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两难路向及破解之道

更新时间:2009-03-28

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回归,坚持职业教育生涯导向的呼声日渐高涨,对职业教育坚持多年的就业导向产生越来越多的质疑。之所以会出现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争议,主要源于对职业教育功能理解的差异。客观地说,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于个人自由发展均是职业教育的功能。如果职业教育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那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其逻辑是: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及职业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如果职业教育服务于个人的自由发展,就必然以生涯发展为导向。其逻辑是:通过职业教育来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一旦两者的功能定位发生冲突,就会引发职业教育发展价值的冲突。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因此,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构建两者之间共生共存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看,平衡职业教育生涯导向与就业导向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一个职业教育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1.德国: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平衡。德国是世界上举办职业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其实行的“双元制”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平衡。德国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中,仅有1/3的人选择继续升学并进入普通高校就读,其余学生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就读。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较好地实现了上述两种导向的平衡,既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较好地促进了个人的生涯发展。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学习者既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学习场所既有学校又有企业;指导教师既有职业院校教师又有企业师傅。实际上,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学校配合企业开展理论教学,较好地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结合。

显然,在德国教育体制设计者看来,学生的生涯发展不是单纯地提升学历,而是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生涯发展。德国教育体系一直注重启蒙教育,职业教育相当于教育体系的第一次分流。选择职业教育的学习者进入职业院校或去企业做学徒,有两年的适应期。如果在适应期内学生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职教体系,可以通过考核进而选择升学或转学。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获得中职、高职学历,进而继续升入普通高校学习。在结束两年适应期后,学生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一旦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补习教育来提升学历或补充知识,进而解决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换言之,德国学生的生涯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并非完全需要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实际上,在很多德国人看来,通过继续教育或补习教育参与生涯发展并不在于获得更高的学历,而是借此提升自己适应岗位发展的能力,以便将来顺利进行岗位转换。在德国,技术工人在国家职业体系中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既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顶点,也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

2.英国: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分离。与德国不同,英国有重视学术教育的传统,他们普遍认为学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流,政府在教育中的职能是专心促进学术教育的发展,企业、行业的职责是通过职业教育来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英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供给者是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主导的职业教育处于边缘状态。这是英国职业教育被学者们称为“市场模式”的缘由,也是其与法国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最大区别。无疑,市场机制本身具备一定的缺陷,一旦市场失灵,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英国,企业往往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为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为自己所用。

在选择绿色大豆品种的过程中,应选择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大豆品种。目前,我国优质大豆品种有鲁豆1和鲁豆2。同时,在种植绿色大豆之前应先处理大豆种子。在种子处理过程中,要保证大豆种子的纯度和纯度达到相应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豆的总发芽率,为以后大豆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破解两者之间的两难境地,需要找准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利益平衡点,为两者之间的调和提供平台。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平衡点需要通过教育转换来实现。所谓的教育转换,既包括学校与工作之间的转换,也包括教育层次及教育类型之间的沟通。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2.职业教育的生涯导向发展:对就业导向的“矫枉过正”。为解决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缺陷,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学生生涯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学习能力。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国家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比如,针对中职学生提出了中高职衔接通道、中高职本科贯通通道;部分地方政府更是大力构建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升学通道。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半数以上的中职学校毕业生选择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从表面上看,这种升学导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但是,升学是否就意味着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是否等同于生涯发展?显然,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试图以升学作为生涯导向发展的主要措施,并不能保证学生获得持续性的生涯发展。事实上,国家政策也只是将升学视为生涯发展的一个方面。除了升学外,就业、转学、创业、留学等均是学生生涯发展的通道。如果一个学生确实不适合升学,那么让其盲目升学,不仅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其生涯发展。

4.3 加强护士的自身建设 积极引导护士完善自己的性格,在工作中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鼓励护士注意休息、合理营养、规律运动、发展健康的业余爱好,使护士保持心境开阔,降低应激反应水平以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

1.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一边倒”。从1980年年初我国恢复职业教育以来,就业导向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1990年以后,这种导向趋势更为明显,“以就业带动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就业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针。就业成为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杆。实际上,当时提出职业教育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当时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的学历导向与学科导向使得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萎缩,生存危机凸显,使得职业教育不得不以就业为导向,希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格局中获得差异化发展,赢得生存空间。

二、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在我国的博弈:从“一边倒”到“矫枉过正”

纵观德国职业教育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两国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导向及职业教育功能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德国人看来,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两者完全可以实现融合与平衡。生涯发展不是学历发展,而必须是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德国,最好的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与薪资与具有大学学历的技术员等同。但在英国人眼里,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是无法兼容的,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教育体系,几乎没有调和的可能。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如果职业教育过度强调就业导向,那么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年轻人一旦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就失去了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机会。如果过度强调生涯导向,就可能使很多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雇佣型人才。英国教育制度的设计者之所以要将这两者对立起来,主要因为他们将生涯发展等同于高学历。显然,他们没有意识到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能力,一旦学历无法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那么学生的生涯发展同样是无法延续的。换言之,学历学位并不是一个荣誉象征,其还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如果学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学历的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

1) 扩大物业管理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宿州市很多物业管理公司是房地产公司的子公司,这样的公司一般不存在项目上的危机感,也很难去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还有很多物业公司规模小,像这种小而全的模式只会导致人员浪费,运行成本增加。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强强联手,实现规模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在这种升学导向下,职业院校将学生的生涯发展理解为升学发展,热衷于学校升格,使得大量的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校升格热潮下,很多人认为,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使得传统职业教育已无用武之地,只有学校级别的提升才能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才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以自动化岗位为例,机器人的开发设计、生产线运行及管理等岗位固然需要高学历应用型人才,但机器人的调试、操作等岗位仍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不能淘汰所有的传统岗位。况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工业4.0”阶段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在很多中小城市还是处于“工业3.0”甚至是“工业2.0”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盲目升格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分工,反过来还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地说,我国的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取消中职学校的地步。可见,中职阶段盲目追求让学生升学,从根本上背离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中职学生不能升学,而是说升学必须基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如果完全以升学为导向,不顾及学生的自我需求以及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这种导向平衡只能是一种“矫枉过正”。

显然,在过去10多年里,就业导向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偏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成了“断头教育”,其弊端与缺陷日益凸显。例如,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失去了向上流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无法通过专升本考试。可见,过度以就业为导向,压缩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时间,也压缩了学生向上流动的空间,进而影响了学生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那个东洋人拨开人群,径直走到杨细爹面前,也是鞠了一躬,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我们保证您的安全,请您务必帮忙!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大洋,塞到杨细爹手上,说,这是您的酬劳,五块银元。人群中有几处响起啧啧声。下塆的姜祖武姜细头儿挤上前说,钱给我,我去。东洋人伸手把他撇开,还是对着杨细爹,猛一低头说,请您务必帮忙!

进入21世纪,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吸引力,也为了给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英国政府加大了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政府联合企业、行业组织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徒制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窘境。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参加职业教育的学习仍是大多数英国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这就导致学徒制模式中学徒的数量不足、辍学率高。大学仍然决定着中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得中等教育完全成为其生源的供给者,依照大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属于中等教育一部分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目的不是为了给雇主提供可供雇佣的人才,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升学。换言之,在多数英国人看来,升入大学就读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涯发展模式,他们往往不会考虑自己是否适应大学教育以及大学毕业后能否获得一份稳定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在2003年推出了“基础学位教育”。设置基础学位教育的初衷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习者的就业技能及岗位理解、适应能力。但在实践发展中,这种倾向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不能弥补国家职业资格及技能证书教育带来的缺失,逐渐沦为向更高级教育迈进的通道。重要的是,这种基础学位教育不能充分保障企业的利益,导致很多企业并不愿意参与,使得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在很多人看来,通过基础学位教育获得了比学徒制更高的学位、学历以及更好的生涯发展。但是,如果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在市场中谋得一份岗位,那么这种学历并不能为其带来实质性利益。显然,这种制度设计不管是对学习者的生涯发展还是对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都没有带来太多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新的职业形态不断出现,传统的职业岗位不断消失,使得社会个体的职业行为不再依靠单纯的技术操作,而需要综合的智力应对。由此,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不全是单纯的技术工人,而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且能够独立处理问题的技术工人。因此,职业教育只有在教育过程中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很多人完全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将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这种工具理性的单向度思维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被大大压缩。从空间维度看,职业院校为了与企业要求的“零试用期”对接,在学校教学中反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往往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从短期来看,这种职业技能训练可以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但从长远来看,容易导致学生失去了转换岗位的能力以及自我内生发展的能力。从时间维度看,如果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必然会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放在职前教育阶段。实际上,人才的职后培养更为重要,职后培养是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技术技能型人才失去了培训机会,其职业发展必然会大大受限。正是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短视与功利,很多学生毕业后只能适应一个岗位的工作,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岗位,在就业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力。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两难抉择的破解之路:以教育转换来实现

奇巧生这时已经摔得七荤八素、眼冒金星了,忽然听到翼小飞喊道:“飞船出现故障了!巧生,快!快让飞船停下—”

1.做好劳动力市场的调研与预测,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其可以跨越学习与工作,也可以跨越学校与企业。可见,职业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不能只在学校场域下独立办学。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色彩,要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故此,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与调研,既可以为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学习者选择专业提供借鉴,进而能够实现市场机制下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为了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欧美发达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来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政府层面的劳动力市场预测与调研机制,仅仅依靠职业院校本身的预测与调研无法认清劳动力市场的行情。毕竟职业院校在调研与预测过程中主要站在学校角度进行考量,较少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这就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无法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教育转换。

为解决教育转换不顺畅的问题,我国必须在政府层面建立劳动力市场调研及预测机制,定期发布相关信息,为职业教育导向平衡提供决策依据。具体有以下思路:第一,各级政府应该积极了解本区域内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及供给情况,以及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人才供给量。第二,鉴于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过程需要一个周期,在断档期内必须分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具体差距。第三,学生、家长按照前两个阶段的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教育投资及选择,职业院校也可以依照这些信息来实施专业布局及调整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调研与预测,必须要充分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本区域内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结构变化。因此,预测与调研必须具体到每个工作岗位,明确各个岗位对人才数量、知识与能力、技术技能的要求等,进而从整体上做好预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使教育转换成为其生涯发展的关键要素。

2.开展学生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生涯发展多元化的理念。职业教育生涯导向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在就业与生涯发展之间实现认知上的平衡。为此,职业院校必须对各级各类学生开展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生涯发展多元化的理念,在多元基础上做出合理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人格特质—职业因素”分析理论,强化人格特质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匹配度与准确性。人格特质包含多种因素,既有兴趣、性格、爱好,也有价值观、人生观等。职业因素是个体在具体岗位上对应的能力、知识、资格及学历等。在加强两者匹配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测试,提升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人格特质与职业因素的匹配程度越高,说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率就越大。

在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与指导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试,对每个学生的人格特质做出具体的数据分析,并辅之以面对面地交流、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影响学生人格特质的因素,进而做好人格特质综合评定。第二,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类岗位的职业因素,包括岗位能力要求、薪资待遇、成功就业概率、职业性质等。第三,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人格特质与职业因素进行配对,帮助学生在就业、转学、升学、创业、留学等多个生涯规划中做出合理选择。在确定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向后,引导学生做出理性选择。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学生有了升学、就业、转学、留学、创业等多种生涯选择,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必须及时根据学生的人格特质、职业因素与个体需求做好合理的引导,避免学生在选择时走弯路、走错路。

3.构建生涯导向与就业导向动态协调机制,寻求两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职业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前者主要强调生涯导向,后者主要强调就业导向。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好两者之间的动态协调。高学历不意味着好的生涯发展。普通高校的急剧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导致很多高学历人才并未实现预想的生涯发展。从经济学上看,高校的无序扩张带来了文凭的贬值,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无效的教育投资,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无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看,升学本身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设定的一种变相延缓就业的方式。职业教育在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一定必须依靠升学这个途径。盲目让职业院校学生升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解决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矛盾的关键点在于建立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将两种导向的矛盾化解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结构需求,并以此确定职业院校升学与就业之间的指标比例。在保证合理浮动的空间下,按照不同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人才供给方式及学生实际需求,协调分配各个区域内的升学指标。在固定指标比例下,还可以留出一些浮动指标,以促进那些有学习能力且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学生通过考试转换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就读。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的生涯发展要求,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崔杰.论就业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2]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3]谢莉花.德国职业教育的“教育职业标准”:职业教育条例的开发内容、路径与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6(8).

[4]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5]李庶泉.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的新探索[J].职教论坛,2017(15).

[6]郑红梅.“Sandwich Courses”英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6(4).

[7]王小兵.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11(12).

[8]袁栋.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L].上海:复旦大学,2010[2012-12-31].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gathStatIcon=true&id=Y2225745.

[9]石伟平,郝天聪.走向工业4.0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吗?[N].光明日报,2017-04-06.

[10]肖凤翔,于晨,肖艳婷.欧盟教育治理向度及启示——基于职业教育政策分析[J].教育科学,2015(6).

[11]陈举.人力资本视域下教育投资的价值理性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

 
李小霞
《教育与职业》 2018年第10期
《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