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壁垒消弥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快速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得益于教育部门与湖南省委对高职教育的关注与支持。但从整体上讲,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协同度不高,存在着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失衡、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等重大现实壁垒问题。具体来讲,导致二者协同发展路径不畅存在制度壁垒、结构壁垒和人才质量壁垒等多方面原因,各种壁垒又有其更深层和多方面原因。在高职教育迈向现代职业教育与湖南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过程中,必须打通这些壁垒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在假设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良性有序发展前提下,可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打破原有的协同发展政策壁垒,通过共享政府前瞻预测各大类人才宏观需求数据等打通人才结构壁垒,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等消弥人才培养质量壁垒。本研究可为省委省政府加强关于地方产业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管理方面提供一定参考,有助于从省域宏观视角开辟促进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整体有效路径。

一、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之壁垒

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协同度就越高。湖南省的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协同度相对较低,源于二者发展政策的不协同,导致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以人才为中介联系的不协同的各方面,发展中存在以人才为中介的诸多发展壁垒。主要表现在:高职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失衡和高职教育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两大主要方面。

(一)高职教育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失衡

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十分紧缺,存在因二者匹配失衡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高职教育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可以称之为人才结构壁垒。人才结构壁垒具体表现在高职教育人才结构所包括的人才层次结构、人才类别结构和人才规模结构失衡三大方面。

首先,人才层次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协同度不高,具体表现就是层次结构的失衡。层次结构的失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湖南省内目前没有本科层次的高职,没有明确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仅有专科层次的高职。湖南高职教育目前培养与提供的都是专科层次的人才,这是不符合湖南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生态链的。除了本科层次高职人才,湖南对于硕博层次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还有更远的距离。

由定义8可知,发动机E处于第1次装试的部装任务节点t3=t4∪t5∪t6,t4,t5,t6的相对完成工时量为70,200,280,则t3的相对完成工时量为FWH3=280-max{150-70,0,0}=200,部装任务节点t3的进度ra3=200/280=71.4%,在装发动机E的装配进度Ra=(5+5+200)/1 900=11.1%。

如何把高职人才培养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职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性,改变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匹配失衡的现状等等,是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湖南地方产业要想有效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就必须将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与培养工作协同推进,推动湖南高职教育协同发展。这就需要同步打通协同发展政策壁垒、同步打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壁垒、同步打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壁垒等等,以此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度,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和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可称之为人才质量壁垒。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存在较大差距,高职学生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等导致高职毕业生整体能力素质均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目前,企业随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大量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从对人才专业知识单一要求,转变为对人才更高的知识结构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代替大量的手工、半自动技术操作类传统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创新设计服务、自动化、网络周边、电子商务、物联网管理等新兴需求主。而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普遍存在技能欠缺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不够,不能胜任岗位需求的现象,与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质量相差较远,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学生掌握综合的职业能力,以便在执行和完成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胜任多种角色并承担起多重任务,以及需要在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12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农作物保险补贴,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障纳入保险的范围内。该保险的推出可有效弥补因自然灾害、气候因素等带来的农作物减产损失,相关农场主只需要缴纳少量的保费,在遇到特殊情况的减产时,就可以获得较高的保险费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场主种植农作物存在的风险。

总之,湖南高职教育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性矛盾既制约了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此外,高职教育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是制约二者协同发展的巨大壁垒之一,也是导致二者协同发展度低的重要重要原因与表现。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质量

最后,人才规模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展所需人才规模同步变化协同度不高,也就是高职人才供给规模(数量)与产业人才需总规模(总数量)的失衡。这表现在同样一个培养目标的专业在不同学校培养的总和,有些专业人才培养总数量超过人才需求数量,这样造成人才的浪费;而有些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够,这样造成人才的短缺。人才培养各类别规模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匹配或者不协同,体现在高职学生就业方面就是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就国内情况而言,进入20世纪90时代,1992年的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意味着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探索,中国走的这条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正确并且需要一直坚定地走下去的。随着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需求人才的地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心城市扩展到全国范围,也由此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经过大规模院系调整后相继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成为这一时期“新大学运动”的中坚。

二、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壁垒之根源

二是中观结构壁垒。中观结构是指某一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总体布局形态,通俗指专业布局,即专业总量及其某一相同专业数量在整个国家或地区高等职业院校间的分布。高职教育的宏观专业结构对应产业,中观专业结构对应行业。目前,湖南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生产一线高职技能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高级技师短缺,仅仅是一个数控行业就缺少接近七十万人次[4]。从专业中观结构角度来看,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也就是各专业类别人才数量)与湖南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需求规模不适应,整体上来讲是第一产业相关数量较少,与第二、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数量虽多,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我省新兴战略性产业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数量规模跟不上。以会计专业为例,2014年湖南48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专业,开设率75%,造成了会计专业学生“人满为患”,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大幅度下降。而一些面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数量很少[5]

(一)制度壁垒

一是宏观结构壁垒。按照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一定的产业结构要求有一定的人才结构相对应。相应的,湖南高职教育人才结构(专业结构)要与湖南区域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相对应。这里指高职教育的宏观结构,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职教育专业总体结构,即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需求及其所能够提供的条件,而形成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总体布局[2]。目前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宏观结构之间存在壁垒: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无法全面了解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不符合,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或者“对口就业难”。这样的人才培养宏观结构壁垒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政府与教育厅及地方产业相关部门对全国或全省人才培养宏观预测及培养管理的缺位。比如: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政府层面的岗位供需信息系统,而仅仅依靠高职院校本身显然无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预测。原因在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在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时,仅仅是站在自身学校发展的角度来布局专业、开设课程,很难考虑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状况与总体战略布局[3]。宏观专业结构是从层次结构角度来看,若从专业的规模与数量上看,诸多方面亦存在壁垒,包括专业个数、专业规模总量、专业布局和专业之间规模比例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频繁的人口流动、老龄化的加剧、平均寿命的延长、由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巨大变迁,以及市场化改革之下单位制度的消解,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逐渐溢出私人领域和单位福利的范畴,转向一种需要由政府主导、社会部门共同支持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政策作为国家行为的载体,是分析判断国家大政方针走向的重要依据。养老服务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养老服务、保证老年人生活而出台的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养老服务资源的功能[2]。

(二)结构壁垒

虽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从整体上,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同步导致二者不相适应的问题非常突出,湖南省高职教育也一样,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之间存在壁垒,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几个方面分析。

在人数较少的农村基层统计人员中,没有专项经费作为支持,必然会导致缺乏人力物力,面对较大的统计工作量,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统计质量就无法保证。

制度壁垒,是指促进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制度不健全。湖南高职教育,与全国一样,面临着政府对校企合作政策性统筹协调不到位、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校企业合作的保障乏力等主要制度困境[1]。所以,制度壁垒在于未建立湖南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二者之间的互联互动良性协同发展机制,人才工作、教育工作与科技工作、产业工作缺乏协同机制。现行的相关制度未能实现“政、校、行、企”四大主体的有效协同,未能保障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源于协同发展整体性制度的壁垒,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尚处于零散与分散的初级状态,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之间各类相关资源不能共享,存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现实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湖南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体系存在诸多发展壁垒,各壁垒又存在诸多原因。本文主要从制度壁垒、结构壁垒和质量壁垒几个方面进行产生壁垒的根源分析。

三是微观结构壁垒。微观结构指具体到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设置情况及其整体的结构形态。高职教育专业的宏观和中观方面侧重于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微观层面应考虑专业设计的科学性,即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匹配性与适应性,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教育属性。专业科学性越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中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就更高,也就是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度更高。湖南省内高职院校共70所,从全省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结构来看,存在专业同质化、专业重构、专业“逐利”等现象,并未从全省的产业结构发展角度所产生的人才需求结构角度出发宏观协调全省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开设,全省的专业结构总体与产业结构协同度低。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形成特色优势专业,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与人才培养存在“逐利”目标而存在全省专业设置重复,专业结构趋同的严重问题。从教育的有效性[6]角度而言和从全省的高职教育投入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整体角度而言,高职重复设置专业是一种局部教育“过剩”与“浪费”。

(三)人才质量壁垒

存在人才质量壁垒的关键在于高职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企业并未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工作中去,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与标准没有及时体现与传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与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差距较大。以实践教学为例,各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普遍存在实践目标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实践教学人才技能评价欠缺等系列问题[7]。人才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大方面,此外,还包括态度。学生知识结构取决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目前由于制度并未明确相关利益主体责任,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导致企业不愿深度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具体工作中,这样又导致高职院校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人才质量壁垒还源于优秀的高职师资队伍缺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落后等。

总之,湖南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变化引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变化,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打通湖南高职教育人和培养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重重壁垒,畅通二者协同发展。

三、打通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壁垒

其次,人才类别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协同度不度,也就是类别结构的失衡。类别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湖南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目前湖南高职教育类别结构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各个领域所需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类别。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业态、新工种、新岗位不断涌现,这些都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省高职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也就是二者协同度低,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

(一)打通政策壁垒

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等多方面问题。要打通二者协同发展政策壁垒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多所学校与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利益整合、服务保障和财政支持等,尤其要加强制度安排对协同发展的理性引导作用,要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打通原有的协同发展政策壁垒。如何通过制度的系列规定保障在“优势互补、互惠共利、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指向下,积极搭建“政、校、企、行”四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和协作平台,是协同发展中打通协同制度壁垒的基础性工作。打通政策壁垒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加强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横向与纵向协同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权利、义务”[8]。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不仅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改变教育部门兢兢业业、捉襟见肘地整体为产业部门隐性免费贡献的不和谐局面。政府应从政策上明确规定地方产业、企业有义务对直接输送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进行经济上的补偿与支助,以改善高职教育办学条件与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企业)的共进共荣、共育共享的理想状态。否则,如果在政策层面不能解决各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利益冲突与平衡,调动企业积极性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二)打通结构壁垒

如何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协同人才需求类别与专业布点、协同人才需求数量与专业人数、协同人才需求质量与专业设置等,是打通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结构壁垒的关键路径。打通结构与规模壁垒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共享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模信息,使高职教育及时有针对性地按产业人才需求规模调整调整人才培养规模。进行职业教育人才需求预测,旨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协同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规划。进行职业教育人才需求预测,应有相关部门协同,前瞻性地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大类宏观的人才需求整体数据进行科学预测,然后协同教育部门做好人才培养的规模预测与宏观统筹,一方面使湖南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技能人才类型是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需所用的,另一方面是要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总规模能供应新的支撑产业技能人才总需求,而不是出现大量供不应求或者所用非所学的良局面,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投资的有效性。通过打通协同发展政策壁垒,实现高职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发展有效对接,使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各类规模上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规模基本保持动态一致。[9]

(三)打通人才质量壁垒

“教育质量”具有发展性、系统性、规定性和可控性[10]。在各类教育质量总趋势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要求不同,不同类型的教育质量内涵和要求也不同。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甚至普通教育的质量要求就有明显的差异,以其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为具体指向,以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抽象指向。打通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用人之间的人才质量壁垒也需按照此质量内涵与要求进行。

社会服务存在的主要理由与医生或医院其他分支部门存在的理由完全一样:即照顾和关爱病患,研究和消除引起疾病的病因。医院社会工作者使用的疾病定义是现代性的:即所有妨碍一个人享受他完满生命状态的事情都是疾病。社会服务探寻一切失能和疾病的原因,并且努力探寻可以消除这些病因的方式。

首先,必须改变现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人才输出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用人企业必须能更明确地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时传达给提供毕业生的高职院校,然后,高职院按照“企业方的需求”+“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等几大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的质量壁垒才能打通。打通质量壁垒要求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一是通过科学论证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专业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等,推动专业教学主要要素的质量设计;二是依据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的即时性监测与阶段性监测;三是针对标准对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等教学结果进行科学评价[11]。通过及时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实现协同共育。其次,探索跨地区同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产教融合方面打通地区界限,在不同地区产业互补链环上,对有些相同或共性程度大的专业,形成区域内模块教学方式开发以及实习实训环节贯通的培养方式。[12]可以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才需求平台等共享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质量标准,使高职教育对接产业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果动态共享,共同促进专业教学标准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共同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最后,宏观上国家和省两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各高职学院的教育质量定期监测,微观上高职学院要加强对本校教育质量的实时动态监控与调整等。当然,全面达到打通质量壁垒,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完全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还需更多方面的完善。

湖南高职教育是湖南重大民生事业之一,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促进湖南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既是一种发展思路与方法,又是一种发展目标和理想,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全省高职教育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去实现。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18-21.

[2]张慧青.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36.

[3]郝天聪,石伟平.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抉择的破解之策[J].教育科学,2017(4):59-65.

[4]马江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

[5]王刚,吴易雄.“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湖南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的 SWOT 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8):111-114.

[6]张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与前景[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6):6.

[7]曾全胜,刘文娟.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8(1):100-106.

[8]马陆亭.加强产教融合 共同培育先进制造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17(6):16-17.

[9]郭超,周劲松,陈黎明.湖南高职教育错位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7(2):8-16.

[10]彭波.教育质量:概念、特性及保障[J]当代教育论坛,2010(6):34-38.

[11]张福强,许芳奎.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46-51.

[12]张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与前景[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6):5-6.

万红亚
《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03期
《当代教育论坛》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