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析数字政府职责体系与运行机制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政府的创新为政府管理提供了科学、高效、可靠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不同于传统的电子政务,其只是改进现有的业务流程,数字政府意味着政务服务的供给和创新。数字政府是一种新型的政府运行模式,主要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推进方式与实施路径,促进实体政府虚拟化形成的一种组织架构分布式、政务运行一张网、公共服务无纸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的新型政府形态。数字政府以人为本,通过改进体系流程和个性服务来提升用户的数据平台体验。从过去简单的电子政务发展到数字政府的复杂、无缝、关联业务,借助于各种数据工具、网络平台和数字模型来实现服务目标。事实上,打造数字政府是电子政务的转型升级,是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通过数字政府、数字中国的建设,推动政府转型,全面带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进而实现大数据战略。

一、数字政府的职责体系

1.实行科学的公共政策,进行民主治理。数字政府借助数字形式对海量资源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和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子设备构建的网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信息、分类渠道,传达公共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公民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政府进行民主治理的目的。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优化政府政策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资源的整合形成科学的政策执行合力,同时还可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和行为进行有效地防范和解决,确保政令实行通畅,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

2.数字政府着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数字网络模式为媒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增强管理水平。政府在社会化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中进一步得到升华,通过网络线上的方式促进政府与公民良好沟通,构建关系桥梁达成方案合作。数字政府作为现代化模式的一种,当其与行政对象发生联系时,履行其职责时是基于某种理论上的信息节点,信息节点被认为是政府的治理工具之一,指处在信息网络或社交网络之中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政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信息节点”。

3.大数据创新政府的监管方式。随着信息的开放共享,安全隐患问题愈加突出。政府在对政务与社会的监管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网络安全监管更加重要。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上信息的集中、应用与更新,在促进政府与公民更好沟通,积极构建桥梁的同时也将风险凸显。政府提供的平台也需加强力度治理。新型的数字政府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政府管理移植到网络上,而是实施一种全面的创新行政模式,提升政府的各项职能。

4.大数据战略为政府带来新的价值追求。大数据离不开整合、开放、交换和共享信息与资源,物联网、互联网和区块链以及信息集中程序化逐渐形成人工智能,政务信息资源的平台共享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深刻变革,在信息化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时代理念,将政府的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将数据作为核心资产不断的呈现战略化、资产化和社会化等特征,使政府真正具有信息化的实质。

二、数字政府运行的技术机制

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基地,也是学校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主要场所,其中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机能实验中心有大量教学仪器,日常使用率较高,损坏率也较高。机能实验技术人员要改变传统的“传帮带”学习方式,更系统、全面、准确地学习实验仪器的操作和维护知识,提高对仪器故障的排查能力。把握仪器代理商对仪器定期检测的机会,积极请教实验设备工程师,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实验技术人员有机会应该到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8]。此外,实验技术人员要灵活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对实验资产状况能做到“及时记录、随时可查”的信息化统计[9]。

3.推进网络决策,强化技术管理,创造数据文化。数字化政府管理过程中,对于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实时信息发布,各级政府间的网络会议,电子化的民意调查等内容都改进了政府的工作方式,“网上在线办公”创造出“虚拟政府”的管理环境,不断推进政府的科学决策,加强政府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数据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数据是与物质、能源一样重要的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技术,并具有巨大的驱动效应,带动政治经济的重大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以数据为核心的战略文化。

技术机制可以是数字政府运行的内部机制,也或者是硬件机制。计算机具有巨大的信息储量和系统机构,无论是从程序设计的角度还是硬件系统上,其性能、速度和可靠性远超于人工,对于海量信息的处理、高级语言的应用、效率问题的解决、系统的逻辑实现等都具有优越性。计算机作为个体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作为数字化网络化群体而言,其又是一个子系统。在全球网络中它是众多的信息媒介点,以线上的方式相互联系和联结,从而构成庞大的全球网络,形成体系。

1.加快发展移动电子政务是重要手段。相比较于传统的电子政务,移动电子政务的优越性在于更及时,随时随地的处理公务,公众和社会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和应用软件的普及,移动设备成为很好的信息载体,在共享信息和服务方面更具有优越性。随着高速无线网络覆盖率的提高,数字宽带的发展越来越至关重要,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率也不断上升,政府大力发展移动电子政务成为必然,信息化的成效愈加显著。

数字政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外部体制和制度,保障系统的良好运行。制度,可以含括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这种刚性的规制和程序化,强有力的将数字政府的运行纳入法律范畴。政府数字化运行的过程在具有物理性的刚性程序时,更需具有法律制度等的硬性保障,使得政府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时发挥其良好的政治功能。数字政府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一种新型运作,法律与制度的刚性规范可使其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减到最小,维护权力实行过程的稳定。

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国勤重点研究了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振兴问题。他指出,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五个振兴”之一。他从生态的重要性入手,在简述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乡村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疾病增多和村庄衰减。针对存在的这些生态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和十二条措施:制定生态规划、提高生态意识、增长生态知识、提升生态素质、弘扬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法规、强化生态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大搞生态建设、开展生态交流、重视生态科研、培养生态人才。

三、数字政府运行的制度机制

2.注重服务,扩大应用,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数字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服务社会和公众为核心目标。电子政务的价值在于通过不断深化应用实现政务创新,利用技术手段主动为大众服务,同时大众通过网络平台从政府获取服务,形成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良好双向互动,提高数字政府能力和水平。网络决策、办公、政务、政民互动、监督和审批等服务逐渐形成一体化,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击鼓、击镲、敲锣者服饰相同,均头扎黄头巾、系箍。身穿黄色对襟上衣、蓝或黑色灯笼裤,腰系紫或黑色四喜带,也可系一条红绸子,脚穿白球鞋或黑圆口布鞋。

在民宿的经营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当地的文化,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展现宜兴特色的紫砂文化。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将当地的紫砂文化融入到民宿中一定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湖父镇民宿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天然氧吧纯天然、原生态的特点,来体现一种安闲、自在、怡然自得、慵懒却又不失精致的田园生活。而且政府还要指导民宿经营者继续深入地去挖掘宜兴当地的文化内涵,引领他们在民宿的设计与开发上面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不仅要为游客提供纯天然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富有本地特色的食物,还应该开发富有纪念价值的特色手工艺品,供游客欣赏和购买。

1.法律手段维护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确立法律的权威。大数据发展、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进步,在促进信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政府在进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商业机密和公民个人隐私问题是重中之重,云建设等方面可能会将政府信息扩大化、全局化,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将数字政府的运行监控在法律之下,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依法运行,保证宪法的无上地位,它规定了政府权限、运行的条件和方式,重视机制规范法律,防止信息平台出现重大错误。在信息的使用过程中,积极引导信息或者舆论的健康发展,抵制恶劣的网络暴力,规范重要信息和言论设置,创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和政局稳定,为数据的共享营造良好的平台。积极避免监管不力和公共安全问题,实现网络社会的善治。

2.自治和共治相结合,接受公众监督。数字政府在进行内部体制对平台监管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圈在框架中,而网络信息真正的使用者是公民,是用户,对于公共服务平台和媒体信息渠道的评价和体验最为真实,所以全面良好的促进数字政府的发展还需自治和共治相结合,内外监管,推进网络社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管。政府只有在监督的环境中才能更加公正、有秩序的运作,数字政府更是如此。公众可以监视和督促数字政府的运行全过程,且具有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的权力,在政府的运行超过法律的范围之外后,可进行相应的惩处。因此,为了保证“数字政府”始终在法律轨道上运行,更重要的是约束政府的整个数字化运行过程,并在内容上进行监管,应全面提升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李垭卓
《辽宁经济》 2018年第04期
《辽宁经济》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