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中华儿女最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壮大和发展的厚重滋养,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并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不断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选择和道德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历史长河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大潮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如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民为邦本”“居安思危”“道法自然”“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日新月异”“天下大同”等优秀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必能使其发挥重要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当今时代,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近代以来错误的反中国传统文化思潮进行系统性分析

发生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反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文化的思潮,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同时,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科学与民主”讲的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打倒孔家店”则讲的是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提出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但是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只有肯定,没有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基本上只有否定,没有肯定。在西方文化与科学民主之间画了一个等号,认为西方文化就是科学民主,或者说只看到西方的文化里面有科学和民主思想,而看不到西方文化里面还有其他的内容。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后的封建文化糟粕画了一个等号,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一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把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等同于吃人的旧礼教,撰写了很多对传统文化进行激进批判的小说、杂文等。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要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唯物史观,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的,符合当今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具有重要当代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在加以凝练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实现其现代转化。在坚持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实现文化的长盛不衰和永葆活力。在理性分析和理解中,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并凝练其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用老百姓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调整当代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真善美的行为规范、思想涵养、道德选择、价值理念、社会风尚等作出新的阐释和实现新的发展。文化创新与继承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也是内在统一的,不能顾此失彼,割裂二者的关系。

(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性批判和破坏

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即使是那些先进的传统文化也明显地存在着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布局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不相适应和不相协调的矛盾。由于这些思想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们都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为不同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当今社会文化的服务对象具有本质的区别。为了使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当前发展和建设的有效资源和财富,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

准备好了水晶球,就可以出发了。挑选合适的拍照位置时,需要注意水晶球里是否有你不想要的映像。如果你是在白天拍照,那么阴凉的地方很可能是最佳选择。眩光手法虽然有时效果不错,不妨一试,但这本来的确是一个技术缺陷。所以如果你想避免这种情况,还是远离太阳吧!你还需要随身带一块布用来擦除指纹,否则沾到水晶球上的指纹会让你功亏一篑。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时期,就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内容在借鉴吸收的同时进行了创造,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当中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其中就把民族性摆在了首位。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转化和更新

(一)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当今时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扬弃与创新,才会具有生机和活力,才会持续发展。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批判和否定,缺乏建设和发展、传承和创新。这种激进的反传统的文化思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强烈的焦虑,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摒弃和摧残。

(二)转化和更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提出的“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打倒孔老二、批判臭老九”,实际上就是把传统文化叫作封建主义,西方文化叫作资本主义,苏联东欧文化叫作修正主义,它导致的后果就是文化专制、僵化、封闭、萧条。“文革”期间,人们很难看到线装书、文言文、繁体字,只能看到毛选、红旗期刊、鲁迅选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老电影、样板戏等。因此,十年“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又是一场浩劫和摧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作为一种来自欧洲的思想,是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的。这种来自于西方的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进思想,若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和得到发展,成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科学理论,就必须要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相融合。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对当前发展确实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保留合理的内涵,对其中不符合当代发展的内容加以改造。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民为邦本”“居安思危”“道法自然”“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日新月异”“天下大同”等思想,保留其契合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内容,而对于其中有些和当今时代发展不相符的内容,应当加以适当地改造、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符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论同黄新英,黄新丽,李玲等[2] 相一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更新,就是在不断地总结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与对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兼收并蓄及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内涵加以不断完善,融入现代元素,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首先.对于三维欧式空间3的一组不共面的向量e1,e2,e3,我们可以唯一以其作为一组基底构造仿射坐标系.记gij=ei·ej,由于内积的交换性,故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

通过数字化管理,减少以往纸质图纸出图送审的时间,并将监管所需的施工图图纸资料、整改信息、备案情况等进行集中管理,防止勘察设计单位与审查机构之间因为资料是否齐全而引起的扯皮现象,政府主管部门也能够及时掌握勘察设计企业和从业人员详实的从业行为信息,掌握其完成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所存在的违法、违规和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信息以及其它可授权上报的质量信息,有效提升审图工作的时效性。

吴邦雄挂在嘴边的话题,就像被利刃斩断,齐齐掉落。刘雁衡、黄莺一帮人正在狐疑,砰的一声,门被踹开。在女学生的尖叫声中,几个黑衣警察手持武器,风一般扑进来。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我们当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尤为必要。当一种文化处在强盛之时,其文化是自信的。但当一种文化处在贫弱之时,就容易产生文化自悲的心态。近代五四期间的文化激进思潮和当代“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性批判和破坏,就是由于文化不自觉、不自信而产生的这种文化自悲和自毁的心理反映。

当今时代,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背景下,面对思想冲突和文化激荡,中西方文化领域的交锋将更为激烈,必须始终保持文化历史性和独特性,决不能丢掉自己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更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进行发展创新,坚定文化自觉自信。必须明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强大和满足,更需要精神文化上的富足和追求。在实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涉及国家社会发展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重大矛盾和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不断深度融合,就是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供助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必然要求。例如,中国文化古籍中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福祸相依”与辩证法是相一致的等。这些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契合和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克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又吸收其精华。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传播发展并指导中国实践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的原则

1.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当前就要坚持党的十九大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中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期目标,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据评价要求组建5人专家小组,经专家组认定该指标体系中可作为参照的指标是“合同签订及时率”,根据公式(2)确定权重如表3所示。

2.必须防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和割裂起来的错误倾向。要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文化血脉,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和包容性,也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融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每一个科学理论的成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烙印。当今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尤为必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出发,需要不断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创新和发展、转化和传承。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是一项永远不会终止的事业和伟大征程,永远在路上。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对其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人类历史文化和发展进步的走向表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会独善其身,都是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在与外来文化不断地碰撞和交流中,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吸收和借鉴,这是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实现本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转化和传承的重要推动力。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和中国文化存在很多不相容的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各国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文化模式,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所以,中国在当前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文明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9-25(1).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付丽萍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