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及趋势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近年媒体融合的探索过程中,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出版是多种数字出版方式相融合的新型出版方式[1];还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认为,新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等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3]。虽然学术界对“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新媒体的发展尝试开放创新,深度融合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2014年8月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出版转型”。数字出版的升级与转型已上升为国家规划,而新媒体出版是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拟描述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并探索其融合新趋势,以期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更新传播模式,快速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图8为卡门涡街脱落对应模态系数的相关分布。从图8中可看出,卡门涡街模态系数呈圆形分布。设定(0,0)为原点,即可将整个图像分成N等分的扇形,此时有N个相位角。本文选取8个相位角,并对流场进行相位平均。

1 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

1.1 独立网站建设日趋成熟,在线采编系统功能逐步完善

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的前提是建立独立的网站,这是学术期刊的门户,也是学术期刊实现出版成果数字化,快速提高共享的基本方式。目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已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成为全文阅读下载和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

以稿件为中心的采编系统是学术期刊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4],基本涵盖了对稿件、用户、系统管理功能以及查询统计功能。稿件的管理功能包括在线投稿、远程审稿、在线退稿等在线办公功能;用户的管理功能包括对作者、编辑及专家的管理;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管理员设置,账户不同身份(作者、审稿人、编辑、读者)的设置以及不同身份的权限设置;查询统计功能包括期刊信息的查询、审稿人审稿统计、作者投稿统计、文献阅读量统计等。采编系统的运用对于学术期刊开展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下,推陈出新的周期很长,信息获取通道不通达。普遍认为:成果发表之后便是一劳永逸。其实真正对学者发挥作用的是优秀科研成果的传播。随着研究理念的深入和大数据思维的推进,推翻一个实验或理论的速度将越来越快。今后,学术期刊将逐渐向信息提供者的身份转变,一个资源丰富、共评共议的学术平台将更适合学术期刊的发展,有望建立一个类似于“维基百科”的平台,供科研工作者对某一知识点或者理论进行解读,对不同知识点的背景、含义、运用及成果等展开发散性讨论,并且随时有新的、与研究密切相关的动态状况的呈现,甚至引发前沿热点问题的讨论,从而形成对这一知识点或术语的最全面而科学的认知。学术期刊的作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将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大数据将推动学术成果发布方式的整体转型[7]

这种合作出版实现数字化转变的方式有以下特点:第一,使汗牛充栋的学术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学术期刊在这过程中承担的是内容提供者的角色,数据库平台负责对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并提供多种多样的功能与服务,包括文献检索、导航、引文链接以及全文下载等。这种明确的分工使前者能专注于做好内容出版,后者着力于文献传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形成了出版与传播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第二,有效提供了学术文献的使用率,数据库利用超链接技术,使得不同期刊的信息资源能够在同一数据库内进行自由链接、切换、检索,打破了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壁垒,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

学术期刊采编系统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也在探索为读者、作者、审稿专家提供更多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如开展RSS订阅、E-mail推送等,丰富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拓宽了数字出版的传播途径。

1.2 与数据库出版平台合作,加快数字化转变进程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为利差主导型,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银行利用存贷款业务,通过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较低的存款利率花费尽可能少的成本,从中获得利润。也就是说,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产生的利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利率越高,存款利率越低,银行获得的利润越可观。而利率市场化后,该盈利模式下的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

女性主题的艺术作品创作总是显得那么特别又通常,特别是从古代的岩画对生殖图腾的崇拜,尤其是女性图腾,直到后来出现不断演进的艺术流派,不得不说,“女性”一直是艺术家们愿意选择抒发的题材。而对绘画这一属于视觉艺术的门类来说,女性则常常被作为很多作品表达的灵魂所在,则不管是中西方,作为一种有特别的视觉识别特征的性别,已变成艺术家们制造某种精神指向的重要符号之一。无论是“审美对象的女人”还是处于“精神化中的女人”,在特定时代的艺术家们总会把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对独特精神功能的感知通过女性形象来传达。

1.3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更新了信息传播模式,改善了学术期刊的发展环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科研人员获取研究资料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移动终端获取相关信息。学术期刊也开始重视利用APP、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期刊论文相关信息,为读者与行业提供服务。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新媒体出版,更新了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

了解读者需求,建立长期联系,持续服务读者,从而构建起的与读者双向的、持续的、多维度的关联,是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旨。学术期刊应遵循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将采编系统同时面向编辑和作者开放,编辑将选题和组稿计划发布到平台中,给作者们提供信息,通过在线荐稿、小同行评议、点击投票等方式充实稿源,继而共同实施对内容的编辑、管理甚至出版。从单向的线性运作模式转向多元的编读互动,将交互的模式引入到对学术成果的创作与分享中,增强读者对内容服务的体验,使学术期刊的运作更具服务意识,更接地气,也更有创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引入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这给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同时给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也带来了难题。建筑企业及施工管理人员不及时更新安全标准化管理,就没有办法适应当下的新变化。只有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稳步和建筑市场实现共同进步,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新的标准要求,才能让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有指导依据。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核算对象就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核算和管理,确保企业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但是,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首先是推送内容同质化严重,菜单设置雷同[6]。例如:集中推送新一期的目录、摘要;再如雷同的学会活动及资讯等,这一系列相似的推送,正是由于原创内容不足,影响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质量。其次是传播视角编者化,忽视受众阅读和接受习惯。不知道作者和读者真正想要什么,缺乏用户思维及敏锐的视角。发布内容以母网站为范本,没有创新意识。再次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兼职新媒体编辑,缺乏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技能,新媒体技术人才稀缺。所以提高微信平台运营者的新媒体素质,树立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的传播观念,图文选材符合他们的学术研究的需要和关注维度,才能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生命力。如何更好地运营,需要学术编辑们边走边学。

2 媒体融合新趋势探索

2.1 传播角色的转变——从权威发布者变为信息提供者

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学术论文通过同行评议制度、三审制度(初审—外审—终审),被量化成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因素合力形成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一方面,通过这些定量的方法,学术论文可以得到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承担起传播科学成果的重要责任。另外一方面,这些评价方法滋生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浮躁、交易之风盛行,抄袭、剽窃之事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学术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实践证明,学术期刊权威发布者的角色有待转变。

网络发布平台将最新一期的文章在第一时间发布在网上,读者、作者可免费浏览并下载,改变了用户付费订阅模式,给读者、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论文发布的形式也在不断优化,实现从PDF到HTML转变。PDF在过去多年是主流的阅读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单一、固定的格式不能满足科研工作者日益深入的研究需要,科研工作者对文档的发布形式提出了不同的需求,比如能够实现超链接,能够实现单个项目(比如单独的图或表)的下载等,这时以XML为基础的超文本标记语言应运而生。HTML能够对单篇文章提供碎片化、结构化处理,使读者便于检索、查阅、阅读与引用。在一段时间内,PDF文件与HTML文件将共存,PDF文件用于对文章进行存档和打印,HTML用于在线阅读和检索。

2.2 出版模式的转变——线性的闭合系统变为协同与互动的模式

传统的出版模式,投稿—送审—编辑—发表是一个线性的闭合系统,学术期刊和作者、读者之间关系疏离,缺乏互动;学术论文发表周期长,学术期刊的更新跟不上学术前沿的变化,失去了分享最新科研成果的意义;期刊出版之后,作者发现有些论点已经过时,有些实验存在偏差等,却已经无济于事。凡此种种,都是源于闭合的传播方式,受制于时间和空间,也不利于学术成果的更新和扩散。

在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2015年的修复工程中,对于裂纹及轻度磨损、崩边但尚可使用的地砖并没有进行修补或替换;而针对约2.5 m2的缺失和破裂严重的地砖,通过采样由厂家重新烧制,采用同规格、近似质地的地砖替换.经过修补地砖区域视觉上与历史性地砖相协调,细察可见表面色彩与光泽度差异,一定程度上实现新旧材料的可识别(图8).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既是新媒体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也是学术期刊彰显期刊个性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汇聚了最新期刊目录、精华文章推送、期刊动态、期刊风采展现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也设置了实用的菜单以飨读者。微信公众平台的发散式传播效能为作者、读者以及审稿专家共享、评论及交流学术信息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传统期刊与公众平台的融合,利用其高效与即时的特点,让纸媒的学术影响得以提升和传承。

学术期刊与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展开了密切合作,建立了门类齐全、检索方便的数据库供学者使用。这些数据库改变了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库来搜集科研信息和科研资料成为常态[5]。尤其是优先数字出版得到广泛应用,将已被录用的稿件,经作者授权后在纸质版出版前以单篇定稿的形式在网络上优先出版,不仅缩短了学术成果的发表周期,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而且确认了研究者的首发权,实现了科研成果及时广泛的共享。

2.3 服务方式的改变——从“内容为王”转向“服务为王”

提倡从“内容为王”向“服务为王”过渡,并不否认内容的主体性地位。事实上,我们要在对期刊内容精益求精的基础上,寻找变化的方式,以满足移动阅读时代科研工作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将相同的内容经过编辑加工发送给不同的读者,是学术期刊传播的新的价值地带。比如,把学术期刊最新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语言发送给需要了解概况的科研工作者,把论文、项目的详细介绍发布给时间充裕又具有研究需求的人,把具有专业水准但曲高和寡的理论和数据通过科普化的加工发送给与之相关的大众,通过不同的服务方式,采取精简与提炼、科普化推广等方式吸引不同的目标读者群。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服务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把与论文有关的视频、图像、声乐等通过 APP、微信公众平台等智能化数字内容平台发布出来,能让读者得到更直观的体验。多元形式的发布能够有效展现科研过程中的场景与信息,对于学术信息的传播、再现和讨论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可以提供相关学术会议的信息,供学者交流学习之用;向用户提供学术大牛的经典成果与案例,提供重点研究院所或实验室的具体信息,以做参考之用;推送相关稿件的流程信息,免除读者查询稿件信息的烦恼;将学术咨询服务、费用支付等服务融于一体,更好地做好智能平台的交互式服务的工作。

学术期刊要从传统的出刊模式向真正的数字化出刊转化,就需要充分了解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搭建微信、微博、微课堂等微媒体平台,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选取、加工,编辑成适合新媒体特性的文本或新的形式进行推送,更好地实现学术期刊服务功能的转变[8]

2.4 传播方式的改变——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发展为形式多样的媒体融合方式

学术期刊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建立起期刊官方网站,是学术期刊实现互联网+的有益实践。学术期刊积极开发电子杂志版期刊,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公众号服务读者,开发手机App客户端,成功实现了期刊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方便读者关注和阅读期刊[9]

从新媒体的发展形态来看,期刊出版会出现更多的新载体。未来会有更多的载体应用到学术期刊中来。例如,交互式二维码的出现,创造编辑与读者之间双向的、持续的、多维度的关联。通过“交互”的设计,读者不再受纸媒限制,满足其获取多元化内容的需求;编辑拓展互联网思维,掌握用户动态,重构与读者的互动关系;还有虚拟现实技术(VR)的出现,也将筑造期刊新生态,给作者和读者带来新的体验。VR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10]。读者从期刊的“阅读者”转变为具体事件或者是实验活动的“现场目击者”,将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新方式。

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使传统期刊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要利用新媒体先进的手段提升传统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和价值,拓宽传播路径,更要考虑利用新媒质的特征和传播规律,更好地提高传播效率及范围,提升学术传播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蔡斐.科技期刊新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J].出版广角,2016(4):8-10

[2] 彭兰.如何从新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新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

[3] 刘光牛.中国传媒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4):81-87.

[4] 王志东,宋维山.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探究[J].出版广角,2016(7):43-44.

[5] 李艳.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融合发展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5(9):62-65

[6] 刘洪超,符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果探究[J].传媒,2016(10):87-89

[7] 叶金宝.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6):186-187.

[8] 桂静.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3):11.

[9] 张艳萍.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600-606.

[10] 魏岳江.虚拟现实技术(VR)在新媒体报道中的应用[J].现代试听,2016(10):23.

 
余溢文,陈爱萍,张弘,徐清华
《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2018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