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贫民到革命老先①——以乡村领袖张清益为个案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张清益新中国成立后,张清益担任雷庄党支部书记,多次当选为人民代表,出席县、省人民代表大会,被陕西省旬邑县树立为“十面红旗”之一,1966年1月病故。(1903—1966),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新正县(今陕西旬邑县职田镇)雷庄人。张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经过个人的勤劳、努力和拼搏,从一介贫民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和乡村干部,再而成为一个扬名边区的劳动英雄和“义仓”首创者。他的思想观念、生活轨迹和命运与中共乡村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深深地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也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乡村领袖的个体成长历程。但史学界对此研究较少主要研究成果有:行龙《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岳谦厚,张基辉《中共重构下的晋西北乡村领袖——以“张初元模式”为个案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6期),岳谦厚、董春燕《抗日根据地时期中共基层干部群体——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研究》(《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等。。“历史研究的价值不是由研究课题本身的重要性来决定的,而在于研究的历史眼光和历史解释,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对象,史家却能从中发现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深刻内涵。”[1]以故笔者根据手头所掌握的资料,以张氏个人发展史为视角,探讨边区时期中共对乡村党员干部的选拔、培养以及边区与乡村互动的图景,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中共能够控制乡村社会的某些内在关联。

一、结缘革命:从贫民到党员

张清益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1岁时,其父去世,丢下一大堆外债,留下年仅8岁的妹妹,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按照民间习俗和传统家族观念,尚未成年的张氏只能被寄居在其堂兄家里,与其一起生活。14岁时,其堂兄想把张氏已许聘给人的妹妹悔婚再嫁,其目的是给张氏娶妻立业,但张氏对此事却十分不满,极力反对。其中真实原委,尚未有文字记载,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经过此次激烈的家庭矛盾,张氏与其堂兄情感破裂,一气之下,搬出其堂兄家,独立门户。但这对于年仅14岁的少年张氏而言,必须面对现实,挑起家庭经济重担,维持最基本的家庭生活。为了生计,张氏挑卖青果,走乡串户,做小本买卖;又去附近的尚家塔开荒种地,多打粮食,使生活有了着落。

1933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开展了革命活动。张氏的家乡雷庄成了革命活动的重点区域,并施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通过这次革命活动,张氏与其他贫苦农民一样,成为革命的受益者,获得了除祖上留下的7亩地外,又分配了30亩[2]。他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开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为革命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即“准革命者”。1935年,雷庄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由于张氏为人正直,有威望,热心革命,成为中共发展和培养的重点革命对象,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如张氏所言:“那时候是举拳头,谁的拳头多,就让谁给大家办事。”[2]事实上,什么人、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乡村革命领导人,是经过党组织认真考虑和精挑细选的。譬如贫民张进元被选为陕甘边寺村原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是因为:张进元一家光棍父子6人,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日子穷得精光,是方圆数得上的穷家,并且,该人身体强壮,胆大会说,大小场合不怯,经过群众大会,便被选为革命领袖[3]。因此,张氏由一介贫民而成为新的乡村精英,是经过党组织有意发展、精心挑选和用心培养的。

作为一个新的乡村领袖,张氏始终认真办事,忠实执行革命政策,严守党的秘密。其妻看见张氏整天在外忙碌,有一次就问张氏做什么事情,其夫却没有回答。经再三追问,张氏仍然未理。气得其妻大哭,说其夫不把她当人看待[2]。经过严肃的革命考验,是年,张氏成为了一名乡村中共党员。尤其是1936年,国民党东北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围剿”,张氏不怕危险,经常黑夜为游击队送粮食,保护伤员。张氏的表现让人敬佩,体现了一个乡村党员的真实形象和精神风貌,被誉为乡村的“革命老先”(革命领导的意思)。如张氏一次对国民党围剿军队军官的盘问与反驳。国民党军官问:“你们这里谁是主席?”张氏回答:“我们这里都是主席。”“那为啥呢?”“我们这里的主席一月一换,革命三年了,可不都是主席。”军官狡猾地笑着说:“我看你是外边做过事的人。”“哪里的话,我是做庄稼的。”“你是主席!”“咱是做庄稼的老基本。”军官温和地说:“哎,老乡!革命是从我们家乡起的呢,我还不知道?主席是选的。”张氏坚决回答:“一个乡一个风俗哩!革命在你哪里是那样,我们这儿可都轮流着干的。”[2]

红琴稍作停歇,咽了一口唾沫,润了润嗓子,她又咄咄逼人,冲着他歇斯底里地吼,要知道你是从来不下山去的,这次无缘无故地下了山,直奔家里,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压根儿就没安什么好心!你不信任我?你侮辱我!你将我红琴当成什么人了?我告诉你,你别以为我红琴是好欺负的,我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要是真的将我惹毛了,我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你要是想去死,我也会陪你一起去死!你不得好死的!你亏了心了,亏大了!你把我当野鸡呀,我今天正式告诉你,我也是人呀!风影,我严重警告你,你别老抓住我过去的事不放,你也有辫子可抓的!谁知道你在寺庙里当和尚时,有没有半夜三更地摸进尼姑房里去……

二、乡村革命老先:从党员到模范

经过严肃的革命考验与革命洗礼,张氏从贫民成为一个中共党员,继而成为一个被乡民认可的“革命老先”。如何履行党员职责,认真执行政府政策,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社会,建设乡村,成为一个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艰难而棘手的工作。“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分散落后的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都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着广大乡村,成千上万的农民终日辛劳难得温饱。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盲高达99%。”[4]1946年,胡明仍然记载着:“此地妇女大半缠足,天足在少年女孩里边都是凤毛麟角。小农经济为主,居住分散(一个村庄只二、三户;一个乡两端相距30里,且高山深沟纵横),妇女每年除在有限的亲戚中走有限几次外,几全不与人来往。文盲在妇女中是百分之百。……,我走了一个乡,三、四十岁的处男,已见到好几个。”[5]在一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文化荒漠的边区乡村,张氏既要落实政府的政策法令,又要让乡民认可满意,可谓是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但张氏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不仅使政府政策顺利实施,实现了目标,也赢得了政府认可和嘉奖,更获得了乡民的支持和拥护。

作为新的乡村精英,张氏热心教育,服务乡村,排解纠纷,维护秩序。雷庄识字的人凤毛麟角,几乎都是文盲,过年写个对子,还要到较远的镇子上请人。鉴于这种情况,张氏在村里创办了“保立小学”,聘请党员担任教员,而自己不辞辛劳,担任学校的管理员。特别是每当乡民出现矛盾纠纷,总会找张氏来做主裁,“好了,老先来了,让他评评理。”[2]经过张氏的调节,纠纷被妥善解决。因此,这个村子很少有人打官司,原因是有了问题都找他解决,只要把话说出来,所有人没有不听的[2]

[2]史梓铭,吴峰桥.新正的模范党员张清益[N].解放日报,1943-09-05.

在大生产开荒运动中,张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支持和拥护党的政策,认真执行,耐心说服乡民。当区上分配开荒200亩,干部们都说这数字太大了,对任务完成没有信心,而且吵得热火朝天,议案通不过。张氏诚恳地给大家解释,开下荒地总还是自己的,不像友区,那儿每家花费六七百元开出了的荒地还是公家的。经过张氏的再三解释,干部的信心提高了。结果,通过了这个议案[2]。面对村民的质疑,“为什么公家今年把开荒抓得这么紧?”“是不是多开荒就要多收公粮?”张氏以党员的身份答道:“以前我们日子过得苦,现在生活好了,都是八路军帮助的。去年我们公粮重,但今年减少了。起初大家也是不相信,后来真的减了,这就证明了咱们八路军的政府,说出来一定做得到。所以公家今年既然发表要收十八万石公粮,那就不会多收一颗的。你开荒也要出那么多公粮,不开荒也要出那么多公粮,倒不如多开些荒地呢。”[2]经过张氏耐心细致地工作,认真地解释,开荒运动在雷村开展了起来。

为了提高乡民开荒的积极性和解决乡村饥馑问题,张氏依据边区政策,匠心独运,发动雷庄乡民开一份公荒地,所产粮食归大家所有,把集体开的荒地称为“义田”,打的粮食叫“义仓粮”,即义仓。张氏的做法是:每个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动力,每人给义田出工5天。1942年,开义田32亩,收“义仓粮”1600斤。为了开展义仓运动,张氏利用集日进行演讲,介绍雷庄义仓经验,号召乡民都能挤出时间,开义田,办“义仓”,防备荒年,支援前线。在张氏的提倡下,1943年,新正县三区办“义仓”23处,二区31个行政村就有26个办起了义仓。雷庄乡的“义仓”发展到5处,开“义田”65亩,收“义仓粮”5000多斤[6]。在举办义仓中,张氏还提出更好的意见:(一)选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公正人组成委员会管理义仓。(二)鼓励大家耕种义田要认真,耕、种、锄、收都要做好,才能多打粮食。(三)制定义仓公约,使群众养成互相帮助,急公好义的好习惯[7]。为此,张氏制定了义仓管理办法五条:(一)各村义仓借粮,须经管理委员会通过,在村民大会上批准,方得借出。(二)借粮时间,规定为每年四五月青黄不接之际,秋收后不借出。(三)参加开义田者借粮一斗,加利一升,不参加者借粮一斗,加利三升。(四)丰年借粮,本利秋收后一并归还,歉年还本欠利,荒年本利缓缴,俟年头好转交还。(五)不务正业,吃烟(抽大烟)耍赌,不事生产者不给借粮[8]

这种义仓的运作模式是在丰年之际把粮食存放在仓里,荒年之时低利将粮食借贷给乡民。可以看出,义仓是民间一种未雨绸缪的防灾措施,在借粮时参加义仓的乡民已低利借出,未参加者以高利借出,对那些不事生产者则拒绝借粮。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在乡村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由于张氏首创义仓,在社会救济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43年被当选为特等劳动英雄,参加了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谈论义仓问题。1944年12月,被再次推选为劳动英雄,参加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成为边区家喻户晓的名人。

三、边区、党员与乡村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9]。延安时期,边区政策如何下乡入户,乡村如何理解、如何正确执行以及如何获得农民的认可、支持和拥护,这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过程。诚如李金铮先生所言:“事实上,农民支持与参加革命的动机十分复杂,很难用一条或几条理论概括。……,仍需要做大量的农民个体与群体的实证研究。”[10]但毫无疑问的是,乡村党员干部肯定是承担此任务和过程的核心力量。岳谦厚教授通过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基层干部群体的研究指出:“中共通过对基层政权的改造,产生了一支新的干部队伍,他们是中共改天换地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中共建设事业最主要的承担着。这些新生干部大多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在中共扶持下进入权力层,………,中共亦从来没有停止过干部队伍建设的努力,虽然这些干部文化素质低下、革命意识不强且似乎很难担负起中共的革命理想,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共的忠实支持者和拥护者。”[11]

张氏作为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典型的贫苦农民,因其家乡“闹红”而分配土地30亩,其生活出现了转机,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也积极参与中共的乡村革命,并在中共的扶助下成为新的乡村领袖。但遗憾的是,作为普通人的张氏,尚未留下大量资料来说明他参与革命的真实原委,仅从意识形态或者“他者”的角度记述了张氏的革命轨迹。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张氏能够从贫民成为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继而成为党员干部和“义仓”首创者,的确是乡村革命的受益者,这不仅仅是获得维持生计的命根子——土地,主要是他获得了人格尊严,改变了社会地位,得到了乡民的认可与尊敬。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边区乡村,一个世代为农的普通人,要想成为新的乡村精英,出人头地,或许需要几代人的辛勤劳作、汗水和付出。当中共给予普通劳动者——农民社会尊严和地位的时候,对于贫农张氏而言,这是何等的荣耀,如曲子劳模孙万福在毛泽东接见时曾感慨地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帐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您(毛泽东)给的,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12]

慕容慎行教授于1934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6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1958年师从华山医院张沅昌教授,从此走上神经病学的专业道路。1966赴意大利进修神经生化,1977年至1979年参加我国援助塞内加尔医疗队,1990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法国。历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遗传病学组顾问、华东六省一市神经病学协作组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

其次,对于学业有困难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注意他们情绪上的波动,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出路.用一颗热忱的心,用大爱的精神,去关心爱护学生,保障毕业生学业管理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在张氏的宣传提倡下,关中、陇东分区乃至边区都掀起了义仓运动。1943年《解放日报》报道:“新正三区模范党员张清益,在其本村雷庄倡议建义仓救济贫民,预防荒年,现在分区各县造成一个热烈的运动,现在已开下义田一千一百二十八亩,并已下种。”[15]1944年,关中分区有义仓670个,其中新正280个,新宁200个[16]。1945年,陇东分区建设义仓67个,其中庆阳32个,曲子30个,环县4个,镇原1个,共存粮855石[17]

作为新的乡村精英——党员干部,张氏不仅要宣传、支持政府,也要执行落实政策法规,更要获得乡民满意和拥护,树立自己的群众威望。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一个贯通上下的重要通道,紧密地连接着边区与乡村,政府政策执行落实得如何,乡民如何反响,成效如何,必须要经过乡村来实现。张氏可谓是乡村党员干部的典型,一方面既要调节民间纠纷,化解乡村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宣传政府话语,落实政策,支持和拥护政府。特别是1938年后,中国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在边区制造摩擦事件,克扣八路军军饷,并进行经济封锁,使本身经济薄弱的边区一下陷入困境,“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13]为了应对经济困难,边区上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张氏以身作则,不但说服乡村干部承担上级政府分配的开荒工作,又耐心细致地向乡民解释党的政策,带领雷庄进行开荒运动。同时依据边区政策,发挥个人才智,因时制宜地提出并实施个人建设乡村的想法,首创义仓,在边区产生了巨大反响。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说:“还有个张清益,今年创办义仓,发动大家开义仓田,打下的粮食放在仓里,谁没有吃的就去借。借粮时,参加义仓的只出五合利,没有参加的就要出三升,这就推动了全乡都来搞义仓。”[14]

张氏是边区众多乡村党员干部中的普通一员,宣传政府话语,推行政策,实现党中央大政方针扎根乡村,惠及乡民,这本身就是一名乡村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但张氏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随波逐流的乡村党员干部,而是一个充满革命信仰、思想和才智的乡村领导者,一方面忠诚而积极地执行边区分配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凭借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而有所创新。

结语

在中共乡村革命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发展、培养新的乡村精英,是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选择培养对象,树立典型,影响群众,更是一个严肃而棘手的难题,从普通农民到劳动英雄再到乡村领袖的身份转化过程,体现了根据地政府在乡村社会改造中的“公民塑造”路径[18]。张氏从众多农民中脱颖而出,由受惠革命而成为革命的参与者,由参与者成为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继而成为乡村革命老先,这不仅需要革命的历练和洗礼,更需党独具慧眼,不拘一格,选择和培养这样的党员干部。张氏的确是经过党选择、甄别和培养的一个忠实地执行边区政策的乡村干部,体现边区塑造公民的路径。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这样的塑造,不仅很多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而且根据地基层政权结构得到了调整。一大批群众干部补充到基层政权中,拉近了乡村社会与根据地政府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政权建设中头重脚轻,上下不通的问题,保证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开展[19]。张氏无疑是众多乡村党员干部中的优秀者和佼佼者,不仅忠实地履行党员干部职责,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而且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实际工作经验,创办义仓,建设乡村,惠及民众,受到民众拥戴,大力推动了党的政策扎根乡村,实现了边区与乡村的互动,进而巩固了党的基层政权。虽然张氏仅是一个典型案例,却较真实完整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乡村党员干部的成长历程、培养路径以及边区与乡村互动的基本图景[10],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边区能够控制乡村社会、动员民众和改造乡村的内在关联。

[1]王笛.不必担忧“碎片化”[J].近代史研究,2012(4):30-33.

1) 商铺信息管理。为商铺提供信息平台入驻功能,对商铺进行信用评分,建立商铺信用等级;提供商铺产品信息发布功能,为商户在商圈内发布自己的产品和宣传提供个性化平台。

作为党员干部,张氏更是以身作则,不徇私情,不搞特殊,秉公办事。在一次公粮分配中,村里给张氏派了五斗公粮,张氏认为工作人员分配得不合适。当人们问起原因时,张氏说:“我同张廷荣的地亩差不多,为什么人家出六斗,我就出五斗呢?”工作人员给张氏解释,这并不是“耍观念”,实在是因为村子里人都说你的麦子今年冻死的太多。但张氏却坚决不同意,仍自动增加二斗粮。同时,村子还有一石公粮没有分配下去,张氏趁势向大家说:“剩下这八斗,咱们大家分担了吧!你们自己斟酌着看,该增加多少?”[2]一场交公粮的矛盾就这样被顺利地解决了。

塑料管道生产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全国前三位地区的生产量之和已超过全国总量的1/3,但有逐步下降趋势。一些企业在天津及东北、中部、西部等地区增加投资或扩大规模,新增生产能力中,骨干企业扩大规模的占很大比例并多为异地扩产,由于当地需求的拉动,新增规模已有分流迹象,产业布局逐步合理。表1为“十一五”期间塑料管道的主要生产地区及其产量总和占全国的比例。

[3]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中共华池县委员会编.《庆阳地区中共党史人物·张进元》[M].甘肃省庆阳地区印刷厂印刷,1992:145.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5]胡明.胡明日记[Z].王文先.庆阳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内部资料)[M].2007:18.

[6]刘凤阁.张清益[Z].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中共华池县委员会.庆阳地区中共党史人物[M].甘肃省庆阳地区印刷厂印刷,1992:149.

[7]史梓铭.张清益同志首创的义仓[N].解放日报,1944-07-05.

[14]高岗同志在西北局招待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1943-12-11.

[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66.

[10]李金铮.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J].近代史研究,2012(4):134-152.

图6提供了5种任务下的注视点X坐标、Y坐标以及瞳孔直径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可以看出每种任务(状态)下这些眼动特征分量呈现不同的水平和趋势,依据单个眼动特征难以区分操作者在不同时刻的行为状态.

[11]岳谦厚,张基辉.中共重构下的晋西北乡村领袖——以“张初元模式”为个案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7(6):79—87.

[12]刘凤阁.孙万福[Z].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中共华池县委员会.庆阳地区中共党史人物[M].甘肃省庆阳地区印刷厂印刷,1992:196.

[1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2.

[8]黄正林.庆阳通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46.

[15]关中各县民众普遍开展义仓运动——义田千亩已种下[N].解放日报,1943-06-08.

[16]关中分区义仓统计(1944-06-28)[Z].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人民生活(9)[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363.

第三步,当p和o存在且p是发散性属性,需要对o进行p属性的收敛性属性不一致性检测和修复,如果插入操作执行,s不存在,s的生命区间为修改后数据的有效时间。

[17]边区民政厅.各县一九四五年有关救灾工作报告[Z].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人民生活(9)[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369.

[18]王建华.乡村社会改造中“公民塑造”的路径研究——以陕甘宁边区发展劳动英雄与改造二流子为考察对象[J].江苏社会科学,2008,4:165-172.

(5)分别以两个候选区间中的轮廓点作为样本点,估算DE和EF的直线方程y=kDEx+bDE和y=kEFx+bEF;

(1)念珠菌感染[21]:口腔念珠菌感染首选制霉菌素局部涂抹加碳酸氢钠漱口水漱口,疗效欠佳时选用口服氟康唑100~200 mg/d,共7~14 d。对于食道念珠菌感染选用氟康唑100~400 mg/d,口服,不能耐受口服者静脉注射氟康唑100~400 mg/d进行治疗,疗程为14~21d;或者伊曲康唑200 mg,1次/d,或伏立康唑 200 mg,2 次/d,口服,共 14~21 d。 对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尽快进行HAART,可在抗真菌感染的同时进行HAART。

[19]韩晓莉.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劳动英雄运动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12(9):5-16.

氧化铋是具有6种晶相的多晶型材料,其晶相包括α(单斜相),β(四方相),γ(体心立方相),δ(面心立方相),ε(斜方相)以及ω(三斜相).在通常情况下,α-Bi2O3是在室温到730°C存在的低温稳定相,δ-Bi2O3是在730°C到熔化温度存在的高温稳定相.β与γ相是δ相在降温过程中产生的亚稳相[11].在这些晶相中,δ-Bi2O3由于存在氧空位,具有通畅的离子通道,使其离子传导率远大于其他物相[12],在固态氧化物电池、氧气传感器等[11-15]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赵法发
《陇东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
《陇东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