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一直以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创新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努力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层面。存在政府职能错位、功能缺位问题,特别是涉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不到位,政策制度不完善、落地难、效率低。

2.企业层面。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甚至有的企业把事业发展寄托在“托门子、找关系、搞攻关”上,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担当不够。

3.院校层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聚焦于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空间、拓宽办学渠道,而在争取行业和企业的办学资源投入方面所做甚少,且高职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凭一己之力难以独立承担巨额的办学成本,在协调育人工作方面地位较为被动。

4.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层面。普遍存在顶层设计不科学、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从校企合作成效看,高职院校热情不减,企业不温不火甚至冷眼旁观,更多的是说得很好做得很少。从资源整合角度看,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对接不畅、衔接不紧、互动不够。从评价监督角度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手段单一,缺乏第三方的独立评价与监督。

高职院校应在政府主导下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政府推动引导、高职院校牵头、企业主动参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互嵌式”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路径,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3类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2),次生林生物量最大(136.48 t/hm2),草地生物量最低(5.79 t/hm2),两者相差近24倍。通过分析灌草层物种数发现,3类生态系统间的平均物种数存在显著差异(F=48.56,P=0.000),其中草地平均植物物种数最高,达每平方米6.91个,显著高于人工林和次生林。

二、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前提

该工程混凝土浇筑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混凝土浇筑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应尽可能缩短间歇时间,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500 mm,并应确保各层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上下层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分层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斜面分层法浇筑,遵循“斜向分层,分层振捣,循序铺填”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第二,找到政企校三方的最大公约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是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系统,政企校协同育人的本质是三方最大限度地获取各自权益。最大公约数就是看利益蛋糕如何分配,这是决定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意愿及成效的最终决定因素。谋求公共利益是政府的使命,追逐利益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追求办学效益则是高职院校的正当诉求。因此,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本质就是建立符合政企校三方权益的利益共同体。

专科护士SOP培训不仅可为教师培养提供科学计划,同时为教学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促进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提升。SOP以程序性文件的方式为护理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11-12]。SOP对专科护士培训内容进行了优化和细化,每个教学任务由谁来做、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均明确规定。这有利于由护理部牵头的护理教学质量管理团队对专科护士培训SOP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可促进专科护士培训管理向目标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13]。

1.厘清三个核心概念。第一,协同育人。笔者比较倾向运用“有机体”理论给出的定义:协同育人是各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聚能量的有效互动。换言之,协同育人本身既是核心理念也是方法论,更强调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共鸣,程序流程上的优化衔接,行动领域层面的多措并举,目的是寻求各办学主体在利益层面的最大公约数。

第三,协同育人共同体。目前,我国关于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学界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比照协同育人和共同体的内涵,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是以政企校深度融合为前提,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为载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各自优势,立足人才培养在融合衔接、资源整合、责权利趋同多赢等层面实现政策、措施、目标、效益等协同一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和实体支撑,可以实现多元育人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2.把握三个关键要素。第一,找准政企校三方各自的“生态位”。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本意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本文把生态位作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旨在说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各组成要素以及与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目前,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的生态位分布略显杂乱,政府过分依赖单向度的行政手段,校企合作也多因循“政府搭个台子,企业给个面子,高职赚个吆喝”的简单逻辑,以致出现政府统得过死、企业冷淡观望、高职院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甚至出现政企校三方协同不畅以致“三败俱伤”的极端状况。因此,只有找准政企校三方各自“生态位”,才能发挥各自优势,为协同整合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共同体。共同体(德文为 Gemeinschaft,英文为 Community),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内部成员有着共同价值观和传统,有着共同的善恶观念,共同的朋友和敌人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趋同性高、权利权益关联度高、各自优势资源整合度高等鲜明特征为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场域。

第三,找出政企校三方协同的契合点。首先,政府有义务制定好的政策和法律杠杆,促使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企业的员工输入、技术改造和技能培训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资源和高职院校的教育智力资源;最后,高职院校维持办学、提升质量,不仅要依靠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也要借助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实现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是基于社会责任及教育的公益性角度,从而聚集政企校各自优势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三、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路径

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普遍重视学术型高等院校发展而忽视高职院校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偏见较深,认同度很低。很多学生甘愿就读就业极为困难的三本院校,也不愿到就业率高、学得一技之长的高职院校进行学习,这也是高职院校协同育人难以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省属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一直存在着工作推动协调难、工作决策沟通难等问题。高职院校与省级主管部门多是纵向的工作指导关系,缺乏横向合作联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与地方政府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和联系,以实现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地方政府也应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责职能,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做到指导而不指挥、约束而不干预,并积极寻求政校两者关系的平衡点,力促政校合作务实推进、开花结果。

1.地方政府主导,资源权益共享,实现政校合作从聚合到融合的转变。第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特别是相关政策的配套与衔接、细化与可操作性;第二,明确政府的职责与职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与指导作用,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政策扶持精度与力度。只有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和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才能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三方合作从聚合变为主动融合。

2.组建“双主体”企业学院,校企共研人才培养标准,共建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只有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才能提高人才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权责一致的前提下,吸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共同成立校企董事会,不断优化内涵式发展路径。第一,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双主体”企业学院,推行校企“双主体”办学,破除人事体制束缚,学校的师资和管理团队与企业派驻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协同工作,并鼓励与引导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副总、合作企业高工担任企业学院业务副院长,实现“双岗位”聘任。第二,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并加快实践教学平台和载体建设,把企业的生产工序、生产车间甚至生产线搬入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组建校企科研联合攻关团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大力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企业发展水平。

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博览群籍,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集,一法也,如《文选》是。择取一书,删其不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新书,又一法也,如《唐人万首绝句选》是。[16]

3.20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复兴计划”——应对滞涨的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石油危机导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高的“滞涨”,这个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很快地就蔓延开来,美国也不能避免,再加上社会保障的开支,使联邦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提供的1929—1980年美国个人收入及其转移支付的福利收入情况数据表明:自1940—1979年的40年间,用于主要社会保障项目的受惠费用,由310万美元增至2410万美元,增长了66.59倍[6]61。这是欧美社会保障模式的通病,政府的大包大揽必然造成福利依赖。

3.引入企业考官和企业标准,实现校企联动、过程共管、人才共选共育。招生即招工,这不仅是现代学徒制的鲜明特征,也是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把政企校协同育人工作前置到招生环节,在自主单独招生面试中引入企业高管或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企业考官,在面试内容设计上突出企业招工选才导向,让企业从源头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社会、考生和家长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此外,加强校企联动人才共育是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第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技能过硬,动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对企业忠诚度高、岗位适应能力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坚持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协同育人对接培养过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利于凸显高职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导向。

2015年,中心日间手术支付以个案批准方式,被正式纳入广州市住院医保报销政策统一管理,2016年,中心日间手术开展。

4.实现校企文化双向融通,传承传统文化。第一,高职院校要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培育以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爱国之心、国际眼光为价值取向的特色文化,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第二,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给学生最直接的专业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三,高职院校要在文化建设上精准发力,组建一支由专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省市劳模、企业专家、技能大师等组成的校内外、专兼结合的混编队伍,大力宣扬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建立涵盖多元主体的评价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多方协同共评。第一,高职院校要主动改变传统的单向度自我评价方式,在办学定位上体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学校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等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在绩效设定上体现办学质量对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的贡献度;在办学目标上体现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第二,建立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通过政府出评价标准、行业企业参评、高职院校自评、社会组织督评等形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方协同共评。第三,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积极引入麦可思研究院等机构独立开展第三方评价,并建立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促进高职育人工作及时进行诊断和持续改进。

四、结语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期,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在社会分工、职能划分方面也将发生一系列变革。高职院校要把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作为重要突破口,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并把政府行政资源、企业技术资源、财力资本等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源头活水,从而实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赢。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4-07-24.

[2]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2013(1).

[3]丁晓昌.推进协同育人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

[4]唐景莉,张兴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紧迫要求[N].中国教育报,2014-11-03.

[5]张进林,武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四维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武智
《教育与职业》 2018年第10期
《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