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与阻断:教育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引 言

教育成为代际传递的重要维度,现有研究成果密切关注教育代际传递。Climent、Domenech(2008)构建世代交叠模型分析教育代际传递效应时发现,若父母教育背景越高,教育投资意愿也越高,其子女教育预期则越高。[1]Hertz T.等(2008)采用42个国家样本数据分析发现,教育代际传递程度按大小依次排序是南美、美国、西欧、北欧国家。[2]Doorn等(2011)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教育代际传递强于工业发达国家,而工业化进程较慢国家教育代际传递程度弱于进程较快国家。[3]Fessler等(2012)分析调查样本社会经济及其父母信息发现奥地利教育代际传递特性较强。[4]Riphahn、Trubswetter(2013)发现冷战时期东德教育代际传递性高于西德,但德国统一后东德教育代际传递性呈下降趋势。[5]Huang(2013)检验了教育代际传递是否会随着家庭经济资源变化而发生改变。[6]Piopiunic(2014)研究了西德1946和1969年义务教育改革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7]国内研究成果表明家庭成员教育背景是影响教育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李煜(2006)发现恢复高考初期家庭教育背景是导致教育失衡的主要因素,我国城市教育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后代教育机会。[8]马骍(2014)比较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教育代际传递和流动差异,发现少数民族16-25岁群体的教育代际流动性低于同龄汉族群体,而26岁以上群体的教育代际流动性高于同龄汉族群体。[9]洪棋文、单亚(2011)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探析传媒类高校朋辈教育代际模式。[10]

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普遍关注教育代际传递,但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研究成果略显薄弱。基于此,我们拟探讨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传递机制和主要特征,进而提出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教育贫困传递机制这一最优路径选择。

二、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

(一)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界定

贫困代际传递从狭义说是贫困以及致贫因素在家庭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11]贫困代际传递从广义说是贫困及致贫因素在家庭、社区、地理区域(含国家和地区)、阶层等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12]贫困代际传递即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子辈继承父辈贫困并将贫困持续传递给子辈而形成一种恶性贫困传递过程。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贫困的父辈把贫困传递给教育缺失的子辈,子辈重复和继承了父辈的教育贫困。教育是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与教育资源获取短缺密切相关。贫困成为贫困家庭对子辈教育投入的约束条件,制约了贫困家庭教育投资,减少贫困家庭子辈教育机会,降低贫困家庭子辈教育水平,最后导致教育贫困家庭呈现世代教育贫困的病态,正所谓“寒门难再出贵子”。贫困家庭父辈接受教育往往与家庭收入表现出较强正相关。部分贫困家庭子辈接受良好教育后,用知识改变了自身和家庭贫困命运。但多数贫困家庭由于家庭收入水平的制约和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教育投资不足,教育程度不高,从而导致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通过对兰科植物分布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无叶美冠兰Eulophia zollingeri (Rchb. f.) J. J. Smith、大花无柱兰Amitostigma pinguicula (Rchb. f. et S. Moore) Schltr.、长叶山兰Oreorchis fargesii Finet、广东盆距兰Gastrochilus guangtungensis Z. H. Tsi、芳线柱兰Zeuxine nervosa (Lindl. ) Trimen、紫花鹤顶兰Phaius mishmensis (Lindl.et Paxt.) Rchb. f.为贵州兰科植物新分布。

(二)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分析

教育是脱贫的关键因素。贫困家庭常常由于父辈没有或较少接受教育而导致贫困,也使其子辈无法接受与其他居民同等的教育水平,子辈成年后难以就业或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或收入较低的工作,难以获得更高的发展,始终处于贫困状态,继而重蹈父辈的贫困境遇,陷入贫困陷阱,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见图1。

4.从改变难易程度看,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具有持续性。由于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持续时间长、程度深和覆盖面广,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往往会持续一段时期,阻断和“破冰”教育贫困既非一时一刻,也非一朝一夕,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

为进一步了解小学生减法口算速度在各年级的增长幅度,采用相邻年级时间的递减率来进行表示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2.教育贫困家庭教育文化氛围使得父辈可能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子辈意志消沉,抱怨“知识无力感”“知识难以改变命运”,子辈因父辈家庭贫困而常常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愿通过自身努力和学习来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教育资金短缺和教育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导致贫困家庭子辈教育和学习不足,一方面由于家庭原因,父辈家庭教育投入不足,约束接受教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子辈自身原因,厌学、逃学或辍学,消极接受教育,甘于现状,听天由命,这导致子辈后天教育能力差。

图1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

2.从表现维度上看,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具有时间性。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是从时间维度上展开的代际传递,即空间范围相对固定,某一代人所处的教育贫困并非即时偶然产生的,而是经济、文化等长期传承的必然恶果,教育贫困积累并非“一日之寒”。由于社会分层与分化,部分居民依然濒临贫困,我们称这类人为“穷一代”,而“穷一代”的子辈由于父辈贫困而缺乏良好教育和缺乏就业技能,导致其仍然无法摆脱贫困,这类人称之为“穷二代”。“穷二代”的子辈不断重复“穷一代”贫困生境,甚至出现了“穷三代”。

至此,我们可以把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突破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计算机的算力优势处理数量巨大且纷乱复杂的历史样本,从中得到一个预测模型,并以此处理与历史样本同质或相似的新样本。但这种策略在前述诸领域的有效性恰恰导致了这种策略在艺术领域里的注定失效。而且这种失效是概念上的,内在于深度学习原理和艺术概念本身,不可能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改进而解决。

3.从复杂程度来看,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具有复杂性。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这些影响因素的时间跨度较长和累积性特征较显著,所导致的教育贫困程度、深度和广度更明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在其父辈为了养家糊口而长期奔波在外务工的同时,这些留守儿童不知不觉地继承了父辈一贫如洗的家庭生境,缺少教育,缺乏关爱,生境恶劣,成年后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了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概率。

(三)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主要特征

1.从传递方向看,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具有双向性。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贫困在父辈和子辈代际之间的垂直传递,包括“父辈→子辈”正向传递和“子辈→父辈”逆向传递两种模式[13]。“父辈→子辈”的正向传递是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主要机制,父辈教育贫困限制了其子辈教育资本投入,使子辈缺乏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贫困家庭子辈被迫继承了父辈教育贫困。另一方面,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也可表现为“子辈→父辈”逆向传递。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由于贫困地区老年教育体制的缺失和不健全,老年大学并不普及,父辈年迈时接触教育机会主要依靠子辈,子辈贫困必然导致父辈重陷教育贫困。该逆向传递机制在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中存在但并非主流。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表征在父辈由于贫困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时,他们的子辈常常会陷入教育贫困陷阱,子辈因受教育不足(知识和技能等缺乏)在就业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就业或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子辈收入低而导致他们重复父辈贫困生境。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具有双向性、时间线、复杂性和持续性特征。

1.教育资金短缺是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重要成因。首先,教育资金短缺导致了子辈教育继承少,由于父辈的教育贫困,子辈无法继承父辈教育资源和传承父辈对自身教育传递。其次,教育资金短缺导致对子辈的教育投资不够,子辈难以获得良好教育机会。最后,教育资金短缺导致子辈教育机会少和受教育层次低。

3.由于父辈教育贫困而缺乏传递给子辈良好的教育基因,导致子辈天生学习能力差,教育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后天不努力”导致教育贫困家庭的子辈陷入教育贫困陷阱,教育贫困导致子辈复制父辈教育贫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子辈难以破解教育贫困陷阱,形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4.水库及堤坝加固机械。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堤坝的加固处理一般都包括地下防渗墙和混凝土护坡、护岸工程,其中涉及的机械,如液压抓斗,如何防止抓斗头体脱落而造成损失尚需研究,还有改进的余地;再如削坡机械和混凝土衬砌、摊铺机械,在智能化和可靠性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机制

(一)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阻断力量

斯蒂格利茨(Stiglitz)研究认为,父母教育孩子不足造成贫困循环时,政府必须介入干预该循环过程,关注影响父母教育孩子的因素,提高教育效率,使反贫困取得成功突破。[14]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既需要个人和家庭力量,还须借助政府有效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形成阻断和破解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合力,个人是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基本动力,家庭是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直接动力,政府部门是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根本动力,社会是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催化动力,我们称之为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四力模型”,见图2。

图2 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四力模型”

(二)教育激活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机制

教育是减贫和脱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使贫困家庭子辈“寒门难出状元”,难以“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能够消除贫困,需要开展教育扶贫。[15][16][17]增加教育投资是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政策措施。提高贫困家庭子辈的教育投资,为贫困家庭子辈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利于阻断破除贫困代际传递,成功“逆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政府应增加教育投资,确保摆脱贫困代际传递所需的教育资本。与此同时,要努力为贫困家庭子辈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并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母亲教育和女童教育,从源头上阻止其子辈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力阻断落后地区贫困代际传递。

用教育激活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机制,教育既要充分惠及受贫困对象,还要通过代际传递机制对子辈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子辈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政府采取强有力手段有效干预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来提高子辈的教育能力和受教育水平,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当教育贫困的父辈无法为子辈教育提供足够教育投资时,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保障措施。

现代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产品琳琅满目,很多金融投资者都没有能力全面了解众多的金融产品。因此,社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产品提供的评级指标自然就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参考因素。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下,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中一些金融产品的评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精准扶贫是政府干预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措施和不二选择,旨在补齐教育短板,增加教育供给,解决贫困家庭对子辈教育的不利影响,弱化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效应,提高教育扶贫质量,做到“真扶贫”和“扶真贫”,确保教育扶贫对象“脱真贫”和“真脱贫”(见图3)。首先,选择教育精准扶贫路径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确保教育扶贫对象“零漏出”,加强贫困学生信息与贫困家庭人口信息的有效对接,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实现教育精准资助,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对象“一个也不能少”“应补尽补”。其次,实施教育扶贫精准帮扶(如精准资助、精准培训和精准就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助于贫困对象获得就业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收入和精准脱贫;再次,保障教育扶贫资金精准投入,确保教育扶贫资金“零事故”,预防教育扶贫领域“动奶酪”贪腐,将有限的教育扶贫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教育扶贫资金效率;最后,精准管理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教育扶贫政策真正惠及贫困家庭子辈。

图3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

四、结束语

贫困地区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病态严重。我们首先分析了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传递机制和重要特征,其次提出了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的“四力模型”和用教育激活贫困代际传递机制,最后重点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这一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建议从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教育扶贫精准帮扶(含教育扶贫精准资助、精准就业和精准培训)和教育扶贫精准管理(含教育扶贫对象精准管理和教育扶贫资金精准管理)加以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给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充分利用教育扶贫资源,做到“扶真贫”和“真扶贫”,改善教育生态,提高教育扶贫质量,实现教育“脱真贫”和“真脱贫”,真正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Climent A.,Domenech R.Human capital inequality,life expectancy andeconomicgrowth[J].TheEconomicJournal,2008,118(528):653-677.

[2]Hertz T.,Jayasundera T.,Piraino P.et al.The inheritance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fifty yeas trends[J].TheB.E.JournalofEconomicAnalysis&Policy,2008,7(2):1-48.

[3]DoornM.V.,POPI.,WolbersM.H.J.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ohorts [J].European Societies,2011,13(1):93-117.

[4]Fessler P.Mooslechner P,Schurz M.et al.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Austria[J].Empirica,2012,39(1):65-86.

[5]Riphahn R.T.Trubswetter P.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J].AppliedEconomics,2013,45(22):3183-3196.

[6]Huang J.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the role of household asset[J].Economics of Educational Review,2013,33:112-123.

[7]Piopiunic M.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ating channels:evidence from a compulsory schooling reform in Germany[J].JournalofEconomics,2014,116(3):878-907.

[8]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4):97-109.

[9]马骍.教育代际流动的民族差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3):122-127.

[10]洪棋文,单亚.传媒类高校朋辈教育代际模式探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71-73.

[11]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79.

[12]林闽钢,陶鹏.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6):51-56.

[13]李晓明.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6):155-157.

[14]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儿童发展项目是最合适的反贫困措施[J].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参考,2009(27).

[15]吴月新,肖正德.浙江省永嘉县教育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4):26-28.

[16]安晓静.解决农村教育贫困的政策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13-14.

[17]方化.试论教育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J].当代教育论坛,2006(16):24-25.

向延平
《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03期
《当代教育论坛》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