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用“心”纠错,刷亮孩子心间的苗圃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宜静宜析“推心静”

部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极易受到教师的训斥。长此以往,语言行动“找不着北”,情绪躁动,难显平静,他们总觉得不被别人理解,慢慢地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若教师不做调查解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学生受屈流泪、怀恨在心者有之;不服瞪眼、顶撞教师者有之;批评止,就了事者有之。甚至有些事可能会惊动家长、亲朋,不和谐因素将随之而来。故孩子犯错了,批评之前,宜静宜析,勿贸然出击。他们犯错后,有的提心吊胆,也有的我行我素,极个别的还会屡教不改。常言道:“冲动是魔鬼,随意是敷衍”。一般情况下,对于孩子的过失,教师应待其心情平静下来后,再进行批评教育为佳。析解心事,化解心迷,解除心障,才是使孩子们心平气静的“智宝”,更是让他们醒悟的“良药”。

二、位置互换“助心纳”

批评仅仅是教育中的“选项”。是否批评,我们得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这个孩子,身处那种环境,这种错误是否不可避免,是否非常严重,是不是非惩戒不可。如果不批评也能教育孩子,那么我们就舍弃批评,选择提醒。这样推己及人,以心换心,孩子们才更能虚心接受我们的教育。当然,事毕后,还得对造成影响的另一方做好解释,同时也可选择最佳时机由当事者与其平等沟通。若角色位置互换,师生间的心灵更易契合。

三、友善帮助“促心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和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怀”。当严厉、善意与心理抚慰巧妙对接之时,便是拯救“患者”、至其康复的最佳时机。即使我们必须选择“批评”这个“利器”,我们也得提醒自己,批评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和唤醒,是矫正与帮助。在“堵”中“疏”,在“堵”中“导”。哪怕言辞“逆耳”,也并非发泄与打击。友善相许,心随情往,让孩子们饱吮心灵鸡汤,内心深处的“坚冰”终究会融化。

四、批中含赏“寻心镜”

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些问题孩子,懒惰、爱惹事、爱打闹,也有一些心理亚健康的孩子,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狂躁等。对于这些孩子,若我们只是一味地想通过批评来期望他们取得进步的话,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我们应主动走进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圈“望闻问切”,找出他们的“病因”,同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在批评中赏识,在赏识中提醒。例如:“某某同学你很活泼,就是有点爱惹事,若改掉这个陋习就好了。”又如,“某某同学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你很聪明,若把聪明劲放到学习上就更好了。”再如,“某某同学你心很细,就是胆小点,以后课堂发言应更积极些。”……对于自卑感强的犯错孩子可适度“放大”他们的优点,即使少儿小,暖心的抚慰也能帮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纵然是批评,也要暗含欣赏,以优为榜,以镜为鉴。

 
袁作森
《教书育人》 2018年第14期
《教书育人》2018年第1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