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海洋生物轻松谈——评《海错图笔记》

更新时间:2009-03-28

《海错图笔记》由中信出版社于2016年12月出版。此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科普达人张辰亮。全书收录了他关于清代《海错图》的30篇阅读笔记。在这本书中,“博物君”张辰亮延续了一贯的风格,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对海洋生物进行了科普。作者以满满的好奇心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用严谨的科学思维进行幽默解答,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从这个方面来看,这的确可谓是一本“谐”书了!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本开开玩笑的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阅读时生发的疑问,讲述了他是如何搜集资料、实地走访,又全方位展示了一个科普工作者探查海洋生物的过程,彰显出他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这30篇笔记中有繁复的文献征引,也有顺藤摸瓜的巧妙推断,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更能学到思考的方法:如何提问,如何独立地搜集知识,以及如何科学地探索问题。作者对于海洋的生态现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动物保护的理念贯穿全书。从这些方面来说,它又是一本正式、严肃的书籍。亦正亦“谐”,如马伯庸先生所说,张辰亮为我们呈上了一本兼具“好奇之乐”和“知识之厚”的科普随笔集。

杨年丰淡淡地说:“说实话吧,这照片才是请你来这里的原因,你把一切都告诉我吧。这个事儿,你姑姑知道了。”

由于笔者所学专业的关系,不免对它的装帧品评一番。这本书采用缝缋装。缝缋装见于敦煌遗书,失传于宋代。今天倒是常见有采用如此装帧的书籍,究其缘由,大概是今日纸张的厚度和硬度都有了极大提高,经得住线缝和翻阅,适合制作缝缋装,而以前的纸质较软,不耐翻阅,所以这种装帧当年很快便失传了。缝缋装的做法是将全书纸张平均分为几沓,书页以线连缀,硬纸板粘于首页和末页作为封皮。这种装帧的优点在于可平摊,阅读便利,很适合印制画册类的书籍。藏蓝布制封皮上烫金书写书名,仿古籍的样式,整体看来,古朴典雅。再配上印有《海错图》“呆萌”动物肖像的腰封,碰撞出浓浓的古今穿越之感,可谓十分精美了。但可能由于油墨品质不高,翻开书页,气味比较刺鼻,且经久不散,算是美中不足了。

  

图1 《海错图笔记》(2016年,中信出版社)

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自序中对《海错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还讲述了他和这部书的缘分。清代画家聂璜对海洋生物极感兴趣,游历沿海地区多年,终成这部《海错图》。该书描述了300多种生物,并配以“肖像”。作者与它结识于故宫,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可疑之处,遂进行了一系列探寻,集成一书。在此书中,作者采用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每部有笔记若干篇,每篇对《海错图》中提及的一种生物进行集中探讨。《海错图笔记》中生物的名字有的为我们所熟知,比如带鱼、海蛇之类,但更多名字我们感到十分陌生,所以作者也致力于把它们和今天的生物进行比对,把它们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每篇首页,由生物名字和本篇内容提要组成,配以《海错图》书影,便于读者一窥风貌。内容的组织也较类似,一般是以作者的问题为中心展开探讨,再辅之以一些海鲜制作方法和发散性的杂谈。

在每一篇笔记中,作者发问、思考的过程都会展现在读者眼前,笔者不禁被作者的敏锐所震惊。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者极强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笔者相信,更重要的是,只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才会时时处处去观察,才会喜欢运用自己的逻辑去提问。作者总是像个孩子一样有那么多疑问,而这些疑问往往带来一些出人意料的知识。在介部“海夫人”的这篇笔记中,说起贻贝又叫“淡菜”,作者就问“哪儿‘淡’了?哪儿‘菜’了?”这一问正好问到点上。贻贝作为海洋动物,怎会跟“淡”和“菜”扯上关系呢?经过一番考查,作者认可《清稗类钞》的“因其曝干时不加食盐”所以称“淡”,至于“菜”,作者推断是沿海贻贝易得,所以海边人民将其视为和蔬菜一样平常的食物。在鳞部“海鳝”篇中,鳞烟管鱼有个尖嘴,还有个尾鳍。作者很容易想到这个尖嘴是用来吸入小鱼的,至于尾鳍,笔者就没有多想:不就是用来划水前进的喽!但作者却还追问“它有什么特殊作用吗?”作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问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最终发现,原来海鳝的尾鳍上长了许多锯齿,当它被抓住时用来割敌自卫的。

受几十年国防工业体制影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仍然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主体力量。一些部门和企业对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固守原有的科研生产体系,步子迈不开、走不快;也有一些军工企业对参与市场竞争信心不足,担心受到冲击影响发展,故而积极性不足;还有一些企业“军老大”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对于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科研生产放不下身价,主动性不够,“等、靠”现象突出。

本来贻贝、海鳝都不是什么稀奇的生物,但经过作者这么一问反而问出了许多新知识,让笔者也大增见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跟着张辰亮的笔记,笔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者一脑门的“为什么”让这本书变得十分丰富有趣。读者惊叹海洋的奇妙的同时,更可以通过这本书向他学习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选择受众面广、建设难度较低的课程为资源共享课程。以安徽新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选择《计算机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导论》这三门课程进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这三门课程有共同的特点:受众面广、课时较少、内容资源丰富。这样的课程进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可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在进入探查过程后,作者可不会那么脑洞大开了。严谨厚重,是笔者对此书最大的感受。写作此书时,作者查阅了包括笔记小说、地方志、医书在内的各种文献资料,书中常常可以见到作者引用的古书记载。在鳞部“人鱼”篇,作者引述《山海经》《博物志》《徂异记》等许多古书的记载,向读者展示出人鱼形象的流变规律,便于进一步探讨“人鱼”究竟是哪种海洋动物。作者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获得更直接的材料和信息,他还四处走访,实地考证,甚至远赴日本、泰国,每每将各种信息加以综合考虑才下结论,书中经常可以看到他拿日本等国的情况与我国对比。书中提到许多我国沿海地区的情况,乃至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可见作者功夫之深。

一说严谨厚重,可能许多读者都望而却步了,但读者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这是一本有温情的科普读物,不仅没有将人拒之“海”外,反而拉近了人与海洋的距离。作者对海洋、对动物进行了人性化解读,字里行间充满人文情怀。作者在解释《海错图》所画的钓带鱼的场景时,闽南谚语信手拈来,“白鱼相咬尾”“白鱼连尾钓”,富有生活气息。在“跳鱼”这一篇中,作者介绍弹涂鱼时说到在宁波的宁海县,小孩吃的第一口肉就是弹涂鱼肉,因为大人希望小孩子可以像弹涂鱼一样,摔倒时就昂起头,不会磕碰到。这些内容虽只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但读起来却十分亲切有味。这样一来,这本书就绝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科普读物,它还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这片海洋不仅有各种海洋生物,还有渔民,还有生存在海边的人们,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谚语俗语,世世代代依海而生,熙熙攘攘。这本书如此丰富厚重,它在读者心里营造的不仅仅是一片海洋,更是一个个印象,或温暖,或新奇,或惊心动魄,无论好坏,都是人间。笔者想,当下次看到海洋时,笔者不会再那样惧怕,多少是会感到欣喜和亲近的。

另外,作者在这场穿越古今的探查中,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揪心的海洋环境问题,通书都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物的保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也非常注重普及动物保护的知识。也是通过阅读这本书,笔者才知道了原来很久以前的带鱼是一串串“连尾”上钩的;原来传说中的“人鱼”的原型,可爱的儒艮已经被捕杀殆尽;以前很常见的野生大黄鱼已经被“满门抄斩”;原来很多明星为了美容养颜而大量购买的燕窝其营养价值竟比不过“豆腐皮”,而工人们为了取到燕窝需要经历那么大的危险,甚至可能跌入谷底粉身碎骨,金丝燕也会因此失去宝贵的家……读过这本书,笔者开始好好思考我们人类的行为,思考我们为大海、为地球能做些什么。我想,我们需要牢记我们的一切都是占用他人的劳动,乃至动物的劳动得来的,我们必须珍惜,否则人类也终会为自己难填的欲壑付出代价。

这是一本兼具轻松幽默和严肃深沉两种性格的科普随笔集,知识极为丰富,相信通过这本书,读者一定会对海洋有更大的好奇和更深的感情。但由于此书有不少的考据乃至逻辑推断,探查过程环环相扣,阅读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此书并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更适合高中、大学学生阅读。对于上班族来说,可在上下班的时间翻看一篇、两篇,由于篇章的独立不会影响下次的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高旭日
《科普创作》 2018年第01期
《科普创作》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