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转变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使得与之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必然被纳入转型发展轨道[1]。与此同时,报告还强调要建立高等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有所转化,所面临的矛盾升级为受教育者对名校的高期望和人才质量低产出之间的矛盾。数据统计,仅至2015年,我国不包括独立学院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计403所,占到普通本科院校的半数之多。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承载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原始性创新的重要使命,然而在自身和大环境的重大变化下却陷入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情况不乐观、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的局面。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活动与社会生产、服务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显然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分析

受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产教融合生发出不同的主体、名称、机制和模式。以下将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对其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国外产教融合模式

国外产教融合模式可归结为三类:一是学校主导模式。以学校为中心是此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并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主要包括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和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二是企业主导模式。该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将企业培训摆在首要位置,将学校教学视为辅助手段,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一模式却让学校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而缺乏自我独立性,甚至于让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企事业单位经营状况的制约[3]。主要有日本的“企业访问”、德国的“双元制”和韩国的“产学结合”。三是校企并重模式。将生产与教学予以结合并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既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也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同时也能达到社会用人标准。主要包括英国的“工学交替”和美国的“契约合作”。

(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

基于国外产教融合模式的已有研究,结合我国已取得的先进成果,笔者将我国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总结,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qRT-PCR检测子宫颈癌组织中GRIM-19 mRNA的表达差异 本研究运用q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了肿瘤组与对照组标本组织中GRIM-19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的组织比较,肿瘤组的组织中GRIM-19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

第一,产教融合共建模式。此模式是多方主体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实体和研发机构,组合、传递、共享其人才、项目、科研成果、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从而生发出新的创新力来稳固合作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学校均可对其进行主导。在政府主导下,对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来建立研发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也可设立引导性资金来吸引企业和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在学校主导下,可以依据高校学科和资源优势,建立校内各级研发中心来吸引企业加入。

其三,教学力量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无疑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拔高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刻不容缓。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师资队伍的重要意义且对其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培养方向与产教融合的实践所需仍有些出入,离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存在些许距离。这一现状提醒着新建本科院校在不断完善师资结构的过程中,不仅仅将关注点集中于适应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也同等重要。为了不断增强师资力量,部分高校依据所设专业从各行业、企业中聘用技术人才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这批新鲜血液着实能给学生带来最接近工作岗位的技能,但是却现实存在着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出一批适用于产教融合的双证教师尤为关键。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两手抓,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9]

其二,管理队伍有待完善。专业背景多样化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显著特征,这一特性让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两大教育主体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交流障碍。而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人员既作为高校落实教育政策、整合教育资源的执行者,也是具体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的实施者,却多数前期没有掌握系统的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后期也缺少系统地培养培训,以致于管理队伍无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理论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其整体业务素质无法达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同时,管理队伍对于产教融合的模糊认知使得其无法正确判断出当前社会亟需的人才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产教融合的发展轨道并让其长期处于低层次水平。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其管理人员还缺少与企业的有效沟通,无法做到与企业的实时对接,交流的不充分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定位,缺少企业这一教育主体的支撑而制定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必将难以培养出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另外,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源自专科学院的合并与发展,这一特殊性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实施,主要表现在沿用职业院校相关理论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课程设置等,这一做法使得高校的教学改革往往集中于教学难度降低、课程内容删减和上课学时压缩。相关办学机制的缺失让高校教学改革没有参照企业所需来进行调整,无法构建出与企业职业需要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距甚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企业对于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不协调大幅度增加了生产管理成本,以致于企业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而拒绝聘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因此,办学机制如何创新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8]

一是要对接专业群和产业群。两者对接的关键在于新建本科院校不再局限于学科思维,而是将学科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来分析出产业走向,并看清两者的交叉点,以此来准确把握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不断推进学科建设使之趋于系统化。专业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专业群与产业群的精准对接亦是如此。二是优化专业结构。新建本科院校的性质已转向应用型,其专业结构必须要与其特性吻合,基于现有学科结构进行单一“拼接”专业群的做法不再适用,而应该依据区域特征,对其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予以系统分析,进而合理地设置专业群,搭建科学的专业结构,从根本上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匹配。同时,专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行业案例、融入正规的行业标准来向学生传输教学内容。在基于行业和企业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上搭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来创新教学方式。[10]

二、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阻碍因素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行为是政府、学校和企业三大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也受到了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政府因素分析

其一,实施机制有待创新。目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工作都具有周期性短、过程不规范、目的不明确的特点,实施的源头大多是基于高校与企业相关人员的跟进,后期主要依靠人脉关系的维系,以致于各方实施主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在实施方式上,校企的产教融合大多集中停留于对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上,对学生的进一步培养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缺乏合作机制,不仅没有搭建好双方交流的平台,使得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运行过程不畅通,与此同时,合作机制的缺失让企业无法了解其中的利益问题从而滞后了产教融合的有效发展。

第二,宣传和财政保障不到位。首先,在对产教融合的宣传上,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的宣传方式主要集中于召开会议、印发文件和媒体宣传;宣传内容仅限于其对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却疏于对产教融合的内涵、机制、模式、成效以及典型进行宣传。当前,教育部对于产教融合的发展组织过全国性的交流会议,却收效甚微,部分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认知不全面,企业和科研单位因对其理解不透彻以致于缺乏行动和兴趣。产教融合宣传不到位的问题使得各方教育主体无法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对实施产教融合的经费支持力度还不够,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因素之一。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已拓宽,可以通过高校收费或是源于企业支持,但是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服务事业,政府无法逃避对其进行资金投入的责任,也无法改变政府研究经费是公共研究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一现实,即便在发达国家亦是如此。比如麻省理工学院,74%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经费来自于国家资金保障的比率更是达到85%之高。与此同时,经费不足引发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上,还折射到师资队伍的切身利益。由于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在教师的人员经费编制和手续办理上制约着高校的自主权,使得对高校教师开展产教融合的相关培训也陷入瓶颈,这无疑制约着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影响着师资的力量和质量。

第三,协调和监督机制不配套。国家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非常重视,却缺乏统一的指导机构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这就使得企业和学校无法在宏观层面上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为了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也组建了各类校企合作指委会,但很大程度上是应相关文件而搭建,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部分学校和企业也往往将产教融合的工作停留在为应付检查而签订的合同上。这些现象都表明,实际上我们应该组建一个对产教融合进行协调和监督的机构,来制定产教融合的活动方案和规章制度,让相关的组织能够真正开展产教融合活动。[7]

定量血流分数测量系统属于国内和国际的首创产品,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创新医疗器械[13],近期已获批准上市[14],其由主机和显示屏组成,其中主机内安装QFR测量软件(发布版本1.0)。主机通过数据通信接口获得两个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影像序列,使用QFR测量软件进行冠状动脉血管三维重建及QFR计算,预期供培训合格的医技人员用于成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功能学评价。

(二)高校因素分析

第一,制度保障不完整。虽然产教融合早已进入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视野,颁布的政策文件中也都有所体现,但从宏观角度出发,当前已有的法律政策大多是发挥试点和号召的作用,而从根本上激发企业、高校两大教育主体积极性的法规依旧有待完善[6]。发达国家长达一百年的产教融合实践经验己充分证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产教融合是必要的保障。如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于20世纪初提出的合作教育计划;19世纪60年代,高校利用相关款项进行合作的计划由美国联邦政府写入高等教育法中,开展全美合作教育的学校及学生数量在三年之后成倍增长,这一现状使得支持合作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法修订中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接连颁布且实施了国家高等教育和培训框架体系(VET)。在VET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培训包(TP)、国家资格框架(AQF)、国家培训框架(NTF)、认证框架(ARF)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形成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该体系主要以公立TAFE学院为主要办学基地。反观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规定和培训体系制度,对于产教融合的教育在政策支持及实施力度上仍较为薄弱。

第三,“双主体”育人模式。即融通企业与高校两大主体的力量,让其共同制定并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此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4]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条实施路径:一是聘请企业人员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将真实工作岗位上的实践经验带入课堂;二是选派校内教师挂职企业顾问,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课堂”中。以此让两大主体合力建设教育教学基地,搭建稳定的交流互动平台,将双方知识及资源共享化、创新化[5]。“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可以加深其对于先进理论和前沿技术的认知程度;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能够让其实践能力、业务能力迈向新的台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第二,产教融合研发模式。这种模式在目前产教融合中最为常见,是一种半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方式。该模式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从而快速提升企业技术、产品及服务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的形式有: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交流服务等。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明显的优势互补效应和高结合度等特点。

即低年级段共安排了16次的口语交际专题教学,这进一步说明了口语交际在部编教材的低年级段中的重要地位。学生能否自信地表达、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是评价此学段口语交际的重要指标。那么,在具体的口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策略具体实施。

(三)企业因素分析

就目前而言,企业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积极性明显不高。高校与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存在一定差异,实施产教融合后的利益分配和利润索求均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甚至让企业对此抱有消极的态度。加之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更是难以激发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企业躲避风险心理。大部分企业认为产教融合存在风险,担心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的人才不能为企业所用而对产教融合敬而远之;其二,企业未落实国家相关制度。例如“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国家明文规定的就业制度在部分企业就没有将其落在实处;其三,某些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有的尚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或基于资金和企业发展等原因,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发达地区的企业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参与度不高。

解法1:设u=,v=,则u2+v2=1且u≥0,v≥0,该曲线方程为四分之一圆,于是问题转化为:y为何值时,直线u+v=y与该四分之一圆有交点。由图1容易得到,y的取值范围为,即为所求函数值域。

三、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度

第四,项目牵引模式。新建本科院校承接科研项目往往受到学校学科设置和现有科研条件的制约而处于劣势。所以,除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多承担省厅级项目和加大校内项目资金支持外,还应当基于政府需求,以服务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力争主持或参与国家、地方的重大项目。

4)可操作性原则:在编撰安全检查表时,要使其纳入指标具有代表性,且概念清晰便于理解,同时也要考虑到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才能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应用中评价过程能顺利进行。

香榧(Torreya grandis)幼树喜欢阴凉环境,低丘平原地区夏季苗木会进入夏眠时期,影响苗木生长,夏季的强光还易使苗木灼伤,因此育苗时需加遮荫措施才能使苗木生长良好[1]。目前只见温、光、湿条件对苗木生长影响定性研究的报道,而温、光、湿条件的定量研究较少,本研究初步引入3个条件的定量数据,通过不同网膜遮荫,调节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分析其对苗木高生长和径向生长的影响。

(二)建立产教融合激励机制

产教融合激励机制的构建分三步:首先,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利用专项资金对发展前景广阔、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且能有效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予以重要扶持,保障其经费的充足使用。比如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联合体、产业学院等项目的实施。其次,针对企业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政府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财政补助、用地保障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给予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多方位、多形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改善当前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单肩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能够提供的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践性的教学服务,政府和学校也可以通过向其购买的途径获取,也可以协同企业和行业共建公共型职业教育产业园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使用。最后,针对学校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产教融合起到促进作用的有关高校可以在项目上给予其倾斜与支持;允许高校自主使用实施产教融合后的利润所得,包括开支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训、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薪酬和成本费用;针对产教融合设立专门的项目津贴,让为此尽心出力的教师一同分享产教融合实施后的收益。

(三)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保障

第一,提供产教融合法律保障。对于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国家应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办法,从法律上明确定位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教育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权限,尤其是要指明企业在这实施过程中权利、责任和利益,从政策和法律上为产教融合提供相应的保障。第二,建立产教融合联动机制。集中联动包括财政、教育、人社等多方政府部门和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教育主体的力量,共同保障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资源整合、组织协调、开展评价、制度支持等多方位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完善关键性制度。对政府财政补偿、校企双方权责利明确、教师和学生权益保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等诸多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以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第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应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和制定行业职业标准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结 语

综上,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产教的实施还未达到深度融合的水平,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对于产教融合的现象描述、感性呼吁和经验总结比较多,而对其本质的探讨、理论分析与提炼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政府制度保障不完整、宣传和财政保障不到位、协调和监督机制不配套;高校实施机制陈旧、管理队伍建设滞后、教学力量薄弱;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要想深层次、多类型的促进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需要从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建立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建立起富有时代性、系统性、建构性、比较性和实证性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6.

[2]李坚强,陈俊金.毕业生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的满意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103.

[3]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20.

[4]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7.

[5]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8.

[6]崔民日,周治勇.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33(4):120.

[7]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3.

[8]刘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9]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

[10]龚森.福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6(11):3.

盛正发
《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03期
《当代教育论坛》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