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跨文化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建筑遗产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为促进我国文物鉴定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建立,推动相关专门研究的发展,杨休教授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创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文物鉴定”专业,以致力于相关人才的专门培养。此外,渊源于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了“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

文物鉴定,以包括古代书画、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及古建筑等多方向研究为基础。无论作为整体的专业方向而言,抑或以每一品类的鉴定研究而论,都带有十分鲜明的跨学科研究特征。跨文化、跨区域、跨学科的综合视角,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建筑遗产研究中,理当秉承的基本观念与践行的基本准则之一。

对《导基》书本的所有章节进行解读,梳理章节内容衔接性和关联性;依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总结归纳,化分散为统一;依据考试大纲,勾选重点考试内容。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历史事件发生的生动场域,历史建筑遗产可谓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故而,历史建筑研究在建筑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文化与社会学等研究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对当今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亦具有深刻意义。同时,其他领域和范畴内的研究成果、社会思潮与环境变迁等,亦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观念、方法等产生重要影响。

徐锴《系传》云:“犬善出卑户也”。张舜徽《约注》“卑户,谓僅容犬身以通出入之小竇(洞)也。湖湘旧俗,凡造室必于大门之旁穿壁为竇,以悲门闭而犬得由是而出入焉。形似户而实非户也。犬出入其间,必曲其身,因谓之戾。”

历史建筑遗产研究,需要宽阔的学术视角。诚如先师郭湖生先生所言:“没有广度就没有深度。”缺乏跨学科的眼界与思考,就缺少了学科间的碰撞与激荡,难以取得全局性的研究成果。

在跨文化与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的语境下,可以推论,以建筑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地域发展并非对立和矛盾,更与地域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放眼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90%以上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或遗址。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之地,必是旅游、传统文化体验的首选之区。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交往、游嬉的物质载体,更潜移默化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个人性灵。

盐敏感品种IR64、VSR156转录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有21个相同的转录因子,隶属于7个转录因子家族(图1)。对表达活性上调或下调方向一致的转录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5个转录因子家族的10个转录因子为表达方向一致的重叠转录因子,其中盐胁迫下上调表达的有8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的有 2个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家族有bHLH、E2F/DP、HSF、MYB、NAC、WRKY(表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视角,西方,尤其是当今的日本,传统城镇、村落的健康发展和有序传承均提供了有益借鉴。譬如,日本最美丽乡村——白川乡,合掌造建筑群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被完整保存,荣列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所以在我国城乡建设中举步维艰,主要原因除各种利益纠结外,还有对历史与现在关系的认识误区。某种程度而言,历史就是现在,割裂“历史”和“现在”这一体两面,自然不能正确认识与对待历史,亦不能客观把握和积淀现在。没有扎实地梳理过去与真实地面对现在,何谈未来?何谈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复兴?

因此,无论对于历史观影响下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抑或对于传统建筑研究与保护利用的方法论和具体实践,多学科之间的跨文化与区域的综合研究、具体问题上跨学科的透析视角等,都大有裨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愿我们共同携手,多学科合作,共拓未来!

 
周学鹰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04期
《建筑与文化》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