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湖北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高等职业教育亦是服务湖北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了数量和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正向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构建湖北省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省高职教育在开展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一、湖北省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一)平台载体建设现状

湖北省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是重要的载体,通过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以及社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构建一种跨组织集成,形成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共同交流的纽带,建立协同创新模式及其组织。湖北省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产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园及科技研发中心、社会服务与培训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以上平台均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在高职院校不断摸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成。

(二)运行机制建设现状

在湖北省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仍扮演重要角色。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运行有序的“以船为伴,三层四方”协同育人框架,完善了以“与船同行、三海一工”为典型特征的船舶类专业四方协同建设模式,形成了“兴船强校、三同四共”行业性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构建了政府职能部门主导、行业组织引导、学校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的行业性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规范了高职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类专业目录。[1]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旅游职业教育需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院与地方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师与企业对接、学生与导师对接、教学与岗位对位、服务与社会对接的“六对接”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使学校单主体育人的“独人舞”转变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主体育人的“集体舞”,提高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湖北省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综观湖北省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现状,目前的协同创新多集中于知名院校和大型企业,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缺少参考和经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

1.协同创新内部动力机制缺乏

与此同时,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利于企业更好的选用优秀人才,通过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挖掘隐藏在学校内部的优质人才资源,优先选拔和聘用该类人才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才资源吸引和培养成本。企业还可以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来宣传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者。

在高职院校内部,协同创新需要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形成团队力量进行项目开发研究。由于彼此之间的学科、专业思想难以统一,在价值观、利益分配、长远规划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导致湖北省高职院校创新内部动和机制无法建立。

2.协同创新外部动力机制薄弱

湖北省高校协同创新外部动力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却十分短视,总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前景不够立竿见影,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首先要进行经费的大量投入,然后要经过漫长的合作周期,一旦有些科研创新技术成果失败,或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企业就不会再投入经费、人力和物力进行再次合作,更有些企业认为与其与高职院校合作等待眼下未知的技术成果,还不如直接购买已经成熟的技术来得更踏实,利益实现更加快速和直接。还有一些政府部门、企业与行业协会总是把合作的橄榄枝抛向一流名牌高校,往往对高职院校抱着十分不信任的态度,认为即使与高职院校合作了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是导致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外部动力薄弱的原因。

3.建立企业参与的驱动服务机制

例如:教师可以以开展比赛的活动,来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十个人为一组,两个人甩绳,八个人跳绳,然后集体跳绳,看看哪个组跳的多并且又具有创新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美好品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仅需要学生加强体育运动,还要求学生努力探索、努力创新,以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来提升自己,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开展跳绳运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教师一定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同,都按照专业建立了专业实训室,湖北省不乏斥巨资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训室的高职院校,但是这些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训室只能提供给本专业师生使用,以致高职院校有价值的教学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导致高校协同创新硬件的缺失。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往往缺乏对项目的统一规划和安排,立项者因为评职称的硬件条件要求才去申请课题,研究者研究水平不够,类似项目重复立项,没有科研团队,一些国家级、省级课题申请通过率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现状造成了高职院校科研资源分散、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没有应用性,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无从谈起。

(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

湖北省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日趋模糊,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在专业、学科设置上越来越向研究型发展,无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特点就是具备特殊的职业技能,解决社会用工刚需,毕业生就业率高是以往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却不能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找不到适合的工作,选择继续考研深造的毕业生日趋增多。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模糊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难以培养出全面创新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实力不足

一方面,湖北省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投入大多伴随着科研项目立项而开始,随着科研立项完成而结束,缺乏科研经费投入的长效性。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相比普通高校本身就不够充裕,让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将有限的办学经费投入到科研创新中也是杯水车薪。大型企业因为更青睐一流高校而不愿与高职院校合作,但小企业规模小,发展慢,新技术开发意愿不足,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项目主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成果应用率低,科研成果产出难、数量少、质量低,小科研项目、基础理论项目多,缺乏社会转化率,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结题,重理论分析、缺实践论证的结项课题较多,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实验研究项目缺少,这些都导致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实力不足,难以持续发展。

1.搭建科技研发中心

三、湖北省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发展对策

(一)协同创新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

2.建立职业院校的内部调控机制

一是实施财政补贴或企业优惠等政策,引导校企双方参与合作,充分调动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建立评价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行业要加强对校企合作开展的科学、合理评价,公开结果,引导企业参与。三是建立保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稳固发展。四是构建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在活动、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五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与法规,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2]

1.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和设置专业,开展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增强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二是建立合作企业调研论证机制。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比较分析,论证校企合作的可行性,选择有意向、条件较好的企业合作。三是建立教师服务机制。采取顶岗实践、挂职、项目带动、进修访问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增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办学软实力。

3.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落后

(1)超前地质预报仪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在现场数据采集时所有造成震动的施工必须停止。但数据采集时所耗的时间较短,对隧洞施工工期影响不大,这一施工条件与刘少成[10]和吴耀宗等[11]的施工条件相同。本研究通过在施工中根据地质编录表与地质超前预报相结合、预测结果与掌子面后方围岩开挖后实际情况相比较、重复预报区域结果相比较,验证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开挖中是准确有效的。通过研究发现:多种预报方法相结合可以让地质超前预报在减少隧道开挖中突泥、突砂、突水、岩块掉落、溶洞、暗河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的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一是要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企业应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校企合作对于自身的效用,在政策支持引导下,通过合作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二是要形成高层次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互兼互派方式,实现校企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的交流、锻炼与提升,通过合作扩大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三是建立大局服务机制。校企合作可能给企业短期效益带来影响,企业应当从长计议,通过科学合理制度设计,促进校企合作顺利完成。[3]

3.3 由于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故应行术中血液回输,节约血源,备好骨蜡。术中行控制性降压,做好桡动脉穿刺,以便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行深静脉置管,保证液体快速输入。

(二)加强湖北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加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力度,开展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互动,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新技术,以提高协同度,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为了定量说明改进CAT准则MUSIC算法效果,仿真理想钾盐和氖灯光谱,结果如图8.以理想参考光谱,与改进CAT准则MUSIC算法复原光谱进行比较.定量标准分别采用光谱角度匹配(Spectral Angel Mapper, SAM)和均方误差(Mean-Squared Error, MSE).

2.创建科技生态城

科技研发中心以高职院校研发团队或工作室为主体,也可与产业科研团队或机构联合组成,其任务是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的研发团队或工作室,可以通过横向课题形式承接企业的外包科研项目,也可以与产业科研团队或机构协同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在科技研发中心,教师兼具研究员身份,与产业研究员协同开展科技研发,提升科研水平,改变高职院校科研薄弱的状况,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技术服务能力,树立高职院校的品牌,放大高职院校的社会效应,为高职院校持续性发展增添活力。

科技研发的目的在于将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区域产业和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可参照美国“硅谷”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产业为主力的科教生态城。在科技生态城建立科技园区、高职园区和产业园区,成立多种多样的科技中介机构,引进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企业,形成校校、校企、校所、校企所、国际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和技术成果,加快高职院校、研究所和产业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支持。科教生态城通过集聚、整合产教研优质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平台,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基地。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科技生态城与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生态城实现差异化发展,主要服务区域产业、地方经济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3.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职学生以低门槛、低技术含量开展创新创业,社会竞争力弱,风险较大,成功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创业基地,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为此,高职院校应以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教生态城为母体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在科技研发中心,学生参与科研,在科研人员带领下,学习科研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利用创新创业环境,对学生指导帮扶,给予学生资源、信息、资金、技术等支持,使之从真实环境中感悟创新创业,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在创新创业基地既可以锻炼教师,实现教师创新创业的梦想,也可以开辟学生就业渠道,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无缝对接,促进两者协同创新发展。

4.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加强专业产业对接

在合作、共享、双赢理念下,高职院校和一些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学院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4]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既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将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优势与地方龙头的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等优势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托产业学院为平台,双方在信息互通、人才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工学结合向深层次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并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促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各种技术应用中心建设,使高职院校能够真正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提升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以及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满足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5.拓展社会服务内容,提升社会认同程度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上存在形式单一、层次较低等明显短板,因此,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认同度的有效手段。

一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新型“本土智库”建设。高校智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其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咨询和参考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地方性和高等性的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校内智库存人才储备,不断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人才的评选机制,积极选派优秀教师以访问或进修的形式到知名的高校智库开展交流学习,加强对智库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的咨询服务能力。其次,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要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政府和学校共同协商制定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专家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打通专家将知识转化为决策的通道。同时,允许经验丰富的政府人员到高职智库兼职,主持或参与地方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增强智库提供政策咨询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实现院校科研与政府决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政府和地方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互补、人才共享的格局。

健康评估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属于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健康史评估和身体状况评估是其重要内容。随着学校扩招,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作为我校的示范性专业护理专业,每年新生都在700人左右,而专业课教师却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过20∶1。实训教学是健康评估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师资匮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采用了“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大力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既是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能力的检验,也是有效放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公益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培训中心等各种平台建设,依托服务平台对短缺的技术性岗位开展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素质,通过技能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有效结合,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和技术资源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利用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农民群体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可采取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主动上门服务,让专家教授将生产经营的各项技术技能送到基层,或根据实际情况将培训课程拓展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实际。

煤炭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建设阶段以及最后的决算阶段。从一般建设项目的统计来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不同,大致数据如下:投资决策阶段,对投资影响程度达到75%~95%,设计阶段为35%~75%,施工阶段为5%~35%,竣工决算阶段不足5%。从统计数据来看,对项目投资影响最大的阶段为投资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

Then the velocity equation of the C point on the upper line is in the following

【参考文献】

[1]赵明安.基于行业管理模式变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57-59.

[2]李祥富,李瑞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与途径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34-38.

[3]卢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基于协同创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6(02):106-110.

[4]高峰.湖北省高职院校创新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J].职业

教育研究,2017(10):24-27.

 
沈琴,冯巍,魏娟
《科协论坛》 2018年第12期
《科协论坛》2018年第1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