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和实践构想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一个阶段,为破解改革攻坚时期凸显的各类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上升为“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高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投入巨大,但与预期相比,实际效果并不乐观。

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为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入手,全面阐释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通过解读《意见》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意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灌输和创新思维的构建,后者则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归根结底属于实践层面,是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创业要建立在创业者对自身主观意识认识与改造的基础之上。为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坚持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实践提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势必要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

从逻辑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拆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创新创业”和“教育”。“创新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整个概念的逻辑起点,包括激发与培育大学生的探索欲望、冒险精神和创新思维心智,以及提升大学生利用市场手段融合配置资源、发现并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因为无论是创新思维的培育还是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都要通过学院派的正规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点和着力点都应该放在“教育”上,即通过系统化、制度性的安排,引导出大学生潜在的创业精神,并具备与创业相关的能力与意愿,使之自发地、自然地、自由地利用所习得的知识、技能、经验。

简言之,“创新创业性”和“教育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通过对“创新创业性”的理解着力提升“教育性”实效是该种教育类型的关键逻辑定位。毕竟,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理解、如何实施以及如何评估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建立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的思考之上,这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现状

(3)药品强化管理。社区医院药房药学服务模式实施下,对药品管理提出较多要求,药品质量问题是影响药物疗效发挥的关键。药物管理中,药师除对药物基本功能、剂量、价格、剂型等充分掌握外,还需做好日常养护与储存工作,如避光保存、温度适宜、通风干燥等。且注意在药物分发中,需按照先进先出形式分发,其目的在于避免出现先进药物过期。此外,对于药房内过期药物,需及时处理,切忌与其他药物混淆。

具体来说,学科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着力点在于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力图从增强大学生专业素养入手,通过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实践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创业实习基地为主线,在大学生自身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的同时,深化对创新思维的认识;综合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在校内建设创新实验区、在校外建设科教园区,通过校内外不同园区之间的互动、流通,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联动培养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宽口径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在宏观人才培养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从而培养具有前瞻眼光、宽广视域、全面知识、过硬技能的创新型大学毕业生。

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得知,我国众多高校在推进创业孵化、制定激励政策以及探索创业教育等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与高昂投入相比却产出甚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现状为:其一,在创新创业教育逻辑的研判方面,部分高校忽视研究与创业决策相关的基本理论,片面重视行政手段的作用,套用其他地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自身逻辑定位和整体思路的混乱,效果也相应地大打折扣。其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机制、配套设施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亟待重构或完善,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彼此矛盾、重复严重,并未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三,个别创新创业导师“书本化”现象突出。他们虽然理论知识深厚,但是实践技能匮乏,自身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四,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典型的“行政化”特征,几乎没有考虑到师生的实际需求,对实际的创业实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阻碍作用。

具体来说,实践教学平台和众创空间的拓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高校要多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向学生开放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教师所从事的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拓展创新创业眼界,知悉创业流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当前一个时期,各领域的创业活动渐趋活跃,各种新业态不断涌现,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却相对停滞,与蓬勃发展的创业实践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高校应认准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其三,高校可以借助政策优势,与所在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以及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开展合作,搭建众创空间,并对运行机制和服务业态予以优化和完善,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优化环境。

为构建和完善以创新创业素质为鲜明特征的教学体系,高校应从以下四个层面实现转变:

其二,通过多种高级别赛事提升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和师生在创业竞赛中的默契度,鼓励有实力的师生团队在国际范围内参与创业竞赛;在创新创业者与投资机构之间搭建方便、完善的对接平台。

其二,由单纯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转变为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创业、创新、创造三重能力。

其四,高校创建技术转移中心,支持、鼓励学生利用技术成果进行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其四,由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灌输与传授的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转变。

本工程拟选用“三航拖4007”作为此次拖航任务的主拖轮,其设计推进力为53t。拖航半潜驳的动力按照拖轮总拖力的70%为拖航功来计算,则有F拖=53×0.7=37.1t大于R总2=31.75t,其拖力满足本次拖航任务的要求。

2.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培养管理机制。合适的培养管理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学体系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传授积极性。

为了增强培养管理机制与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匹配性,本文建议:首先,采用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特质主要体现在选课制度与弹性学制两个方面,即通过学科知识模块来培养学生,并以学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举例来说,为了避免学生因创业和学业二者不能兼顾而荒废其一,学校可以采取弹性学制,让创业大学生根据创业的实际进展,分阶段完成学业。针对时间、精力投入巨大的创业项目,甚至可以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从而让他们安心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

其次,构建完善的课程自修与免修学分置换机制。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创业目标,应该在某一项或几项科目的学习中付出超过他人数倍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一旦创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超出了教学安排中的能力要求,那么由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批准,且公开答辩、成绩合格后,便能在免修该课程的前提下获得相应学分。

最后,建立多视角评估的教学考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应与以往侧重课堂考试分数的考核方式有所区分,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应把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纳入考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在考核过程中,提高对过程培养的重视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实践环节制定不同的考核要求;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如是采用口试,还是笔试;是采用闭卷、开卷,还是半开卷;是采用专题讨论、课程论文,还是小组研究报告等。

3.形成与培养目标相渗透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众创空间。创业的实践特征决定了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作为专业技能训练延伸的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连接专业知识与创业活动的关键纽带,因此,高校应强化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业水平的高低,由低至高地构建知识性实践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际工作经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城市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的综合性艺术,包括景观、雕塑、装置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公共性、空间性、艺术性三大特性。城市的公共艺术不是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也不是美术馆的艺术展品,而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完成的城市公共艺术和装置艺术不仅有艺术家的主观表现,更有艺术家对城市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场所空间的解读。

其一,由向学生片面传授狭小、有限的专业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具备全面的创新创业素质,这其中既包括让学生掌握全面、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让学生对创业经验、社会知识有所涉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教育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活动的方法和程序,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在教育模式类型方面也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学科导向型、实践导向型、综合导向型、宽口径导向型。

1.构建和完善以创新创业素质为鲜明特征的教学体系。作为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以及学生工作处等应协调一致、明确分工,在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的前提下,对学生开展由浅入深、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的全方位教育。

其三,在衡量学科设置的质量时,由之前主要考量学生对相关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为科学评定学生所具备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即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

其五,高校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从“创意链”到“技术链”,再到“创业链”,最终到“市场链”的一条龙知识型产业生态链,形成以“政府—高校—产业”为主体的“三螺旋”协同合作创新型产业集群模式。

我国对高校贫困生奖励和资助的方式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在不断的多样化发展。在很多高校学生的心理上,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贫困生的“帽子”存在畏惧心理,同时又有不贫困的学生为了奖励和补助在想方设法的争当贫困生[7]。而在贫困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多采用全班投票选举的方法,但是这种评定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和不公平性,投票选的不止是贫困程度,还包含了评选同学与班内同学的融洽关系,可能会导致同学关系的不和谐、班级氛围变得紧张,甚至是真正贫困的同学得不到切实需要的资助。

近年来针对全市气候,土壤、耕作制度及茬口布局,结合无架双胞山药的生育特性,先后进行了品种的适应性、播种技术、培管技术、肥水运筹、病虫防治、收获方式、保存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4.打造能够践行高水平产学研教育理念的师资团队。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看师资力量的强弱。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中,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知,致使与其专业师资有关的各项政策、培训资金落实不到位。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像元为140×132的InSAR真实数据生成的干涉图,并将本文方法和常用的InSAR干涉图解缠方法进行比较,其解缠结果如图3所示.

1.开发利用档案,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从1994年开始探讨对4台125MW和4台200MW机组全面改造方案,公司综合档案科提供了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总图等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档案,利用科技档案卷次共800余卷,从1997年至2001年,先后对8台机组进行了现代化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机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的先进水平。通过技术改造,不仅延长了机组的寿命,使老机组焕发了青春,而且大大提高了机组安全可靠性、可控性、可调性和自动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实力,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迎接新世纪挑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面对企业家式教师“一人难求”的局面,高校应打破“唯学历论”的固有人才准入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一,降低学历准入门槛,从企业中引入一大批创业经验丰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与校内原有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相融合,构建一支专兼结合,既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熟悉行业发展,又掌握渊博专业理论知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其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安排学校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到校外参加各种培训,进行“充电”;同时,邀请成功创业者进校园与教师开展专题合作或讲授自身的创业体验等。其三,构建完善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突出奖惩原则和具体措施,尤其要通过政策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学与研究成果的扶植力度,并严格惩罚与创新创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宇,吴小钗.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

[2]王淑聘.基于“问题、实践、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3]叶映华,梁文倩.大学生创业者的决策逻辑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创业早期阶段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4]高思峰.大棋局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路径及价值[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

[5]沙彦飞.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逻辑、实践与构想[J].中国集体经济,2017(11).

[6]向辉,雷家骕.基于ISO模型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7]詹毅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困境与路径抉择——基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9).

[8]陈灿煌.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7(6).

[9]储德平,杨曌,张秦.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态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

[10]唐林伟.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11]陈宗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5).

 
刘然
《教育与职业》 2018年第10期
《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