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尤其是把“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问题作了不少探讨,但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探讨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这一问题对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与实践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生态理论,但他们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自然、生态等问题时,不是就生态问题而谈论生态问题,而是围绕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人文关怀而展开。因此,其生态思想并没有像唯物论、剩余价值论等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鉴于此,有的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缺少“生态学”,需要他们来“补白”。在这样的理论假设和背景下,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客观地讲,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方面的不足,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文明理论方面所做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从客观的唯物论和辩证的唯物史观出发,以十分宏大和宽广的视阈,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描绘与书写了历史观与自然观辩证统一的图景与叙事,内在地包涵了生态文明的人文关怀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思想不能被无限放大,但至少也不应被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蕴,蕴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康轩版的分数除法都通过单位量的转换来计算.如通过单位量的转换得到8个除以15个,即.其用图形来表征分数除法(如图1),使得学生很容易理解单位量转换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只要人类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和自然的关系上: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只是通过自身的存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人则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改良)自然界。动物对自然发生影响是无意识的,而人对自然的影响却是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动物在改变自然时,并不具有价值意义,而人却是为了自己的某一目的来改变自然。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通过自然获取生存资料,人类属于自然。恩格斯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可见,历史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的现实部分,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生态危机实质上是社会危机,其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理性重构来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要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不合理的人剥削人的关系来解决。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人同自然的联系是通过实践这一中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在改造自然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认识到,人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资本(人的物化积累)同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对自然的占有,是资本家凭借自己的强势对广大工人平等地利用自然权利的剥夺,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不合理关系的表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贪得无厌、盲目逐利,形成了生产过程与自然过程相互对立的发展模式,使人类对自然的恣意掠夺近乎疯狂,造成生存危机、生态危机。要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恶性状态必须改变人与人的畸形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必须在尊重自然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从而人与自然的危机、紧张才会彻底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二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自由自觉性通过实践投射于自然,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发生合乎人类目的的改变;三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自然界按照其内在的规律演变生成,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否则,人类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四是人类要在自然界的规律范围内进行活动,不断实现自然的人化,在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成长;五是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而对立的加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极致,资本的贪婪性造成不顾后果地掠夺自然,因为资本定义了一切、定格了一切、主宰了一切;六是人与自然冲突的和解要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要打破资本的桎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在人民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和谐共生。可见,以上基本观点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必须要尊重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深刻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良好的生存、生活与发展创造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原则,不是把人当成自然界的主人,而是要尊重自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要恢复自然应有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整体意义上讲,自然就是人类自身,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从本体论来看,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从物质世界的演进来看,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就要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基础性地位。从认识论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认识不断探索的永恒客体。自然界的奥秘是如此之多,而人类对自然的已知是如此之少。人类一定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从社会历史观来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必要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类的物质生产领域。因此,要承认社会存在的先在性,就要承认地理环境的先在性以及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人类只有从根本上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加理性自觉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致出现盲目自大的狂妄心态,从而给人类带来致命的伤害。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取,从根本意义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要求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人类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不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尊重自然的存在和发展规律。顺应自然,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的内在系统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内在规律应时而变。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要使人类自身的活动符合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而不逾矩,要杜绝因为人类的无节制的欲望而违背自然界的内在生成规律的非理性行为。保护自然,就是人类在向自然索取之时,要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要用心呵护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坚持利用与保护的不断统一,给自然留下充足的恢复时间与空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理念,以保护自然,并造福人类。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九大指出:“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历史经验表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往往导致人类自身发展的不和谐。现阶段,中国有些地方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生态形势异常严峻。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承受能力、资源能源的供应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之间的矛盾还会加剧。因此,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生态环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人民切身利益就会受到直接损坏。人们要在生产与生态、消费与资源、生活与环境的相得益彰、辩证统一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饮水,安全的食物等生态产品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良性依存关系的形成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满足人民生态诉求的必然要求,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从小,老师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或观察日记画图或贴上照片,因为“眼见为凭”,就连影像也能帮忙破案,还原事情发生的经过与状态。“有图有真相”更是一句脍炙人口,一个接一个传来传去的俏皮话。只是,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有些答案可就充满问号,尤其是修图软件的发扬光大,关于自拍主角是不是一定就是个俊男美女,“有图不一定等于真相”,修过图,即使相貌平凡也能叹为观止。然而,对于食物,修图可就不必那么热烈需要了,尤其是某些心情日记上的真实呈现。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生态利益与生态福祉的关照,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碘溶液是碘单质和碘化钾混合配制而成,I-3易溶于水,是溶解碘的主要形式。I2分子直径为0.56 nm,I-3的直径会更大,所以活性炭中孔更有利于I-3的吸收和碘吸附值提高。

“自然大美”与“人文至美”的辩证统一。要维护人民的生态利益,需要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自然大美”与“人文至美”的统一。“自然大美”就是要在尊重自然的本性、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呈现自在自然的诗情画意与原生态的美好图景。“人文至美”是指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作为审美的存在者,作为理想性的生物,要控制自己的工具理性欲望,彰显价值理性的力量,恢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诗意之美。人是天地之灵,是自然的造化,是能够实现自然之美与人文至美的合二为一的灵性生物。“自然大美”有赖于人,依赖于人文至美,只有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与尺度来整合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大美”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人的思想、认识、境界与实践对于自然大美的确立具有主导作用。“人文至美”就是人作为诗意的存在,要以自然之美的诗意情怀与本性,亲近自然,整合自身的活动,重塑自己的精神家园。人是有思维智慧的物种,不能因为工业化的狂飙猛进,把人的自然诗性完全吞噬。人类要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人的天性来于自然,只要亲近自然,自然就会热情拥抱人类,让人类重燃激情,获得灵感;让人类轻松释放,在自然之美的陶冶与熏陶中诗意地栖息。正如马克思指出:“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解,恰恰是“自然大美”与“人文至美”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更高层级的统一与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千秋万代,关系人心向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是民生,而且更是民心、民意。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在对环境污染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其他“四大”建设之中,建设美丽中国,力争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能为人民幸福、惬意地生活创造条件。习近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既满足当代人的生态需要,也能为子孙后代留存美好家园。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关照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发展,最终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就是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赢,切实维护与提升人民的生态福祉。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依靠人民,生态成果由人民共享。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创造关键是要在人民中培育生态文化,提升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成为民众的内心准则与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使生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良性生态文化并不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不会要求为了人类的欲壑去掠夺、宰制自然,恰恰相反,它要求遵循自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有节制而非盲目地利用自然。良性生态文化,要以文化人,既体现对人的发展的终级人文关怀,也要彰显对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深度关切,要拒斥工具理性主义、生态霸权主义、生态帝国主义,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美的规律”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四、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把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问题表面上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但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是人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人如何处理自己的各种欲望与大自然承载力的问题,是人如何处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如何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作为生态文明意义上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矫正“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带来的种种思想混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对含有预冷变形处理和不含预冷变形处理的Cu-Ni-Si材料进行相关力学实验和疲劳实验来研究预冷变形加工对Cu-Ni-Si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维护人民的生态利益,必须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以简明扼要的话语深刻揭示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阐明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发展应建立在生态良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得益彰的“双赢”基础之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矛盾冲突,出现相互龃龉的局面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为了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放弃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必然发生矛盾,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能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然的先在性与自然的“人化”活动的辩证统一。在人类诞生之前的漫长历史中,自然界就已经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与演变。人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才出现了分化,出现了所谓的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因此,人类产生之后,自然就不断地被人类的“人化”活动改变着,自然界也就划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但人类一定要对自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能因为人类主体力量的增强,人类人化自然活动的深化,就忘记了自然的先在性,就抹杀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应该清晰定位、精准认知。自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自然独立于人类社会,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应该尊重自然的先在性,人类的“人化”活动应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协助自然发展,而不是自以为是,任意妄为。人类的“人化”活动与自然的统一,表现在“顺天行,循天理,合天德”,从而达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同时也是“备于天地之美”的境界。

党的十八大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美丽”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在坚持、继承、创新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内生性融合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辩证统一、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的主观性相契合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的内生演变,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建成美丽中国,需要把自然大美和人文至美相结合,既要有环境的山清水秀,也要有德性的朝霞雨露,不仅要有生态之美,而且要有人性之美,没有人性之美,不会有生态之美,即使短期构造了生态之美,也会因缺乏人性之美的支撑,不能持久、绵延。因此,生态中国、美丽中国之最高境界是美丽中国人的塑造,让人民诗意栖息于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首先要面对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活资料的首要来源。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埋葬一个城市,覆灭一个文明,更可以改变人类的历史命运。因此,按照人与自然关系的初始定位来看,人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然后才是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自己需要的生存资料。可是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波涛汹涌,随着工具理性的高歌猛进,随着人类主体力量的无限膨胀,人似乎变得忘乎所以,似乎对自然可以生杀予夺,可以任意宰制,人变得越来越敌视自然了。但自然在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着自身的力量,以显性或隐性的内在规律惩罚着人类。党的十九大指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富有新意地把“清洁美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可见,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在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人民生态利益的关切和对全球人民生态利益的关怀辩证融合,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自身发展的统筹兼顾。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而生态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维护人民的生态利益。党的十九大把维护人民生态利益作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生态环境问题涉及每个人,人只要存在和生活,就离不开具体的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要求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于是乎人们形象地这样描述:“70年代淘米洗菜,90年代水质变坏,到了现在鱼虾绝代。”这是人们对几十年来水污染的直观感受,也从侧面形象地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鉴于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上高度重视,在制度上系统设计,以严格的制度与实际的行动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指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根本上是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满足人民的生态利益,提升人民的民生福祉。

2.1 两组患者手术中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盘龙河为地下水主要的排泄对象。在模拟区内夹马石村的两个上升泉也是模型排泄项,泉点高程通过野外调查与读图相结合的方式获得。

注释:

准备几根葱,几片姜。葱 放在盘底,把鱼托起来,蒸的时候蒸汽就更容易把鱼底部蒸熟,又起到除腥的作用,再放上几片姜就会更好地去除腥味。鱼蒸熟后把葱和姜片扔掉,放上姜丝,淋上热油和蒸鱼酱油,一道原汁原味的蒸鱼就完成了。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来。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把美丽中国上升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根本目标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是为了实现人民富裕、中国美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①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85页。

总量控制阶段主要指人类设定经济社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上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水资源管理的人水关系发展阶段。需求管理是长久实施总量控制的必要手段,主要指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培育节水文化,激发节水主动性,改变社会用水方式,抑制水需求的过度膨胀。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⑬⑱⑲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24、50、50、50、50、12、50、50、23、24 页。

⑫《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⑭⑮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107页。

⑯习近平: 《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⑰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0页。

 
张富
《科学社会主义》 2018年第01期
《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