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食用菌蛞蝓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漯河市召陵区位于河南省中部,近年来大力发展平菇、香菇、鸡腿菇、双孢蘑菇、木耳等食用菌栽培,涌现出万金镇郭庄、召陵镇西皋、邓襄镇前李等一大批食用菌种植专业村,食用菌栽培成为该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增收项目。食用菌栽培规模的扩大和周年重茬生产,为蛞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食源,蛞蝓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已从次要害虫发展为主要害虫。

2.拓展实证类研究。近年来实证类研究有所增多,但主要是利用语料库工具统计名物化结构的分布规律和使用比例,而且以小型自建语料库为主。王立非和刘英杰[1]63曾指出,英语名物化研究可通过建立大型语料库,考察不同体裁的名物化结构使用规律。从目前的研究条件来看,自建专门的大型语料库较难实现,但可借助已有的大型语料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BNC(英国国家语料库)、ANC(美国国家语料库)、BOE(柯林斯英语语料库)、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BAWE(英国学术书面语语料库)、BASE(英国学术口语语料库)等。实证研究的路径也应继续拓展,例如个案研究、对比实验、行动研究、跨语言对比等。

蛞蝓,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名鼻涕虫、软蛭、水蛐蜒、无壳延螺等,主要通过咬食菌丝、原基和子实体而影响出菇或造成子实体孔洞和缺陷,严重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笔者经过多年观察、试验和参考有关资料,基本摸清了食用菌蛞蝓的为害症状、生活习性、发生特点等,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如下,供广大菇农参考。

一、为害症状

蛞蝓可为害平菇、香菇、鸡腿菇、木耳、双孢蘑菇等食用菌,其成虫和幼虫均能咬食培养料内的菌丝,从而影响出菇;当幼蕾长出时,啃食子实体原基,使其无法分化;当子实体长大后,咬食子实体的菌盖、菌褶、菌柄,子实体被害后呈现多个孔洞和缺刻,或发生畸形,严重时子实体残缺不全,被咬食的伤口易被霉菌感染从而导致子实体腐烂,严重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其粪便和白色分泌物遗留的痕迹会污染食用菌子实体,从而影响食用菌的商品性。

二、形态特征

为害食用菌的蛞蝓主要有野蛞蝓、双线嗜黏液蛞蝓、黄蛞蝓3种,一般野蛞蝓为菇房内的优势种,双线嗜黏液蛞蝓为耳场的优势种,黄蛞蝓在菇房内外、耳场中均可为害。3种蛞蝓的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野蛞蝓、双线嗜黏液蛞蝓、黄蛞蝓的形态特征

  

虫态 野蛞蝓 双线嗜黏液蛞蝓 黄蛞蝓成虫体长20~25毫米,体宽4~6毫米,伸展时可达30毫米,体灰褐色,外套膜遮盖体背,边沿卷起,内有退化贝壳,其后方腹部背面似树皮纹状,腹足扁平,腺体分泌黏液无色、干后白色,生殖孔位于右后触角的后侧方。伸展时体长35~37毫米,体宽6~7毫米,体灰白色或淡黄褐色,无外套膜,腹足底部肉白色,体背部中央和两侧各有1条黑褐色纵线,全身布满腺体,分泌白色黏液,生殖孔位于右后触角的后侧方。体型较大,伸展时体长约120毫米,体宽约12毫米,体深褐色或黄褐色,有零星浅黄色斑点,体背1/3处有椭圆形外套膜,收缩时可覆盖头部,在外套膜内有一石灰质的硬板,腹足底部淡黄色,腺体分泌淡黄色黏液,生殖孔位于前右触角的后下方。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2~2.5毫米,淡褐色。 初孵幼虫体长2.5~3.5毫米,白色或灰白色。初孵幼虫体长4~5毫米,白色或浅黄色。卵 卵椭圆形,直径2~2.5毫米,白色透明,可见卵核,孵化时颜色变深。卵圆球形,直径2~3毫米,初孵乳白色,后变褐色或黑色。 卵圆球形,呈小颗粒状。

三、生活习性

3种蛞蝓生活习性相似,怕强光、怕干燥,昼伏夜出、晴伏雨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幼虫和卵藏匿于阴暗潮湿的土块、草丛、落叶、石块、砖块、瓦砾下面,或畦式栽培菌袋与畦的接触处,或覆土的缝隙中,或在潮湿土壤15~20毫米深处越冬;对温度变化敏感,一般最适宜活动温度为15~25℃,超过25℃或低于15℃时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活动、产卵和孵化适宜土壤湿度为75%左右,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土壤湿度为20%~30%;蛞蝓食性杂、食性大,耐饥饿能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喝存活较长时间。

针对在现状调查中发现的药品调剂过程中存在的领药次数过多、领药时间过长问题,从“人、机、料、法、环”(即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各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并绘制要因分析鱼骨图,见图1。由图1可知,造成领药次数过多及时间过长的最主要原因为领药流程不合理、未合理安排领药时间。

四、繁殖特点

蛞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但也可同体受精繁殖,繁殖力强。温湿度适宜时,四季均可繁殖,以春、秋季繁殖最盛,也是为害最严重的时期。当平均地温稳定在9℃以上时开始产卵和孵化,完成1个世代约需250天,卵期16~17天,从卵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需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一般成虫交配后2~3天即可产卵,每天可产1堆卵,每个成体可产卵3~4堆,每堆10~20粒;卵在干燥土壤中不能孵化,在干燥空气中或强光下会自行爆裂。

食用菌周年重茬栽培,栽培环境温度、湿度适宜,致使蛞蝓一年四季均能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发生量大,易暴发成灾。

蛞蝓成虫和幼虫体表携带大量的病菌和螨虫,随着其产卵取食等活动,可引发各种病虫害,若条件适宜,易出现交叉重复感染,给食用菌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五、发生特点

②菇房设施和覆土材料经过药物熏蒸消毒后方可使用,且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创造不适宜蛞蝓滋生的环境条件。

据观察,蛞蝓不仅取食平菇、香菇、鸡腿菇、木耳、双孢蘑菇等食用菌菌丝、原基和子实体,还为害蔬菜、花卉和其他作物,一夜之间可将食用菌幼蕾、成菇全部吃尽,即使留下残片,残片也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为确保食用菌产品安全生产,应按照绿色防控理念,本着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采取“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达到食用菌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局部发生明显,发生量大

一般地势低洼、多年重茬栽培的老菇棚、畦式菌袋栽培或覆土栽培等条件下,有利于营造荫蔽潮湿的环境条件,温湿度条件适宜,有利于蛞蝓大量发生、加重为害。

4.活动隐蔽,适应能力强,药剂防治困难

晴天时,白天蛞蝓潜伏在各种潮湿的缝隙和培养料的覆盖物下,傍晚开始活动(据笔者5月观察结果,蛞蝓傍晚8时出蛰,9~11时取食为害最烈);阴雨天时可全天活动。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喝存活较长时间。蛞蝓体表的黏液能阻挡农药进入其体内,所以药剂防治困难。

①搞好栽培场所的环境卫生,清除菇棚及四周的食用菌垃圾、杂草、枯枝烂叶、石块、砖块、瓦砾等;雨后及时疏通排水沟,以防渍水和潮湿。

5.传播病虫害,造成交叉感染

“互联网+”时代,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应该进一步重视财务的安全管理,传统过程中采用手工账目进行应用,不容易将数据外传,也不容易出现丢失,但“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应用,由于数据存储网络数据库和终端服务器中,因此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隐患,虽然给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黑客也随之出现,对电脑中的数据进行盗取,不利于企业核心数据的保密,并且若数据不备份,计算机损坏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一些企业对“互联网+”的技术缺乏认识与了解,虽然进行了应用,但不知道其中存在的风险,因此在今后的应用过程中更加无从谈起对网络黑客的防御,严重情况下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

清代规定,太医院的院使,月薪是每个月三两银子。一般的御医,官七品,月薪是二两左右。至于医士,类似于御医的助理,工资是每个月一两五。在清朝,一两银子相当于如今两百元左右人民币的购买力。这么算来,这工资可就不给力了。

六、综合防控对策

2.种群数量多,易暴发成灾

1.农业防治

昆拉武特的夺冠之路并不容易。决赛中,他的对手是日本选手奈良冈功大。这个颇具实力的日本选手在半决赛中表现得与昆拉武特不相上下。决赛中,昆拉武特谨记教练的教导,场上的节奏绝不能被对手控制。他不断发起进攻,“强迫”对手向网前移动,并时常加快节奏……一连串的“战略部署”之后,终于使对手败下阵来。

其中T2=1.73×σk,σk为邻域内方差[5]。T2的作用在于将噪声分类,若判断为高斯噪声采用均值滤波,判断为脉冲噪声则用中值滤波。阈值T1的选取是针对图像出现类似只有一个象素宽的细微纹理。T1一般取6~10之间的整数,本文中取8。

1.寄主多、食性杂(大)

③7~8月利用夏季的太阳高温和药物熏蒸(敌敌畏)进行高温闷棚,要求棚内温度达到70℃、土壤湿度60%左右,闷棚10天左右,一般可杀死80%左右蛞蝓。这种方法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简单、效果好,易被农户接受。

鉴于面板数据的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在Modified Wald、Wooldridge、Pesaran检验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采用可修正该问题的面板FGLS计量分析技术[22]进行实证研究。与此同时,本文也列示了Pool OLS、FE/RE经典面板模型的分析结果,并展示了能克服内生性的面板工具变量法(IV-2SLS)估计结果。

④多年重茬栽培老菇房(棚)和畦式栽培场地等要轮作倒茬;对蛞蝓发生特别严重又有轮作条件的食用菌栽培场所,最好采取水旱轮作,这样防效更佳。

2.物理防治

①人工捕捉。利用蛞蝓昼伏夜出、晴伏雨出、爬行缓慢的特性,在晚上或阴雨天进行人工捕捉,并将捕捉到的蛞蝓放入随身携带的小盆内。注意:蛞蝓怕干燥,一旦身体表面失水即很快死亡,所以盆内应放一些石灰或食盐,这样可以很快将其杀死。

②菇床保护。在蛞蝓经常出没的地方撒些生石灰、草木灰、食盐等,一旦其接触,便会失水死亡。注意:生石灰等撒后要保持干燥,每隔2~3天重撒1次,且不要撒在食用菌子实体上,以免影响其商品价值。

3.化学防治

①毒饵诱杀。利用四聚乙醛对蛞蝓有强烈的引诱作用,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300克、白糖100克、敌百虫50克、粉碎后的豆饼粉400克,加水适量拌成颗粒状,于傍晚前后撒在菇床四周、菌袋和菇畦间等蛞蝓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效果极佳,蛞蝓为害严重时,1周后再撒1次。注意:药物在干燥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施药后严禁喷水。

②喷洒药液。当清晨蛞蝓未潜入土中时,用80.3%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170倍液或10%食盐水进行喷雾防治,对蛞蝓重发菇棚、菇畦,隔10~15天再进行第二次防治,可有效控制蛞蝓的为害。

 
吕林涛,朱富春
《科学种养》 2018年第04期
《科学种养》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