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更新时间:2016-07-05

“十二五”规划以来,是我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快速式发展的时期。同时,教育信息化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1]从协同论的角度讲,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内涵发展。因此,促进高校内涵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也事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是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做出的积极应对之策。[2]

高校内涵发展对高校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有一个便捷及时、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来提升高校运转效能。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关于高校智慧校园的论述,其重点大多集中在技术性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上,并未从高校内涵发展特点和信息化建设应用导向的顶层规划上做深入的分析。这也造成了目前高校较为常见的重硬件建设、轻实用性管理系统和资源建设;重投入资金一哄而上,轻常规使用服务师生,导致智慧校园不“智慧”的情形。高校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主体。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对高校内涵发展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实现等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诞生。其目的在于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从电子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逐渐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

那么何为智慧校园?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智能”观。沈洁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在信息化背景下,将人才、设备、环境及资源和社会性等因素进行有机整合的校园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技术、核心是信息的相关性、传递手段是双向交流的多平台资源库、目的在于提供结合网络、服务、技术的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学校变得更智能[3]。二是“教学”观。黄荣怀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4],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教育教学。三是“实用”观。宓咏认为,智慧校园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其建设应该依靠应用驱动与价值驱动来实现,突出应用和服务。[5]四是“人本”观。胡钦太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是回归“以人为本”并体现校园活动的深度融合。[6]

纵观全县之地层,出露部分主要包含了白云岩、石灰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类型,石材质地较软,便于开采加工。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当地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尤以县境东部的石板房最为独特。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本”,通过人才、设备、环境、资源等有机整合,改革和促进教育教学,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胡钦太等人的“以人为本”更多地强调向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不够的,其原因在于:一是“用户”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学院、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等等;二是“校园”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育人”,它除具有感知性、互动性、灵活性[7]、开放性、“海量”性[8]等特征外,还具有智慧性和目的性。由于前五种特性均已有论述,限于篇幅,在此,仅对智慧性和目的性作简要分析。

此外,智慧校园的建及其应用,有助于高校教育多样化发展与学生多样化成才。智慧校园建设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多样化,增加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与途径,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权,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发掘和开发自身潜能的可能性,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内涵发展。

智慧性。“智慧”一词,从不同角度理解具有不同的含义[9]。在计算机领域,它处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过程的最后一阶段。从理解的角度看,“智慧”是数据挖掘的过程;从语境的角度看,“智慧”强调对多个相对独立整体之间的联结。在英语语境中,“智慧”有 Smart、Intelligent、Wisdom 三个单词相对应。Smart强调通过技术的应用来调整决策,Intelligent强调学习力、理解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Wisdom强调知识的适用性。但在智慧校园这一语境中,更多的是强调计算机领域和英语语境中Intelligent的层面。这是智慧校园所谓“智慧”而应有的一个含义——智能化。此外,智慧校园的“智慧”还应该包括智慧及其转化的层面,即具有战略的眼光和具体应用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智慧校园应该有助于,至少不能阻碍人尤其是学生深度认识、深度学习和深化思维的形成,更不能停留于信息的获得。深度认知和深度学习需要经过“信息→知识→智力→理解性知识→智慧→转化”逐步深化的过程[10]。转化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它是自我组织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和冲力。这种转化的教育既是个体意识(认知)的进展,同时也是个体存在的进展,是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合。智慧校园应有助于促使信息向知识、从知识向智力,从智力向理解,从理解向智慧这样一个向深度运动的动力来自于转化,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至2017年底,湖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41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五位。湖南高速公路在提升硬件的同时,文明优质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目的性。智慧校园的建设,是通过建构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精确管理与服务,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逻辑,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核心,也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更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是高校追求的最终目标。正如美国学者阿斯汀(Alexander Astin)指出的:大学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学生的培养与成长;而大学是否卓越、本科教育质量的好坏应该直接地把教育对本科生所产生的影响视为根本的评判标准;但资源导向的质量观、声誉导向的质量观、结果导向的质量观、教育内容导向的质量观等传统的质量观,从实质上来讲偏离了大学的核心目标,于是,这些质量观对大学质量的改善难以有所贡献。[11]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人才培养而建设。如果脱离了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这一目标,智慧校园就失去了“校园”的意义。

智慧校园建设有助于激发高校内部办学活力。目前,高校内涵发展不仅存在着路径依赖和单一认同的局限,还存在着过度控制和“孤岛”现象的问题。因此,在突破路径依赖,创新高校改革向度,摆脱单一认同,构建高校多元评价标准的同时,还要打破过度控制,推进高校自主管理,消除“孤岛”现象,实现多元主体合作。[17]我国高校,从外在控制上讲,主要表现是受到外部过多的条条框框、有形无形的约束,导致高校发展手脚受限、独立思考不强。长此以往,把外在的控制、约束转化为内在控制,循规蹈矩,难以突破已有的范式。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学术模式从本质仿照西方的局面。

二、智慧校园对高校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

$.ajax({ type : "POST",url : "xxx",dataType : "json",

所谓高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并形成发展机制以实现不断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15]。高校内涵发展的主体是学校,基础是立足自我,着眼点在于高校的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和长远发展,动力是内源的——来源于高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力资源观、教育质量观以及学校内部各子系统的动态协调,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一种组织主体自我优化完善的过程,目标是增强实力、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实现“高校功能活动及其结果品位的提升及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16]

枪声定位系统中,节点检测的枪声信息中主要包括枪声到达声传感器阵列的时间,准确的时间信息能够优化系统的测试结果。在(DMTS)算法[12]的基础上,通过两次广播簇头的时钟信息来估算簇头和节点之间的相对频率偏差,并修正接收节点的本地时钟,时间同步算法流程如图6所示。

“从学校模式到课程、教学和有关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都是西方的。采用一种从根本上说是外国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然,那些从来没有正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泰国等,其学术模式的选择要比那些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多一些。然而,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其政治思想或取向如何,还没有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的大学模式。”[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2]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即我国高等教育要进行内涵发展。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支持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13]。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14]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后期,学生数量增速放缓,学校规模相对稳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

因此,一方面,外部控制因素对高校的控制要有合理的限度与维度;另一方面,高校自身需要积极探索,激发办学活力,形成办学竞争力。

“孤岛”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不仅包括功能孤岛、空间孤岛、制度孤岛,还包括信息孤岛、资源孤岛等等,使得“确实存在一种超于个人之上,并具有集体性、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一种隔离状态”[19]。这种隔离状态,不仅存在于马伊里所说的政府机构间,也存在于学校及其内部。因此,应注重校内共同体的形成、校际间的合作、政校企的合作,也应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增强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总之,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校自主办学和消除“孤岛”提供了重要基础。

智慧校园建设有助于高校教育监测评估的实施。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高校内涵建设的有效手段。它“不是单一的评估模式,而是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监测与评估的有效对接,以及评估机构、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多元复合模式”[20]。学校内部评估是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最为重要的一个。它在评估导向上,注重评价的组织、目标、结果的阐释与应用;在此过程中,评估逐渐从依靠经验的主观评价,逐步过渡到依靠完善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进行有标准、有数据的客观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提升教育质量;在评价的形式上,随着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效果的知晓的关切性和及时性的增加,以及技术手段的发展,监测评估逐渐从静态性监测、总结性评估转变成过程性监测和发展性评估。无论是从监测评估的导向上还是从监测评估的形式上,都不难看出,监测评估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这就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持,需要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时采集数据,充分满足高校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育人质量、利益相关者了解高校发展状况的需要。

1)将掘进工作面风筒距离调整至距离工作面3 m,避免工作面附近出现最大涡流核心区域,使高浓度的硫化氢沿回风侧巷壁回流并集中吸收,防止硫化氢被带入涡流区域,并随风流向风筒侧巷壁运移。

使用仿真软件,输入扩孔钻头的结构参数、钻进参数及岩石参数,将扩孔钻头的切削齿和井壁离散化,如图4所示,再模拟、分析在导向钻井及复合钻井等条件下新型扩孔钻头的切削力学性能与稳定性能。

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启蒙与教化。它自觉地将优秀的、本土的、世界的文化品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融入到专业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智慧校园建设,在充分发挥技术性的同时,应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地处理智慧校园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张力

选择我院中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中收治得得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中均包含50例患者。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为45—68岁,平均年龄为(57.4±3.9)岁;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为41—65岁,平均年龄为(54.7±4.9)岁。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手术,术后进行护理,无相关手术禁忌症和其他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如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21]

文化是大学教育的根,文化性是大学教学的重要属性。

智慧校园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虚拟现实、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它追求的是效果、效率和精确。智慧校园建设是理性的活动,是技术活动理性化的外在呈现。技术理性是其理论支点。技术理性关心实用的目的,一切人或物以有用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关心“如何做”,不关心“应不应该做”;把世界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与工具,从而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割裂。由于其“效果明显”,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日常生活用技术理性进行审视,按照技术原则进行思考与生活,形成了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由机器来调节”[22]的情形。社会技术化现象屡见不鲜。社会技术化必然导致对其他文化的冲击,形塑其他文化。在这种趋势下,“人们越来越被卷入多种技术体系的建构与运行之中,成为这些技术系统的构成单元或作用对象,被迫按照技术系统的模式与节奏运行,从而在精神、心理、生理、器官、肢体等层面打上了技术的烙印。这就是人的技术化”[23]

智慧校园对于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技术对于社会。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设计与技术的限制,智慧校园系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在实践的过程中,使用者自身的素养、相关能力、出发点等等的不同,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陷入技术理性,产生数据的采集、分析与使用不当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的文化性形成“张力”。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应为其合理性进行“划界”,应遵循道德原则进行开发与应用,明确智慧校园旨在育人,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明确教育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内容具有优先性,不能将技术的属性与节奏凌驾于教育教学规律之上、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

(二)建立科学的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对智慧校园建设不仅具有评价作用,而且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即各指标之间逻辑清晰、能够自洽,形成无缝对接的环路,层次清楚;具有动态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智慧校园建设的全貌;具有简明可操作性,指标简单明确,可以实际操作。除此之外,它还应满足高校内涵发展的合规律性,即符合高校发展的规律,符合高校在育人、管理等方面的规律;满足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规律,即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考虑到业务驱动、可持续发展等建设和使用的影响因素,遵循智慧校园建设的成熟度规律。

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智慧型技术应用状况、智慧型应用开展情况与智慧型业务融合程度等三个维度,一般经历萌芽-集成-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一般不会出现越阶的情况。在每一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对智慧校园的三个维度分别进行赋分,以便于判断智慧校园建设的情况,并对三个维度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构:在智慧型技术应用状况方面,应包括计算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数据技术、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知识管理与社交网络技术等等;在智慧型应用开展情况方面,应包括教学类应用、科研类应用、管理类应用和服务类应用;在智慧型业务融合程度反面,应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智慧型管理决策、智慧型生活服务等方面[24]

(三)挖掘数据的价值并科学使用数据

智慧校园的建设为数据的采集、收集、集成提供了可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善的业务系统,通过公共数据库的整合,会有大量的关于教师、学生、管理者、职能处室、院系等等方面的数据。随着智能化的提升,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动态性、全面性、科学性也在增加。如此,就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形成“大数据库”。这些数据反映着学校的管理、运行情况,反映着院系、学科建设情况,反映着师生发展状况等等。但其前提是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共享。如果这些数据仅限于采集是没有意义的,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科学地把数据利用起来。所谓“科学地”是指重视数据的收集,充分分析数据、合理使用数据。一是重视数据的收集。高校内部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往往是分散的,缺乏有效的整合,甚至数据之间存在“孤岛”,无法进行整合。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正如汕头大学教务处处长蔡映辉所说:“教学管理不是几个人在那里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有数据支撑,决策才会科学、明智。我希望更多的人、更多的高校能够做好数据积累,最好还能共享,为本校服务,也能为其他高校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充分分析数据,这是关键,数据分析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应用。只有广度够,视野才能开阔,决策的选择性才会更多;只有深度够,才能发现数据背后蕴藏的价值,从而实现精细化、精确化的服务。三是合理使用数据。对数据进行分层、分类,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推送的对象与范围,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坚持育人为根本,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412/xxgk_179124.html.

[2][16]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5):28-33.

[3]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4][8]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5]宓咏.智慧校园离不开资源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31.

[6]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7]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9]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0.

[10]哈特.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彭正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

[11]Astin.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M].Jossey Bass Publishers,1985:58-59.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7/c1001-29613459.html.

[1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14]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15]楼世洲,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9(2):10-13.

[17]程永波,李雪飞.高校内涵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江苏高教,2014(6):39-44.

[18]阿尔特巴赫.作为中心与边缘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7):21-27.

[19]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

[20]杨秀芹,李婷.美国高等教育监测评估体系:组织建构与运行[J].中国高等教育,2017(8):80-84.

[21]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08-27(2).

[2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98.

[23]王伯鲁.技术文化及其当代特征解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6):62-66.

[24]蒋东兴,吴海燕,袁芳,付小龙.高校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2):1-4.

盛中华
《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03期
《当代教育论坛》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