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更新时间:2009-03-28

“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项基本教学原则。杜威认为,“做是根本,没有做则儿童学习无有凭借”[1]。教学过程就是“做”与“学”相结合的过程,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做中学”这一宝贵教育思想对东西方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然而,在“分数为王”“升学第一”等功利主义观念主导下,“做中学”在国内成了“被学校遗忘的角落”。在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拾“做中学”这块教育领域的“瑰宝”,特别是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课程,更应该注重“做中学”。

一、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标》)。这是《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课标》)在教学一线实施16年之后重新修订和完善。科学课程标准是学校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对课堂实践的期待,是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依据。[2]《小学科学课标》由四部分及附录组成,每一部分对学生能力培养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小学科学课标》中与“探究”一词相连的短语如“科学探究”“探究活动”“探究式学习”就出现了16次。探究式学习成了这一次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成了小学《科学》教材的灵魂。如在课程理念部分,《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要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在《科学课标》的设计思路方面则提出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即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部分,《科学课标》也提出了“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可以说,强调学生的真切体验,强调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了贯穿整个小学科学教育的主线,也迎合了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杜威认为学生应该在“做”中思考,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做”中验证所获经验的有效性。杜威所提倡的“做”实际上就是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做中学”的过程就是在探究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小学科学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探究的过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角,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陶行知作为杜威“做中学”思想的升华者,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做。”[3]由于《小学科学课标》中特别强调探究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因此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科学、用科学,才会激活学生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科学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做中学”

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以命题、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学习的旨趣主要在于通过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而从事“记忆”活动。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主要是关于“怎么办”“如何做”的知识,它以“产生式”的方式来表征,学习的关键在于实践与操练。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获得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其关键所在。“做中学”教学法之注重“活动”的特性,与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方式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而,对于程序性知识教学而言,“做中学”教学法自然是非常适切的。

医疗人才与其他行业相比,培养周期长、 投入大,医疗工作者工作强度大、风险高[11]。我院针对医务人员的特点,建立了完善的职工职业生涯计划,为职工个人发展提供充分的自我增值机会和职业上升空间。通过完善的培训及进修体系,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和知识技能,建立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制度,合理配置、因岗设人。如“1351”人才计划;登峰、青苗人才遴选上报;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上报;医院组织的青年人才出国进修计划;利用“海聚工程”人才政策平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等。

“做中学”提倡为儿童创设自然情境,鼓励儿童在自然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其目的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与科学发现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卢梭用精辟的语言指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7]他认为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得到空间的概念。他坚决反对传统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要从活动中来教学。“做中学” 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甚至设计好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以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进行说理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尝试来获得相应的结论。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让他们理解相应的知识点,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教授小学科学这门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环境中选取相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 让学生通过发现学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正因为此,“做中学”的方式不仅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习得了经验,而且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改变儿童的学习方式,获得主动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陆良县田地玉米机械化程度不高,这是由玉米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现实决定的:一些大块田地多由农机合作社承包,他们自然有实力来选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来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完成高质量、高效率的玉米种植机械操作。但一些小块田地,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实力所限,难以选用到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且一些大型玉米收获机在小面积田地中也很难得到充分施展,无法真正发挥全部性能,极容易造成粮食和资源浪费。

三、“做中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校教育情境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活动比例大小的要求上是不一致的。“年龄愈小,活动比例愈大,年龄愈大,活动比例相对减少。”[4]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其中4—8岁为通过活动而学习的阶段,学的是怎样做的知识,方法是从“做中学”。8—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可以学习间接知识。但间接知识的学习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中。12岁以后则属于反省注意阶段,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及其事物规律。[5] 由此可见,杜威的“做中学”教学思想的践行主要集中在儿童学习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小学阶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根据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的。[6]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他们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学生的学习领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理智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动作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言语信息是指能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地名、人名、符号以及一些基本事实等。这类知识并不一定要“做中学”,“听中学”“记忆中学”即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属于技能范畴的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动手操作与训练,这是心理学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 ,“做中学”教学法就非常适合上述三类学习领域。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而《科学》中包含的“理智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可达到目标。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才会有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和记住有关的“死知识”或结论。例如,在学习种子发芽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探索,让学生重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及养分等因素的需求量,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对知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纯粹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做计划、决策、小组讨论以及评价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去。当然,态度是一种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映倾向,态度的改变是个体与各种外部条件发生作用的结果,态度的形成主要源于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深切体验,需要在讨论、反思及移情体验过程中得以深化。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没有碰到的新情况,在解决这些突发事件或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从学生科学学习的结果分类来看,“做中学”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与途径。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需要“做中学”

近年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各学科课程教学来落实,适切的教学方式才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整合发展是当前科学教育实践和科学教育研究的共同期待[8],《科学课标》明确指出:“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课标的相关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认真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进程。有些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课标》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教学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它从问题开始,也以问题结束。学生只有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参与科学活动,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科学知识,并通过灵活运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因而,对于科学素养的养成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验证性活动,而是探究性活动,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发现问题、构造问题、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继续新的探究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生成新的问题。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发现(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初步结论,经过实践运用与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过程,学生就在实践中有了第一性的切身体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科学探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想,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艰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长沙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47.7 d,年雷暴日总体上呈现出缓慢的递减趋势,每10年减少约1.858 d。

参考文献:

[1][5][美]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J].人民教育,2017(7).

[3]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8.

[6]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7][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N.B. SONGER.An Intimate Intertwining of Content and Practices; A Learning Progression for Climate Change Biology[C]//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Orlando,2011.

 
姜新生
《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第05期
《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