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性别视角下的汉代孝行

更新时间:2009-03-28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能够调整家庭关系,而且能够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孝道思想自西周起源后,受到历代政府提倡,社会上孝行越来越多,成为中国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孝的研究也备受学术界关注。肖群忠著的《孝与中国文化》是研究孝的一部力作[1],此外一些研究论文也为孝文化研究打下了基础*此类文章如周予同的《孝与生殖器崇拜》,《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王慎行的《论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及其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朱岚的《论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伦理学》,2002年第8期;查昌国的《西周孝义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秦进才的《两汉〈孝经〉的传播与孝行管窥》,《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孙筱的《孝的观念与汉代家庭》,《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李建业的《孝与汉代家庭教育》,《东岳论坛》,2007年第5期;黄修明的《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历史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张仁玺的《汉代强化孝伦理的措施及社会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等。。孝既属伦理道德的范畴,又是史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西方,整个人文科学,尤其是伦理学、哲学、史学领域中,性别视角分析已经占有重要地位[2]。而在中国,无论是史学领域,还是伦理学领域,性别视角分析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孝道思想首次被大力提倡的时期,从性别角度讲,也是父权的大力宣传时期。那么,从社会上的孝行实践这一现象来看,汉代孝的对象确实能反映父权吗?本文拟从性别的视角来考察汉代的孝行现象,并就原因试作分析,以求教方家。

汉代的孝行事迹

要对汉代的孝行做性别视角的分析,首先要知道汉代有哪些孝行事迹。孝道在中国历来受到社会重视,因此,自《晋书》以后,历代正史大都设有《孝友传》《孝义传》或《孝行传》,这就为研究其时代孝行提供了方便。而汉代的孝行事迹则散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东观汉记》《八家后汉书》《二十四孝》等书中。要从性别角度考察汉代孝行的特点,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把史书中孝子的事迹全部检录出来,然后做数据统计和分析。为了使统计数据具有代表性,本文以《二十四孝》《汉书》《后汉书》三部书作为数据来源。因为:第一,《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守敬根据民间流传的经典孝子故事编写的,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也包括了9位汉代孝子的故事;第二,《史记》《汉书》《后汉书》是研究两汉历史最重要的三部正史著作,而《史记》中对汉代孝子事迹的记载基本在《汉书》中都有。所以,为了避免重复统计,没有必要再检录《史记》的孝行事迹。此外,要说明的是,《汉书》《后汉书》不像《二十四孝》是记载孝子的专书,它涉及人物众多,有些人虽然是孝子,如以孝命名或被举孝廉等,但书中没有记载其具体孝行事迹,所以不在检录之内。另,儒家把孝行分为尊敬、侍养、侍疾、丧葬、祭祀五大类*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顺治注、雍正注、玄宗注,程德明标点注释:《御注孝经》,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所以,其他的孝行诸如:为父母报仇、替父母排忧解难、令父母心情愉快、按父母意志行事等,则一般被视作尊敬父母的表现。因此,以下表格中对孝行表现的划分也大体遵此。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经历了黑白胶片时代、彩色胶片时代、数码时代。特别是进入数码时代后,摄影不再是奢侈,每个人都成了操作自如的摄影师,拍的彩色照片都多得不计其数,利用强大各种软件制作出的照片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

 

1 《二十四孝中汉代的孝行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行事迹孝行表现页码出处汉文帝孝子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侍养侍疾44蔡顺孝子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尊敬49郭巨孝子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有字云:“天赐黄金,孝子郭巨,官不得夺,民不得取。”侍养55董永孝子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丧葬62丁兰孝子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丧葬69姜诗姜诗妻孝子孝妇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常出汲而奉之。母更嗜鱼脍,又不能独食。夫妇常作以进,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取以供母。侍养75陆绩孝子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侍养81黄香孝子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皆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温其被席。丧葬侍养86江革孝子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尊敬侍养91

以上《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事迹,参考李然策划、杨君撰述的《二十四孝图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汉书中的孝父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父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万石建孝子万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丧葬卷46,第2196页于永孝子(父)定国死,居丧如礼,孝行闻。丧葬卷71,第3046页缇萦孝女父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缇萦上书:“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尊敬卷23,第1098页原涉孝子父死,“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周阁重门”。丧葬卷92,第3716页

 

3 《汉书中的孝母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母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梁孝王孝子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长安侍太后。侍疾卷47,第2211页汉文帝孝子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侍疾卷49,第2269页公孙弘孝子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侍养丧葬卷58,第2619页翟方进孝子身既富贵,而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饬,供养甚笃。尊敬侍养卷84,第3416页金日磾孝子金日磾在母亲死后,常常在母亲的画像前拜,“乡之涕泣然后乃去”。丧葬卷68,第2960页东海孝妇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侍养卷71,第3041页陈万年孝子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侍养卷74,第3148页杜邺孝子邺少孤,其母张敞女。邺壮,从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尊敬卷85,第3473页王莽孝子皇帝至孝,往年文母圣体不豫,躬亲供养,衣冠稀解。侍疾卷99中,第4134页何武孝子后母在郡,遣吏归迎。侍养卷86,第3486页

以上《汉书》中的孝行事迹,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版。

 

4 《后汉书中的孝父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父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光武阴后孝女性仁孝,多矜慈。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尝不流涕。丧葬卷10上,第406页古初孝子遭父丧未葬,邻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扞火,火为之灭。丧葬卷29,第1032页鲍昂孝子有孝义节行。初,(父)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绶带。侍疾卷29,第1023页崔寔孝子少沈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丧葬卷52,第1725页申屠蟠孝子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丧葬祭祀卷53,第1750页刘次孝子九岁丧父,至孝。丧葬卷55,第1807页陈纪孝子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丧葬卷62,第2067页孔融孝子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丧葬卷70,第2262页曹娥孝女(父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丧葬卷84,第2794页叔先雄孝女(父)尸丧不归。雄感念怨痛病,号泣昼夜,心不图存,常有自沉之计。丧葬卷84,第2799页彭修孝子年十五时,父为郡吏,得休,与修俱归,道为父盗所劫,乃拔佩刀前持盗帅曰:“父辱子死,卿不顾死邪?”盗相谓曰:“此童子义士也,不宜逼之。”遂辞谢而去。尊敬卷71,第2673页赵娥孝女父为同县人所杀,而娥三兄弟三人,时俱病物故,仇乃喜而自贺,以为莫己报仇也。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刀兵,常帷车以候仇家。十余年不能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尊敬卷74,第2796页

 

续表4 《后汉书中的孝父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父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廉范孝子父客死蜀汉,“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丧葬卷31,第1101页袁闳孝子父袁“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扶柩,冒犯寒露,体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丧葬卷45,第1525页苏不韦孝子父谦被司隶校尉李嵩杀害,不韦“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尊敬卷31,第1108页皇甫坚寿孝子董卓欲杀其父皇甫嵩,坚寿与卓素善,“卓方置酒欢会,坚寿直前质让,责以大义,叩头流涕”。后来卓免嵩囚。尊敬卷71,第2307页

 

5 《后汉书中的孝母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母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明德马皇后孝妇孝顺小心,婉静有礼。……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尊敬卷10上,第408页肃宗孝子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尊敬卷10上,第409页邓禹孝子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尊敬卷16,第605页邓阊孝子母新野君寝病,骘兄弟并上书求还侍养。太后以阊最少,孝行尤著,特听之,赐安车驷马。侍疾卷16,第615页祭遵孝子丧母,负土起坟。丧葬卷20,卷738页祭彤孝子早孤,以至孝见称。遇天下乱,野无烟火,而独在冢侧。每贼过,见其尚幼而有志节,皆奇而哀之。丧葬卷20,第744页马光孝子光为人小心周密,丧母过哀。丧葬卷24,第858页郭丹孝子七岁而孤,小心孝顺,后母哀怜之,为鬻衣装,买产业。尊敬卷27,第940页冯豹孝子年十二,母为父所出。后母恶之,尝因豹夜寐,欲行毒害,豹逃走得免。敬事欲谨,而母疾之益深,时人称其孝。尊敬卷28下,第1004页鲍永孝子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尊敬卷29,第1017页孔奋孝子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侍养卷31,第1098页樊儵孝子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丧葬卷32,第1122页汝郁孝子字叔异,性仁孝,及亲殁,遂隐处山泽。丧葬卷36,第1240页桓麟孝子会母终,麟不胜丧,未祥而卒。丧葬卷37,第1260页度尚孝子尚少丧父,事母至孝。侍养卷38,第1284页孟尝孝子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丧葬卷39,卷1294页薛包孝子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丧葬卷39,第1294页刘平孝子平朝出求食,遇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侍养卷39,第1296页江革孝子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动摇,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侍养卷39,第1302页

 

续表5 《后汉书中的孝母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母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周磐孝子后思母,弃官还乡里。及母殁,哀至几于毁灭,服终,遂庐于冢侧。丧葬卷39,第1311页蔡顺孝子亦以至孝称。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率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侍养卷39,第1312页赵咨孝子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量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尊敬卷39,第1313页班固孝子固后以母丧去官。丧葬卷40下,第1385页寒朗孝子迁济阳令,以母丧去官,百姓追思之。丧葬卷41,第1418页刘臻孝子并有笃行,母卒,皆吐血毁眦。丧葬卷42,第1426页刘俭孝子并有笃行,母卒,皆吐血毁眦。丧葬卷42,第1426页东平孝王敞孝子丧母至孝,国相陈珍上其行状。丧葬卷42,第1442页胡广孝子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衍。丧葬卷44,第1510页班超孝子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侍养卷47,第1571页孝王刘和孝子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丧葬卷50,第1671页蔡邕孝子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侍疾丧葬卷60下,第1980页毋丘长孝子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尊敬卷64,第2101页范仲博孝子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侍养卷67,第2207页郭太孝子遭母忧,有至孝称。侍疾卷68,第2226页朱儁孝子少孤,母常贩缯为业。儁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好义轻财,乡闾敬之。侍养卷71,第2310页陈元孝子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侍养卷76,第2480页阳球孝子郡吏有辱其母者,球结少年数十人,杀吏,灭其家。尊敬卷77,第2498页孙期孝子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侍养卷79上,第2554页伏恭孝子性孝,事所继母甚谨。侍养卷79下,第2571页黄香孝子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丧葬卷80上,第2613页郦炎孝子性至孝,遭母忧,病甚发动。妻始产而惊死,妻家讼之,收系狱。侍疾卷80下,第2648页刘茂孝子少孤,独侍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于乡里。侍养卷81,第2671页

 

续表5 《后汉书中的孝母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母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戴良孝子母喜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尊敬卷83,第2773页姜诗孝子诗事母至孝。侍养卷84,第2783页姜诗妻孝子(姜诗)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侍养卷84,第2783页乐羊子妻孝子常躬勤养姑……后盗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侍养尊敬卷84,第2793页杨震孝子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植,以给供养,诸生尝有助种蓝者,震辄拔,更以距其后,乡里称孝。侍养卷54,第1760页施延孝子家贫母老,周流佣赁。常避地于庐江临湖县种瓜,后到吴郡海盐,取卒月直,赁作半路亭父以养其母。侍养卷46,第1558页赵苞孝子以到官明年,遣使迎母及妻子。侍养卷81,第2692页清河孝王庆孝子刘庆因母亲宋贵人被诬陷致死,“葬礼有阙,每窃感恨,至四节伏腊,辄祭于私室”。祭祀卷45,第1801页李昙孝子少孤,继母严酷,昙事之愈谨,为乡里所称法。养亲行道,终身不仕。侍养卷53,第1748页茅容孝子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侍养卷68,第2228页

 

6 《后汉书中的孝父母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父母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窦章孝子居贫,蓬户蔬食,躬勤孝养,然讲读不辍。侍养卷23,第821页韦彪孝子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丧葬卷26,第917页毛义孝子家贫以孝行称。……及义父母死,去官行服。丧葬卷39,第1294页朱穆孝子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侍疾卷43,第1461页张武孝子每节,常持父遗剑,至亡处祭醊,泣而还。太守第五伦嘉其行,举孝廉。遭母丧过毁,伤父魂灵不返,因哀恸绝命。丧葬卷81,卷2682页孔嵩孝子家贫亲老,乃变姓名,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侍养卷81,第2678页防广孝子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尊敬丧葬卷41,第1407页王琳孝子年十余岁丧父母。因遇大乱,百姓奔逃,唯琳兄弟独守冢庐,号泣不绝。丧葬卷39,第1300页

 

7 《后汉书中孝悌孝祖母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悌孝祖母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赵孝孝子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尊敬卷39,第1299页王琳孝子弟季出遇赤眉,将为所哺,琳自腐,请先季死。贼矜而放遣,由是显名乡里。尊敬卷39,第1300页韩棱孝子四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侍养卷45,第1534页

 

续表7 《后汉书中孝悌孝祖母事迹

  

孝子性别身份孝悌孝祖母事迹孝行表现文献出处姜肱仲海季江孝子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尊敬卷53,第1749页张雨孝女早丧父母,年五十,不肯嫁,抚养孤弟二人,教其学问,各得通经。雨皆为聘娶,皆成善士。侍养尊敬卷82上,第2714页虞诩孝子早孤,孝养祖母,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侍养卷58,第1865页

其一,女性的社会角色。女性一生扮演三种社会角色: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汉代实行早婚,女子一般十三四岁就出嫁,出嫁前为人女时年龄尚小,养家糊口的重担一般落在家里男子身上,女子一般在家职责就是侍奉父母衣食起居,而这对女子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在史书中费笔墨,史书中留下记载的都是有超凡之举的。如西汉缇萦为父赎罪,东汉赵娥为父报仇,曹娥投江觅父之类。女子出嫁为人妇后,面对的主要是公婆,从天性来讲,在孝敬父母方面,为人妇当然不如为人子者。而且,为人妇者与公婆的关系因姻亲而结,对公婆的孝敬最重要的是曲从*班昭《女诫》第七章《曲从》篇专门论述侍奉公婆之道。,要曲从一个对自己没有抚养之恩的人,让为人妇者确实有些困难。至于公公,还存在男女之大防。这些都会影响为人妇者对公婆的孝道实践。所以上述女性孝子,多半是孝父,少半是孝姑婆,还未见孝公公者。

汉代孝者的性别身份

①李祥林《论戏曲上母亲崇拜的原型威力》认为中国戏曲史上多“孝母、认母、寻母、救母”题材,其原因在于母系社会以来人类存在的母亲崇拜情结,见《四川戏剧》,1999年第3期。赵小纲《先秦散文人物意象析论》认为先秦历史散文多记载孝母形象,诸子散文多宣扬孝父思想,但对原因未做分析,见《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韦燕宁、王伟萍《从六朝墓碑文看中国孝文化中的孝母现象》认为六朝多孝母现象,原因是母亲持家养育子女的辛劳,见《学理论》,2009年第24期。谢超凡《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孝母主题及文化底蕴》认为中国古代小说中多孝母主题,原因有四个方面:儒家创始人的孝母行为是后世儒人的典范;佛教传入中国后劝世人孝母;道家把女性当作万物之源;对女性地位低的怜悯,见《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从表8可以看出,无论西汉还是东汉,孝男都远远多于孝女。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中国的茶叶在国际茶叶销售市场上的认可度普遍偏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的茶叶标准尤为严苛。江西出口茶叶缺乏自有知名品牌,这不仅影响出口贸易的收益,也不利于出口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8 孝子的性别身份

  

资料来源孝子人数孝女人数孝妇人数孝男是孝女的倍数《二十四孝》919《汉书》12116《后汉书》76539.4总计97658.7

以上《后汉书》中的孝行事迹,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

汉,孝母者都是孝父者的好几倍。又由表8可知,汉代孝子人数是孝妇和孝女的8.7倍。所以可以说,儿子孝敬母亲是汉代孝行的鲜明特征。

其二,汉代女教的宣传还未深入。汉代的女教读物有《礼记·内则篇》、刘向的《列女传》、班昭的《女诫》等。这些早期的女教读物一般比较艰涩深奥,不够通俗,多在宫廷贵族士绅家庭流传。唐宋以后,女教读物以《女论语》为标志,开始世俗化。到明清时,以《女儿经》《闺训千字文》为代表的一大批通俗易懂的女学读物才遍布民间。可见,女教的世俗化与深入人心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与后代相比,汉代女教应还属于开始传播时期。所以,《汉书》中才收录了2个孝女的事迹,到《后汉书》中也才增加到8个,而明清时期,随着女教读物的世俗化与普遍化,孝女或孝妇人数成几百倍的增长[3]

 

9 被孝者的性别身份

  

资料来源孝父人数孝母人数孝母者是孝父者的倍数孝父母人数孝悌人数孝祖母人数《二十四孝》199《汉书》4102.5《后汉书》16513.2971总计21703.3971

从表9可以看出,孝子孝敬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另外还有个别孝悌、孝祖母者。孝悌与孝祖母可以看作是对孝敬父母的延续。但就父母个体而言,母亲是被孝敬的最大群体。无论是西汉还是东

表1—7总共列举了108位孝子的孝行事迹。下面分别对上述表格中行孝者与被孝者的性别身份做一统计分析。

湟中县法院对犯罪人员进行审理后依法出具法律文书,然后法院将需要进行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的相关法律文书送至湟中县司法局。司法局的社区矫正科接到法律文书后,联系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局报到。县司法局的工作人员经核对身份信息、拍照登记存底后,将社区服刑人员的完整信息录入西宁市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平台,并将法律文书及其他文件材料制作成为该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县司法局联系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所在的康川司法所,送交社区矫正工作档案,交接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康川司法所接到相关文件材料后,联系社区服刑人员来所报到,结合相关材料对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告知其相关社区矫正的工作要求。

众所周知,汉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孝在汉代被大儒董仲舒纳入三纲学说,甚至用五行关系渲染子应对父的孝,说“父者,子之天也”。也就是说,在汉代的礼教宣传中,子应以父为天,父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地位;既然这样,那么,为何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是孝子多孝母的现象呢?

汉代孝子多孝母的原因分析

表1—7所述70则孝母事迹,有11则明确提到父亲早逝,独与母居。那么这应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它仅占孝母现象的15%左右;而85%的则有可能是在父母俱在的情况下孝母事迹特别突出了。但这又和“孝莫大于父也”的儒家孝道观不符,而这又说明汉代的孝道宣传和汉代的孝行实践是不吻合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大的冲突。那么,其深层原因又是怎样的呢?

[20]芭芭拉·德·唐诺·斯福尔扎:《比较法中的代理》,载《私法学说汇纂(民法)》1997年(第16卷),都灵:UTET出版社,第291页。

 

10 孝母的表现方式

  

资料来源侍养丧葬敬母侍疾祭祀《二十四孝》7321《汉书》5223《后汉书》2019941总计32241381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之间就开始探索双边的海洋环保合作。芬兰和苏联在1968年就开始了在芬兰湾的环境科技合作,随后瑞典和苏联在关于波罗的海环境方面也有了类似的研究合作,而芬兰和瑞典有着长期的环境合作的传统,并于1972年签订了有关波罗的海环境的双边合作协议,这些早期合作为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合作奠定了基础。[9]真正覆盖波罗的海全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合作以1974年的《保护波罗的海区域海洋环境公约》为标志。1973年底,丹麦、瑞典、芬兰、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共同签署了《保护波罗的海区域海洋环境公约》(以下简称《1974赫尔辛基公约》)。[10]

 

11 孝父的表现方式

  

资料来源丧葬敬父侍疾侍养祭祀《二十四孝》1《汉书》31《后汉书》1051总计1461

从表11可以看出,汉代孝子对父亲的孝行70%体现在丧葬上。

从表10和表11可以看出,汉代孝子孝母多表现在侍养上,而孝父多表现在丧葬上。这又是为何呢?我们且先看儒家所宣扬的孝道观。

其一,汉代多妻的婚姻现象。一夫一妻的家庭里,子女有共同的父母,父母有共同的子女,一家人感情上是一个整体。而汉代社会,多妻现象比较普遍[10]。多妻的家庭里,矛盾一般比较多。在这些矛盾群体里,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母子很容易结成荣辱共同体*这在汉代皇族家庭里表现尤为明显,如皇族子女感情上普遍尊崇母系,或以母系姓名之,或亲近母系家族成员,给予母系家族成员更多财富与权力。。在这个共同体里,母亲把所有爱给了自己孩子,孩子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多,自然地回报母亲也就多。上述表1-7中列举的贵族子弟,多生活在多妻家庭中:如西汉的汉文帝、梁孝王、王莽,东汉肃宗、东平孝王敞、孝王刘和、清河孝王庆等,其孝行对象都是母亲。而父亲,随着一房接一房地续娶,对子女的爱也会随之而淡。如上述薛包的父亲在另娶以后,甚至欲把薛包赶出家门。而薛包之所以还能成为孝子,孝敬后母,可以说是礼乐教化的结果,与发自内心的孝母不同。所以说,多妻制在给予父亲多妻权利的同时,也拉开了与子女的感情距离。

从表10可以看出,汉代孝子对母亲的孝表现最多的是在侍养和丧葬两个方面,侍养约占40%,丧葬约占30%。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6]178曾子说:“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7]“尊亲”,清代人孙希旦解释曰:“严父配天也。”[8]即,在儒家看来,尊亲是最大的孝,尊亲远远大于养亲。而最能体现尊亲的就是儒家的丧葬礼制。如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6]154《仪礼·丧服》曰:“为父何以斩衰也?父至尊也。”[9]1110“父在为母,传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9]1104其意就是,父亲是至尊,所以儿子要为父服斩衰,而母亲是私尊,只能服期丧。也就是说,孝子多把对父的孝体现在丧葬上,是一种“礼尊”。虽然儒家的孝道观认为尊亲大于养亲,但是,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封建社会,养亲是一切孝行的基础。如前文表格中所列的蔡顺、赵咨、刘茂、朱儁、施延、孔嵩、孙期等孝子,都是在家庭贫困的情况下,以殷勤侍养母亲而闻名的。即孝子对母亲的孝更多的是一种私尊的反映。

既然礼尊父亲是儒家孝道观的要求,那么汉代孝子为何又多“私尊”母亲呢?本文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4]3,“父母在,不远游”,“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4]33。可见,汉代社会虽然在伦理观念上不断强化父权,但是在宣扬孝的对象时,是将父母并举的。但是,儒家思想也认为父母毕竟有别,如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嫡从”[5],这样,家里的至尊只能有一个,那么在父权制社会里就只能是父亲,父亲应该享受儿子的“至尊”待遇。那么,儒家的孝道观如何体现对父亲的至尊呢?

其二,汉代道家思想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而道家思想明显有重母情结。汉初实行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如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也令“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11]3945。当武帝欲推崇儒术时,她极力反对。窦太后病逝后,武帝虽然定儒学为一尊,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消失[12]。在官方,汉家制度是霸王道杂而用之,并非纯用儒学。在民间,儒道虽别为两学,但不排除士人兼修儒道。儒学作为正统,士人必须习之,但不能左右个人喜好。如西汉士人司马迁“崇黄老而薄五经”[13];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 [11]4205。东汉,道家思想在社会上也很流行。如汉桓帝曾三次去老子故乡祭祀老子。东汉隐逸士人之多,也与道家思想流行不无关系。近人杨树达也曾说:“汉世老子之学盛行。”[14]而老子之学有两个特点:一是“重母性”,二是“重柔弱”[15]。老子生活在周衰亡时期,他看到周代礼乐制度衰败,便向往重视母统的母权社会,所以他在书中常常赞美母性,把天下万物的根本、万物的原始都称作母,并赞扬“牝常以静胜牡”[16]。老子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可以说是最为显著的[17],其思想渊源于殷代的哲学著作《归藏》的首坤次乾思想。这种思想经老子继承发展,到汉代影响仍然很大。如传子制度在西周已经确立,到了汉代,景帝还仍然多次给弟弟梁孝王说要传帝位给他。窦太后也因偏爱次子,在景帝面前援引“殷道亲亲,周道尊尊”的说法[18]2091*殷道亲亲,即殷代重视母统,传位于弟,反映母权社会的遗风;周道尊尊,即周代重视父统,传位于子,反映父权制已经确立。殷代的哲学著作《归藏》首坤次乾,周代的哲学著作《易经》首乾次坤,说明了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特点。,希望景帝立太子不要立其子,而立其弟。在帝位传承的事上出现这么大的举动,可见老子重母思想对汉代人的影响了。

要将调整法运用到图论问题中,必须先要确定存在可以取最值的结构组合,然后在取最值时要充分观察以及分析研究,选择组合对象可能满足的特质,同时要用调整法来体现出它所具备的特质,在不具备该特质的情况下,应当及时调整改编组合对象的结构,促使其能够满足题目要求的条件,但会使相应的函数值变大或变小,以致出现矛盾,最后通过在取最值时,满足组合对象相应的条件来解出这个最值。

汉代孝子私尊母亲,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应该还与母亲对子女的辛勤抚养及母亲不同于父亲的教育方式等普遍性因素有关。

就养育子女而言,母亲通常比父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汉代社会,男子结婚年龄一般是十四五岁。婚后,男子或从事农、商,或外出求学,或入仕。从事农、商的,多在家庭之外忙碌。这样,养育孩子的任务无疑落到母亲肩上。外出求学的,更是没法照顾孩子。如东汉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去就是七年,照顾子女及父母自然就成了乐羊子妻的任务。而入仕者,一般都住在官舍。在汉代,普通官吏任职期间一般不携带家眷[19]。所以,教育子女自然落在为人母者的肩上。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是形成对父母之爱的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谁好好照顾儿童,儿童就最易与谁建立深厚感情[20]34。因此,子女在幼小时期和母亲朝夕相处,母亲的养育与言传身教,子女都会铭记在心。如《诗经》中唱到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21]327“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21]46可见,孩子念念不忘对母亲的报答,与母亲的辛勤养育是分不开的。

随着中国储罐向大型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油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运行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增大。目前储罐火灾扑救中存在消防水供给强度低、消防设施维护检测不及时、缺乏大功率移动式消防设备和应急演练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储罐火灾扑救技术的新进展,如储罐自动泡沫灭火单元、储罐罐顶自动消防炮、移动式大流量泡沫炮等。通过借鉴国外储罐灭火先进技术,对于提高油库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就养育方式而言,父亲多扮演严父的角色,母亲则多以慈母出现。由于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赋予父亲很高权威,所以父亲在权威主义下,对子女管教相对严苛,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也。父亲管教孩子时多板起面孔,这就使孩子对父亲产生一种畏惧感,并由此出现感情隔阂。相反,母亲这时却常能给孩子以感情慰藉,这就使孩子产生亲母疏父倾向。这种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恋母情结[20]31。这种情结在汉代文献中也有体现:“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之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22]正是这种养育方式的不同,使得孩子心灵深处很早便形成了母“亲”、母“慈”的意识。这样,孩子和母亲之间很容易形成情感互动。如表5中的东汉肃宗皇帝“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便是此例。这种慈母意识很容易上升为母亲崇拜,这样就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如上文中的蔡顺、江革、刘平、赵咨等人,在遇到强盗时,就是其孝母之情感染了强盗,才使其免于灾祸。

结语

通过对以上汉代孝行的性别视角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一,汉代的孝子远远多于孝女或孝妇,这与男女的家庭身份角色不同有关;其二,汉代孝母现象远远多于孝父现象,这种现象与汉代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强调父权看起来是矛盾的;其三,汉代的孝母多体现在侍养上,而孝父多体现在丧葬上,这与儒家的孝道观强调对父亲要礼尊,礼尊要大于私尊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其四,孝子多孝母,则与汉代家庭多妻制、汉代道家思想影响很大,道家思想重视母性以及母亲对孩子的辛勤养育,母亲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慈母角色有关。通过该文的研究,我们还发现,一个时代所宣扬的一种观念,与这种观念在当时社会的实践有时并不完全吻合。有时是实践具有滞后性,有时也并非尽然。就汉代孝道观与孝行实践而言,其原因是复杂的,而且二者的不吻合在以后社会也有反映。

[参 考 文 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苏珊·弗兰克·帕森斯.性别伦理学[M].史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飞.中国古代妇女孝行史考论[J].中国史研究,1994(3):73-82.

[4]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扬权[M]//诸子集成本.北京:世界书局,1936:34.

[6]孟轲.孟子[M].王亚丽,曹惠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贾德永.礼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222.

[8] 孙希旦.礼记集解·祭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25.

[9]郑玄.仪礼注疏·丧服[M]//贾公彦,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王子今.论走马楼简所见“小妻”——兼论两汉三国社会的多妻现象[J].学术月刊,2004(10):79-84.

[11]班固.汉书·窦太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向晋卫.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的社会化[J].学术论坛,2009(10):40-43.

[13]范晔.后汉书·班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1325.

[14]杨树达.汉代老学者考[M]//老子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8.

[15]金景芳.论老子思想[J].延边大学学报,1980(3):1-5.

[16]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92.

[17]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7.

[18]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91.

[19]翟麦玲.汉代官吏家庭生活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86-91.

[20]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陈戍国.礼记校注·表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429.

 
翟麦玲
《南都学坛》 2018年第02期
《南都学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