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苏轼的艺术精神与《寒食帖》

更新时间:2009-03-28
  

苏轼《寒食帖》

凡学书法者,临摹与学习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是必修之课,因为这三帖号称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之所以选这三人的作品作为行书的代表,我想首先与这三位大书法家所处的时代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不无关系。“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魏晋时期的二王、钟繇、陆机,唐朝的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宋朝的“苏、黄、米、蔡”,这几个朝代书法大师群英迭出,他们对书法艺术的不同诠释,共同铸就了书法艺术的高峰。其次与这三者都是新书风的创造者有关。王羲之创造了流美俊雅的风韵,颜真卿树立了雄强浑厚的气息,苏轼确立了潇洒随意的格调。

苏轼(公元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作为宋代书法史上的领军人物,其书法沉着、苍劲、豪放,形成了一种有别于魏晋和唐朝的新的美学境界。而且还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首先是一个文学家,在文官治国的年代,这是得以成为上流社会一员的基础。用今天的话说,只有进入上流社会,才有话语权。在信息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不为官,无法接触优秀的人才,无法掌控丰富的资源,无法获得普遍的宣传。何况苏轼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家,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等千古绝唱至今仍萦绕耳边。二、其次是艺术评论家,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为我们留下了如《寒食帖》《赤壁赋》这样珍贵的法帖,还有他在书法理论上的突破,“无意于佳乃佳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论点为书法艺术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天地。三、再者是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苏轼的为官生涯大起大落,让人唏嘘不已。中国古代杰出文人的为官生涯大部分是悲剧史,“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是苏轼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前赤壁赋》就是在被贬黄州后所作的,政治的窗户关了,艺术殿堂却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后来重新回到朝廷,官至礼部尚书。政治仕途的起伏引起苏轼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四、传奇的故事。大凡伟大的人物必有传奇之故事。老百姓总是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讲故事是传播声名最快的方法。如与苏小妹的故事,与佛印的故事,东坡肉的传说,对《赤壁赋》中赤壁是否三国赤壁的考证。

而《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墨迹素笺本,行书十七行,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王安石执行新法,苏轼与新党意见相左,新党制造了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时年45岁的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正当壮年的他,壮志未酬,精神上郁郁不得志,且俸禄微薄,生活上贫困潦倒。“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在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本刊讯 12月20日上午,随着满载货物的GI4022广州至西安全货机落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30万吨,今年累计增速排名保持全国十大机场首位。以此进度,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年货邮吞吐量将排名全国第十三位,较去年提升一位。

式中,mp为弹体质量;vp0为弹体初始速度;d0为弹体直径;h为侵彻深度。考虑到随着弹体侵彻速度的增加,在超过临界速度ver时,弹体的质量出现一定的磨蚀,弹体质量表示为

“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这就是宋人的书法宣言,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晋人书取韵”,“韵”追求的是一种平和含蓄的境界,排斥一切情感激烈的流露。而“意”以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为最高准则,敢于打破前人的法度和规矩,强调本心,强调本性;以在笔墨中抒发笔趣、情趣、意趣为目标,强调意在法上,强调以意驭笔;以才学见识为根基,追求文学和书法的结合,追求书画的文人化内涵。苏轼自谦“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心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宋人以个人意趣为主,唯情是尚,张扬个性与才气,但求遣兴畅怀,不计工拙,无视功力,任凭感情所至,随兴泄流”。但是“意”的生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始通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意”是作者的情感、学识、修养、阅历、胸怀、格调、眼光、抱负等等的综合体现,“然苏轼敢于独创,曾说‘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可知具有学识及眼界,方可领悟书艺,超脱法度,不斤斤于前人字形之似”。

可见,“意”是书者长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实践结果,是一种长期日积月累之后的厚积薄发。有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有时是时势使然,时来运转的巧合;或是隔岸观花,时不我待的枉自嗟呀!

作为经典,必有其共性。《兰亭》中对生、老等自然现象的思考以及旷达潇洒的生活态度;《祭侄文稿》中流露的对生命逝去的悲伤,对亲人无限怀念的真切情感体现;《寒食帖》中直面人生的感慨,对生命无助的意象表达。三大经典中所反映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解读,对人生的思考,无不引起人们的共鸣。作品中所包涵的情感与技巧的高度融合,法无定法,法外生法的境界,也成为人们所孜孜追求的。

传说诗稿辗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元符三年(1100年),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谒见好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当即挥毫于书后作题跋一则,宋代两大书法家的墨迹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在题跋中,黄庭坚给予了《寒食帖》很高的艺术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明代大艺术家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这是两首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内容哀怨、苍凉,是苏轼直面人生的叹息之声。伤感无奈,凄苦无助,惆怅孤独的心情通过“苦”、“病”、“寒”、“破”、“哭”、“死”等毫不掩饰的词语展露无遗。能感受到一代宗师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种心情之下,有感而发,纵情任性,信笔而书。其实,三大行书的创作都有这个状态,《兰亭序》是酒后信手书之,史说羲之酒醒后再书已不复得。《祭侄文稿》也是悲愤之后的情绪自然流露。这从两篇文稿上涂涂改改的墨迹可以充分感受到大师当时的情绪变化。

《寒食帖》通篇书法节奏由慢而快,用笔由轻而重,结构疏密有致,章法起伏跌宕,史评“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在用笔上,一改以往秀劲书风,转而呈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悲怆书风。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见劲挺,用笔善用侧锋,方头较多,略向左侧斜出。在字形结构上,字取横势,欹正参错,或大或小;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笔酣墨饱,恣肆跌宕。“春”“里”“重”“坟“墓”等字,在结构上黑多白少,一笔连一笔浑然一体,像岩石,坚强抵御着人生中层层袭来的寒意;“年”“苇”“纸”三字的长竖,像长矛,欲刺穿这被寒冷包裹着的人生,宣示着生命的不屈。在章法上,前两排的字用笔清俊劲爽,字形较小,列间距离较大。自第四排起用笔渐渐加重,沉着顿挫,字形渐大。第九、十两排字多紧密,字形明显偏大,用笔加重,布白密结,如“屋”“如”“渔”。第十一、十三排则见疏朗,如“破”“灶”“哭”“途”“穷”字的大小对比更加夸张,加上“苇”“纸”两字的竖拉长形成巨大的空白,疏可跑马。“《黄州寒食帖》在章法布局上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字迹前后大小的处理,既合于诗人兼书法家苏东坡在书写中的心里和情感节奏,又让这种节奏很自然地成了起伏跌宕的空间节奏,让诗的意境和书的意象相生相合,渐生高潮,波澜起伏,遂成天下第三行书!”

“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事无事事”的禅宗思想使得苏轼意识到,在艺术上应当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摒除一切外在的清规戒律。所以苏轼才能用智慧的双眼穿透历史的空间,看到月亮阴晴圆缺间人的存在。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hanghai-Kunming High-speed Railway on Tourism Space Pattern in Yunnan Province_________________TIAN Yuan,XI Tingting 9

分别调整纺丝组件压力和改变PE、PA6两组分比例,当纺丝熔体从复合纺丝组件喷丝孔中挤出,达到稳定状态后,剪取喷丝板下约1 m位置的初生丝,用纤维切片器制得纤维截面样品,在双目纤维镜下观察纤维截面形状。继续PE/PA6皮芯型复合纤维FDY纺丝试验,观察纺丝状况变化。

参考文献:

①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②黄源、杨序波等整理:《书法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7页。

③高明一:《大家读的中国书法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71页。

  

王羲之《兰亭序》

 
陈翔
《剧影月报》 2018年第02期
《剧影月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