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会主义 “从传统到现代”的新发展——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更新时间:2009-03-28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共识性的看法,认为先后产生了三次飞跃性发展,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以来,理论界就中国发展是否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又一次飞跃性发展,以及如何概括这样的发展有过不少讨论,但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并强调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际上,这也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如何深刻阐述和精当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第四次飞跃性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飞跃性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总结以往“飞跃性发展”的特点,它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深刻反映时代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每一次飞跃性发展必然是同一定的时代相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谓时代,从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主要依据两方面的标准。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矛盾演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其中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是主要标准;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与任务,体现的是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与时俱进的认识,以及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和对历史使命的担当。第二,系统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的每一次飞跃性发展在理论上不是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变动,而是全面系统的发展和创新,是对时代提出的基本问题作出系统科学的回答。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上加以阐释;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发展变化和俄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思想学说,都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第三,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大发展。社会主义的每一次飞跃性发展,在实践上一定会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拓展,将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具有全方位开创性意义的崭新境界。可以说,社会主义的飞跃性发展,是集时代深刻变迁、理论系统创新、实践纵横拓展为一体的根本性变化。

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北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回族自治县相邻,西与贵德县接邻,地理坐标为101°38′~101°49′E、36°04′~36°10′N,分布面积约154 km2。区内交通网络较发达,西宁—尖扎—康扬—李家峡—坎布拉公路网络纵横交错。

据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在其500年的发展进程中,已先后产生四次飞跃性发展。

第一次飞跃性发展,即“从空想到科学”。它产生在19世纪中叶,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关于这次飞跃性发展,可以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依据。恩格斯在这本书里,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梳理,阐明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次飞跃性发展,即“从理论到实践”。它产生在20世纪初,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关于这次飞跃性发展,列宁的论述比较多。他曾明确强调:“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十一)传统社会主义长期坚持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观,坚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的国际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与世界关系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第四次飞跃性发展,可以称之为“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性发展。这次新的飞跃性发展起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实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飞跃性发展,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徘徊不前、陷入低潮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实现的。它经历了一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由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势,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持续探索,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持以实践为依据;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既学习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种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而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时代潮流,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开辟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广阔前景。

中医制剂能力建设是中医院专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医院从战略角度,加强对制剂的研发、保护、推广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专科建设中,医院要主动寻求发展方向和突破点,制定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鼓励临床研究总结临床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对于医药市场供应缺失品种,有针对性的研发系列疗效好的病种处方,加强中医制剂的深入挖掘和保护,从而增强专科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医制剂的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临床医生、药学研究人员等开发制剂新品种的积极性,鼓励运用新剂型、新技术促进中药特色疗法的开展。

二、社会主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标志和意义

(八)传统社会主义在文化上普遍存在过度政治化、片面反传统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和阶段性伟大胜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一历史性伟大成就和阶段性伟大胜利,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胜利,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的成就和胜利,代表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和新水平。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完成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完全开辟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更好更快的现代化道路,将最终兑现对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诺言,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将最终兑现对人类的现代化诺言,从而用实践完全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能够更好更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真理。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走向世界,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自身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理论觉醒和理论自觉,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更加坚定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路,还会更加自觉走社会主义与时代相结合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伊始洞察先机,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种新的时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根本超越“苏联模式”、超越立足于“战争与革命”时代观的传统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社会主义的时代观、国际观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也充分表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社会主义,将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

能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缓解生态污染和破坏,绿色建筑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绿色环保建造及为社会输送绿色建筑产品已经成为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绿色建筑产业的实施和推进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利用集约化管理对社会自然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从而营造出友好的建筑环境。

(二)社会主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意义

总的来说,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种现代社会主义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也为东方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路径,在当今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榜样效应和经验影响。特别是在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的这种成功转型和发展,更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外延上有清晰的中国边界,但是内涵上有着社会主义的一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为传统社会主义增加了一个新的类型——中国类型,而是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超越,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现代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一般性就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并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其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时代性、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

(七)传统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权力过度集中、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缺乏法治的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初步拟定试验及计算方案为包裹搭接水平长度3 m,沥青砂浆过渡层厚10 cm,两侧包裹混凝土厚度50 cm,最终沥青砂浆厚度、沥青砂浆配合比、二期包裹水平长度、二期包裹两侧心墙宽度等参数通过试验确定,具体结构见图1。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性发展,并不排斥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多样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性发展,代表着社会主义从一条道路到多条道路的历史发展,而不是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探索和实现转型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但不会要求别的国家仿效或复制中国的做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多条道路、多样实践,既有不同国家、民族的个性,又有社会主义的、时代的共性,这个共性应该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主义”。事实上,各国独立自主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越来越呈现出某种相似性、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体现的最为充分。那就是,超越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走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这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也就是现代社会主义新道路。

Swales认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人们在生活中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运用语言在生活中办事[7](P45-58)。Bhatia根据Swales的观点将“体裁”进一步概括为:“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内部结构特征鲜明且高度约定俗成[8](P13-16)。以上学者的定义都表明体裁分析注重话语生成过程对于交际目的实现的影响和制约,语篇的内容和程式都受到体裁的制约。元旦社论也是一种内部结构鲜明、可辨认的、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有其特殊的交际目的,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具有既定的语步结构。我们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将元旦社论划分为几个服务于同一交际目的不同语步,并进行了统计(见表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的创新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更新与超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一)传统社会主义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角度来定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进一步提出公平正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实践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十)传统社会主义忽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三)传统社会主义或是把阶级斗争,或是把“人民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性”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改革是解决基本矛盾的基本途径,并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四)传统社会主义把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和超越。

(五)传统社会主义把指令性计划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六)传统社会主义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分配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和超越。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性发展。21世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与20世纪以苏联模式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有着质的区别。所谓从传统到现代之“现代”,不是一般的时间概念上的“现代”,也不仅仅是走出“苏联模式”困境的“现代”,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现代”。“苏联模式”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更快更好实现现代化,在其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最终失败了。实践证明,苏联模式无法帮助落后国家更快更好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对以苏联模式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进行了“第二次革命”,成功开辟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社会主义已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性发展

(九)传统社会主义始终未能将社会建设列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相并列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二)传统社会主义在现实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上认识多变,没有能够形成清晰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并明确与之相适应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第三次飞跃性发展,“即从一国到多国”。它产生在20世纪中叶,以二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标志。关于这次飞跃性发展,理论界有些不同看法。主要是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属于量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发展的飞跃性,应是第二次飞跃性发展的延伸。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在多国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为战后世界和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尽管后来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遇到挫折,但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的探索及取得有益成果,都给社会主义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在多国建立,根本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格局,使得社会主义不因苏联等国的剧变而夭折,为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道路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大的挫折和考验,经过考验而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多国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飞跃的真正成果,也反过来证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是一次飞跃,如果没有这次飞跃,世界上现在可能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本质性的问题。无论从历史影响来看,还是从实践进程来说,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都应被视为一次重要的飞跃性发展。

(十二)传统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普遍出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方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更新与超越。

电力行业是由众多相关企业组成的一个庞大网络系统,大致可以分为煤炭及电力设备生产、发电、输电、配电和电能销售等环节[1-3]。随着电力行业中大用户直购电政策落地,购电商选择权放开,电力行业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更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供应链思想来研究电力行业市场中的经营管理问题。从已有研究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供应链视角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电量分配组合策略与电价风险以及电力企业的最优决策展开。

近年来,国外高校图书馆日益重视数字学术支持。刘兹恒等在分析国外关于数字学术概念多种阐释的基础上,将数字学术概括为“数字学术既是一种数字技术,又是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教学研究范式,还可以是数字化的学术产品本身”[1]。 国内关于数字学术发展动向[2]、北美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支持模式[3]、数字学术中心构建[4]、数字学术中心服务模式[5]、数字学术支持人员设置[6]等方面的调研,为我国图书馆界了解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数字学术支持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英国作为数字学术概念的起源地[7],其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受到本国图书馆相关组织及英美等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更新与超越是全方位、历史性、根本性的,上述十二条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发展,实际上也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从更广阔的时空定位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世界性、飞跃性。第二,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既毫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毫不动摇走新路、走自己的路、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走现代社会主义的路。第三,有利于更加科学理性地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注释:

“三远”所追求的并不是冰冷的科学法,而是要随作者的心思变化,虽然浅显地看,存活在理念中的物体似乎也遵循了“近大远小”这一空间特点,但深究起来这样的视觉表达并无法通过“近大远小”来分析欣赏。郭熙的“三远”论以及一系列“远望”的理念都有这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视觉经验特征。山水画所体现并非物体实际呈现在视网膜的形态,而是郭熙心中已有的空间想法和经验之谈。现代学者宗白华认为:“由这‘三远法’所构成的空间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15]108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9月20日,中色股份与印尼布密资源(PT Bumi Resources Minerals Tbk)在雅加达举行股权交割仪式。中国驻印尼使馆李汉清临时代办,中色股份王宏前总经理,马金平副总经理,刘宇财务总监,布密资源尼万董事长,萨塔力CEO出席仪式。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一般说,寓言的语言多是直白如话、朴素简洁的,而这些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通过细细地揣摩,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1页。

 
秦刚,郭强
《科学社会主义》 2018年第01期
《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