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医哲学生命观的当代价值——以“健康中国”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医学的生命观是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包括生命的本原、生命运动变化规律、对待生死的态度和认知生命的方法等内容。[1]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在中医学生命观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气是生命的本原;气的升降出入转化构成了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贵生乐生、尊死慰生是持有的生命态度;将个体生命看成是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存在是认识生命的根本方法。“健康中国”战略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为了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做出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其中,“健康中国”战略是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以为,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需要解决三大问题:思想认识、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成效。

一、中医哲学生命观的主要内容

“生命问题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2]中医哲学的生命观是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包括生命的本原、生命运动变化规律、对待生死的态度和认知生命的方法等内容。

1.“气”是生命的本原。中华先民在探索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中,发现“气”是生命产生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早期的“气”是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云气、水气等自然现象观察与体验的结果,随着人们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提升,自然之气逐渐上升为哲学之气,并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和本质。《庄子》用“通天下一气”说明“气”的重要作用,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化生的观点:“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与元气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精气”。《管子》把精气看成是“气”中最为精细者,“精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物质材料,“凡人之生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行”,也即是说,人的形体和生命是由精气构成的。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元气论思想,将精气看成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的精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其中既包括禀受于父母精卵结合的先天之气(阴阳之气),它是生命的本原。《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也包括出生后来自呼吸的空气和从饮食消化吸收的后天之气(营养物质)。先天之气形成后,承受饮食水谷等精微物质的滋养,形成后天之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并抵御外邪入侵的基本物质。二是指构成人体脏腑经络体系的这些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如宗气、营气、卫气等。

2.生命运动变化的规律。生命的产生源于“天地合气”,“气”具有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连续不断的特性。中医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气的运动变化化生天地万物。《素问·保命全形记》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在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和消亡的,人体生命运动的过程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其中,升降出入是气运动变化的形式,“神机”是主宰生命活动的机制。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源于先天之精,又依赖后天水谷之滋养,生命的产生和维持离不开先天之精和后天之气的作用,精、气、神构成人体生命的“三宝”。

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是人民的最基本需求。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对健康的关注就从未停止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数圣哲贤人表达过健康无价的观点。柏拉图说:“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未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说,“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法国的哈桑二世说过:“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产,并不是储备的大量黄金或外汇,更不是它的地下资源和工业能力。”[4]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具有个人价值,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价值。当今,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国际间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996年WHO在发布的《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的方向。”紧接着,《巴黎宣言》也提出“医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5]可以说,健康不仅仅是人类一直以来共同追求的身心状态,更是21世纪人类最为看重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战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健康中国”问题成为当今中国公民热切关注的普遍认同的问题。而中国传统医学对生命问题持有特殊的观点和理解,可以为“健康中国”的实现提供独特的思路。生命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健康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全面实现“健康中国”必须首先从哲学层面着手,寻求普遍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探究实现路径。

1.要借力祖国传统医学理念,筑牢认知根基。中医认为,气是化生万物的本原。人之生命始于气聚,终于气散。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内脏生理功能的产物,而内脏生理功能则又有赖于气的推动。“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既然人与自然万物同源于气,人与自然界之间还进行各种物质与信息交换,那人便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医元气论的观点对于构建“健康中国”可以起到一种指导性的作用。首先,生命在自然中孕育生产,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形论》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均有着重要影响。因而,人应当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追求一种本然的、符合规律的生活,而不是违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其次,中医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转化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最基本的两种势力即阴阳,阴阳两种势力的运动变化可以维持生命的内稳态,保持机体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可见,疾病起于机体内阴阳的失衡,治愈疾病的途径即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因而中医治病讲求调其阴阳,执中致和。中和的思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调其阴阳,恢复健康,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天地万物之理,人应当持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样才能避免过剩的欲望,过一种本然的生活。再者,了解了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必然也会对生死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这将有利于避免消极地对待生命或过度地追求长生不老。

二、中医哲学生命观指导下“健康中国”建设

面对侗寨,韦明思的眼神里潜入的是充实与安定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和所有同龄人一样,他的情怀是英雄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他的激情和力量来自于“贫瘠的土地上人们渴望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而焕发出来的生命创造力”。

“健康中国”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8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突出了大健康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3.对待生命的态度。中医学的生命观还应该包括对待生命的态度。个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养生者应该做到好生乐生、尊死慰生。一是贵生乐生。《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和保护生命,救死扶伤是医学的使命,贵生乐生是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二是尊死慰生。“对生命的尊重,不仅应该体现在尊重生者、保健延寿、救死扶伤,还应该尊重死者,抚慰死者。”[3]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对待死亡的态度影响着人们对养生和保健的动机和态度,既然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应当理性地对待死亡,乐天知命,安时而处顺。

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刺激他们的想象能力。

4.认知生命的方法。在元气论的影响下,中医学将人看成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构,形成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医整体观是关于人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整体性认识。首先,人体自身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从人体结构功能上看,人体是由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通过经络气血联系起来形成功能整体,彼此协调,神形兼备,维持人体的运转;其次,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体禀自然之气所生,必然受自然之气变化的影响;其三,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变化也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影响,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在整体观指导下,中医注重从整体上认识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而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功能,恢复有机体的整体平衡,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3.构思“健康中国”的现实路径,取得实践成效。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目前,健康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最为迫切的需要,健康问题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需求。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换言之,以中医生命哲学为指导构建的理论体系,只有起到改善人民健康的目的,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2.要构建“健康中国”理论体系,奠定理论基础。2016年8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今,传承发展中医关键是要做好中医药的转化与创新,我们不仅要在理念上确立中医生命哲学的当代价值,更要在行动中转化和发展中医药使其满足当下人的价值追求。构建健康中国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研究:一是对健康概念的界定。对“健康”概念的界定首先需要对其词源进行考证,再进行哲学阐释,探究其本质的含义。经此一步之后,再与西方人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比较,查对出二者本质的不同,突出中医生命哲学的健康观的独特优势。二是研究维护健康的普遍原则。健康是人的健康,对健康的重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对于健康的理解又各有不同。中西医学对于疾病和健康的理解显然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蕴含了对于健康普遍原则的理解不同。把握了中医生命观的实质,对于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显然至关重要。三是探究疾病与健康的转化机制。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医不把疾病与健康看成是对立的两种状态,而是把疾病看成是与健康互为依存的共生的存在,就犹如阴阳两种势力的共生一般。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有很强的自愈能力,生命体犹如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气的升降出入转化维持着机体自身的稳态、机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因此,中医将“平人”看成是阴阳协调状态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平均,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中医始终重视从人体内部的生命机制和健康机能来考虑健康问题。现代人只要深谙其中蕴含的道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然能够保有健康、延年益寿。四是汲取中医健康养生智慧。中医养生是中医最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理论,它展现了中华医道之精髓。中医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种未病先防的观念对于今天“健康中国”建设无疑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不当认识,从而回归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正确观念中。毋庸置疑,将未病、欲病和已病之间的辩证智慧进行现代转化是构建“健康中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以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着国民过一种积极的、平和的生活。敬畏自然、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将人看成与天地自然相统一的存在,这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健康中国”的实现路径,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以中医生命观为指导,形成维护健康的思想意识。国民的健康水平之所以出现隐患根本上是思想意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快速发展,人民健康出现了不少隐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癌症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其他各种疾病威胁着国人的健康;现代化的生存压力,使许多年轻人无限地透支身体;加之,在西学东渐背景下,西医的快速发展和中医的相对滞后,使国人的养生保健意识淡漠等等,这些个体健康状况正逐渐上升为社会群体性的健康问题。因此,在思想意识上扭转人们的健康观念,树立正确合理的健康观是“健康中国”战略取得成效的第一步。二是要走大健康之路。所谓“大健康”是对传统健康观和西医影响下的健康观的一种矫正,它不再把疾病看成是与健康相对立的存在,而是把疾病与健康看成是共生的“一物两体”,疾病是身体自组织机制做出的自我调节。大健康就是要重视对未病、欲病的内在环境和机制的调理和预防,而不仅仅着眼于已病状态的治疗。三是着力改善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医疗方式和养生保健方式。当前,国民健康隐患其一是来自生存环境的威胁。具体而言,一方面来自于生态自然的逐渐恶化,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人工自然的高度热衷。概言之,自然提供给人的空气、水、土地等都在逐渐被污染被毁坏,而人工化的、机械化的、网络信息化的生存方式正为人们所热衷。其二,国民健康的隐患还来自于生存方式的改变。中医很早就发现了子午流注,重视到人体与时空的紧密联系,而现代化的压力,让许多年轻人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物质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另外,是医疗的过度使用,主要体现为对医疗器械和药物的过度依赖,也是国民健康隐患的原因。四是养生保健的过度或不当。由于市场化、利益化的驱动以及国民对养生保健的“无知”,给予许多商家有利可图的空间。当前,各类养生保健产品、器械层出不穷,过分夸大养生的意义和效果,让很多民众形成以为只要保健就可以长寿的错误认知,甚至出现专门以此坑害老年人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遏制,将不利于健康中国建设,进而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是落实到法律法规,给予制度保障。一个健康的国度一定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度,法律可以保障健康中国政策的有效落实。2017年7月1日,我国首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这是站在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高度保护、促进和规范中医药的发展。未来健康中国建设必然需要法律的保护,更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六是弘扬“大医”精神,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例如,悬壶济世、杏林春暖、大医精诚等典故,作为医学人文精神以及医患和谐的典范,长期以来,广为流传。中医学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体现为“医乃仁术”的精神追求。当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成为一名“卓越医生”,不仅要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中医学中蕴含的大医精神、大医情怀将有助于提升现代医者的医学人文素养,造就当代良医。

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价值和具有当代魅力的核心价值,对健康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无论多么深入也不为过。然而,以关注健康为中心的中医学迄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挖掘;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医学的影响,人类对于疾病的高度重视和消灭疾病的野心至今却仍在膨胀。当今,建设健康中国既是个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民群体的需要,更是整个人类的需要。然而,要真正发挥中医药学的当代价值,还需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

倪二泉不敢暴露自己,在山峰后面向山顶小心观察。突然发现,狡猾的日本鬼子把单管高射机枪架在寺庙后面的山头,隔着前一个山的山顶,擦着前面山头直接射向半山腰的一连后续兵士,而一连对寺庙前面的山头发射火力,等于白费工夫。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生命哲学·编写说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

[2]程雅君.先秦两汉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生命观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2008,(4):31.

[3]马烈光.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20.

[4]马乐,沈洪.健康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6):3-5.

[5]黄开斌.健康中国——国民健康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7):2.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5.

 
严家凤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