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气井管理方法在苏里格气田S 11区块的应用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 言

苏里格气田S 11区块2009年开始开发,投产气井154口,至2015年年底,投产气井达406口;2009年单井日均产气量1.23×104 m3/d,2015年单井日均产气量0.70×104 m3/d。储集层表现为“低渗、低压、低丰度”特征[1-3],气井数量多、平均单井产量低、气井初期压降快、产水井和积液井比例大等,以上多种因素给气田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S 11区块低产、低压气井及积液气井逐渐增多,原有的按照地质参数分类气井管理模式已不适用,如何对不同形式的气井进行精细管理是工作的难点[4-5]。S 11区块气井在生产中普遍出现产水现象,区块液气比为0.70 m3/104 m3,针对气井产液特点,准确分析气井生产动态,探索相应的气井生产管理对策,可以有效地提高气田开发的效益[6-8]。因此,提出将气井根据生产特点进行分类,分别对每类井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证S 11区块中后期持续稳定开发。

专家共识推荐:鉴于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手术与其他术式一样存在术后复发的问题,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患者长期随访机制。

1 S 11区块气井分类

气井合理分类是气井生产动态分析与气井管理的基础[6-8]。对气井分类进而可以总结出不同气井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动态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这些特征的共性和个性,可以实现对气井动态变化的预测,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资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企业内部人员的科学分配,保证员工在适当的岗位中发挥其才能,因此,人资管理要注重引导员工主动更新思想,促使员工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将薪酬待遇与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挂钩,通过思想教育、知识培训等方式,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而以更加积极和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

1.1 原分类方法

S 11区块根据静态和动态资料,将井分为Ⅰ类、Ⅱ类、Ⅲ类3种类别(表1),根据3类井特征,进行统一配产、管理,管理模式单一且粗放。

中国古老月季对改良现代月季连续开花的性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起源及驯化的遗传基础尚未明确,重要开花整合子FT基因在不同蔷薇类群中的变异规律及其与蔷薇种群演化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从73个二倍体蔷薇中克隆了FT同源基因并对其编码区序列多态性进行分析,通过揭示其变异规律,以期为探明不同蔷薇类群间的演变关系以及中国古老月季的起源与驯化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重量法分析,本实验中乌拉尔甘草总黄酮粗提物的质量分数为3%,与文献中报道总黄酮的质量分数3.585%相比略微偏低[9]。采用外标法测得到所提甘草总黄酮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柚皮苷、甘草素、槲皮素、甘草查耳酮A和光甘草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7.06、19.43、1.65、2.51、0.21、13.85、23.27 mg/g,其中,甘草苷的量约为1.9%,而文献中报道的甘草单煎液中甘草苷的量为0.76%[14],表明本实验提取方法可取,且经过萃取后黄酮类化合物得到了有效的富集。

2.3.1 Ⅲ类正常生产井

 

1 S 11区块原分类方法井分类

  

井类别井数单气层最大厚度m累计气层厚度m平均日产气量104m3·d-1无阻流量104m3·d-1Ⅰ152>5>8>2.0>10Ⅱ1683~5>81.0~2.04~10Ⅲ86<3<5<1.0<4

1.2 新分类方法

该类井正常生产阶段平均单井产气1.2×104 m3/d,正常生产时间较长,可通过自身地层能量携液,井底无积液形成,随着生产的延续,节流器入口压力不断降低,产气量将会逐渐下降。考虑到气田需要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对于此类井,应定期调整配产,以保证压降速率在合理的范围内,延长稳产时间。

狠抓教风学风建设,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高校强调教学改革、加强学风建设的同时,要突显生态化特征,形成课程体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学科争相竞放、思维方式多维度的绿色教学改革格局,培育和营造勤学务实、敬业创新、积极向上的教学求学氛围,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持续终生的。

因此,在原分类方法将气井分成3类的基础上结合气井不同生产阶段,进一步细分为“三类、三阶段”共9小类,每小类气井井数见表2,其中新分类方法正常生产井共170口,产水井共127口,间开生产井共109口。

  

图1 气井不同生产阶段曲线

 

2 S 11区块新分类方法井分类

  

气井类型正常生产井井数产水井井数间开生产井井数Ⅰ类Ⅰ类+正常生产井91Ⅰ类+产水井46Ⅰ类+间开生产井15Ⅱ类Ⅱ类+正常生产井73Ⅱ类+产水井54Ⅱ类+间开生产井41Ⅲ类Ⅲ类+正常生产井6Ⅲ类+产水井27Ⅲ类+间开生产井53

2 气井管理方法

间开生产可以使地层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开井后能够以大于临界携液流量的产量生产一段时间,排出井筒积液,同时辅以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措施,不断优化管理制度,逐步将气井复产。如S 11-26-22井,该井采取措施前套压为14.21 MPa,产气量为0.32×104 m3/d;2015年11月6日辅以柱塞气举措施后平均产气量为1.6×104 m3/d,累计增产211×104 m3(图7)。

2.1 Ⅰ类井管理方法

该类井间开生产阶段套压较高,具备一定产能,间开生产可以使地层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对于这类井应该优化间开措施,优化开井后能够以大于临界携液流量的产量生产一段时间,利于排出井筒积液,逐步将气井复产。

在水文模拟与预报技术方面,引进大气水文耦合模型系统与模拟平台、水资源中长期预测及优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流域水环境仿真模拟系统、数据挖掘套件等一系列水资源模拟、数据处理及预报软件;结合工程应用实际需求,二次开发了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水文模拟与预报系统,并在我国长江、珠江、淮河等重要水网地区得到成功应用,促进了我国水文水资源中长期模拟预测技术的提高。

2.1.1 Ⅰ类正常生产井

气井正常生产时,气体为连续相,液体为分散颗粒,液体以颗粒的形式被气体携带到地面,但随着气体流速降低,其携带能力会下降,最终会没有足够能量使井筒中流体连续流出以致井底出现积液。只有当产气量达到临界携液流量以上才能保证连续生产。根据气井的产量(q0)和临界携液流量(qsc)之间的关系,将气井分成3个阶段,即:当q0>qsc时气井处于连续带液生产状态,气井可以正常生产,定义为正常生产阶段,正常生产阶段的日产气量大于临界携液流量,产量、压降较为平稳,无积液形成;q0qsc时气井处于产水状态,气井能够间歇带液,定义为产水阶段,产水阶段日产气量略小于临界携液流量,套压、日产波动频繁,气井携液能力较差,井底开始有积液形成;q0<qsc时气井处于积液状态,气井需要间开生产,定义为间开生产阶段,间开生产阶段日产气量最低,井底形成规模性液柱,液柱对井底形成高附加压力,影响气井生产(图1)。

如S 11-36-21井,该井无阻流量22.267×104 m3/d,初期配产5.5×104 m3/d,后期日产量陡降。开展工作制度优化后,先期配产4.5×104 m3/d,生产一段时间后,产量下降较快,调整配产2.0×104 m3/d,压降速率0.01 MPa/d,生产平稳,预计延长稳产0.5年,增产180×104 m3(图2)。

  

图2 S 11-36-21井生产曲线

2.2.3 Ⅱ类间开生产井

该类产水生产阶段井共46口,产水生产阶段长,该阶段需定期关井恢复地层能量增大气井携液能力。对于这类井应加强生产情况的动态跟踪,关注日产和套压的变化,发现气量下降、套压下降及时采取短时间关井恢复产能,增加气井携液能力,并辅助泡排措施,保证气井正常生产。如S 11-18-25井,产水阶段制度优化前平均产气量0.34×104 m3/d,套压下降、产气量波动,两次采取短时关井并辅助泡排后,套压下降较平缓,平均产气量分别上升至3.47×104 m3/d及3.25×104 m3/d,平均增产3.02×104 m3/d(图3)。

2.1.3 Ⅰ类间开生产井

下面讨论d(v)≥7的情况。如果v是7-点,由(c)得,对于所有的i=1,2,…,7有c(v)=8, f3(v)≤5,d(vi)≥3。由引理2知,v至多关联两个有3-点的3-面,并且这两个3-面至多从v处获得假设关联v的3-面相邻一个3-点w,则v的邻点除了w都是4+-点。首先,我们讨论3-面相邻3-点的情况。假设f3(v)=5,则假设f3(v)=4,则假设f3(v)=3,则假设f3(v)=2,则c*(v)=假设f3(v)=1,则假设f3(v)=0,则其次,讨论3-面不相邻3-点的情况。假设f3(v)=5,则假设f3(v)=4,则假设f3(v)=3,则c*(v)=假设f3(v)=2,则

Ⅰ类气井开发效果好,累计产气量大,其生产稳定,开井时率和气井利用率高,是气田主力产气井。Ⅰ类井具有较高无阻流量,大于10×104 m3/d,可连续生产6个月以上,初期单井产气2×104~4×104 m3/d,具有一定的稳产能力。

如S 11-42-28井,2013年3月21日投产,制度优化前为每天上开下关,即开8 h关16 h,平均产气量为0.32×104 m3/d,制度优化后采取隔日上开下关,即开井8 h关井40 h,开井日产气量为1.21×104 m3/d,平均产气量0.95×104 m3/d(图4),增产0.63×104 m3/d。

2.2 Ⅱ类井管理方法

Ⅱ类气井占S 11区块气井的41.4%,也是气田主力产气井,无阻流量4×104~10×104 m3/d,生产初期单井产气1.5×104~2.2×104 m3/d,且稳产期较长。

2.2.1 Ⅱ类正常生产井

驱动层主要由PCIE驱动[16]、DMA高速接口、数据流控制模块、内核接口和系统库组成,实现使用注册,密钥获取、传输,加解密数据控制功能,重点实现基于DMA环的高速数据传输控制、硬件交互协议和内核接口,如图10所示。

该类井正常生产阶段产量较高,与Ⅰ类井产水生产阶段类似。因此,也应采取定期关井恢复地层能量、增大气井携液能力的措施,当发现气量下降、套压下降时及时采取短时间关井恢复产能,增加气井携液能力,保证气井正常生产。如S 11-18-23井,初期配产6.5×104 m3/d,后期发现产量明显下降,措施前产气2.0×104 m3/d,两次采取短时间关井恢复产能后,气井产量分别维持在2.5×104 m3/d及2.7×104 m3/d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图5)。

  

图3 S 11-18-25井生产曲线

  

图4 S 11-42-28井生产曲线

  

图5 S 11-18-23井生产曲线

2.2.2 Ⅱ类产水井

随着原油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不断增长(目前超过80%),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依靠传统的、静态的、线性的认识手段,很难定量化描述开发后期油藏压力、渗透率、饱和度等随开采出程度逐步提高的变化情况。

随着气井不断开采,地层能量逐年降低,气井不能连续带液生产,出现带液不充分、带液困难等现象,井筒内已经有积液形成。因井筒中积液较多,自然生产过程中不能携出,单纯注剂泡排效率低,所以对于这类气井应采取下入速度管柱生产措施,提高气体流速,降低临界携液流量,以增强气井携液生产能力,达到排水采气的目的。

如S 11-23-26井,该井采取措施前套压为2.3 MPa,产气量为0.8×104 m3/d;2015年10月26日下入速度管柱生产,采取措施后产气量为1.6×104 m3/d,至2016年8月累计增产气量256×104 m3(图6)。

2.1.2 Ⅰ类产水井

由于S 11区块气井产量低、压力下降快导致一部分井生产制度不合理,井底积液不能有效排出等问题,气井管理难度较大。为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必须做好气井精细管理,建立气井精细管理方法。在调研各排水采气措施的适用性并总结排水采气措施在S 11区块应用效果基础上,为各类井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达到了“一井一策一工艺”的精细管理目的。

  

图6 S 11-23-26井生产曲线

  

图7 S 11-26-22井生产曲线

2.3 Ⅲ类井管理方法

Ⅲ类井无阻流量小于4×104 m3/d,初期产气1×104 m3/d,产量低且递减快,部分井投产初期就间开生产,气井很快进入产水生产或者间开生产阶段,带液生产期长,排水采气工作较复杂。

按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将气井分为3种类别进行管理,在气田投产的初期得到很好的效果,气井基本都达到了设计产能。但随着气田的开发,气井生产中后期管理措施粗放,针对老井积液问题的排水采气措施不及时等问题凸显,且因低产、积液等原因上措施井逐年增多。2015年S 11区块措施气井合计313口,老井生产管理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新投产井逐渐减少,S 11区块2014年新井51口,贡献率为28.65%,2015年新井只有22口,贡献率仅为1.56%。为保证产能109m3建设目标完成,对老井进行精细管理、产量挖潜是气田稳产的重点工作。

该类井井口压力比较低、带液能力差,正常生产阶段时间很短,在该段应采取适当关井恢复压力,开井时提产带液的措施,并辅以泡沫助排工艺保证其正常生产,可延长正常生产阶段时间。该阶段重点在于在其产气量波动异常时,及时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加注泡排剂,一是确保浓度合理,二是确保有较好气流扰动,使得气井积液尽快排出,恢复稳定生产。如S 11-32-37井泡排前,测得油套环空液面位置为2 955 m。第一阶段采用UT-8泡排剂,按1∶4比例每次加注150 L和1次/3 d的加注制度,第二阶段每次加注200 L和1次/5 d。通过及时调整制度,气量有所提高,生产逐渐平稳,泡排效果较好(图8)。

2.3.2 Ⅲ类产水井

该类井产水生产阶段稳定性差、连续产水,随着气井不断开采,井筒内已经有积液形成。对这类气井充分利用动态监测成果,分析不同生产井的积液情况,当产水井已经积液时,首先采取“短期关井恢复、探液面测试、套管充压”等措施准确判断井筒积液位置,对节流器以上积液采取“油管定期投放泡排棒”泡排、节流器以下积液采取“套管加注泡排剂+间开”措施带液,并且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产水气井“积液井判识-积液位置确定-积液量计算-措施优选-制度优化”为一体的“泡沫排水采气五步法”,从而尽可能保证气井正常生产,避免井筒积液。对于泡排效果不明显的气井,则要及时采取压缩机增压气举措施,努力将此类井复产。

如S 11-20-29井,于2015年5月进行泡排,鉴于效果不明显,又于2015年8月进行压缩机气举,采取措施后产气由0.5×104 m3/d升至平均1.5×104 m3/d,套压波动下降,携液现象明显(图9)。

  

图8 S 11-32-37井生产曲线

  

图9 S 11-20-29井生产曲线

2.3.3 Ⅲ类间开生产井

因产量比进一步降低,气井带液能力不足,导致井筒积液,影响气井正常生产。对这类井主要采取及时提产带液的措施保证其生产,以采取气举复产工艺对水淹积液井气举效果较好,复产后辅助泡排等措施,能够使气井复产。

结合龟、兔赛跑的过程,赛跑结束对于乌龟来说需要耗费30S;而兔子在前2400M时耗时8S,而休息时长为12S,21S后继续赛跑,4800M于28S结束,继续休息。兔子在休息过程中乌龟已经结束赛跑。运行结果详见表1所示:

如S 11-22-23井,气举措施后,辅助以1次/2 d泡排措施,该井由不产气转变为间歇携液生产,取得了一定效果,气举平均产气量为0.61×104 m3/d(图10)。

  

图10 S 11-22-23井生产曲线

3 结论与认识

(1)根据S 11区块气井生产特点,结合原分类方法将气井进一步细分为“三类、三阶段”共9小类,并对各类井分别提出管理措施。

(2)在正常阶段通过合理定期调整配产措施及短时关井恢复,可以延长稳产期;在产水阶段,对产水井制定合理排液措施后,实现大幅度增产;在间开阶段,通过优化间开制度、优选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可以使间开阶段尽快复产、上产保证区块中后期持续稳定开发。

参 考 文 献

[1] 贾爱林,何东博,卢涛,等. 苏里格气田沉积体系与沉积模式研究[R]. 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2003.

[2] 何东博,贾爱林,田昌炳,等. 苏里格气田储集层成岩作用及有效储集层成因[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69-71.

[3] 唐俊伟,贾爱林,何东博,等. 苏里格低渗强非均质性气田开发技术对策探讨[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107-110.

[4] 吴晓东,肖伟,刘晓娟,等. 苏里格气田气井工作制度优化[J]. 天然气工业,2007,27(12):108-110.

[5] 赵素惠,欧阳诚,华桦,等. 苏里格气田气井分类方法研究[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0,4(4):11-13.

[6] 黄炳光,刘蜀知. 实用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方法[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7] 张啸枫,唐俊伟,位云生,等.苏里格气田单井生产动态分析与管理[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3):110-114.

[8] 姚伟. 低产低压气井排水采气技术对策分析[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6):105-107.

 
苏伟明,刘玉龙,李新萌,郭志强,韩慧超,贾然,许继策,孙勇超
《录井工程》 2018年第01期
《录井工程》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