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底蕴和现实要求*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的重大而崭新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反映实践变化和理论发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影响深远。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同建国近70年来以及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底蕴和现实要求,有助于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的精神实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判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是:经过了怎样“长期努力”,我们党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新时代。历史地看,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主义,关键是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问题并回应现实拷问。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使其不断拓展完善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进入了新时代。

(一)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它系统解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怎样进行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才能找到一条实现强国富民的新途径这一困扰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怎样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7.成果以专业论文形式出版,用以相近专业之间的交流及借鉴,所有培养方案编制成校本教材及指导手册,供学员之间学习使用。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毛泽东这代领导集体面临的崭新历史任务。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创立一套发展中国的新理论就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他们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理念的束缚,许多正确的思想和做法没有坚持下去,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失误。对于这段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有这样的定论:“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实践前提

就像刚踏入职场的前几年足以决定你的长期发展一般,婚姻生活的前3年也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理财方面。想想看,买房、装修、买车,这些大宗消费对国内的夫妻来说,基本上都是在一开始就要解决的问题。此后,家庭新成员可能很快就会到来,围绕着孩子,又展开新一轮主题的理财规划。如果这三板斧抡得好,后面的日子就会顺理成章很多,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那,可以想象之后的日子会如何烦心。

为了能够保证高中化学分层教学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断地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相关的教职人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分层处理。只有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相关的高中化学教职人员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分层教学,进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三)现实条件

①⑦⑨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实践中有两点需重点把握:第一是把握矛盾的“变”。自从党的八大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八大提出“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是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三次就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判断。虽然是三次判断,但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问题,前两次判断是在解决“生产能力低下”问题,关注的是我国发展的速度问题,第三次判断是在解决“发展状态不良”问题,关注的是我国发展的质量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发展状态的显著提升。

二、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在把握新时代的历史底蕴,领会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回应新时代提出的现实要求。

大体积的混凝土振捣工作根据作业面平面分为多个作业班组分区振捣,分别负责各分区振捣工作,确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机来振捣混凝土,同时注意实际的混凝土施工情况来调整振捣机的参数,同时加上振捣机工作的精准性,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振捣工作更加规范、合理。除此之外,由于振捣机并不能到处移动,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振捣施工工作中,按照预定的作业分区首先将振捣的面积、振捣点明确标出来,方便操作人员操作振捣机进行振捣施工。

(一)辩证把握矛盾的新变化

其成就主要包括:第一、道路不断创新。党的历史证明,“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建国近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艰辛探索、砥砺前行的艰苦征程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道路。这一道路将经济建设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将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将生产力发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将中国实际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是最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制度在实践上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运用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成功实践。第二、理论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关于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系统认识,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我们国家能够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党在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既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的阶段。第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它有着鲜明的特征和优势,其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与“中国特色”制度形态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第四、文化不断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其进入新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条件。

注释:

(二)用新的理论成果引领新的实践

在新时代要有用新的思想武装头脑,引领新的实践。我们党一直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并不断以其新思想、新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和升华。其理论阐述和实践方略涵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阶段,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各环节,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统筹内政国防外交各方面,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在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应铭记这一党的指导思想的最新成果,用这一新的行动指南引领新的实践,这将会使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实践动力,引领我国在新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根据新时代对各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应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第一、通过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这是党为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做出的最重要判断,也是为拯救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前途命运做出的最关键抉择。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形成五位一体统筹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应统筹发展全面进步。这个总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三、提升对外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潮流的发展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第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和严峻的,这说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三、需进一步把握的几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这要求我们在确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时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以下两个问题需重点思考。

(一)在深化改革中如何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仍然是核心问题,改革仍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略,深化改革推进开放是在新时代实现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需高度关注。第一、要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保持正确的方向,近40年的改革历程,各种错误意识一直在干扰着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说,“‘左’的干扰更多是来自习惯势力。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包括照搬西方民主。”在新时代改革形势复杂、任务繁重的大背景下,改革仍然面临如何坚持正确方向的拷问。关于改革的方向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也是对改革方向的根本要求。第二、要在破除顽瘴痼疾中保持正确方向。新时代的改革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迥异于改革之初,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突出,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关系全局的改革,特别是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要顶层设计,协调行动。同时要注意区分改革举措的性质类型,分类施策,精准施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面对改革遗留问题、深层次问题同新矛盾新问题叠加的挑战,在战胜困难中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是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问题,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在提升发展质量中如何确保发展为了人民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洪水暴发,河岸崩塌,河流两岸面目全非,水生动物们突然间失去原有的栖息地,小动物们嚎啕大哭,饱经沧桑的老乌龟却仰天长啸,笑逐颜开。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把握这一矛盾变化中的“不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另一方面,又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把握实践变化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改善发展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相对于原来的租赁增值服务,信息化管理能够降低租赁公司及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并且面对施工项目的复杂性也能够及时解决各种应急计划,对于现在的租赁公司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专业建模的技术增值服务,与原来的租赁服务工作程序Word、Excel也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BIM以及Revit的建模软件势必要成为租赁行业管理人员的服务首选,信息化的租赁业务要能够解决施工单位对周转材料用量及成本控制的难点问题,租赁公司能够按照自身数据库里的材料规格尽量周转自有材料,不仅降低自身成本,同时也完成技术性质的增值服务(如图3所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其进入新时代的现实条件。十九大《党章》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些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是其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国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的国家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毛泽东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基础上,邓小平和我们党围绕如何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这一重大课题继续探索,在分析我们党为什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走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弯路的原因之后,他提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一判断实际上是在要求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同时也要求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指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这表明邓小平有两点清醒的认识: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二是我们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都不能丢,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讲出新话语。我们党在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这两个最基本问题做出了新回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轮廓逐步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逐步形成。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命题,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就无法想象其能够进入新时代,因此,这一开创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实践前提。

在新时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是,我国发展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解决发展中“有没有”的问题演变到解决发展中“好不好”的问题,发展的层次、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方式都有了提升和转变。即使如此,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绝对不能忽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到“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我们要非常明确这一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发展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之中。只有这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价值,全面展现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6页。

④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248-249页。

既然南海问题已经成为某些国家视野中的国际议题,那么中国有必要适时推出中国话语体系下的南海叙事框架,包括历史背景、现状、稳定机制和解决方案等。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的“郑和模式”就是替代和超越上述意象的重要选项之一。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01页。

 
孟鑫
《科学社会主义》 2018年第01期
《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