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全人”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更新时间:2016-07-05

1. 引言

自“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我国外语教育事业整体水平。2017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外语学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暴露出了传统培养模式中诸如“重规模、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套路、轻思辨”,“重专业、轻通识”等人才培养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构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全人”培养模式。

2.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受到传统的、固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束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套路、轻思辨”,“重专业、轻通识”等人才培养问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缺乏个性,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在中职学校语文拓展性教学课程中,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外要多多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因为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差。要想克服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因此,老师应该设置比较多的朗读、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于语文拓展性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这些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将乳腺癌敏感细胞MCF-7和T47D以及耐药性细胞MCF-7R和T47DR分别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和1%青链霉素混合液的DMEM(高糖)培养液中,置于37 ℃、CO2体积分数为5%的无菌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同时,在耐药性细胞MCF-7R和T47DR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 μmol/L的OHT,以进行耐药性维持培养。用0.25%胰蛋白酶溶液消化细胞并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

2.1 重规模、轻质量

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造价控制及其要点分析…………………………………………… 张婷婷,刘伟荣(11-209)

2.2 重科研、轻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大主要职能。如何平衡两者关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理想状态下,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即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和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并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双赢局面;二是教师教学还应该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做研究生的启发者和引路人。但是,在现行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下,对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重科研、轻教学”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刘延东(2012)就曾指出:“我国高校部分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一方面,对于高校和高校外语教师而言,最大的“政绩”已经不是教学成绩,而是科研成绩,即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在这种功利化的考评机制驱使下,高校外语教师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更具“附加值”和“含金量”的科研工作中,忽视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教学荒废化,由此衍生出了“科研是王道”、“科研与教学脱节”“科研GDP主义”等现象(徐飞 2017)。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单一,教师并没有扮演引路人和启发者的角色,未能发挥研究生的主观性和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逻辑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 重套路、轻思辨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是一种带有强烈批判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流派(文旭、夏云 2014)。全人教育理念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提出“全人教育”的则是美国教育思想家Ron Miller。“全人”是指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主体性且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因此,“全人教育”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其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Forbes 2003;谢安邦、张东海2007,2011;魏清 2012;文旭2013;文旭、夏云 2014;文旭 2014,2016;杨甜、文旭 2017)。

讲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看书,这样简单的组织课堂活动,能有什么效果?我应该如何指导他们的阅读?达到什么效果?怎么检查?怎么提问?问什么内容? (2010年4月13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改革开放至今,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由技能型外语人才到复合型外语人才再到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转变(胡文仲 2014;文秋芳 2014;彭青龙 2016;束定芳 2017)。研究生培养是由诸多环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那么,如何构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全人”培养模式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呢?简言之,我们认为,需要控制“进口”,重视培养环节,监控“出口”,具体可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见图1)。

“重专业、轻通识”中的专业是指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相匹配的专业课程,通识则特指研究方法训练课程、跨学科和超学科等通识性课程。这一问题根源于“唯专业论”,主要体现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高校中,针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开设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层级性,诸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本科差别不大,未能体现学术性、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具体而言,针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包含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重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这体现了对本专业的重视,但是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有利于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跨方向的方法论课程,也很少有学校开设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拓宽学科视野的跨学科课程。目前所开设的课程知识内容比较陈旧、研究方法滞后,缺少跨学科或跨方向的交叉与融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张绍杰、杨忠 2009)。

一般而言,研究教师专业身份形成的学者,通常表现出两种倾向,第一种是从影响教师专业身份形成的原因入手,探究影响教师专业身份的因素;一种是从某一途径着手,研究教师专业身份的形成途径,如参加教师教育培训、讲述自我故事(教师叙事)、反思自我职业经历等。

综上所述,“四重四轻”问题直接导致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缺乏科研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束缚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健康发展。为解决“四重四轻”问题,本文基于“全人教育”理念,构建“通德通识、博雅精专”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全人”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外国语言文学“全人”研究生。

3. 全人教育思想

关于思辨能力,我国古代先哲早有论述,《论语》中就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今天,思辨能力更是被看作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思辨能力一直被诟病。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还普遍存在 “思辨缺席症”(黄源深 2010;文秋芳2010;张绍杰 2010;孙有中 2011,2015;文旭 2013)。究其原因,“思辨缺席症”根源于直觉性思维和顺从性思维的藩篱。教学双方习惯于固守科研套路形式,注重科研形式的传授,忽视对现有问题的批评与反思和对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双方受“直觉性意识”和“偶发性意识”的束缚,而“整合性意识”和“批判性意识”不强,无法实现从符号识别到概念思辨的飞跃、从直觉性思维到分析性思维的飞跃和从顺从性思维到批判性思维的飞跃。此外,在教学方式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等套路式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亦未能突出学术性和综合性,缺乏前沿性和交叉性,研究生期间没有开设一定数量的研究方法课,缺乏研究方法的训练,不利于研究生的实际科研能力的提高。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交汇期。在新时代,“全人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全人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不懈追求。“立德树人”就是要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2)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人教育”重视育人过程,育人要始终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整合学校、教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靳诺 2017),以增强“全人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和整体性。(3)侧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融合。全人教育既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又主张在教育中要更多地渗透人文精神,要用人文的方法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既关注个人的物质世界,又重视其精神世界,倡导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4)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完人”需侧重自我实现,关注个人人生体验,重视体验学习,强调体验认知在“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倡导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全人教育”倡导学科间的整合学习,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侧重以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促进人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4)目前,电渗析法除盐设备需要有专人操作,在自动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装置连续运行的需要。

丁小强对布雅兰的生活没有好奇心。正因为这样,所以他才没有挂碍地读取了这条短信。没有发件人的姓名,只有一串数字,短信非常简单明了,只有七个字:梦到了,一起打牌。

就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国,在校研究生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距离研究生教育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同样,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当前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规模大、基底宽,但是仍然走不出“量大质弱”的困境(孙玉华 2008;王雪梅 2015;时广军 2017)。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源于“进口”,即入学招考方式。研究生招生状况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研究生招生时未能从源头上控制招生质量,没有切实进行招考方式改革,崇尚一种“宽进”的招生模式。当然,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整体扩大也是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之一,自2000年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类研究生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研究生入学门槛降低,大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涌入校园。二是源于“出口”,即“宽进宽出”的“进出口”模式,国内大多数高校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尚未建立明确的淘汰分流机制。有的大学虽然有这样的机制,但也难以实施。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研究生淘汰率仅为 5%,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淘汰率。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当前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应切实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因此,就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而言,控制规模、提高质量亦然是大势所趋。

4. “全人教育”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现实化

2.4 重专业、轻通识

南皮很多村镇为了统一街道统一粉刷成白色的立面,用红色大字写满标语或者具有警示意义的图画,而南皮县城建筑立面则是比较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风格和氛围。作为北方特色城市,主要建筑材料是红砖、混凝土、瓷砖、大理石等,建议整体改造一两条景观街道,统一建筑风格、材质和元素,增加整体感和空间氛围。

图1 “全人”培养模式运作机制

目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外国语言文学类研究生普遍存在视野狭窄,只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略知一二的思维局限,远远达不到“通德通识、博雅精专”的要求。“全人”研究生的培养更要注重通识教育,倡导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非专业教育(文旭 2016)。我们认为,通识教育应与专业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全人教育。“全人”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需要重视跨学科培养,跨学科培养有利于研究生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博采众长,有利于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有利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多元化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张绍杰 2010;文秋芳 2014),如培养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层次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与“全人教育”理念是相互吻合的,符合外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研究生招生状况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研究生招生时需从源头上控制招生规模和质量。首先,要切实进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变革原先“宽进”的招生模式,提高研究生准入门槛,宁缺毋滥。其次,崇尚多元化、多样化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选拔方式和选拔途径,具体而言,除了普通招考外,仍需探索诸如硕博连读、博士生“申请审核制”等招生方式(国内一些大学已开始实行)。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减少考试中“初试”的比重,增加“复试”的比重,进一步完善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对博士研究生来说,则更应注重入学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一方面增加硕博连读比例,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另一方面,在面试考核时注重能力,优中选优,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生源壁垒,充分挖掘优质生源,注重对考生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评价(刘延东 2015)。最后,进行招生与管理制度改革,增加导师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又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加强对招生过程的监督,从制度上和管理上控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4.2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全人”教育模式

总之,“全人教育”是一个较素质教育更高、更为内在、更为深入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全人教育理念整合了“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既重视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又兼顾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既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达到“博雅精专”,又倡导“立德树人”,以求“通识通德”。“全人教育”为我们全面审视和深入反思当前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

办学理念是关乎教育发展和教育目标的理性认识。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要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还需树立“全人教育”的外语教育理念。“全人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通德”和“通识”为基础,以“协同育人”为保障,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作为专业导师,我们既要重视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和科研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还要倡导不同学科间的整合学习,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研究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四重四轻”问题,我们把“全人教育”理念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确定“育全人”的教育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通德”和“通识”为基础,提出“教外语、育全人”和“教单科、育全人”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构建“通德通识、博雅精专”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全人”培养模式。

4.3 重构课程体系,推行“全人”教学方式

针对“重科研、轻教学”和“重套路、轻思辨”的问题,围绕“全人教育”核心思想,我们需要改革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新构建符合“全人”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课程应体现综合性、前沿性、交叉性和研究性,既关注学术热点与难点,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又关注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具体而言,外国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可分为外国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发展课程和支撑课程(见图2),有针对性地开设通识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和其他跨学科课程,增加学术研究方法训练课程、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等。依托课程体系,重视跨学科培养,让研究生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博采众长,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教学能力(Gambrill & Gibbs 2017)。此外,在变革现有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践行“科教结合”的育人理念,推行“全人”教学方式,重新理解专业导师的角色,变革高校外语教师职称考评机制,真正形成“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双赢局面。在“全人”培养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提供者,而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刘润清 2014)。教师应重视“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批判式”、“体验式”等教育教学方法,发挥自身引路人和启发者的作用,在各专业课程中加强人文渗透,确保“全人”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图2 “全人”课程体系

4.4 丰富教学资源,注重通识教育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4.1 严把招生关,控制“进口”质量

4.5 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全人”培养路径

外国语言文学“全人”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培养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要想实现“三个结合”,就必须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全人”培养路径。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如本科资源、附属中学或者其他实习基地,安排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或翻译实习。每两名实习生可配一名实习导师,实习导师和科研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实践教学或翻译实习任务,以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目的。对于博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已经不能局限于实践教学或翻译实习,而应该包括参加学术活动、作学术报告等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占元 2014)。

4.6 监控“出口”,完善人才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全人”培养质量

2014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2014 年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研究生考核制度,创新考核方式,探索综合考核制度。为确保“全人”培养质量,需严格控制“出口”,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监控机制(见图3)。

图3 “全人”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第一责任主体。培养单位需完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质量管理制度,构建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体系,切实将质量监控贯穿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研究生的过程性考核和全程性评价,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完善“淘汰分流”制度,切实按好研究生教育考核淘汰激活键,通过考核、筛选、分流、淘汰,优胜劣汰,形成“指挥棒”效应(沈少博 2017)。

其次,切实强化外部质量评价与监督,发挥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第三方监督作用,形成全员协同监督机制。在学生评价层面,结合传统评价方式,将职前和职后评价、个体与社会评价、阶段性与全程性评价结合。根据学生个体、家庭、社会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全人”培养质量。在教师评价层面,采用全方位评价模式和科学的层次分析法,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服务奉献意识、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评价,从根本上解决“导师不导,指导不力”的问题。

《Machine Learning》中指出,机器学习就是指“计算机利用经验自动改善系统自身性能的行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实现是逻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应用的结合,是一个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的分支。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逻辑思维与灵感思维相互作用的综合设计结果。

总之,质量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于“全人”培养模式的全过程,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和监督。

5. 结语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全人”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通德”和“通识”为基础,以培育“全人”为目标,以“协同育人”为保障,致力于解决当前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四重四轻”难题。“全人”培养需要全员参与,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只有严把“入口”关,重视培养环节,监控“出口”,才有利于育“完人”、育“全人”目标的实现,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外国语言文学“全人”研究生。

参考文献

Forbes, S. H. 2003. Holistic Education: Its Nature and Intellectual Precedents [M]. Brandon: The Foundations for Education Renewal.

Gambrill, E. & L. Gibbs. 2017. Critical Thinking for Helping Professionals: A Skills-based Workbook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杜占元.2014.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11):4-7.

胡文仲.2014.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1):111-117.

黄源深.2010.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1):11-16.

靳诺.2017.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04-10):01.

刘润清.2014.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J].当代外语研究(7):1-6.

刘延东.201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10):3-9.

刘延东.2015.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1-6.

彭青龙.2016.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109-117.

沈少博.2017.“双一流”目标下研究生考核淘汰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7):7-9.

时广军. 2017.博士招生“申请制”:动因、价值及改进——供给侧改革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5):18-23.

孙玉华.2008.改革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浅见[J].中国高等教育(2):47-49.

孙有中.2011.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3):49-58.

孙有中.2015.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1,23.

束定芳.2017.社会需求与外语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1):22-25.

王雪梅.2015.我国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现状调研[J].中国外语(3):64-72.

文秋芳.2010.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5):350-355.

文秋芳.2014.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1):118-126.

魏清.2012.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旭.2013.以“思”为基础的外语教育思想[J].当代外语研究(1):34-39.

文旭.2014.教单科,育全人——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J].中国外语教育(3):12-19.

文旭.2016.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8-120.

文旭、夏云.2014.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界(5):76-82.

谢安邦、张东海.2007.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11):48-52.

谢安邦、张东海.2011.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飞.2017.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本分[J].中国高教研究(5):29-33.

杨甜、文旭.2017.从“自由”到“全人”——美国大学育人理念的嬗变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50-56.

张绍杰、杨忠.2009.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1):4-8.

张绍杰.2010.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外语(3):4-9.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文旭,司卫国
《当代外语研究》 2018年第02期
《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