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别一种图像理论:图像的欲望与行为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民间,人们对图像的偶像崇拜至今都没有完全消失,供奉神佛塑像的善男信女依然不少。尽管神佛塑像不能呼吸,但是善男信女们还是虔诚膜拜,把祈福禳灾的愿望向其诉说。看来,神佛塑像没有呼吸不等于它没有灵魂,更不等于它没有生命,只是它的生命不呈现为呼吸,而是呈现为形象及形象背后的神秘力量。

这应该是人类对图像最早的也是保持最久的认知。尽管人类最早出于何种目的制造图像已经无法考察了,但是从现存的壁画、器具以及早期的文学作品可以推测出,早期人类自认为制造的是“活”的图像,是能够交流、互通心意的图像。

既然图像是“活”的,那么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应如何面对图像,就成为图像研究应面对的问题了。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电子媒体及新媒体的发展,图像无处不在,图像研究一直受到理论界的持续关注。显然,无处不在的图像激发了人们探索图像的热情,从图像技术的制作传播到视觉文化的影响,话题范围涵盖面极广。这些研究中,对图像符号进行阐释性的研究占了多数,不足的是这种研究过分关注图像分析,忽略了图像直观。不得不说,图像有时候让观赏者瞬间“石化”的能力是符号分析无法言说的。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传统的《西游记》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电影根据中国传统神化故事进行拓展和演绎。讲述了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小和尚江流儿解除封印,在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电影画风写实,CG动画技术十分出色。影片运用了好莱坞式的故事结构,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战胜自我成长为英雄的心路历程。

高中班级管理中,除了要有学校的规章之外,班主任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一起参与,制定出班规。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小组探讨,应该在班规中融入哪些内容,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总结,将班规进行划分,确定考勤、卫生、纪律、学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的班规中,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会变高。之后,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渗透,告诉学生这是“家规”,其中包含了太多成员想要提升和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愿。在逐步渗透中,用爱感化学生,用制度约束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对于故障码“B116854 转向角传感器,无基本设置主动/静态”,说明需要对转向角传感器进行基本设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德国学者布雷德坎普提出图像行为理论,美国学者托马斯·米歇尔提出图像欲望说,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回归图像自身的理论研究。布雷德坎普是德国洪堡大学和汉堡大学的艺术史教授,他发展了德国的图像学传统,并提出“作为图像学的艺术史”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被忽视的传统——作为图像学的艺术史》,李震译,见《艺术设计研究》2011年第1期。。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证明图像行为能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布雷德坎普提出,不应该把图像仅仅看作静观的对象或被分析的符号。他用德国图像学者瓦尔堡的一句名言证实了自己的看法,瓦尔堡说:“(图像)你只管生活下去,但不能伤害我”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宁瑛、钟长盛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瓦尔堡看到了图像的生气与活力及其可能给人带来的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力,这与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现象学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到图像行为的哲学家是柏拉图。布雷德坎普认为,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值得从反面进行研究。柏拉图强调的是洞穴之中的人看到并相信的只是世界的影子。而从反面来看,这也说明影子控制了洞穴之中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必须禁止!同理,柏拉图认为绘画也造成一种危险,让人陷入粗鄙的情欲世界,理应禁止,禁止它对人的“统治欲望”。柏拉图对图像的态度充满了矛盾性,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图像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才恐惧图像,进而抵制它。因此,布雷德坎普认为柏拉图是最早意识到图像行为影响力的哲学家。此外,他认为海德格尔在艺术的隐退与开启的辩证论述中,本该涉及到艺术的主动性问题,但是他最终没能对图像的生气与活力进行论述。另一位哲学家拉康也缺乏承认图像行为的勇气。布雷德坎普说,拉康“坚定不移地认为观看者同时也被他所观看的东西所观看”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第 33、36、41、70、283页。,但是谈到艺术时,拉康却抽走了艺术品对人的“挑战力量”。

这样一来,哪些因素使图像行为产生影响观赏者的力量,成为首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梳理图像史,布雷德坎普发现,在古埃及、古罗马甚至近代艺术中,都曾出现过图像以第一人称“我”进行的签名。如公元前7世纪在罗马东部墓葬中发现的一枚别针,上面镌刻着“马尼奥斯为努莫利乌斯制作了我”,再比如扬·凡·艾克的自画像签名是“扬·凡·艾克于1433年10月21日制作了我”。这里图像以第一人称“我”说出制作者、持有者、委托人以及图像自己的身份,看上去,它仿佛有自己的意识,能主动跟观者进行言说。据布雷德坎普分析:“扬·凡·艾克所留下的镌刻文字显示了艺术品的双重身份,它们既是被创造出来的客体,又是独立自主的主体。”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第 33、36、41、70、283页。正因此,图像有时候会成为人的隐喻,如意大利纳沃纳广场上的珀斯奎诺雕像常常扮演“批评统治者们”的代言人,因为通过珀斯奎诺说出那些批评的话语,真正的批评者们可以免受惩罚。

既然图像能做“代言人”,也说明它是独立的主体,应讨论它的生存权利。布雷德坎普说:“图像不是忍受者,而是关系到知觉的经验和行动的生产者,这是图像行为学说的本质。它占据生命、交换和形式的领域:图式、替代和形式被解除目标的内在性的范围。”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第 33、36、41、70、283页。图像的生存权,体现在它作为行动的生产者之中。据此布雷德坎普在图像史中梳理了三种类型的图像行为:图解式图像行为、替代式图像行为、内在的图像行为。

此外,图像的内在形式,包括点的变迁、色彩的灵活运用(如耶稣受难图中模拟流淌的鲜血)都会使图像产生“美杜莎”式的效应。达达主义者甚至用自己的鲜血作画,另一位艺术家卢齐欧·丰塔纳通过“割破画布”制造伤口的效果,上述作品都是在制造“活”的“可触摸”的感觉。可以说,图像那些用以图解身体的姿势或行动的内在形式,类似语言的修辞手法,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使观者恐惧或动情。

就在这些哲学家们举步不前的地方,布雷德坎普展开了他的研究。布雷德坎普认为,图像通过它的行为与观者建立联系,观者的情感、思想的产生都是在图像行为的作用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图像具有生气与活力,它能主动对观者施加影响。布雷德坎普说:“图像指向一个区域,就是在图像理论下面存在一个深层的图像行为区域。思想的形成不是在图像中描摹思想而成,而是通过绘画、雕塑、装置的动作行为才得以形成。在人们把焦点对准图像行为之前,在我看来人们只是在各个领域内苦苦钻研表面现象。” 转引自贺华:《视觉时代的图像学: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他提出的问题是:“能不能公开宣布,说图像可以独立自主地活动;还是不能这样做,反而说图像只有借助于使用者某些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图像能够采取行为和动作)的推动才能够成为图像行为。”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第 33、36、41、70、283页。图像不能独立自主地活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借助使用者的活动(观赏或触摸),对观赏者或触摸者做出反应,并与其互动,这就是图像行为功能的表现。

布雷德坎普的研究受到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启发。言语行为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奥斯汀、塞壬等主张:“说话就是做事”,意思是人们在日常说话时,通过身体的发声器官说出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同时传达给听众,进而对听众的行为产生影响。换句话说,不仅说话本身是行为,而且说话还可能使听者做出相应的行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言是陈述性的或描述性的,理论家们多从逻辑—语义的角度研究语言,同时判断语言陈述或描述的真实与虚假。言语行为理论则侧重从语用学的角度,把说话看成是做事,探讨说话者的动作、说话者的意图以及话语产生的效果等。也就是说,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研究看成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认为其具有行为功能,应从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理解语言。

第三类,内在的图像行为。即图像通过目光、色彩、线条、画布等形式因素发出“美杜莎”式的力量,让观者在其面前呆滞、驻足、无法举步。“美杜莎”让人瞬间石化的力量,也正是图像与人相遇时,人会产生的最直观的反应。可以说,希腊神话中“美杜莎”让人瞬间石化的力量就是图像行为力量的隐喻。布雷德坎普例举了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防御图像行为的例子。2003年2月5日鲍威尔出现在联合国大厦时(伊拉克危机期间),工作人员要求把毕加索反战题材画作《格尔尼卡》用布遮盖住,这显然是防止图像的行为力量影响政治。另外,美国士兵在伊拉克会把萨达姆雕像的脸部用美国国旗蒙住,这也说明美国士兵在抵御萨达姆图像的目光,或许是因为它会产生令他们恐怖的力量,相反,遮住萨达姆的图像,这种症状会减轻或消失。

分析电动机的各个工作点可知,电动机在功率为5 500 kW、转速为1 000 r/min运行时,扭矩最大。通过电动机的功率P、转速n、扭转过载倍数K以及扭转许用应力[τT],可以初步计算选出电动机的轴伸直径。

为了解释图像的生气与活力对观者的情感影响,布雷德坎普运用了“移情”理论,说明观者与图像的情感感应,而最典型的当属“皮格马利翁效应”了。相传古希腊艺术家皮格马利翁用象牙制作了一尊女性雕塑,也许是雕塑太迷人了,艺术家竟不可自拔地爱上了那尊雕塑,经常抚摸她、亲吻她,后来维纳斯给雕塑注入了气息,她竟然变成了美丽的女子,跟艺术家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其他可以替代的图像行为还包括钱币、指纹、人像照等。钱币上刻着高仿真的图像,如耶稣头像、皇帝头像等,正因为刻有圣像,因而钱币成了具有国家尊严的,值得信任的交易凭据。钱币的图像行为就是为交易保驾护航。人像照或者保护肖像权都是涉及到替代性的图像行为,这里典型的案例是图像惩罚替代真人惩罚。布雷德坎普例举了15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图像惩罚案例,当时在洛伦佐没有抓到刺杀他的凶手之前,先对凶手进行了图像惩罚。洛伦佐命人把凶手菲莉皮诺·利比图绘在湿壁画上,画面中凶手头朝下被吊着,上面还镌刻着文字“我是班迪诺,一个新犹太,在教会中我是一个凶残的叛徒,为了等待一种更残酷的死亡”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第90、197页。。显然,凶手菲莉皮诺·利比被惩罚的图像就是他的肉体替代物。到了19世纪,普鲁士司法中有了处罚肖像的案例,如果罪犯逃跑了,司法机关就通过颁布罪犯的肖像,并对肖像进行惩罚和处决,因为罪犯的肖像和罪犯本人被认为是同一的。此外,历史上数次偶像破坏运动也是图像惩罚的行为。

第二类,可以替代的图像行为。即图像和物体可以互相替代,二者被认为是同一的。据布雷德坎普考察,流行于公元六世纪的《耶稣真容图》就被认为与耶稣是同一的。传说这幅图是耶稣把纱巾盖在脸上,然后耶稣的真容就印在了纱巾上。耶稣的信徒认为印着耶稣真容的图像就是耶稣基督的圣人肉体遗物,或者说它能替代耶稣的圣人肉体。

现代派艺术家们也狂热地迷恋着“皮格马利翁式”的艺术品。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就自诩为皮格马利翁,因此,他也创作人形雕塑,并把情感注入其中。未来主义者们更甚,他们迷恋机械的生命力,常常创作半人半机器式的怪物。总之,上述图解式图像行为在图像与身体之间是无界限的,甚至可以说图像就是身体。

第一类,图解式图像行为。布雷德的解释是:“采用某种图式(作为认知和所持态度的身体基础)的词义再现,特点是图像直接变得具有生命或者通过模拟生气和活力来取得完美的效果。”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第90、197页。这类作品仿佛取消了艺术品与人之间的距离。以模仿的方式创造的图像,像古希腊的浮雕、雕塑、绘画等,都是高仿真的。它们不仅模仿人的形象而且还模仿人的生气与活力,正因此,希腊人会膜拜这些图像(主要指神像),甚至会对着它们喃喃自语。另一类是模仿图像的真人,也就是人扮演图像。真人图像主要出现在大型的宗教活动中,人摆出固定的造型模仿圣像,信徒们看到它,自然会信以为真。机械时代生产的模仿人运动姿势的自动装置,有些还附带语音功能,它们也是高仿真的。例如女性跳舞自动装置,身材火辣,舞姿曼妙,眼神勾魂,甚至有男性观者为其倾倒,以至于迈克尔·杰克逊竟然模仿自动装置,跳起了机械舞。

从行为产生效果的角度,布雷德坎普对图像行为进行了界定,他说:“图像行为和言语行为有着交互的关系。是什么力量使图像具有一种能力,并能够在被观赏或者触摸时从隐藏的状态跳跃到感觉、思考以及行动等外部行为的世界里。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涵义,就应该把图像行为理解为对观赏者的感受、思考以及行动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产生于图像的力量,也产生于图像与其对面的观赏者、触摸者乃至倾听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图像行为理论》,第 33、36、41、70、283页。图像行为与言语行为有着交互关系,是说在图像时代,语言尽管面临着极大的视觉挑战,但是图像行为和言语行为不应该是竞争关系,而应该是互相强化的关系。在图像行为中,图像的角色可以类比为言语行为中的“说话者”。图像“言说”也有指向外部世界的“言外之意”,通过观赏者或触摸者的“意向性”关注,图像与创作者、外部世界、观者之间发生了交互影响。

布雷德坎普爬罗剔抉的功夫很高,他整理分析了大量的图像,佐证他的观点,资料翔实。他还试图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把生命起源定义为图像的行为过程。在布雷德坎普看来,从无机物到动物再到人类文明,自然的生命过程受到了图像行为主动性的激励,如根据达尔文的研究,动物对性伴侣的选择,受对方图像行为的激励。同理,在人类文明中,也是如此,因此,讨论图像行为的主动性以及如何在人干预最小化的时候探讨图像就成为布雷德坎普研究的重心。但是,布雷德坎普对图像行为现象学的分析,对语境的影响太过轻描淡写。毕竟在图像与观者交互的过程中,语境有可能成为激励图像行为主动性的因素,也可能反其道行之,阻碍图像行为的主动性。

美国学者托马斯·米歇尔从图像的“主体性”角度,提议研究者置身于图像的位置,询问图像想要什么,理解图像的生命和欲望。米歇尔说:“我不想重蹈符号学的覆辙,而是想关注图像的特殊倾向,即当图像被看作是活着的事物时,会合并人的主体性或被人的主体性合并。”W.J.T.Mitchell,What do Pictures Want?The Lives and Loves of Imag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p.2.其实,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中,图像是拟人化的,只不过它的人格和生命是人类“拜物心理”和“精神分析病态心理”的产物。换句话说,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从观者心理解释图像的拟人化问题,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图像自身的“主体性”。当然,图像的影响力还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广告(似乎有腿)就能说明这一点。除了心理学研究之外,视觉文化研究多探讨图像意义(对性别、政治等的影响),也忽略了图像本身或者说它合并的人的“主体性”。所以米歇尔提出换个角度,从图像何所欲出发,把图像提到与人同等重要的“主体”地位(而非被观赏的地位),尝试着与图像进行对话与沟通。

(1)访问控制与病毒防范:身份认证 在医院申请企业号时就将所有人员信息导入,职工在关注企业号需通过邮件或手机号码验证才能关注成功;访问地址控制 系统通过统一出口接入外部网络。在局域网的出口处配置防火墙,实现对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有效防止非法入侵;漏洞扫描 采用专业漏洞扫描工具,定期对网络系统及计算机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加以防范处理。病毒防范 在服务器端安装服务器端防病毒系统,以提供对病毒的检测、清除、免疫和对抗能力。

米歇尔分析了一战期间詹姆士·蒙哥马利·弗雷哥为美国军队设计的“山姆大叔”征兵广告。显然,广告中山姆大叔指引的手势招募新兵(I want you),目的是动员适龄年轻人去服兵役。从图像想要什么的角度去分析这幅广告图像想要什么,米歇尔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米歇尔认为征兵广告中的山姆大叔年龄较大,缺乏战斗力,而且只是一个抽象的纸板人物,他是不育的,没有血脉亲人,不能激发同胞的血脉亲情,而他却扮演着国家的角色,号召其他人的儿子捐献血肉之躯。米歇尔又进一步分析,山姆大叔的原型是啤酒供应商,这个啤酒供应商只提供肉体的原型。这样一个征兵招募者象征着美国的法制政体,即“冷漠的不育者和商业的渊源,会透露出微妙的坦诚,并与漫画相结合,便使得它成为美国最恰当的象征”米歇尔:《图像何所欲》,褚素红译,见段炼主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2页。

米歇尔把图像看作视觉社会领域的中介或替身物,主张不能把图像的欲望与观者的欲望和创作者或图像中人物的欲望混淆,因此不能从意义研究或心理学研究得出结论,必须通过人际对话帮助图像回忆它的欲望。米歇尔的目的不是证明图像有一个本质的欲望(当然图像不会有同质化的本质欲望),而是想说图像并不是被动的,不应只是被观赏、被阐释,它拥有特殊的生气与活力,拥有与语言同等的权利,不要总是试图把图像变成语言,而应去理解图像缺什么,它想要什么。这样一来,研究者应站在图像的立场,试着询问自己想要什么,当然很有可能图像什么都不想要,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去询问它。米歇尔说:“我的立场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存在的、被主观化的、拟人化的事物有无法治愈的病症,我们最好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看作是理解这种病症的导师,也许可以把它转变成病态症状较轻的、破坏较小的形式。简言之,用我们神奇的、前现代的态度看待事物,尤其是图像,我们被难住了,所以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克服这种态度,而是去理解它们,攻克它们的综合症状。”米歇尔:《图像何所欲》,褚素红译,见段炼主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2页。

综上可见,布雷德坎普和米歇尔都试图说明图像具有主动性,他们都突破了现有的意义研究、审美研究等思路,探讨图像的特殊倾向。布雷德坎普展开了图像行为的现象学研究,米歇尔建构了图像的欲望学说,他们都试图把握图像区别于语言的、最直观的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事故的多个环节上能发挥关键性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我认为,一方面,交警办案人员要增强运用痕迹检验技术的意识,掌握保护痕迹的方法,同时,应为现场勘查人员配备提取、固定痕迹的必要设备工具。另一方面,交警支队应有自己专门的痕迹检验实验室,利用现代仪器设备,更科学、更准确地进行各种复杂的实地勘验,综合运用痕迹物证,有正对性地解决难点、疑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痕迹检验技术的优势。

 
郑二利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