学校与学院的共同努力。在创业型大学,要努力贯彻“管理便是服务”的办学理念,淡化学院与学科的行政级别,让所有人将关注点与兴趣点投放在推进学院发展、提升学术品质、增强社会贡献率上来,而不是较量谁的权力更大、职务更高。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如果没有达到此种境界,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为保障,则在创业型大学各个二级学院组建各种研究中心,仍然属于形同虚设,达不到激活学院的目的。

原本听说到了上游会有拉纤展示,对纤夫文化向往已久的我,对此一直是极其期待的。没想到真正到了上游后,划舟的船夫们跳下河去,爬到近处低矮的河岸上,把纤绳松垮垮地搭在肩上,就这么走了几十米,就算表演过了……川江号子渐渐逝去,只是希望坚韧、沧桑和悲怆的纤夫文化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不仅对这些靠着长江凭着血汗讨生活的人们是一种祭奠,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游记《一个人的版图(45)——为了忘却的纪念(三峡)》

二、基于学院激活学科

学科与学院并不是一回事,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分类标准,[8]学院则是一种教学科研的实体组织,但这种实体组织的学术重点领域,往往体现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可见,激活了学院,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激活了学科。本文所倡导的创业型大学学科发展模式,就是将学科融入学院实体组织中,而不是在学院建设之外重建实体性的学科组织。具体而言,当前创业型大学激活学科,应该关注到以下几点:

第二,创业型大学重点发展的一些学科,尽量在各个学院的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体现出来。一个学院设立了多个研究中心,每个中心实际上以某个学科为主,同时跨越了相关的若干学科。有些时候,一些学院的几个研究中心,彼此又相互依存,共同支撑一个一级学科。在此条件下,一个学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院与学科的统一,专任教师与学科研究人员的统一,能够以最小的能耗肩负多种任务,达到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学术创业的高度统一。

依据激励组织发生形变方式的不同,将超声弹性成像分3种:⑴静态应变成像;⑵实时组织弹性成像;⑶声辐射力超声弹性成像。静态应变成像和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是直接施压在被检组织表面,其激励来源于组织之外;而声辐射力超声弹性成像则是通过使组织内部发生应变,其激励来源于组织的内部。

第一,重新规划学院架构时,就应该已经做好了学科发展规划。要重点发展哪些学科、不同的学科各有什么样的功能与定位、哪几个学科主要依托哪个学院等,都应该早早地达成清晰的共识。为了应对上级政府的相应政策、适应社会按学科评价大学等,在不少高校,学院的发展与学科的发展往往成为两条线。如果将学科做虚,只是针对学术平台申报、项目研究需要以及学科业绩统计等,那么这样做的负面影响还不会太大。但是,如果将学科做实了,甚至变成了上文所说的校级学术研究中心,那么,问题就很大了。例如,前文提到的某所创业型大学计划将学科做成实体,变成各种各样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成为学术成果的生产中心,而学院仅仅提供课程,承担教学育人的职责。表面看来,这种改革蕴含理论创新,但在实践执行过程中,势必政出多头,管理混乱。如果一所高校具有足够的办学经费,或许其消极作用还不会太突出,但是在一所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高校,则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表现。

第四,学科建设的活力,来源于学校的相应政策。当学科建设与各个学院的研究中心统一之后,要避免各个学院的行政权力[9]凌驾于学科权力之上,充分调动各种学科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大学深入社会与市场的触角。显然,这就需要良好的政策保障与学术氛围。例如,在人员引用、兼职研究员的聘任、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等方面,每个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有比学院行政领导更大的决策权。从某个层面来说,学院实际上成了各学科、研究中心的共享平台、协调与服务机构。事实上,越是高水平的大学,其学术重点越是下移。例如,从人才引进角度而言,学术水平不高的大学,其人事决定权主要在学校层面的人事处;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其决定权逐渐转移至二级学院及其领导;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其决定权则在具体的学科乃至学科方向,体现了教授的学术权力。

一是说服美国警惕堕入“联盟陷阱”。长期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极大地受益于其全球同盟体系,但这一过度复杂的同盟体系也使其在国际事务上的成本居高不下,中国可以说服美国警惕堕入声索国的狐假虎威陷阱而导致中美直接冲突,更不要给盟国开空白支票以支持他们的挑衅行为,现阶段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尤其可以进行这一方面的沟通。

第三,专业建设依存于学科建设,课程资源来自学科研究。当学院的每个研究中心成为学科的实体机构之后,教师则既是学院的专任教师,自然也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这些研究中心,不仅成为产出应用性成果、推动成果转化的生产平台,也是加快专业建设、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平台。没有学科依托的专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办学实力。学科建设水平上层次了,专业品牌的塑造自然能够走出来,优质的课程资源也随之而来。因此,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既高于学院架构,又植根二级学院。

三、依托学科激活专业

学科衍生专业,专业组成学院,激了学院与学科,也必定会激活专业。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来看,我们还没有发现哪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上去了,而相应的专业仍然不尽人意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科实力强,则专业水平就容易发展起来。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都做得好的学院,其学院综合实力自然强。可见,激活专业,我们还是必须首先激活学科。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来说,之所以至今不尽人意,重要内因之一正是学科建设水平低。事实上,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产学研结合”,[10]瞄准创业型大学建设,着眼于某个行业某项技能,深入研究,同样可以走出一条高水平的学科研究之路。这亦表明,在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统一的,最终都是利用学术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激活专业,除了加强学科建设外,还特别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秀人才的培养,这是体现专业建设水准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专业培养人才,学科做好研究。这虽然片面地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割裂开来,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在许多高校,一提到专业,就会自然地联系到人才培养;一提到学科,就会自然地联系到科学研究。从而,优秀的专业,必定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开发出优秀的课程。可以说,如果一所创业型大学的某门课程能够走出校园,在一定社会区域产生广泛影响,那么,以这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相关专业就有了走向市场的基础。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造就一批卓越的优秀人才,那么该专业就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声誉。创业型大学的专业建设[11],就应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不仅为校内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还要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教学服务。由此可见,“高质量的课程是科研与教学的交汇点”[12],优质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科建设成效。

激活专业,学科建设是前提与基础,课程建设是其载体与体现。对此,高校普遍能够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如何体现专业的组织建设,则是一个很少有人重视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不少高校在将专业当成实体来建设,导致其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变化的能动性极差。这是因为社会对于专业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果专业成为一个实体机构,那么,要撤销或者增设一个专业就有很大困难。创业型大学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应该是最强的,其触角当然首先是专业。专业是由课程组合而成的,不同的课程组成不同专业。要让专业能够便捷地随时调整,以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只需学科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保证即可,并不需要一个一个的专业实体。一所高校提供的课程门数越多,能够随时组合的专业种类就越多。也就是说,创业型大学应该“做实学科,做虚专业”。这种“做虚”,并非专业不重要,而是不主张把专业当作学科一样,建成各种各样的例如教研室、专业中心等实体机构。这就表明,在一所创业型大学中,二级学院与学科组织可以作为实体来建设,而专业这个学术心脏地带则需要做虚。如果一所创业型大学的专业成为坚如磐石般的实体组织,那么所谓的激活专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活”。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2]陈霞玲.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28-136.

[3]付八军.大学是市场的主体[J].当代教育论坛,2017(6):42-47.

[4]赵炜等.跨学科研究组织及个人特点探析——以美国几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32-36.

[5]张楚廷.教育管理者的心态[J].当代教育论坛,2016(6):119-121.

[6]储召生.寻找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1-04-14(003).

[7]付八军.大学与人生[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35-56.

[8]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9-43.

[9]阎光才.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124-138.

[10]李云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9):111-116.

[11]刘玉玲.创业型大学背景下探索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2012(8):29.

[12]柯政.“双一流”中的课程建设——上海纽约大学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6(13/14):53-56.

付八军
《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03期
《当代教育论坛》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