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专利联盟创新效应研究文献述评*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专利联盟又称为专利池,是多个专利持有人,为了能够彼此之间分享专利技术,通过协议的形式统一向第三方进行专利许可的机构。就此而言,专利联盟是一个实体性的战略联盟。此外,专利联盟还是一个虚拟的战略联盟,它是联盟成员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穿破国界走向国际的桥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专利随之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在国际“战争”中的“进攻之矛”“防守之盾”,组建依托于技术标准的专利联盟对于产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专利联盟凭其独特运作模式迅速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20世纪末21世纪初,MPEG-2、DVD 3C和DVD 6C等专利池相继成立,其影响遍及全球。2001年1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在《专利池白皮书》中更是证实道:专利池在创造更多的创新和研发及消除专利瓶颈并加速产品开发方面扮演着重要的战略作用。一方面,专利联盟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实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专利联盟对于企业的创新及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具有负面影响。对于专利联盟创新效应的看法,学者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各抒己见。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分析专利联盟的成立对联盟内外部成员乃至整个产业创新的影响。

1 专利联盟积极的创新效应

1.1 专利联盟与创新动机

Denicolo(2000)通过组建两阶段专利竞赛模型得出专利联盟可以激励第二阶段研发,但与第一阶段相比,其创新难度较大。Kwon Young-Kwan、Kim Yeonbae、Kim Tai-Yoo(2008)采用博弈理论经济模型分析了专利池对事前创新投资或激励的影响,指出任何类型的专利联盟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均高于无联盟的状态。杜晓君、梅开(2010)基于3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指出在按数量比例规则分配专利许可费收入的条件下,纵向结构专利联盟能够有效地激励其成员进行研究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激励效应。杜晓君、马大明、宋宝全(2011)基于有无联盟两种模型的比较,研究指出专利联盟不受专利关系的影响,对各阶段企业的创新均有鼓励作用,同时能够抑制领头企业垄断动机的产生并提高专利联盟外部成员参与研发的积极性。刘辉(2013)以及闪联专利池为研究案例,分析指出加入专利池能够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吴琨、翟立琪(2014)以AVS专利联盟和其联盟成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联盟成立后联盟成员仍能保持较高的创新积极性。徐晟、夏宝藏、王玉侠(2015)基于累积互补性索偿权模型分析了专利联盟对企业序贯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专利联盟稳定存在的情况下,专利联盟对企业创新激励的作用会随着联盟成员的增多而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无联盟的情况。简言之,专利联盟对于联盟成员的创新动机有着显著的激励作用。

1.2 专利联盟与技术扩散

Merges(1999)研究认为专利联盟的构建能够降低专利权人之间的交易成本,进而有助于技术的扩散 。李玉剑、宜国良(2004)研究指出专利联盟具有促进联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和自愿互补的特有属性,促进技术的扩散。朱雪忠、詹映、蒋逊明(2007)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以AVS标准工作组、TD-SCDMA产业联盟两个为研究对象,剖析指出在专利池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专利池能够促进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进而有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Lampe 、Moser(2008)以美国的专利联盟——缝纫机专利联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指出联盟鼓励竞争性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扩散。孙兆刚(2008)探讨了专利池创新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关系,指出存在一个最优的溢出比率,使专利池绩效实现最大化,即使专利池绩效没有实现最大化也存在一个溢出比率的帕累托最优区间。沈佩翔(2015)认为技术标准专利池作为现代专利技术联盟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形成对于促进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日益显著。李明星、张梦娟、胡成等(2016)指出专利联盟能够加速最新技术的扩散。简言之,专利联盟促进企业技术的不断溢出。

1.3 专利联盟与创新进程

岳贤平、顾海英(2006)通过对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进行研究,得出建立专利联盟有利于清除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专利障碍、降低专利交易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即专利联盟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Dequiedt、Versaevel(2007)认为“形成专利联盟的可能”可以提高创新速度。其中专利联盟形成前,各企业研发强度提高,如联盟形成后研发强度立即下降到无联盟时水平,并且小规模专利联盟产生的创新投资激励作用大于大规模的。谢玉婷(2012)结合MPEG—2、TD-SCDMA、闪联专利联盟3个典型案例,分析指出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进程在专利联盟成立后有大幅提高,但当联盟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企业专利战略转移或专利到期失效等原因或多或少出现一定下滑。杜晓君、罗猷韬、谢玉婷(2014)以国内外MPEG-2、TD-SCDMA和闪联等3个专利联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估计与Wilcoxon秩和检验等方法对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专利联盟鼓励企业创新,加速企业创新进程并促进专利的研发、运用和推广。罗猷韬(2014)研究表明联盟的存在解决了“专利丛林”问题,联盟形成前使各企业均衡研发投入水平逐渐提高,并在联盟形成后使企业保持稳定的创新。胡珊(2014)研究指出专利联盟能够通过影响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罗猷韬、梁正、杜晓君等(2015)研究指出竞争性专利联盟可降低专利许可费,促进专利的使用,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张胜、黄欢、李方(2018)在研究过程中指出专利池对于促进专利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创新进程。刘云、桂秉修、冉奥博(2018)在研究中指出专利联盟在促进创新与竞争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言之,专利联盟加速了联盟内部成员创新进程。

Carl Shapiro(2001)认为竞争型的专利联盟对竞争产生消极的作用,使得社会福利下降。朱雪忠、詹映、蒋逊明(2007)认为存在专利池所依据标准的不确定性、知识产权滥用及内部“搭便车”的行为等都将对成员的自主创新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任声策、陆铭、尤建新(2010)以DVD 6C专利联盟及其主要成员企业日立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专利联盟成立前的专利数量明显高于联盟成立之后,对技术创新没有积极的影响。Lampe R L、Moser P(2010)以缝纫机专利联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一旦专利联盟形成,不管是联盟内部成员还是外部企业都会减少创新,而联盟解体创新复苏。夏冬(2010)研究表明“挤出效应”会导致、联盟内部企业研发动机的降低。赵萌蒙(2016)研究指出专利联盟中可能存在专利权滥用、竞争受制、许可费超高等阻碍技术创新,进而不利于创新市场的发展。洪结银、陶雨(2017)研究发现互补性专利组成的专利联盟会降低社会总福利水平。简言之,专利联盟在创新领域所显露的消极性着实不容小觑。

2 专利联盟消极的创新效应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企业的生产需求,不断引导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如果有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也不知道怎样运用知识,他们学习就变得没有意义,他们也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淘汰。为了减少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要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动脑,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3 专利联盟其他的创新效应

徐华明、陈锦其(2009)研究指出专利联盟能够放大专利的作用,强化专利权人的谈判地位和征收专利许可费的能力,甚至控制和左右相关专利技术的发展走向,给联盟成员带来了巨大的利益。Llanes、Trento(2009)构建了以专利累进为特点的序贯创新模型,得出专利联盟可以使创新维持在一定水平。李明星,刘晓楠(2015)研究指出专利联盟是专利“强强联合”的组织形式,对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汪张林(2016)研究指出专利联盟是提升专利布局能力的需要,通过“抱团作战”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外新能源汽车已初步形成的技术壁垒。简言之,专利联盟在创新领域发挥中性作用也是客观事实。

刘:这么说来,羌族沙朗舞之所以能够保持住原生态特质,原因在于:传统羌寨的原始文化基因没有被打断,而羌寨也仍然是一个封闭且完整的地理单元。

4 结语

中国企业应当致力于“0→1”的原创技术研发,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此外,应当实施“两手抓”策略,对国内企业实施“一手软”策略,尽可能地通过专利许可构建上下游产业合作链;对国外企业实施“一手硬”策略,通过征收专利费等举措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设计意图: 教师创设情境,引用生物入侵具体案例设置悬疑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澳大利亚兔灾现象背后的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欲望。

参考文献

1 李明星,张梦娟,胡成,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专利联盟运营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64-68.

2 陈欣.专利联盟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176-178.

3 DENICOL V. Two-Stage Patent Races and Patent Policy[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31(3):488-501.

4 KWON YOUNG-KWAN, KIM YEONBAE, KIM TAI-YOO. Effects of patent pools on innovation investment-ex ante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2008,6(7):27-42.

5 杜晓君,梅开.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作用分析[J].科研管理,2010(1):64-68.

6 杜晓君,马大明,宋宝全.专利联盟的序贯创新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2):48-55.

7 刘辉.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4):1-5.

8 吴琨,翟立琪.AVS专利联盟与华为自主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0(22):84-88.

9 徐晟,夏宝藏,王玉侠.许可收入最大化下专利联盟对企业的序贯创新影响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559-1563.

10 李玉剑,宜国良.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04(5):52-55.

11 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7(2):180-186.

12 LAMPE R, MOSER P. Do Patent Pools Encourag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19th-Century Sewing Machine Industry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70(15061):898-920.

13 孙兆刚.专利池的创新溢出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7):30-33.

14 沈佩翔.技术标准专利池对自主创新的激励影响研究[J].管理观察,2015(19):78-80.

15 岳贤平,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6(5):653-658.

16 DEQUIEDT V, VERSAEVEL B. Patent pools and the dynamic incentives to R&D [R] Grenoble Applied Economics Laboratory (GAEL), 2004.

17 谢玉婷.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18 杜晓君,罗猷韬,谢玉婷.专利联盟创新效应实证分析——以MPEG-2、TD-SCDMA和闪联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1):78-88.

19 罗猷韬.专利联盟的形成及创新效应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4.

20 胡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4.

21 罗猷韬,梁正,杜晓君,等.独立许可条款下竞争性专利联盟累积创新效应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1-8.

22 张胜,黄欢,李方.产品架构视角下专利池治理机制——GSM与航空专利池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5):96-105.

23 刘云,桂秉修,冉奥博.中国专利联盟组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案例调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3):225-233.

24 SHAPIRO C. 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 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 Setting[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1,1(1):119-150.

25 任声策,陆铭,尤建新.专利联盟与创新之关系的实证分析——以 DVD 6C 和日立公司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2):48-55.

26 LAMPE R L, MOSER P. Do patent pools encourag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nineteenth-century sewing machine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2010(4):898-920.

27 夏冬.基于不同标准的竞争性专利联盟的效应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28 赵萌蒙.专利联盟涉及的专利权滥用及其规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9 洪结银,陶雨.产业特性与专利联盟经济效率——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0):57-63.

30 徐明华,陈锦其.专利联盟理论及其对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9(4):162-167,183.

31 LLANES G, TRENTO S. Patent policy, patent pool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laims in sequential innovation[J].Working Papers, 2012,50(3):703-725.

32 李明星,刘晓楠,陈慧敏,等.竞争视角下的专利联盟结构与功能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5(1):24-31.

33 汪张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联盟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3):136-139.

 
张梦娟,李明星,潘慧凡,孙洪争,吴柳烨
《科技创业月刊》 2018年第04期
《科技创业月刊》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