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上海地区196例青光眼SD-OCT检查资料的相关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青光眼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据报道,青光眼患病率约为1%~2%,到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7960万,我国青光眼人群约2182万人[1]。早期诊断、有效控制、监测病程进展对于青光眼的防治是极其重要的。随着新一代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技术的发展,可以发现眼底组织的微小病变,如微小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黄斑前膜等,使很多疾病早期形态的改变得以观察[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体检发现的青光眼患者SD-OCT及其它相关眼科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SD-OCT联合其它眼科检查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3)用Q235材料制备的过流部件应避免出现20°~40°弯角,并应根据使用年限相应加厚管路壁厚;用40Cr材料制备的过流部件可在设备中做关键零部件,如精度要求高的轴件等,需设计成与浆液低角度冲磨,以降低磨损量;ZL102材料的密度小、质量轻可作为设备外壳,轻巧耐用,其表面易自然产生一层致密牢固的氧化膜,能很好地保护设备不受腐蚀,并应避免小角度冲磨切削.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眼科门诊的体检患者,青光眼患者196例(196只眼),根据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害程度将其进一步分为早期组和中晚期组,其中,早期青光眼100例(100只眼),男性51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45.38±0.06)岁;中晚期青光眼96例(96只眼),男性46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5.94±0.07)岁。另外选取健康100例(100只眼)作为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6.21±0.10)岁。所有受检者均来上海地区,生活在本地区10年以上,无明显职业积聚性。

入选青光眼的基本条件[3]:诊断标准参见《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排除标准:(1)非青光眼疾病所致的视野缺损;(2)间质混浊影响眼底观察;(3)患有其它视网膜疾病;(4)视网膜手术或治疗史等。

健康对照组的纳入标准[4]:(1)眼内压≤21 mmHg,双眼眼压差≤5 mmHg且24 h眼压波动≤8 mmHg;(2)无青光眼及青光眼家族史,无其他眼底疾病史,无眼部疾病治疗史;(3)中央角膜厚度、视盘形态及视野检查等均正常。

二、检查方法

早期、中晚期青光眼组与健康对照组间视力、眼压、屈光度、视野平均缺损、模式标准差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青光眼与早期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硏究对象的测量数据,使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受检者年龄、屈光度、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值和模式标准差(patten standard diviation,PSD)/RNFL及mGCC厚度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实验组、对照组年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三、统计学方法

常规检查: 所有青光眼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行常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验光、眼压(CT-80A非接触性眼压计,日本TOPCON公司)、裂隙灯(PS-65E日本TOPCON公司)、免散瞳眼底照相(TRC-NW300,日本TOPCON公司)、视野(IVS-201B,重庆上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检查。以上检查均由同一熟练操作者完成。

结 果

一、受检者常规检查结果的比较

SD-OCT检查[5] 测量采用 SD-OCT(Cirrus HD-OCT 4000,Carl Zeiss Meditec.Inc)的进行扫描和分析。以Optic Disc Cube 200×200模式进行视盘为中心,直径3.4 mm的环形扫描,选择Signal Strength≥5/10的图片存盘。使用仪器自带分析软件(RNFL Thickness Average Analysis)自动分析,以获得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厚度参数值和视盘、视杯相关的各形态参数。运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6 mm×6 mm范围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和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复合层的度值,记录上方、下方及平均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的厚度。

二、早期、中晚期青光眼与对照组RNFL厚度值的比较

如图2空压机冷却流程图所示,为了保证空压机的正常运行,传统的做法是将高温高压的油气分别进入各自的后置冷却系统进行冷却降温,冷却后的润滑油重新返回油路循环使用。

早期组、中晚期青光眼组的视杯、视盘的面积、容积、杯盘比及杯/盘面积比均较健康组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与早期组之间的视盘参数亦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1 3组间常规检查项目结果的比较

  

项目视力眼压屈光度视野平均缺损模式标准差健康组0.95±0.0313.77±2.86~0.90±0.07-1.64±0.231.69±0.15早期组0.87±0.04a22.61±0.17a-3.71±0.18a-3.46±0.32a4.67±0.24a中晚期组0.75±0.13a,b27.31±0.19a,b-4.54±0.26a,b-7.42±0.31a,b6.59±0.09a,b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与早期组相比,bP<0.05

 

2 3组间RNFL厚度值结果的比较

  

项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下方上方鼻侧颞侧平均值健康组148.25±0.40136.66±7.0178.88±0.8080.90±2.43111.23±1.13早期组120.29±4.07a113.25±6.81a75.19±1.35b78.26±1.03b96.28±1.03a中晚期组95.16±1.22c,d93.37±1.44c,d60.24±0.99c,d75.91±1.70c,e81.17±1.62c,d

 

注:早期青光眼组与健康组比较,aP<0.05,b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与健康组比较,c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与早期青光眼组比较,dP<0.05;eP>0.05

三、早期、中晚期青光眼组与健康组mGCC厚度值的比较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病理上表现为进行性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调亡和RNFL的丢失,随着青光眼病情进展,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导致mGCC厚度变薄。导致特征性的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青光眼防治工作的重点。在目前

 

3 3组间mGCC厚度值结果的比较

  

项目神经节细胞复合体上方下方平均值健康组95.90±1.8592.66±1.9093.86±1.13早期组93.28±1.10a90.32±1.37a91.80±1.37a中晚期组86.49±0.85a,b85.59±1.89a,b86.04±1.11a,b

 

注: 早期青光眼组与健康组相比,a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与早期青光眼组/健康组比较,bP<0.05

四、早期、中晚期青光眼组与健康组视盘参数的比较

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日益小型化、便携化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课余时间阅读网络信息、观看网络视频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2018年4月,课题组对河南工业大学学生进行了大学生阅读习惯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9份。统计结果显示,有10.1 %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79.5 %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3个小时之间,1~2小时之间的占9.1 %,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内的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3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

讨 论

早期青光眼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上、下方及平均厚度有一定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上、下方及平均厚度相对于早期青光眼组、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早期青光眼组下方、上方两个区域RNFL平均厚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颞侧RNFL厚度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下方、上方、鼻侧及颞侧)区域及平均RNFL厚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晚期青光眼组上方、下方、鼻侧区域及平均RNFL厚度明显低于早期青光眼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3组间视盘各个参数结果的比较

  

项目视杯面积(mm2)视盘面积(mm2)视杯容积(mm3)视盘容积(mm3)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健康组2.36±0.090.68±0.030.26±0.020.13±0.020.48±0.030.45±0.050.23±0.02早期组2.72±0.08a1.04±0.06a0.35±0.01a0.22±0.03a0.66±0.02a0.62±0.03a0.44±0.03a中晚期组2.91±0.04a,b1.47±0.07a,b0.38±0.01a,b0.41±0.02a,b0.75±0.04a,b0.75±0.02a,b0.56±0.02

 

注:中晚期青光眼组与早期青光眼组/健康组比较,aP<0.05;早期青光眼组与健康组相比,bP>0.05

的常规检查中,视野检查一直作为青光眼诊断的重要依据[6]。研究证明[7],早期青光眼的结构损害改变早于视功能异常;有报道,当RGCs的丢失超过50%左右时,视野会出现明显的损害。同时,视野检查结果受到年龄、瞳孔大小、明暗适应能力及屈光不正等其它因素的干扰,视野检查难以明确发现青光眼的这种早期结构性损害,给疾病的发现及随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眼科检测技术的发展, 以相干光断层扫描术为主要代表。其中,SD-OCT的成像技术扫描速度、分辨率、组织穿透深度等有了很大的提高,眼部结构的检查已达到微米级水平,能客观地量化视乳头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等参数,为眼部病的诊断带来了新的机遇[8]。SD-OCT通过测量反射光的时间延迟,对活体组织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成像,对视网膜组织内部细微结构进行检测,能够诊断和监控视网膜疾病如青光眼等病变,被广泛应用在眼科疾病的检查及随访的工作中。

临床实践证实[9],SD-OCT可以通过提供RNFL厚度参数明确青光眼对RNFL的损害。一方面,SD-OCT检测到视盘中心外3.4 mm环形线上的平均RNFL厚度;另一方面,还提供了视盘周围6 mm×6 mm区域的RNFL厚度值分布特征;另外,可以与正常RNFL厚度数据库对比分析得到受检者的RNFL厚度偏差图,明确该区域RNFL缺损的形态、位置和大小[10]。SD-OCT具有自动的黄斑区视网膜分层分析功能。有学者认为黄斑区mGCC厚度变化更能反映青光眼的病理改变情况。为了评估mGCC厚度的诊断效能,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小力等[11]利用SD-OCT测量盘周RNFL厚度,Follow-up模式的可重复性优于非Follow-up模式,达到了临床应用标准,可用于临床青光眼的检查和长期随访。赵军等[12]使用SD-OCT观察不同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108例(139只眼)的视盘形态学参数、RNFL)及mGCC的表现。结果发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盘沿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C/D面积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4); RNF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mGC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视盘面积(P=0.4291)外,都有显著的差异(P<0.05);RNFL及mGC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对照,显示除视盘面积(P=0.0528)外,两组间都有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表明SD-OCT的表现为分析不同类型青光眼病情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国外学者Kim等[13]用SD-OCT测量68例临床前期青光眼, 72例早期青光眼眼和64例正常眼的mGCC与RNFL厚度,结果显示mGCC与RNFL厚度的测量在青光眼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chulze等研究者利用SD-OCT更进一步比较mGCC /RNFL厚度及视乳头等相关指标在高眼压症和青光眼中的差别,结果发现青光眼患者的mGCC/RNFL厚度均较另两组显著下降,SD-OCT在青光眼诊断能力的参数依次为:C/D比值、RNFL厚度及 mGCC 厚度。本研究发现,早期青光眼可疑组及青光眼组的RNFL、mGCC厚度值及视盘各个参数与健康组之间有明显差异,与其他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不足之处:该研究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样本量偏小,尚需更大样本较长时间临床观察以获得更详实可靠的临床信息。同时,本研究青光眼患者多在轻中度视野损害范围内,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SD-OCT在成像时受患者眨眼/眼球移动及视网膜分层失败等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图像产生失真[14]

(1)2017年河北省持证大中型规模矿山企业比例增加,大型企业225个,占矿山企业总量的7.33%,中型企业385个,占矿山企业总量的12.56%,大中型规模矿山企业比例达19.89%,较2016年提升1.7%。

从传统的备自投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当#1主变或#3主变失电备自投成功动作后#2主变所带负荷为正常运行时的2倍,主变过载会引起变压器过热短路,严重时会导致变压器爆炸[3]。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备自投中增加负荷均分功能,该功能只针对边变压器即#1主变或#3主变失电的情况,改变原有的备自投动作过程,主要有两种工作方式:

总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需要SD-OCT检查与其他检查手段如眼压、视野、房角、视盘、视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诊断、评估及监控病情的变化。

参 考 文 献

[1] Rao H L, Yadav R K, Addepalli U K, et al. Reference standard test and the diagnostic ability of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glaucoma[J]. J Glaucoma,2015,24(6):1290-1296.

[2] Asrani S, Essaid L, Alder B D, et al. Artifacts in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measurements in glaucoma[J]. Jama Ophthalmol,2014,132(4):396-402.

[3] 吴青松, 陈长征, 张亮,等.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青光眼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的临床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6(6):960-963.

[4] 王伟伟, 王怀洲, 霍妍佼,等.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检测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诊断价值[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4):355-361.

[5] 关新辉, 李丽, 梁勇,等. 应用SD-OCT纵向比较正常人群和青光眼进展及非进展人群的RNFL厚度[J]. 国际眼科杂志, 2016, 16(8):1504-1507.

[6] Nakano T, Hayashi T, Nakagawa T, et al. Applicability of automatic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glaucoma mass screening[J]. Clin Ophthalmol,2016,29(11):97-103.

[7] Gospe SM,Bhatti MT,El-Dairi MA.Emerging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pediatric optic neuropathies[J].Semin Pediatr Neurol,2017,24(2):135-142.

[8] Abe R Y, Gracitelli C P, Medeiros F A. The use of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o detect glaucoma drogression[J]. Open Ophthalmol J,2015,15(9):78-88.

[9] Gracitelli C P B, Abe R Y, Medeiros F A.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glaucoma diagnosis[J]. Open Ophthalmol J, 2015, 9(1):68-77.

[10] Rosdahl J A, Asrani S. Glaucoma masqueraders: Diagnosis by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 Saudi J Ophthalmol, 2012, 26(4):433-440.

[11] 马小力, 刘贤洁, 陈禹橦,等.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的可重复性研究[J]. 解剖科学进展, 2016,22(2):155-158.

[12] 赵军, 罗灵, 赵宏伟,等. 不同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SD-OCT的表现[J]. 临床眼科杂志, 2017, 25(1):34-37.

[13] Kim K E, Oh S, Jeoung J W, et al.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manifest glaucoma: its additive role in structural diagnosis[J].Am J Ophthalmol,2016,171(11):18-26.

[14] Marion K M, Maram J, Pan X, et al. Reproducibility and agreement between 2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devices for anterior chamber angle measurements[J]. J Glaucoma, 2015, 24(9):642-646.

 
李春慧,徐国厚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02期
《临床眼科杂志》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