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将原始方程计算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曾庆存院士谈留苏岁月

更新时间:2009-03-28

访谈整理者按 曾庆存,广东阳江人,1935年5月4日生,1956年北京大学院院士。1925—1943年在列宁格勒的地球物理天文台的动态气象部门工作,同时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任教并于1935年在此进行博士论文答辩。1943—1958年,在莫斯科任中央气象预测院动态气象学部主任,还先后在苏联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及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兼职,从事力学和动力气象的研究和授课,1958—1961年在应用地球物理学院动力气象部任主任,1962年后任计算气象学中心主任。1940年,他研发了用斜压液体的流体力学方程式预测天气的方法。1941年为此获得了斯大林奖章。另获列宁勋章和弗里德曼奖。物理系毕业。1957 年底至1961年初,曾庆存通过国家考试被选拔派遣至苏联科学院作研究生,师从气象学大师基别尔 基别尔·伊利亚·阿法纳西耶维奇,开始从事应用斜压大气动力学原始方程做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当时世界上虽已尝试用动力学方法作天气形势短期预报,但都做了很严重的简化,结果不能达到实用要求。因此,亟须在原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使数值预告能够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得到应用。曾庆存几经失败,苦读冥思之后,终于在导师以前的工作中悟到了一丝曙光,即原始方程中包含有多时间尺度的大气运动,必须在计算中分别处理。于是他在1961年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最早成功地实现了运用原始方程进行实际天气数值预报。1961年,曾庆存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他先后在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遥感理论方法、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地球系统模式等科学前沿取得了奠基性和开创性的杰出成就。曾庆存历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主任。

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笔者在导师张藜教授的指导下,多次访谈了曾庆存院士,本文即依据全部访谈整理而成,其中学术成就部分以书面访谈形式为主。本文旨在再现当年国家派遣留苏科技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留苏科技生选拔、培训,及其在苏联经历的严谨而独特的培养等过程,特别是以曾庆存院士这一个案,呈现留苏经历对其所从事的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次访谈:周权、张藜,2016年9月2日,中科院大气所科研楼225会议室

目前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许多优秀大学的财务管理非常强大。因此,随着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逐步深入,将环境会计教学融入到会计教学中是完全可能的。当这些深受环境会计观念影响的高层次人才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并最终领导领导时,我们的绿色血液最终将流向全国经济的整体。

第二次访谈:周权,2016年8月20日,书面访谈

这次改革目标主要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协调,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周:您在苏联学习三年半,期间回过国吗?

一 师从气象大师,赴苏继续专业深造

周权(以下简称“周”):当时留苏研究生选拔的条件和过程是什么样的?

曾:他到江西南岭的钨矿矿山实习。当时矿山也有这种需求,很希望将来留苏回来的学生能到那里去工作,所以很欢迎他们去实习。

周:您在出国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经过了哪些培训?

曾:当时在北京的俄语学院,后来叫外国语学院,设有一个留苏预备部,我们在那里学习。魏公村是本部,鲍家街在城里面,是外语学院的一部分,我们集中在鲍家街学习1949年10月1日,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北京俄专)正式成立,由毛泽东主席亲题校名。学校隶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校址开始在北京西城区南宽街13号,后迁至鲍家街(原醇亲王府)。1952年2月,中央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部成立留苏预备部(简称俄专二部),凡国家派往苏联学习、进修的人员先在此集中学习一年俄语。留苏预备部创办后的第一年因需要修建新的校舍,决定1952年6月前的首批培训校舍暂借辅仁大学校舍使用。此后在俄专学校内学习。1955年6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名为北京俄语学院,1959年北京俄语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合并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也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俄语口语和写作,还有一门哲学课。苏联的研究生必须学哲学,哲学必须及格,我们到苏联去学哲学语言能力不够,所以跟苏联的谈判结果是留苏预备部设哲学课,考试及格了到苏联就能免修哲学,不用再读这门课了。另外有一些活动,比如说学交际舞等等,都是到外边去学。专业课程不用在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7年开始,有人提出意见,说留苏的学生出国前准备不够。国家经过研究决定,留下来一部分工科和能够在国内实习的学生,在工厂、矿山等实习一年后再去。而我之前已经在气象局实习过了。所以,学习完俄语之后,我就直接去苏联了。

周:如果实习一年以后再去,等于这些留学生在国内准备两年再去,比你们晚一年赴苏联。

曾:对,我哥哥 曾庆丰(1933—1987),地质学和矿床学家。1956年考上留学苏联研究生,就读于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研究“高加索钴矿成矿田构造”。后获得副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矿床及矿田构造的研究工作。就晚一年去,因为他是搞地质的,要实习一年再去。

元明时期“过”表“结束”“曾经”用例增多,特别在明代时期,“过”表“结束”或“曾经”的用法已经大量的出现在各类文献中,尤其在白话小说中使用频繁,繁盛至近代。至此动态助词“过”表示“动作的完成和结束”的“过1”或“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的“过2”产生。

周:当时您哥哥是到哪儿实习?

曾庆存(以下简称“曾”):当时到苏联学习是由国家派遣的,派遣留苏学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为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仅1956年就选派了1000多人 根据李鹏的博士论文《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数据,1950年代留苏派出人员情况如下:1951年 375人,1952年 220人,1953年 583人,1954年 1375人,1955年 1660人,1956年1933人,1957年 375人,1958年 254人,1959年 408人,1960年 317人。。留学生是国家统一选拔、分学科进行考试,考试内容是专业课程,由学校推荐考试人选。据我所知,北大推荐的都是班里面最优秀的学生。此外,还要身体好,身体检查不及格的不行,比如有高血压就去不了。

周:您为何选择跟随气象大师基别尔学气象专业?

(2)企业自我监测与自证守法。《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条提出:“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同时,提出了相关设备联网与(监管机构)信息共享要求,并要求企业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排污许可证信息包括: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和排放去向等。随着信息的公开透明,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守法、自律、诚信。

曾: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但是对我来讲并不严重,另外应该承认苏联的科学家是有良心的,对中国是很友好的。我在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所里公开的学术研究是动力学部分。气象卫星研究和海洋预报研究是保密的,例如,气象卫星的那部分,苏联会派人守住研究室不让进,我们也没进去。

曾:导师的选择是出国之前自愿填写,很尊重我们的意见。之后跟苏联方面联系,如果填写的导师同意,就跟那个导师学习,如果不接受,就换一个导师。苏联导师一般还比较友好。基别尔是气象学领域的大师,我想要学就得找一个好导师,我就提出希望基别尔当我的导师,基别尔就接受了。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完全采取手工制定,生产计划单通过OA系统,以协同方式下发。由于在制定生产计划过程中需要了解大量的现场、实时信息,而目前没有相应信息化系统予以业务支撑,使得工作量大、环节多、效率低、易出错,而且各种数据实时变化较快,难以全部获得实际数据。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通过清晰响亮的声音,利用各种语言手段,完善表达作品内容感情的语言艺术,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低年段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识字教学包括识字与写字,识字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知道字的读音,做到会读,读准,并知道字的由来和字的意思。写字是学生能将字写正确,写好看,写字姿势端正。朗读与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将二者有机地整合起来,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反过来在识字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提高低年段语文教学效率,是每个低年段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调频步进(Chirp Frequency Stepped,CFS)信号作为一种大宽带波形,通过发射多个窄带线性调频子脉冲得到大的合成带宽,具有硬件要求低、实现难度小等优势,已运用于现代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系统中[1,2].CFS ISAR回波通过传统的IFFT-FFT算法即可得到目标的二维图像.然而,这种处理方法的成像分辨率并不高,且在有限频率、有限孔径条件下,成像效果将会变差,难以满足现代目标识别对成像精度的要求.因此,如何在频率有限、方位短孔径以及低信噪比等条件下获得目标的高分辨图像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 钻研原始方程,解决数值天气预报难题

周:您在苏联的培养方式是怎样的?

曾:苏联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很正规、严谨、严格的。有一部分规定的课程必须要完成。第一年主要是读书、上课,然后要考试。考试可以一门门考,也可以同时考。我是一门门通过考试,包括口试和笔试,成绩都是优,就是5分。考试通不过是不让做论文的。通过这几门考试之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研究生,到所在单位开展研究工作。除规定的课程外,还可以自由选择其他课程,比如说可以到大学里面自由选课。因为我学习大气科学,没有数学是不行的,所以当时我就坐地铁到莫斯科大学听数学课 根据google地图,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到莫斯科大学的道路距离,大约在10公里左右。。在研究所学习,也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听课、听讲座,比如说我就到别的研究所听报告,凡是大气方面的报告、讲座我都会去听。考试结束之后,导师开始领着做论文。

我的导师当时也在研究原始方程,但原始方程那时没有方法求解,他的研究开展了一半,尚未完成。欧美也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但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从理论上讲,欧美的研究并不是真正从大气动力学入手的,而是从计算机入手,把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但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很乱。欧美那么大内存的电子计算机都没算出来,苏联的电子计算机内存很小,就2048个单元,我们中国那时候还没有计算机。原始方程要怎么算呢?原始方程变量,即需要计算的量很多,比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这么多变量怎么办?我要把这些变量都放在一个单元。怎么放?现在有大型计算机的辅助,这些都不是问题,但在当时,我要用内存2048个单元的计算机来算方程,总得找出办法。我的办法是从气象分析和大气运动规律着手。大气运动是多种尺度的运动,是可分的。我就想,为什么不可以分开计算?但是要有分也要有联系,我要找到办法,这个办法是让最快的过程有一种算法,慢的过程有另外的算法,两者还要能够联合。

论文题目的选择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学生自己选题,导师同意后就可以做;一个是导师帮忙指定一个研究范围,学生在这一范围内选题。我是两种方式的结合,一开始我自己想,后来导师再帮我缩窄课题。我的导师最后帮我选定短期天气数值预测,一方面是他了解学术前沿,另一方面他考虑将来我回到中国,要考虑中国需要什么。

而从反腐败揭露出来许多大小的贪官材料来看,“高危岗”,岂止于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一个?人们熟悉的,好像还有交通厅长一职。据不完全的统计,至今全国已有16名省级交通运输厅厅长接连落马,涉及11个省份,除河南省交通厅曾连续有四任厅长被查出违法犯罪事实外,贵州和山西也各有两任交通厅长走进监狱,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还被判了死刑。

一开始按照我们国家“大跃进”的需要,我想做气侯预测,那个时候叫长期天气预报。我的导师认为中国不可能跳过短期天气预报理论化的阶段,所以他建议我还是研究短期天气预报,不要搞长期天气预报。短期预报当时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要研究使用原始方程,不再用简化的涡度方程。如果我研究气侯预测,就得用简化的方程,水平也只能达到准地转的模型水平 在涡度方程中, 除辐散项外其他项均采用地转风近似,所以叫准地转模式。。要将动力学方法应用到短期天气预报上,提高预报精准度,就必须用原始方程。当时世界上这个研究领域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把这个题目给我时,所有的师兄都反对,认为我不一定研究得出来,可能拿不到学位。导师不相信,还是让我选择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确实很困难,我是从他的思想里面发现可能有一条路可行,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路就通了 曾庆存从事应用斜压大气动力学原始方程作数值天气预告的研究。当时世界上虽已尝试用动力学方法作天气形势短期预告,但都作了很严重的简化,结果不能达到实用要求。因此,亟须研究原始方程才能突破,使数值预告能够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得到应用。曾庆存在1961年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最早成功地实现了运用原始方程进行实际天气数值预报,后被广泛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和地球流体力学。

周:您如何开展原始方程的研究?

专业方面,在国内选拔是按学科考试录取,到苏联也是按照学科派遣的。我是物理系气象专业,因国家需要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到苏联继续进行气象领域的研究工作。

曾:开始正式做论文,首先要准备材料,全面阅读大量的文献,这是必不可少的。读了文献之后,要筛选出来研究的具体方向。研究范围定了,题目定了,接下来敲定具体的文章结构、提纲。然后才能开始论文的研究,包括怎么研究、怎么写作、最后怎么完结。这个过程要求逻辑思维和条理分明,一步一步将很广泛的东西、很庞杂的资料梳理出来。在这一方面,我过程很艰苦,之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到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确实懂得了应该如何选题、运用何种方法、怎样开展研究。在苏联的学习、训练是我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

周:为什么会选择短期天气数值预测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

经过前期的阅读、思考和探索,我最后只用了很少的计算机机时就把论文做完了,这还包括中间失败的尝试,每一个程序的校对都完完全全通过手工进行,把自己的全部精神都用进去了。最后我成功了,导师很高兴,这个方法既体现了他的思想,又更进了一步。我的半隐式差分法成为当年苏联科学院重大成就之一。后来,我的一位师弟就把这个方法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做天气预报。两年后,他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报告”的刊物上(1963)中发表了文章,把这个方法全面披露出来。这比美国早很多,美国1966年才用原始方程做天气预报,苏联1963年前就使用了,采用的就是我1961年研究出的方法,只改了一丁点,而且不是数学方法上的修改,改的是气象表达所用的资料。

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对您的学习是否产生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育影响相对于教育行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因家庭教育不当产生的问题,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大学阶段呈集中爆发状态,有的会延后到下一代择偶、组建新家庭时才会有所表现。这使得众多家长往往不能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归因,不能回溯家庭教育问题,而将此归因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比如,他们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产生叛逆”,“孩子进入大学,生活环境条件变化,不能适应”,“年轻人进入婚恋期,一时不知道如何相处”等等。实际上,其中很多的问题都源自家庭教育失当,造成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

第三次访谈:周权,2016年8月25日,中科院大气所科研楼225会议室

曾:中间回来过一次,待了一个多月。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被撤走,中国方面也在考虑两国关系问题,会不会全面破裂,所以干脆派了两列火车把中国留学生接回国。名义上是回家探视、了解国内情况、进行政治学习,实际上做好准备,万一两国关系进一步破裂,学生就已经回来了,不会被扣留在苏联。一个多月以后,经过谈判没有问题了,这批人就再回到苏联学习。

三 深入发展数值预报业务,全面开拓气象新领域

周:从苏联回来后,您怎么到科学院的?

曾:因为业务学习好,我回来大家就抢着要我。那时候为了争取到优秀的人才,各个部门都想尽了各种办法。一开始我没有被分到科学院,后来科学院知道了,就想办法,通过谈判把我要到科学院。

周:最开始分到哪里?

曾:中国气象局。后来我到了中科院,在工作中主动帮助气象局,两个研究单位的关系很好。说实话,我的研究方向在科学院工作确实更适合。

周:您回国后主要从事了哪些原始方程做数值天气预报的工作?

曾:1961年从苏联回国后,我可以自由选择研究方向。我当时在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气象研究室)。由于没有高速电子计算机,我在应用原始方程做数值天气预报方面只能做非常有限的工作,即将半隐式差分法推广为沿轨道积分法和迎风差分格式,做了三四个24小时预报实例,结果虽然很好,但因某种原因,只在1980年前后在气象局编的论文集中发表。1965年我做出了瞬时平方守恒格式,研究了计算紊乱产生的机理,均未及时发表。除上述计算方法理论研究外,我主要从事纯动力理论的研究,如完全解决了斜压大气和球面上大气的地转适应过程及其与以涡旋场为主的演变过程的可分性的理论。这些都算是我研究生论文的直接延伸。我还因实际工作需要,从事热带天气分析预报以及统计预报方法研究,直至1965年下半年。

周:您在数值预报业务的基础上,又开拓了哪些新的研究领域?

6月15日,白宫发表声明,拟对1102种中国商品总计500亿美元产品征收25%关税,第一组涵盖340亿美元商品并于7月6日12时开始征收,打响中美贸易战的第一枪。同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自美国约500亿美元的659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实行贸易反制。此后,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而美国为何不惜破坏世贸规则,实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执意发动贸易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曾:回国后,我一直保持着对原研究方向的兴趣,不断深化和扩大其内容,即研究大气和海洋(合起来就叫“自然流体动力学”)的普遍规律、相关计算方法理论,以及相应的实际应用问题,包括扩大到流体力学与计算和应用数学及超算等。

鉴于我国需要大力开辟大气物理方面的研究,我不得不将研究方向扩大到整个大气科学,考虑地球科学的数学理论化和数值模拟计算问题。我也曾短期中断对地球流体力学的研究,好在我的数理基础还算打得比较好,转行仍可胜任。例如,1970—1975年,我被借调去从事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规划和研制中国气象卫星的工作,从学科上说,这属于大气物理和大气探测,尤其是遥感的范畴。当时美苏已有气象卫星,但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主要是拍摄获取云图等定性观测材料以及测量地面温度和射出短波和长波辐射做辐射平衡研究等,对于遥感大气温湿垂直分布等数值天气预报所需的基本资料的定量遥感问题只有模糊的认识。我查遍了所有可能获得的文献,发现有些基本不可行,有些可行而做了错误的处理,又变得不可行。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从工程实际来说,必须统一协调“需要和可能”这对矛盾 曾庆存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序:“为了有效地进行遥测,总体来说,就是要妥善解决‘需要’和‘可能’这对矛盾的问题。遥测理论研究的核心就是选取遥测的最优方案及求解问题。前者是为了规划和设计的需要,后者是为了分析和应用的需要。当然这两者是相互紧密地联系着的。”即用户提出的需求与技术能否和怎样实现的统一。见[2]。;二是就定量遥感来说,必须具体对象具体分析,不能混淆,例如不能把测湿问题等同于测温问题而选通道,它们是两类截然不同性质的问题,但可提高到更高一级的原理原则来选测湿通道,在这更高的原则上才能统一测温测湿问题二者,且可推广到其他问题去。这就是我提出的“最佳信息层”概念和具体数学表达形式。我把许多遥感问题统一成为理论,既可得到每种遥感方法的可用性、局限性甚至不可用性;按仪器的精度推出“反演”被遥感变量的精度等;指出一些遥感方法没有唯一解,需增和怎样增“补加信息”而得到有用的“反演”解,而另一些则是有唯一稳定的解,不可一概而论。于是,我写成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一书,1974年出版,先在国内内部发行,因中美关系解冻,很快传到美国。又如,鉴于国内环境安全和污染治理问题,以及人工改良调控自然界环境的实际工作,我于1993年至1995年提出“自然控制论”,它属于“控制论”范畴,但与地球环境紧密联系。

《数值天气预告的数学物理基础》(1979),还有《波包动力学》理论方法(1979—1988),地球流体《运动不稳定性的变分原理》(1985—1988)以及《计算地球流体力学》(1983年至今,这可惜没时间写完发表,只是作为讲义给研究生讲课用)等都是在我研究生学习和做论文时初步积累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长期学习和研究实践探索出来的结果。还有气候动力学预测(1989年至今)、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治调控(1999年至今)以及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和模拟(2005年至今)和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1990年至今)都直接属于大气动力学和地球流体力学范畴。

周:您能评价一下这些学术成就对于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的作用吗?

曾:我不好作自我评价,这要经由学界评论和历史检验,我只能提供一些事实。就我所知,上面提到的一些研究成果大都经得住历史检验。《卫星大气红外遥测原理》(1974)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全面论述大气遥感的理论专著,其中反演算法至今得到世界广泛应用;《数值天气预告的数学物理基础》(1979)是世界上最早“将气象学理论化化的力作”(日本学者评语),并促进开启了国际偏微分方程界研究地球流体力学的数学问题;“半隐式差分法”(1961)和“平方守恒格式”(1983—1987)至今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主流算法之一;“地转适应过程”理论(1961—1963)载入教科书;“波包动力学”(1983)被国外用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和海洋动力学研究,也载入教科书中;跨季度气候预测(1990)一出,WCRP的第二个计划就由原第一个计划计划(1982—1992)定出的目标(预报1个月内的气候)提高到“短期气候预测”(一个月至一年的时间长度),我们提出的方法原则今仍通行;“自然控制论”(1995)被控制论界称为工程控制论的自然拓广,且已有实用,等等。

留学苏联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我通过三年半的学习,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也有了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此外,苏联科学的传统和我导师基别尔的既严谨又创新的工作作风,也一直影响着我此后的研究工作。

式中:E为环氧值(mol/100 g);V1为滴定空白样消耗的NaOH的体积(mL);V2滴定试样所消耗的NaOH的体积(mL);m为反应混合物的质量(g);C为NaOH的浓度(mol/L)。

参考文献

[1]倪伟.壮心不已勇攀科学珠峰——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领域曾庆存侧记[N].科学新闻, 2015-06-29.

[2]曾庆存.大气红外遥测原理[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4.

 
曾庆存,周权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01期
《科学文化评论》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