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老年人对子女孝行评价影响因素探讨——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①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与孝行评价影响因素

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孝”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儒家学说推崇“孝”为伦理道德之冠[1]。“孝”在传统社会不仅是选贤任能、评价官员的重要标准,还是维系和调节中国家庭、社会的基本规范。一方面“孝”是一种代际间“自下而上”的物质转移,即子女为父母们提供充足的生活支持、身体照顾以及除物质以外的精神上的慰藉等[2],包括子女体贴父母的心意,对父母的挚爱和感恩,养亲、安亲、敬亲、顺亲的行为[3][4]。另一方面,“孝”还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反映了老年人和成年子女的关系,由父母“自上而下”地对子女的态度和做法进行道德上的判断,以评价其“孝”或者“不孝”。《论语》中“只养不敬”和“不养只敬”都不是“孝”观念所赞同的,“孝之奉养”要求“孝养”必须建在“礼敬”的基础上[5] ,因为“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关键的是父母获得这种感情体验[6]。简而言之,对于“孝”的认知不只停留在给父母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敬”,要怀着感恩的心,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这才是孝道的精神本质[7]。

综观过往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孝”的研究大都关注父母的孝顺期待[8][9][10][11][12],从成年子女给予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着手,关注老年人的孤独感体验。有韩国学者探讨了父母对子女孝顺的评价标准,认为现代社会的“孝”可分为情感导向型(emotional oriented)和行为导向型(behavioral oriented)[13], 可以通过分类比较的方法评价子女的孝顺程度,包括子女对父母的尊重程度、对父母需求的回应、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以及对父母赡养水平等[14]。也有不少研究都涉及孝,但这些内容都集中在孝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15][16]、养老方式[17]、老年照护模式[18][19][20]等内容上的作用和影响,而对老年人对子女情况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杜鹏等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子女给予资金支持和劳务支持(能够陪同看病或帮助购物)的老年人和自身健康状况较好、文化程度较高、与子女同住以及子女数较少的老年人评价子女孝顺的比例更高[21]。此外,江苏省老年人晚年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指出,自身经济及物质生活条件好以及自身保障程度高的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的要求不高,职业为工人、农民的老年人对其子女依赖比较多[22]。而现阶段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老年人的年龄、性别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是否会影响其对子女孝顺的评价的研究仍不清晰,需要深入探讨。

 

表1 变量的选择及其定义

  

变量名称定义与分类孝顺0:不孝顺/一般;1:孝顺性别0:女;1:男年龄组(岁)1:60-64岁;2:65-69岁;3:70-74岁;4:75-79岁;5:80-84岁;6:85岁及以上婚姻状况0:有配偶;1:没有(包括丧偶、离婚、从未结婚)受教育程度0:未上过学(包括扫盲班);1:小学(包括私塾);2:初中;3:高中及以上户籍类型0:农业;1:城镇(非农业或统一居民户口)健康自评0:差;1:一般;2:好经济自评0:困难;1:基本够用;2:宽裕日常生活自理能力0:不能自理;1:能够自理居住安排0:未与子女同住;1:与子女居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加大和一系列养老政策的落实,老年人对“孝顺”的看法和观念发生了变化,评价子女孝顺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不管是基于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探寻“孝”文化所具有的内在核心要义,还是基于具体领域的实证研究,分析代际间“自下而上”的物质转移、精神交流及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的评价,都能够为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具体措施提供科学建议,为建设敬老爱老的老龄友善社会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疆域辽阔、多民族的文化以及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对于“孝”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等方面可能存在区域差异,福建省作为东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保留了较为丰富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要素[23],祠堂文化中的建筑构造、对联书写、行第世序均弘扬了“孝”文化、*参见毛立平.福清“孝文化”的特点与发展“孝文化”的建议.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fba680102vl6d.html提倡忠孝。以福建省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子女孝顺情况的评价,系统地分析老年人年龄、性别、城乡、居住状况、教育水平、婚姻状况、自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影响因素的作用,能够丰富“孝”的探讨与分析,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客观、全面,从而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2014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福建省的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评价的主要因素。该数据于2014年在福建省随机抽取了 11个县级行政单位数,*这11个行政单位数分别隶属于福州市、厦门市、南平市、莆田市、泉州市和漳州市。按照县、县级市与市辖区又随机抽取了177个村(社区)作为调查地区,以这些地区全体60岁及以上人群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5 280个,其中,短表问卷的受访者有4 753人,长表问卷的有527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527位接受长表问卷调查的老年人,排除6位(1.14%)没有回答本文的核心问题(即对子女孝顺的主观评价)的老年人和在年龄、经济自评以及自评健康这三个变量上分别存在缺失的5名(0.96%)、1名(0.19%)以及2名(0.38%)老年人,最终得到本文的研究样本数是N=513。该调查涵盖了老年人的个人与家庭基本情况、健康医疗、照料护理服务、经济、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维权、精神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

(二)测量指标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以“您觉得您的子女孝顺吗”来测量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的评价状况,度量分别分为孝顺、一般和不孝顺三个等级。明确表示不孝顺的样本只有1例(占0.18%),这可能是受到文化影响,中国老年人不乐于向家庭以外的人员透露其子女可能不孝顺的负面情况,故本文将一般和不孝顺进行合并,即转换成一个二分类变量进行处理。主要自变量包括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类型、受教育程度、60岁以前的职业等)、健康情况和经济自评情况等(详见表1)。

(2)老年人对子女孝行程度评价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以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评价状况为因变量,将表3中与孝顺评价存在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自评经济好、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比男性、自评经济不够用、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更有可能认为子女孝顺。具体而言,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评价更好(OR=2.65,P=0.000);自评经济状况宽裕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是自评经济状况不够用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的5.91倍(OR=5.91,P=0.000),自评经济状况为基本够用的老年人对子女评价为孝顺的概率是自评经济状况不够用的老年人概率的1.94倍(OR=1.94,P=0.033);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可能性比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分别高(OR=2.39,P=0.013)。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户籍和居住安排的影响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

(三)结果

1.样本概况

在34篇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而对于中小学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是大部分实验研究,实验对象也更多是对于大学本科生,如毕鹏晖(2017)针对大二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得出结果研究大学英语微移动词汇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模式;李思萦、高原(2016)以4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对象,通过测试考察了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与多模态结合对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孔繁霞、王歆(2014)基于“投入量假设”理论,探讨了93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阅读、听力、写作任务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等。

这一发现意味着当前养老保障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挑战。虽然相关的社会保障变量与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的评价的关系没有直接反映在本研究的模型中,但是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与独立能力,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并始终影响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情况评价。因此,应在弘扬“孝”文化价值的基础上,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层面完善以社会保障为基础的养老、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的构建,从各方面改善老年人的待遇与资助,为老年人提供可及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减少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表2给出了调查获得的样本情况。可以看到,样本中女性老年人为275人,占53.61%;男性老年人有238人,占46.39%,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老年人,这与现实女性老年人口多于男性老年人口的情况一致。样本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9.78±8.16岁,60-64岁之间的老年人比例最高(35.87%)。女性老年人有配偶的比例为63.27%,比男性老年人低20多个百分点。样本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8.48%的老年人只有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尤其是女性老年人中有四成表示从未上过学。城镇户籍的女性老年人比例比农村户籍的女性老年人低,这一情况与男性老年人相反。近七成老年人自我感觉幸福,29.82%的女性老年人自我感觉一般或不幸福,略低于男性老年人(32.35%)。从居住安排上来看,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比例(52.05%)略高于没有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47.95%)。93.57%的老年人表示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这与老年人对自评健康的回应较一致,八成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好,其中,男性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的比例比女性老年人高10%。

 

表2 样本特征描述(N=513) 单位:n(%)或mean±sd

  

变 量女男合 计性别275(53.61)238(46.39)513(100)年龄(岁)70.36±8.3769.10±7.8969.78±8.16 60-64 91(33.09)93(39.08)185(35.87) 65-6960(21.82)51(21.43)112(21.64) 70-7435(12.73)38(15.97)74(14.23) 75-7941(14.91)18(7.56)59(11.50) 80及以上48(17.45)38(15.97)86(16.76)婚姻 没有101(36.73)32(13.45)133(25.93) 有配偶174(63.27)206(86.55)380(74.07)文化程度 未上过学111(40.36)19(7.98)130(25.34) 小学88(32)82(34.45)170(33.14) 初中41(14.91)69(28.99)110(21.44) 高中及以上35(12.73)68(28.57)103(20.08)户籍类型 农业141(51.27)107(44.96)248(48.34) 城镇134(48.73)131(55.04)265(51.66)自评健康 差51(18.55)43(18.07)94(18.32) 一般142(51.64)90(37.82)232(45.22) 好82(29.82)105(44.12)187(36.45)自评经济 差31(11.27)37(15.55)68(13.26) 一般185(67.27)151(63.45)336(65.50) 好59(21.45)50(21.01)109(21.25)居住安排 未与子女同住137(49.82)109(45.8)246(47.95) 和子女同住138(50.18)129(54.2)267(52.0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不能17(6.18)16(6.72)33(6.43) 能258(93.82)222(93.28)480(93.57)

研究发现,子女孝顺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子女孝顺程度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正向的,整体孝顺程度越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24];子女越孝顺,老年人愿意居住养老院的可能性越低[25][26]。中国正在经历先老后富的社会转型过程,深化传统文化美德的“孝”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理念相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老年人对子女孝行程度评价的单因素分析。总的来看,老年人对子女孝行情况的评价较为满意,78.1%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21.9%的老年人认为子女不孝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老年人对子女孝行的评价与性别、文化程度、户籍、自评经济以及自评健康等五个变量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见表3)。

既撰碑文,又关心庙碑建设的过程。庙碑建成之后,更在附记中表彰其主事者,可见朱熹对其碑文的重视。在他眼中,立碑是值得铭记的文化事件。

陈功利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6年城乡老年人数据分析发现,高龄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评价显著较好,有配偶的城市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更高[28]。也有研究指出,和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更容易担心无人供养和子女是否孝顺的问题[29]。本文在单因素分析时发现,城镇户口的老年人对子女孝行评价比农业户口的老年人高(P<0.05);但是,在控制了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对子女孝顺情况的评价未出现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陈功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城乡这个变量的差异被老年人实际的经济状况所调整,即农村老年人更容易担心无人供养和子女是否孝顺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所造成的。一旦经济状况变好了,城乡差异会消失。

 

表3 按不同类别分的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的评价分布与检验(N=513)

  

变 量孝顺评价不孝顺/一般孝顺□2P值性别4.62870.031 女50(18.18)225(81.82) 男62(26.05)176(73.95)年龄组(岁)2.76390.598 60-6437(20.11)147(79.89) 65-6926(23.42)85(76.58) 70-7418(24.66)55(75.34) 75-7916(27.12)43(72.88) 80及以上15(17.44)71(82.56)婚姻2.11480.146 没有35(26.32)98(73.68) 有配偶77(20.26)303(79.74)文化程度9.60830.022 未上过学37(28.46)93(71.54) 小学42(24.71)128(75.29) 初中19(17.27)91(82.73) 高中及以上14(13.59)89(86.41)户籍14.5830.000 农业72(29.03)176(70.97) 城镇40(15.09)225(84.91)自评经济状况32.55290.000 困难29(42.65)39(57.35) 基本够用76(22.62)260(77.38) 宽裕7(6.42)102(93.58)自评健康15.38340.000 差32(34.04)62(65.96) 一般54(23.28)178(76.72) 好26(13.9)161(86.1)居住安排3.14700.076 未与子女同住62(25.20)184(74.80) 和子女同住50(18.73)217(81.27)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不能6(18.18)27(81.82)0.27540.600 能106(22.08)374(77.92)

四方金矿、千家坪钒矿的实践表明,崩落法采矿的分层高度、进路间距是一对紧密联系的参数,它们决定了放矿椭球体的形态,直接影响着放矿效果。千家坪钒矿应用50 m中段高度及8 m进路间距时矿体放出率不超过25%,将中段高度改为25 m后矿体放出率仍不超过46%,建议开展分层高度12.5 m及进路间距8 m的现场放矿试验,力争大幅度提高矿体放出率。

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评价影响

 

表4 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N=513)

  

变量Odds ratioP性别 女2.645 0.000 年龄组(岁) 65-691.021 0.948 70-740.769 0.469 75-790.739 0.438 80及以上1.702 0.201 教育 小学1.400 0.297 初中1.822 0.167 高中及以上2.002 0.137 婚姻 有配偶1.676 0.079 户口1.6850.060 城镇1.685 0.060 居住安排 和子女同住1.4390.133自评健康 一般1.427 0.252 好2.396 0.013 自评经济状况 基本够用1.937 0.033 宽裕5.911 0.000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能0.460 0.163 常数项0.455 0.257

讨论与结论

2. 统计结果分析

(一)老年人经济条件与孝行评价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自评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评价子女孝顺情况的最重要因素,自评经济宽裕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概率较自评经济状况不佳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概率高出4.91倍(OR=5.91,P=0.000)。如果老年人依靠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当子女有更多的收入能够资助孝敬老年人的时候,老年人也会感受子女更加孝顺[27]。当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好、自身经济状况充裕的时候,其自身保障程度相对就高,对子女孝顺的要求也就不高[22],即使子女对他们的生活没有贡献,也不影响他们对子女的孝顺评价。

女性老年人对子女孝顺情况的评价更高(P<0.05)。城镇户口的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评价比农业户口的老年人高(P<0.05)。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对自己孝顺的比例也显著较高(P<0.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占86.41%。老年人的自评经济状况和对子女孝顺情况的评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经济状况自评宽裕的老年人对子女孝顺情况的评价更高(P<0.05)。自评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就越高(P<0.05)。比较各个年龄组的老年人的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对子女孝顺情况的评价没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从婚姻状况和对子女孝顺的评价来看,有配偶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高于离异、丧偶和从未结婚的老年人,但这一差异并没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人是否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未影响他们对子女孝行评价(P>0.05)。

分类器是一种利用已知的观察数据(测试数据或实验数据)构建的分类模型,并以此来预测未知类别的对象所属类别。常见的基分类器包括线性回归,决策树,基于关联规则的分类,贝叶斯信念网络,向后传播,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其中包括ID3及其改进算法C4.5,分类回归树CART,基于频繁模式的CBA、CMAR、CPAR 等算法[8,9]。

王敬凯站在制药厂的楼上,用4部望远镜跟踪着张秋。张秋准时来到烈士塔下。他弯着腰抠着土,在塔基东侧台阶旁的泥土中寻找了近一个小时,没能找到匿名信里所说的“瓶装”,只得垂头丧气地下山,打一辆出租车走了。

(二)亲子关系与孝顺评价

“孝”是评价子女是否完成代际交换义务的最重要标准[30]。“养儿防老”和“反哺式”赡养均是代际间财产交换的体现。从古至今,这样的代际交换主要存在父子之间,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低于男性,有更多迫切依赖于子女赡养的需求。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自评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是自评经济差的老年人的3.26倍,与中国男性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要好于女性老年人口的调查结果一致。然而,本样本中经济状况较差的女性老年人却比男性老年人认为子女更孝顺,这一结果似乎与老年人经济状况好对子女孝行评价高的结果相互矛盾,其原因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尝试从性别视角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这可能与女性孕育延续子女和体恤护佑子女的天性有关,女性天然具有母性行为(Maternal behavior)和母爱(Maternal love)意识。从行为学角度分析,女性受到雌激素和孕激素等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和来自子代的信息刺激(非激素依赖作用)会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互动与接触[31],产生母性行为;从心理学层面看,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因为子女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而引发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改变是母爱的表现,更容易让子女获得正向的情感经历[32]。母亲通常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付出相对较大,承担着主要的养育和照顾的社会角色[33],对子女的感情更浓厚,在自我照护需求和子女工作冲突的时候,她们会倾向于体谅子女[18]。此外,从文化习俗上看,与男性老年人相比,女性老年人对儒家“父慈子孝”的传统孝顺程度评判标准更加宽容,对于子女“回报”行为的期待较男性相比更低,表现出更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文化特征。再者,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受教育条件得到改善,参与社会劳动的程度加深,女性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34][35][36],这些都是女性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可能性比男性老年人高的原因。因此,伴随传统“孝”文化的变迁,父母应在子女幼儿期和成长期加强亲情关系的建立,尤其是关注父亲与子女间情感的沟通与培养。

(三)老年人健康水平与孝顺评价

自评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可能性越高,这一结论与杜鹏[21]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和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相比,自评健康好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可能性显著高1.396倍(P=0.013),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可能性高42.71%,但后者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可能是对自评健康这一指标的测量的差异导致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的影响很大,而自评健康在各个模型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7],虽然这一指标与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的评价在其他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但本文的样本老年人在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比例相当高、超过九成,当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时候,他们对子女的依赖较小,使得对孝顺的影响没有在其他研究中那么显著。

福建省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的评价总体满意,这与在北京[26]、香港[35]等地的调查结果一致,老年人基本上认为子女能做到很孝顺和比较孝顺。当前,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看待“孝顺”的看法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不再将以往“父母是绝对权威”作为孝顺的标准。受到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的一代人,在能够自主丰富生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同时,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结果认为,老年人对其子女孝顺评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提示要提升老年人幸福的指数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体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是有效措施,通过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提高老年人经济生活的独立性,减少其对子女的依赖,从而获得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并减少因为经济问题而引发的代际间不愉快。另外,本文建议父亲要加强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建立更加亲密和谐父子/父女关系,从而实现男性在老年期获得“亲情保险”。

参考文献

[1] 胡平生.孝经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 Zimmer Zachary.Elderly Chinese in Pacific Rim Countries: Social Support and Integration[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2,28(1):156.

[3] 肖群忠.论“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诸德之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 1997,(3):36-38.

[4] 胡昭曦.再谈传统孝道[J].天府新论, 2010,(2):129-132.

[5] 吴锋.孔子孝观念的创见及孝行应用的理论预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6,(6):33-39.

[6]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7] 梁靖云.浅谈“孝”[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8).

[8] 申继亮,周丽清,佟雁,等.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11(3):167-169.

[9] 王大华,申继亮,佟雁,等.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J].心理科学, 2003,(03):400-402.

[10] 刘靓, 徐慧兰,宋爽.老年人孤独感与亲子支持、孝顺期待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05):636-638.

[11] 陈晓惠,方明.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亲子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23):5980-5981.

[12] 周丽清,陈烨,冀嘉嘉,等.老年人老化态度、孝顺期待和传承感之间的关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240-244.

[13] Sung K T. Measures and dimensions of filial piety in Korea[J]. Gerontologist, 1995,35(2):240-247.

[14] Sung K T. An exploration of actions of filial piety[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998,12(4):369-386.

[15] 方菲.影响家庭养老精神慰藉的因素分析[J].社会, 2001,(5):31-32.

[16] 梁渊,曾尔亢,吴植恩, 等.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 2004,24(2):97-98.

[17] 陶涛,丛聪.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 2014,(3):15-22.

[18] Zhan H J. Gender and Elder Care in China: The Influence of Filial Piety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J]. Gender & Society, 2003,17(2):209-229.

[19] Chen S,Adamchak D J. The Effects of Filial Responsibility Expectations on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s in Urban China[J]. Hally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1999,1(2):58-68.

[20] Gallois C, Giles H, Ota H, et al.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Pacific Rim: The impact of filial piety[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997,(11):1-11.

[21] 杜鹏,曲嘉瑶.中国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 2013,37(5):30-41.

[22] 黄润龙,张伟新.江苏老年人口幸福程度的微观分析[J].人口与发展, 2010,16(5):88-94.

[23] 戴冠青,章美珍.孝文化形象与闽南民间故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29(1):15-21.

[24] 王彦方,王旭涛.影响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和养老模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基于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J].中国经济问题, 2014,(5):19-29.

[25] 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1,(4):58-63.

[26] 陶涛,丛聪.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 2014,(3):15-22.

[27]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 2004,28(6):44-52.

[28] 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29] 胡军生,肖健,白素英.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26(3):314-317.

[30] 李金波,聂辉华.儒家孝道、经济增长与文明分岔[J].中国社会科学, 2011,(6):41-55.

[31] 高艳华,王显钢,贾秀月,等.母性行为的激素机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5,14(11):1051-1052.

[32] Lu J, Li D,Xu J.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f maternal love in mothers[J]. Brain Topography, 2012,25(4):399-407.

[33] Cheng S T,Chan A C.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later life: do gender and widowhood make a difference?[J]. Monograph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 2006,61(1):46-53.

[34] 徐阳.中老年女性对养老问题的态度和选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1):24-27.

[35] Cheng S-T,Chan A C M. Filial Pie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Well Older Chinese[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2006,61(5):262-269.

[36] 郑丹丹,狄金华.女性家庭权力、夫妻关系与家庭代际资源分配[J].社会学研究, 2017,(1):171-192.

[37] 曾毅,柳玉芝,张纯元,等.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李珍,徐昊楠,王德文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年第02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