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机制与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按照联合国2015年公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国在全球减贫中的贡献比率超过7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党的庄严承诺。要确保2020年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脱贫十分重要。自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脱贫在民生领域的关键作用以来,从教育脱贫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但凡教育扶贫的话题,都与信息化有一定的关联。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提速,已成为教育扶贫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策略。借助信息化手段,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陈恩伦的总结:“国家推进了三种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扶贫模式:以网点建设和资源输送为特征的资源型扶贫模式、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抓手的功能性模式、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为导向的协同模式。”整体来说,建立了一些基于信息化扶贫的硬件设施,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点亮了整个扶贫工作。但是,这种资源供给性扶贫方式并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扶贫的支持作用,也没有提升教育扶贫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更没有将重心放到教育贫困人口发展环境的塑造中来,与国家提出的“强化教育扶贫在脱贫致富中的关键性作用、大幅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中对教育扶贫的重要希冀有一定的差距。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扶贫的主要战队。在职教扶贫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难点在哪里?需要构建何种机制实施何种路径才能顺利推进职教精准扶贫、实现切断贫穷代际流动的作用?以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症结和信息化精准扶贫的价值再梳理

1.教育精准扶贫的症结与职教精准扶贫。教育贫困指的是教育领域的贫困状况,是“物质与精神匮乏的总和”。“在基本内容层面,体现为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和文化贫困,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的个体受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不公平。”“教育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生产与就业的相关知识、技能,促进贫困人口融入当地经济与文化,最终摆脱贫困。”教育贫困作为社会贫困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为生产力受限、个体的能力和精神发展受制约。本研究主要着眼于教育系统中的贫困人口,针对其教育发展路径展开。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重视教育贫困的研究,陆续提出了“贫困文化理论”“资源要素理论”“人口素质贫困理论”等,为教育扶贫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扶贫理论与扶贫战略的推动下,教育领域实施了三种主要形式的扶贫:一是资源输送型扶贫,主要由国家在贫困地区建立远程教学站,或将贫困人群请到知名大学参加培训。二是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型扶贫,主要在贫困地区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跨界协同,如“国培计划”。纵观已有扶贫模式,大多数以资源投放、资金投入为主,较为关注硬件建设,扶贫模式趋同,有一定的功利化现象。由于脱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受资源配置和教育系统本身的限制,很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升扶贫效率,必须深入探索受帮扶者已有的知识形态和精神状态,设计符合其特色的扶贫路径并实现精准跟踪,实现教育扶贫资源的精准投放。职教精准扶贫是在职教领域开展的扶贫,指依托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通过职教扶贫对象挖掘、技术技能培育、职业适应能力反馈等帮助贫困人口适应现代产业,通过贫困人口的职业能力再造来实现脱贫的一系列策略和方式。

2.以信息化推动职教精准扶贫的价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脱贫攻坚战的“基本作战原则”,也是职教扶贫的实施要领。职教领域的扶贫要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环境,根据产业分布情况,实事求是地安排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扶贫实践。利用信息化推动职教精准扶贫,既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实现信息支持的帮扶方式,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时代性产业适应需求的技术价值。教育贫困表现为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和文化贫困。知识贫困导致贫困人口不适应当前业态,信息贫困导致贫困人口获取的信息不足,文化贫困导致贫困人口的观念落后。一种或多种贫困原因综合起来,就导致教育贫困。从教育扶贫的最终价值来看,扶贫的过程即为促进人口融入当今业态的过程,也就是在当今业态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着力提升职业技能,这也是职教扶贫的根本价值。针对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和文化贫困,信息化可以优化知识传播通道、改善信息获取水平、改变贫困文化,为贫困人口塑造全新的成长通道,实现技能的准确传达,帮助贫困人口适应信息化时代,达到精准扶贫的价值。

第二,准确挖掘帮扶对象的工具价值。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既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又具有显著的差异。运用信息化手段,挖掘贫困人口及其教育需求,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帮扶提供依据,实现信息化在教育扶贫中的工具价值。要特别指出的是,依托信息化所形成的大数据平台是可以有效利用的精准扶贫工具,比如通过捕捉贫困人口的手机流量等信息,观察其能否有效获取信息;通过掌握账户的消费情况,识别消费层次。在信息伦理的约束下,主动采集相应的教育数据,能有效地挖掘教育贫困人口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从而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第三,准确掌控帮扶方式的功能价值。从贫困人口的表现方式来看,教育贫困不完全等同于经济贫困,它是“教育领域物质与精神匮乏的总和”。物质上的匮乏通过日常交往能有所了解,但人的精神贫困通常只能依靠深入的调研才能了解。这种调研难度大,耗费的成本也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教育贫困的基本内容、空间结构和深层内涵转化为可以测量的信息点,是挖掘信息贫困的有效方式。例如,通过对流量消费情况、APP使用类别、社交群体等的有效挖掘,可以有效判断贫困人群。从扶贫工作工具上讲,精确找到扶贫人口是前提、实施精准帮扶是关键、有效性反馈是基础,各个环节的关键是培养技术技能、帮助贫困人口适应现代业态,这是职教扶贫的逻辑链。要使整条逻辑链产生效果,首先,要通过相应的手段找到入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大物联、大数据等技术的产生以及情境捕捉技术的成熟,通过信息化挖掘教育贫困人口就有章可循。其次,职教贫困的扶贫方法有别于一般的扶贫,需要通过找准贫困人口的内在人格特征和职业发展倾向,分析其职业技能的需求,设计教育途径并实施帮扶。这就为信息化提供了用武之地,如开发精准建模、自适应学习路径等。最后,职教扶贫的成效如何,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观察行为特征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后期改进的数据依据。

景花厂一时陷入了危机。没钱发工资,没钱进材料,大发厂也不给订单了。好在员工们理解阿花,甚至被这个美女老板所感动,大家一起凑钱进材料,让抛光机转了起来。高文鹏那时暗恋着阿花,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两万多,借给了厂里。景花厂才算走出了危机。这一年,阿花和员工们同吃同住,林强信沾不到边,气得暴跳。林强信不想失去这个美人,几次开车来接阿花回去,都被阿花强硬地拒绝了。林强信动了怒,逼迫阿花还他五万元出资款。阿花也不甘示弱,年底还了他。

④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8.

二、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关键着力点

信息化理论可以将职教精准扶贫推入快车道,但贫困地区的职教扶贫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作为扶贫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但从现实推进情况来看,我们需要冷静看待职教精准扶贫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

首先用真空炉开展工业试验,技术参数控制为:真空度<10 Pa,炉内功率~190 kW,进料量~80 kg/h。真空炉处理结晶机产出精炼锡成分见表5。

信息化勾勒出一幅现代化职教精准扶贫的效果图,但要真正实现基于信息化的职教精准扶贫,还要在深入理解关键着力点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措施,安排好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通过顶层设计,依托信息化理念、工具和内容,创造一个和谐精准的扶贫环境。其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3.扶贫过程的适应性调节。职教精准扶贫的方式是教育,以教育为“武器”,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作战方式”,向贫困人口知识、技能和能力缺乏的“不适状态”开战,向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业态开战,通过知识习得、技能获取和能力提升,实现脱贫和切断贫困的代级传递。基于信息化的现代教育领域,不断提升学习者适应信息化的程度,以满足教育从规模化向分散化、生态化、生命化和个性化教育转变。“通过大数据,感知学习者需求和行为倾向,帮助学习者选择与其基础适应的个性化学习”,帮助教育贫困人口构建适合自身的发展途径,并根据贫困人口的参与不断调节教育方式,是以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

2.扶贫路径的精准设计。扶贫路径一般包括两种:“造血式扶贫”和“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指的是提升扶贫对象的致富能力,通过开展技术培养、产业培育、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扶贫对象脱离贫困。造血式扶贫是全国当前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其本质是在优化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帮助贫困群体了解市场、参与市场,实现与市场的有效交互,在与市场的交互过程中获取发展的能量。“输血式扶贫”指的是通过资源输入、改造生存环境等方式,帮助扶贫对象脱离贫困。它在扶贫人口中输入资金、资源等外部发展条件,在短期内解决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但容易出现因疾病、条件变化而导致的“返贫”,也容易造成部分贫困人口因为依赖“输血”而失去发掘自身发展能力的积极性。“造血式扶贫”是教育扶贫的本质特征,它与“输血式扶贫”不同,需要了解所帮扶对象的现状,通过激活他们的致富能力,实现脱贫。“‘造血式扶贫’是资金、资源、环境、机制、能力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解这些影响因素,需要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要素的变化对扶贫路径进行合理调整。使用信息化工具,能全面收集学习者的数据,结合帮扶对象的已有条件进行各类决策,从而精准实现项目,并使相关的各个环节能根据区域条件和学习者的风格、学习内容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教师利用学科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将图片、声音、视频、文字融为一体,让学生置于互动的情境中,真实感受到具体而形象的内容,在多重感官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学生能高度集中,迅速感知内容,产生探学的动机,增强与师生互动的意愿。

4.扶贫效果的精准反馈。由于信息化有助于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透明化、数据化、便捷化,对贫困的识别、预警、干预、评估和监管会更加精准和客观。对于教育贫困人口来说,有些转变极其重要但无法用成绩、技能等描述。例如,对参与职场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大数据捕捉、数据模型的形成来呈现。

三、构建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机制

机制指的是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引申到教育领域,就是教育机制,指“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机制建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扶贫的方法,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育精准扶贫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见46页图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 … …………………………… 姜宇,周仁华,李晶,等 26

  

图1 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机制模型

2.基于信息化的职教精准扶贫形式机制。形式机制指的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考察各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及其运行方式。常见的形式机制有行政—计划机制、指导—服务机制、监督—服务机制。在利用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中,三类形式的组合能发挥更加理想的结果。行政—计划机制通过行政布置,统筹管理精准扶贫工作,将信息化精准扶贫工作所需要的资源、形式(开会布置、下发红头文件)、运作方式等统筹起来,顺利推进工作。指导—服务机制通过指导与服务,为具体工作或精准服务对象提供建议、信息参考、物质支持,或提供与信息化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职教精准扶贫对象的信息化服务方案等。监督—服务机制指行政—计划和指导—服务两种机制的综合运用,既有行政指导等统筹管理和监督机制,又提供各类服务。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行政通过整体性布局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方式与精准扶贫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要将整体性布局转化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既需要数据的支持,也需要措施精准到位。

3.基于信息化的职教精准扶贫功能机制。“功能机制指的是从功能的角度思考教育现象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一般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指通过激励手段发挥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满足个体的需求。例如,帮扶对象达到一定的教育要求后,应给予角色认定,如颁发贫困人口励志奖学金。制约机制指的是清除制约精准扶贫的相关障碍,建设与精准扶贫目标相符合的机制。在推进信息化职教精准扶贫过程中,行政组织、利益相关体、舆论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需要开展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宣传、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告知、以利益相关体为制约的约束,帮助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教育,努力习得技术技能,提升自身能力,适应现代业态,实现脱贫目标。保障机制指的是通过保障贫困人口参与职教的基本条件,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例如,开展信息化环境建设、虚拟实训场地建设、数据挖掘模型建设等,或是为精准扶贫的人口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以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保障机制尤为重要。例如,在职教培训中,为文化程度低的人群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促使其从工作场域中抽身来参加学习;在职教体系中,为经济负担较重的家庭提供生活补助,使其能放心参加学习等。保障机制旨在为部分人群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免去其参加学习的后顾之忧。

1.基于信息化的职教精准扶贫层次机制。层次机制指的是从层次范围的角度考察精准扶贫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系列发挥作用的政策、组织和策略,包括宏观机制、中观机制和微观机制。宏观机制是指在面上发挥作用的机制,比如提升贫困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降低贫困地区使用移动互联网等硬件设备的门槛,将绝大多数教育贫困对象纳入职教精准扶贫的数据挖掘范畴。中观机制指的是从组织建设入手,通过扶贫团队等实施组织建设,通过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基于信息化扶贫工作的具体组织、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共建等形式,落实精准扶贫的工作任务。微观机制指的是面向不同个体的精准扶贫,通过信息化手段、工具和内容,提升贫困人口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激发参与学习实现脱贫的个体的积极性,体现精准扶贫的基层性和价值性。精准扶贫的层次机制是相互联系的,宏观机制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基础,中观机制决定了精准扶贫的组织,微观机制决定了教育贫困人口的参与感。宏观上的布局决定了组织实施的难度,组织实施的效果决定了微观机制的成效,微观机制的成效体现了宏观布局的效果,三者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扶贫机制。

四、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1.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信息化的首要优势是将民众接入“数据网络”。在信息伦理许可的前提下,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是职教精准扶贫的起点。首先,信息化可以在捕捉人口的信息化水平上发挥作用。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是当今社会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其首先需要信息化投入。在没有信息化环境的条件下,要构建信息素养体系、提升信息化教育程度很困难,而且也不能捕捉学习者信息化能力的起点。其次,作用于扶贫对象的挖掘。有了信息化的环境,将目标学习群推送至网络,也就逐渐有了精准识别的基础。扶贫工作者根据目标人口的学习数据、消费数据、交互数据等,结合模糊数学模型的设计,从人群中找出贫困人口,结合一般意义的调研,佐证和辅助个别游离数据。再次,作用于职教扶贫问题的深度挖掘。职教贫困有内在的形态和结构,如部分贫困人口缺乏职教参与意识和职教参与能力等。识别这些问题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信息化通过构建大数据环境,通过邀约、普遍意义的测量、各类平台数据的聚合等方式,将贫困人口的职教需求和技能发展形态挖掘出来,并分层、分类别描绘出扶贫目标的全链条画像,从而提升扶贫效率。最后,信息化有助于解决关联性问题。职教贫困不是独立的社会存在,与职教贫困人口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技术—能力—精神”是对贫困人口实施职教扶贫的实用路径。人性关照和外部环境构建在提升贫困人口的外在生存环境上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化能获得准确的状态信息,这也是职教精准扶贫的基础。

  

图2 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路径设计

1.设计大数据接口挖掘关联信息,实现目标精准。国家为了推进扶贫工作,建立了聚集贫困户的国家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实现了贫困户的建卡建档,但从运行情况来看,这个系统并没有与教育系统、社交平台、商业平台等对接,也没有从以上平台读取相应的信息,造成信息片面、单一。实际上,教育系统依托基础教育领域的“三通两平台”、职教领域的“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等,构建了信息化的基础;通过社交平台、商业平台的数据,有效地获取了目标人群的生活状态,支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画像。因此,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首先要实现数据的关联,通过获取授权的方式,获取教育贫困者的关联数据,取得职教人口的技术技能教育需要,比如社交数据所体现的社会参与能力、学习平台数据所体现的学习能力、电商平台所体现的现实消费能力等。这些数据的取得,有利于为目标人群准确画像,为后续设计帮扶路径、进行过程性调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2.依托大数据的关联功效,实现路径精准。“由于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无法精准计量,具有明显的目的和指向。”现有扶贫体系的重要问题是无法为学习者提供精准的指向,贫困群众自身也无法根据现实基础和条件形成学习路径,因此,要为职教贫困者塑造一个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空间,构建一个适合学习者已有基础和现实条件的学习路径。一般而言,职教领域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职业技能缺乏、与现代业态适应能力不强的学习者,他们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习者需要找到与动手能力相关的职业方向;动脑能力强的需要找到与动脑能力相关的职业方向。同时,学习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分析对象。有的学习者可以参与面对新技术技能的学习,有的学习者更适合在线学习,为此,要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空间。除此之外,从学习者的过往经历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提供不同渠道的学习,也是路径精准的有效标识。

3.实现用户建模,实施全过程跟踪。精准扶贫的精准在于对被帮扶者过程的精准把控,也就是要根据帮扶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以帮助帮扶对象实现过程性成长。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跟踪扶贫过程,以扶贫成效为目标,将职教扶贫项目以及个体情况变化纳入跟踪评估的范畴,通过对扶贫对象的学习状态、就业状态、生活状态的监督,根据扶贫对象的适应程度进行教育方式的差异化调整,以期实现扶贫效果的最大化。但是,扶贫过程的适应程度不仅与学习者变量有关,也与政策变量、社会变量、学校变量、家庭变量等息息相关。要提升扶贫对象的智慧程度,需要通过信息化作用的大数据体系,收集教师各方面的信息,挖掘扶贫对象的学习经历、社会经历、动机与情感、认知因素、元认知水平、教育期待等个人层面的信息;收集人口政策、教育政策等政策方面的信息;分析社会文化层面的信息;收集教师地位、家庭地位、社区关系、同伴关系等社会变量的相关信息;收集学校文化、教师组织、家长参与、课内外安排等与学校变量相关的信息以及家庭人口、生活状态等家庭相关信息,并将所有信息进行基于典型模型设计和模糊数据的推演,实现用户的准确建模,实现全过程的跟踪。

4.依托大数据,实施精准反馈。精准反馈旨在验证和优化以信息化推动职教精准扶贫模式的实施效果,其实施方式依然是通过大数据的布局,实现对扶贫对象信息的精准捕捉、挖掘和分析,并将相应的结论提供给职教精准扶贫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教精准扶贫的目标选取是否精准。如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家庭状态预警大数据系统,通过社交、消费、课堂参与等各项指标的设计,利用离群数据分析学生贫困状态。第二,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贫困学生的适应程度捕捉,评估反馈所设置路径的适应程度,以帮助职教贫困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动态跟踪扶贫过程,看是否产生新的贫困问题。第三,反馈和评估职教贫困人口脱贫的效果,进行扶贫总结,实现过程优化。

五、结语

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领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领域,本文所做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基于信息化的职教精准扶贫思路。对于目前职教精准扶贫的进展而言,既要加大信息化的软硬件投入,更要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整合社会信息平台,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数字化环境,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精准扶贫手段塑造空间。也正因如此,本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是设计各类模型,在实践环境中去检验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成效,更加深入地探讨教育贫困人口扶贫的开展方式。

1.治疗前准备:治疗前所有患者都完成相关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并对患者的体能状态进行评估。 186例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植入金属标志物(长5 mm,直径0.8 mm)1~3个,同一病灶植入2个时的间距>2 cm[12]。74例无法耐受或拒绝植入者,采用脊柱追踪方式。

[注释]

①陈恩伦,陈亮.教育信息化关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2017(3):58.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Z].2015-11-29.

在被问道:“您感受到的社会层面对您的职业是否认同?”时,几乎都感受到不被社会认同,甚至不被亲戚认同。也有的列举单位从业20余年老职工,刚去单位时不和任何家人说自己的工作单位,只有自己和妻子知道,过了很多年,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他们才感觉到认同度开始增加。大多数被访者也表示,目前社会对殡葬行业工作者的认同度确实提高很多,期待社会大众加强对他们专业的进一步认同和理解。

③姚培娟.教育贫困与教育扶贫[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98.

FTS作为一个新兴理念已在多个外科领域应用,特别是在胃肠外科。胸腔镜手术中应用 FTS 理念进行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可使患者在微创的基础上尽早拔除胸管、降低疼痛发生、减少应激反应,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拔胸引管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前3天NRS评分及肺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因此,FTS理念用于肺癌外科治疗效果较好。

第四,精准数据把控的战略价值。包括职教精准扶贫在内的社会治理手段,都有其独特的战略意义。职教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在于捕捉职教贫困人口、切断贫困人口的代级传递渠道、破解贫困带来的社会隐患问题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通过便捷的扶贫通道、准确的数据掌握、快速的传递方式、清晰的表盘化表达等,为政府部门掌握职教贫困人口的分布区间、实时状态、改进程度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也为政府改进扶贫方式提供战略决策参考。

⑤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3):66.

“因为在儿子出生的第一天晚上,他就吐奶了,把奶吐在脸上,盖住了鼻子,这是非常危险的。于是,我就不敢睡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过来的。”看着孩子们沉默了,我继续说:“即使是现在,爸爸妈妈仍然小心地呵护着你们,可是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同学提出邀请你们的爸爸妈妈来参加生日会。”

⑥姚培娟.教育贫困与教育扶贫[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98.

⑦任友群,郑旭东,冯仰存.教育信息化: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7(5):52.

⑧吴南中.自适应学习模型的构建及其实现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7(9):13.

⑨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25.

⑩吴南中.在线学习培育的顶层设计与推进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46.

⑪时龙.自适应学习的方法论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9):6.

一方面,对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对自由的探寻和信仰其现实的根基在于对现实不自由的反思和批判。马克思异化理论正是其展开对自由真切追寻的理论前提。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研究目前已经达成了共识性的认识,那就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生成源自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尤其是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种种不自由状态的揭露和批判。异化的生存状态使人根本无法获得全然属于自我的发展空间和生活意境。因此,只有通过对于异化特别是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由的价值诉求。

 
方慧
《教育与职业》 2018年第10期
《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