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徐州琴书的发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人们都说徐州是曲艺之乡、艺人云集、曲种繁多,可那是过去,现如今徐州的地方曲艺太少,能见到的怕只有徐州琴书了。一是还有那么点观众,二是还有那么几位深爱徐州琴书的演员。但这不等于琴书繁荣了,家喻户晓了。徐州琴书面临萎缩,极不景气,已到了它自身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有人说要繁荣徐州琴书。可怎么繁荣?如何繁荣?光说空话不行。

我们首先找到不景气的真正原因在哪儿!我认为这关键在于徐州琴书与艺术时代审美的共性之间所产生的差异,这是本质性的原因。徐州琴书要提高、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保留个性,改编求精;二是接纳时代审美共性,打造现代琴书新的个性,这里包括新创历史题材作品和现代题材作品。将这两点科学合理组合,徐州琴书大有前途。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徐州琴书艺术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徐州琴书的形式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备受观众所喜爱。徐州琴书的个性在社会生活发生世态巨变后,出现了两极分化。因为代表徐州琴书个性的形式,绝大部分从千百年民族传统文化中产生,一旦形成便有其稳固性。当前生活发生巨变,原有稳固性的形式不表现崭新的生活内容了,这是徐州琴书改革中十分棘手的问题。若原封不动,或有限地改动徐州琴书形式,徐州琴书难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相适应;若大量抛弃原有形式,则丧失徐州琴书的个性,就不能称之为徐州琴书了。在当代中、青年观众面前,比照新的经济基础上所诞生的新艺术,徐州琴书给人们留下了形式陈旧的印象。

根据相关标准[1]对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治愈:症状和体征彻底消失,恢复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肌内恢复Ⅳ及以上;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肌力提高2级,基本恢复语言功能;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肌力提高1级,改善语言功能;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开始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很大。早期人们以京胡音色为美,现代青年人则以电声乐器音色为美;古人以骠骑骏马为美,现代人以摩托的士为美。因而不同时代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又是伴着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共性,这个审美共性是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现实生活给中青年观众共同打上社会主义时代的审美烙印。所以中青年观众带着全新的普遍性的审美意识趋向新艺术而冷淡了徐州琴书艺术。

治疗一月后复查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47例血栓消失(25.27%),35例(18.82%)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其中单支19例(10.22%),两支及以上16例(8.60%)血栓部分再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24,P<0.05),见表 1。

徐州琴书个性的“旧”与当代观众审美共性的“新”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然而,徐州琴书艺术不会绝种于现代,亦不会失去未来。其原因在于民族意识的挽留。经过几千年历史筛选积淀下来的优良的民族意识,如善良贤惠、真诚正义、谦恭礼让等等,这些意识陶冶孕育了民族精神,于当今仍有积极意义和存在价值,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保有这种民族精神的徐州琴书将得以保留下来。第二是审美个性的挽留。任何时代有审美共性,也有审美个性。大多数老年观众的审美个性的形成是在徐州琴书最繁荣的历史时期。他们喜欢听琴书、欣赏琴书,至今对徐州琴书仍有浓厚的兴趣。还有古文化修养较高者、精通徐州琴书门道的琴书迷,也还有少量热爱徐州琴书的中、青年观众。他们的审美需求也为徐州琴书提供了生存条件。第三是徐州琴书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徐州琴书在社会发生质变时刻,它自身也在进行着量变的发展。建国以来虽然仍以说唱传统段子为主,但都比过去有发展变化:如演员代代出新秀、剧本有改进、新编的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作品有少数获得成功。这些徐州琴书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的文化价值也被认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消除徐州琴书艺术的个性与时代审美共性之间的差异呢?一方面我们保留徐州琴书个性,选优加工,精益求精出珍品。这是我们徐州琴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这方面的事已经有人做过,但参与人太少,成果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改编传统作品缺乏新的理念,没有冲破原徐州琴书中旧的道德观、伦理观,改来改去旧骨依然。这需要几代徐州琴书工作者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艰苦过程。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后的历史关口,徐州琴书必然也要发生变化,崭新的生活呼唤着徐州琴书与之相适应,强烈要求徐州琴书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当代观众的审美共性必须催生出徐州琴书的新生儿。徐州琴书必然从现实生活的“源”中提炼出许多新的艺术手法,用来表现新的生活。小品原是戏剧专业训练演员表演时的教学形式,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已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独立艺术门类,这给徐州琴书改革带来启发,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须要创新,不出新则无法生存。

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的地方戏曲发生了不少变化,出现过新的创作手法,有很多戏曲表演上增加了一些表演手法,如舞蹈、流行音乐、电声伴奏、声光电的利用、服饰变化等,尽可能借鉴了一些姊妹艺术精华之处来丰富表演手法,增强视听感受,在合理继承戏曲的写意性、假定性、程式化、节奏化的同时,大胆扬弃了与当今不适应的技艺,不失戏曲个性又有新的时代感,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徐州琴书也必须去学习戏曲艺术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琴书个性与时代审美共性之间的差异。当然,这种变化过程漫长而又艰巨,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幼稚变成熟,与全新的社会生活同行,经过不停顿的嬗变,必须从徐州琴书中脱胎换骨,产生一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完全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品种,这将是徐州琴书史一次意义十分重大深远的飞跃。徐州琴书传统段子的加工求精和现实题材作品的嬗变,这两种结合成为一体,就是徐州琴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戈娟
《剧影月报》 2018年第02期
《剧影月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