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丹参酮胶囊和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对痤疮患者的疗效及对皮损情况、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好发于青少年,多数患者在度过青春期后可自愈,但也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甚至延续到中年时期。由于痤疮皮损多发生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易留下瘢痕、色素沉着,严重影响面部美观,因此应给予积极的治疗。痤疮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已有的研究认为其与致病微生物感染、内分泌失调、饮食不当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1〕。国际上痤疮治疗共识推荐的第二代四环素类药物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赖甲环素等是痤疮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有研究认为丹参酮有抗菌作用,可以对致病菌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2〕。本研究旨在分析丹参酮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对痤疮患者的疗效及对皮损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14~35岁,平均(25.59±3.64)岁;病程0.5个月~8年,平均(1.84±0.95)年;Ⅱ级痤疮29例,Ⅲ级痤疮1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14~36岁,平均(25.62±3.88)岁;病程0.5个月~8年,平均(1.81±0.97)年;Ⅱ级痤疮27例,Ⅲ级痤疮1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皮肤治疗学》中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发病部位在面部、颈背部、胸部,1个月内未使用其他治疗痤疮的药物,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精神疾病、职业性痤疮、医源性痊疮、酒渣鼻等。两组患者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100 mg/次,2次/d,口服,连用6周。(2)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丹参酮胶囊1 g/次,3次/d,口服,连用6周。在治疗期间均采用清水洗脸以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混合物,避免过分清洗。忌挤压、搔抓患处。忌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1.3 检测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L-4、IL-18、SIL-2R、NLRP3及Caspase-1水平,检测仪器为美国BIO-TEK全自动酶标仪,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情况、生活质量情况、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血清炎症因子、NLRP3及Caspase-1水平变化情况。皮损评分:轻度(1分):有少量(10~20个)粉刺和丘疹;中度(2分):有大量(30~50个)粉刺和丘疹;重度(3分):结节囊肿痤疮,皮损数目>100个。分数越高,患者的皮损状况越严重。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价。提高:治疗后评分较基线提高≥15分;稳定:治疗后评分较基线提高<15分;下降:治疗后评分较基线下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所有计量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并发症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血清炎症因子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4、IL-18、SIL-2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4、IL-18、SIL-2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LRP3、Caspase-1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NLRP3、Caspase-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LRP3、Caspase-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28例、稳定14例、下降2例,对照组提高16例、稳定18例、下降10例;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Z=9.106,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和复发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腹痛3例(6.82%)、腹胀8例(18.18%)、头晕1例(2.27%);观察组患者发生腹痛2例(4.55%)、腹胀7例(15.91%)、头晕2例(4.5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59,P=0.808)。随访6个月,对照组患者复发6例(13.64%),观察组患者复发1例(2.27%),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3.880,P=0.049)。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2.52±0.211.72±0.12观察组2.50±0.201.14±0.08t0.45726.676P0.3240.000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

  

组别TNF-α(pg/ml)治疗前治疗后IL-4(pg/ml)治疗前治疗后IL-18(pg/ml)治疗前治疗后SIL-2R(ng/m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3.11±10.5444.55±9.0131.00±4.2924.55±3.5119.58±2.6613.55±2.011.69±0.301.97±0.34观察组52.99±10.6833.25±8.1230.97±4.3118.14±2.6719.62±2.917.04±1.111.71±0.271.25±0.28t0.0536.1800.0339.4610.06718.8070.37210.843P0.4790.0000.4870.0000.4730.0001.6630.000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LRP3、Caspase-1水平变化情况

  

组别NLRP3治疗前治疗后Caspase-1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9.40±1.003.59±0.523.50±0.511.56±0.22观察组9.37±1.022.20±0.33∗3.53±0.500.82±0.19t0.13914.9710.27918.886P0.4450.0000.3910.000

 

4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n(%),n=44〕

  

组别提高稳定下降对照组16(36.36)18(40.91)10(22.73)观察组28(63.64)14(31.82)2(4.55)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在痤疮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毛囊皮脂排出受阻为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创造局部厌氧环境,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时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3〕。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刺激机体产生TNF-α等促炎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而引起或加重局部炎症〔4〕。因此抗感染治疗是痤疮治疗的关键环节。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是新型的四环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杀菌能力强,可有效对抗痤疮丙酸杆菌,且亲脂性高,可迅速穿透皮脂进入毛囊内,具有迅速抗炎的作用,还可抑制皮脂分泌,平衡面部油脂。中药丹参性微寒、味苦、无毒,有活血、通络、凉血、消肿等作用。丹参酮对致病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其中隐丹参酮对革兰阳性细菌抗菌作用强,可明显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量,而且能抑制急性和亚急性炎症反应。丹参酮还具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和抗内酸睾丸酮作用,抗雄激素作用和抗皮脂腺分泌作用确切,从而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此外丹参酮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面部新陈代谢。

本研究中采用丹参酮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者治疗后皮损评分低于单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者,提示采用丹参酮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痤疮的效果显著,患者皮损症状得到更好的改善。采用丹参酮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4、IL-18、SIL-2R、NLRP3、Caspase-1水平均低于单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者,证实丹参酮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痤疮可更好地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本研究通过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加用丹参酮胶囊并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性较好。采用丹参酮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更好,复发率更低。

综上所述,丹参酮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治疗痤疮可改善患者皮损情况,控制患者炎性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曾进,田代雄.解毒痤疮丸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2):1687.

〔2〕 KAMINAKA C,UEDE M,MATSUNAKA H,et al.Clinical studies of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atrophic acne scars and acne with a bipolar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system〔J〕.J Dermatol,2015,42(6):580.

〔3〕 SUNG H Y,CHONG W C,JAE W C,et al.Novel facial cosmetic area 'O zone' show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sebum excretion and acne lesion distribution〔J〕.Skin Res Technol,2014,20(2):164.

〔4〕 KIM B R,CHUN M Y,KIM S A,et al.Sebum secretion of the trun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uncal acne in women: Do truncal acne and sebum affect each other?〔J〕.Dermatology,2015,231(1):87.

(收稿日期:2018-01-03; 修回日期:2018-03-11)

 
杨天然,易平,程敏贤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