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正能量灌输新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在关键场合多次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思路的重大创新,从过去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为突出供需两端改革。

在经济领域,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矛盾,只有供给与需求之间保持大体平衡,经济才能实现平稳发展。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说明中央已经认识到当前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单纯从需求侧已经难以解决当前经济困局。

跟往常一样,吕凌子赶在七点半之前做好了早餐,催丈夫起床。欧阳锋起床后径直去了沐浴间,站在沐浴莲蓬下将身子反反复复地冲洗了将近一个小时。吃早餐时吕凌子跟丈夫开玩笑:看把你折腾的,不就是去探望一下岳母娘吗?欧阳锋喝了口牛奶,拿起一枚煮鸡蛋,再轻轻放下。

所谓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供给侧,关键是结构优化,手段是改革,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不是单一的供给改革,同样要有需求推动。因此,习近平在提出供给侧改革时,有一个前提不能忽视: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能只讲供给,不谈需求,离开需求谈供给违背经济学常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P9)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改革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有效供给,对应有效需求。正如有学者指出: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2](P34~36)重视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侧管理的退出,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各有特点,各有利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两端同时发力来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运行。[3](P25)

供给侧改革,虽然是因解决当前经济结构性矛盾问题而提出,但并不限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宏观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一种思路,一种方法。经济领域改革需要供给侧,其他行业领域改革也需要供给侧。特别是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配合与支持。有学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教育属于社会领域,教育所作所为不仅悠关教育自身发展,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要有“因应之策”“推动之策”“协同之策”。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不外乎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物”,并且两者相互着力,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增长。教育的核心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但必须以“物”作为基础,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教育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关联性。[4](P1~2)这就较好地说明了经济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会带来教育供给侧改革,教育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2.1.3 金芪降糖片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金芪降糖片粉末0.5 g,甲醇定容至50 mL容量瓶,超声提取1 h,称质量,补足质量,进样前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

二、高校思政课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课堂认同度严重降低,教师对着屏幕“旷工”、学生低着头“逃课”成为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的通病。[9](P39~41)这虽是针对整个高等教育而言,其实同样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尴尬现实。“现在高中思政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放松的时间,有的高三学生为了挤出时间学习,很多都在思政课上学习别科的作业。”[10](P93)这反映了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实事求是地说,高校的思政课课堂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上思政课,不仅逃课学生多,即使学生被制度规定留在教室里,也是人在心不在,玩手机、听音乐、打游戏、做其他事、睡觉者,比比皆是,成为高校思政课课堂令人伤心的一幕。

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环境等。侍旭主张,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13]笔者赞同他的观点,但他的多元是基于学校层面而言的。笔者不否认学校、教师、学生在正能量供给主体中的重要地位、中心地位,但多元主体不应局限于学校层面,比学校层面更高的主体是政府。显然,政府是供给的重要主体,并且政府对其他主体还负有监督和管理责任,具有维护和保障作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正能量的传播活动。事实上,政府本身是正能量最重要的来源渠道。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既需要政府在宏观上加强领导、指导、监督、管理,更需要政府成为正能量的发源地,发出主流声音,阐明政治立场,引导正能量。政府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组织编写、指导、审定工作,加强对社会各种能量的审查、辨别、筛选,封杀各种有害的负能量,释放各种有益的正能量。而且,只有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积极组织和有力保障,高校思政课才有坚强后盾,正能量的灌输、供给渠道才能顺利通畅。

学校作为供给主体,要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出发,自觉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把思政课作为引导学生成长发展和人生幸福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中央16号、31号两个文件,真正重视思政课,重视正能量的供给和灌输,按规定开足开齐思政课,从师资、资源、基地、经费等方面优先保障思政课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可见,要让高校思政课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课,最具影响力的课,最大限度发挥其德育功能,起到灌输、传播、引领正能量的应有作用,就必须痛下决心,从单纯满足需求转到从供给和需求双方发力并以供给侧为着力点进行深层结构性改革。

作为世界领先的物流设备制造与集成巨头,德马泰克是如何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又将如何依托凯傲集团,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我们请德马泰克国际业务首席执行官慕思捷先生来谈一谈。

橡皮对我们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从我们会用铅笔写字的那天起,橡皮就常伴我们左右了。和橡皮相处了这么多年,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三、高校思政课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的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着眼长远发展,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民族未来的高度,从青年成长的高度,进行部署和安排,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行动,确保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平稳进行,扎实有效推进。

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属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范畴,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灌输正能量,传播正能量,用正能量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健康成长成才。高校思政课正能量灌输的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要以经济供给侧改革理论为指导和借鉴,主要从教育供给端入手,从提高教育有效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出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的结构性改革和探索,以有效供给对接有效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平衡。

(一)供给主体应当多元化

上述现象表明,高校思政课诚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但不能停留在满足学生的需求上,片面地、被动地满足学生需求,必须在适度关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转到主要从供给方入手,不断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供给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大量丰富有效的供给,更好地对接需求,满足学生的有效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大体平衡。

在多元供给主体中,教师主体显然特别重要,不可忽视。高校思政课进行供给侧改革,无论如何要重视发挥教师主体的关键、核心作用。供给侧改革带给高校思政教师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并引导这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端’的利益诉求”。[2](P34~36)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师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迹象,部分教师理论基础不扎实,或者不能很好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或者不能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分析和解释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与问题。[14](P97~98)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把好入口关、能力关、师德关和价值关,克服“本领恐慌”与“精神懈怠”。[15](P145~148)教师要自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团结、忠诚、坚贞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形象,敢于为正确舆论氛围“铺路搭桥”,为受到围攻的同志“仗义执言”,对错误言论“鞭挞讨伐”,对糊涂认识“当头棒喝”。[16](P19~22)努力做习近平所要求的“四有”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教,提升理论水平与育人能力。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不能向学生传播社会负能量,甚至散布反动言论、兜售自由思想,误导学生政治认知,将学生引入歧途。

其中:X仍为系统的状态向量,Xd=xd为针对小球在导轨上的位置x而输入的参考轨迹。则根据上文研究的球杆系统可知:A11=A,B1=B。且系统的参考轨迹输入并不会影响系统内部的运动规律,则有:

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来说,一是由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决定的。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是向大学生灌输正能量的最重要的课堂。高校思政课是否得到重视,重视程度如何,实际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影响正能量在高校的传播,影响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高校思政课必须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思政课的地位,以改革强化各方对思政课的重视,以改革强化思政课的政治使命担当,以改革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强化思政课的效果,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二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接新挑战的现实需要。社会信息传播机制、人际关系交互机制与青年学生的媒介偏好等变化,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宏观社会情境与微观受众生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的供给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顺应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并应对挑战,提供有效供给。[11]西安交大思政课教师周延云认为,“在很多学校,作为‘供给侧’的老师提供的精神产品——思政课没有真正走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12]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需要准确把脉“需求侧”,着重加强“供给侧”,合力作用才能取得实效。[2](P34~36)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那么神圣,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下降,这是客观事实。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把学生的眼光和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高校思政课真正有听众,达成目的?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完全无视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趣味以追求所谓课堂效应,而应改变自己以影响学生,改善供给以引导需求,掌握主动权,通过自身努力,着力从供给端发力,提高供给质量,保障有效供给,对接有效需求,迎接“互联网+”的新挑战。三是改变目前高校思政课曲高和寡的窘迫现状的客观要求。如前所述,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不够理想的,课堂现状是令人窘迫和尴尬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低头玩手机的“低头族”,就是趴在课桌上睡觉的“倒头族”,或是沉浸在悦耳歌声中的“耳机族”。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真正用心听课的没几人,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一言堂”,自说自语,唱独角戏,做无用功,自我感觉“理论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却陷入一种“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的境况。[2](P34~36)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现在,我们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方法,忽视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影响了思政课效果的发挥。[13]四是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有益启迪。教育与经济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教育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在单纯依靠刺激消费需求无法拉动经济发展的时候,中央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以此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启示我们,当我们的思政课自愿放弃教育主动权,片面迎合学生需求无效、教育弱化时,不能再继续坚持学生需求侧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必须在适当关照学生需求的同时,坚持供给侧的主动权、主导权,着力从教育供给端入手,改革供给的内容、方式、手段,丰富供给内容,改变供给方式,创新供给手段,提高供给质量,确保供给有效,充分发挥供给侧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是正能量的接受者,但同时也是教育者(教学相长),是正能量的供给者。学生作为供给主体,主要是就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说的,特别是学生群体组织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不可忽视。要积极关心、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组织的活动并加强指导和引导,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环境也是重要的供给主体。人生活、学习于环境之中,必受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需要良好环境来助力,大力加强党风、政风、民风建设,加强社会风气、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上、校园内形成有利于正能量灌输和传播,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什么是教育供给侧改革?即主要从供给端入手进行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育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谓教育供给侧,依据我国的教育运行现状,可以定义为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在我国主要包括政府及其“作为其附属或延伸机构的各级各类学校”。[5](P147)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是要提升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以及创新性,使教育供给更贴近学习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既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又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二是要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服务模式等新的供给结构,改变原有的单一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评价机制等供给结构。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变革,推动教育达到新的供需平衡。[6](P79~83)姜朝晖认为,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有劳动力(教师和学生等)、土地(基础性资源)、资本(学校资金和无形声誉)和创新(思想、理念、制度、文化)等。从这几个维度看,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行为,凸显的是一种内涵式的发展路径。[7](P124)郝德温强调,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探索科学规律,服务经济社会,创新传承文化,为社会提供优良的高等教育供给。[8](P350)笔者认为,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经济供给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必然体现,是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全新思路,是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对接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教育供给侧,应当包括政府、学校、教师,还应包括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等。凡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都是教育供给侧,即教育的供给方。

(二)供给内容应当超市化

高校思政课供给的内容应当是各种正能量,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一切有利于维护现存社会制度、阶级统治和社会秩序,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东西。高校思政课教材是供给内容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质量,重视和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既要保持教材内容的稳定连续性,又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如何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侍旭建议,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调整资源结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化发展。[13]黄美娟建议,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融合性。[14](P97~98)马静建议,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供给侧质量,积极构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教育等立体化综合性供给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度与效度,以此盘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15](P145~148)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供给的内容,既要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和根本指南,重视和加强教材内容建设,严格把好教材的内容关、质量关、政治关、价值观。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民生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以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等纳入课堂讲授内容。一方面要拓宽教材视野,把内容延伸到教材外,极大丰富供给内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超市”,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要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明确供给对象,清楚了解供给对象的要求,对供给内容有所取舍、增删,保证供给内容质量,适合和满足学生需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供给方式应当多样化

实施多样化的供给,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立体网络。必须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接受习惯是不同的,特别是在我们无法独占教育资源的互联网时代,除了丰富供给内容之外,更应在供给方式上改革创新,实现多样化供给,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我们的目的是让供给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吸收,让学生在正能量的教育影响下成为正能量的一分子,至少不成为负能量的制造者、传播者。如何实现多样化的正能量供给?侍旭主张,对大学生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适合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3]马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方式,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15](P145~148)“由于高校思政课本身内容的政论性较强、官方基调显著、理论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接受程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2](P34~36)笔者认为,改革高校思政课的正能量供给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从学生的接受习惯、学习方式出发,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别分层次分专业供给,通过细化供给方式实现精准供给目的,切实提高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

(四)供给手段应当现代化

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一般都与计算机技术相关,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新媒体尤其倍受年轻人青睐,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他们使用最多的是微信、微博、论坛、QQ、手机客户端等网络社交工具。北京科技大学辅导员崔睿认为,“高校面临的教育格局正发生着改变,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思想的第三课堂,比如潜在的网络意见领袖在扮演着‘教师’角色。”[17]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成为有战斗力的“网军”,即成为网评员、宣讲家、捍卫真理的“斗士”和学生的贴心人,给学生以正确指导。[16](P19~22)还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思政教育的“朋友圈”,[18]重视发挥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正能量教育的引领作用。[19]这些都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和启迪,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负有特殊重要职责的人,时时处处都要注意用正能量来教育人、影响人、感召人。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教师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净化“朋友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朋友圈”,使之成为正能量“朋友圈”。我们要努力将网上“朋友圈”打造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正能量的第三课堂(注:第一课堂即班级授课制的传统课堂,第二课堂即课外生活课堂,第三课堂即互联网课堂),成为具有共同思想价值基础的教育圈、社交圈、生活圈。教师与学生成为“好友”后,应将一些正能量的教育资源及时发布到朋友圈,由学生随时随地随意点击,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领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能量的教育熏陶。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一定要重视培养“意见领袖”。不仅思政课教师本人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履责,积极作为,面对一些重大时政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要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声,团结一批“网军”,引导民意,引导舆论,争取成为网上“意见领袖”,发挥更大作用,不负党和人民重托。而且要注意从学生“网民”中发现和培养一批网上“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号召作用,凝聚大学生思想认识,用社会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紧跟党走,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供给环境应当整体化

供给环境不仅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应当携手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正能量传播的“大气候”,避免出现“5+2=0”现象。如果家庭不配合,社会环境不改善,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一到社会上可能归于零。这种现象,对于中小学生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也同样如此。高校思政教育,不能仅靠学校单方面用力,必须学校与家庭、社会联手,一起用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学校而言,除了重视思政课外,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指校容校貌、环境卫生、墙报板报等)、校园制度文化(指学校层面和班级、社团等组织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指校训校风、校徽校歌、校史校友、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等)、校园行为文化(指师生学习、研究、生活、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等。学校应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上到下形成高度重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正能量灌输的良好氛围。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的教育传统,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家风家训传统、家长榜样行为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家庭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境。“养不教,父之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长作为一家之长,应当恪尽职守,牢记教育职责,重视子女教育并注意方式方法,以身作则塑造家长权威,重视家风建设,以孝治家、尊老爱幼、精忠报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和家庭都存在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和传播正能量,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社会环境建设,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向上向善、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国家治理和社会风气,包括政治的清明(如制度公平、决策民主、官员清廉、执法严明、司法公正等)、经济的发展(如GDP增长、产品丰富、分配合理、消费理性等)、民生的改善(如吃饭、穿衣、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风气的好转(如勤俭节约、孝亲敬长、诚信友善、团结和睦、助人为乐、仁爱慈善等)。侍旭从制度文化、物质环境、大学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学校供给环境的主张。[13]马静则站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建议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大众传媒环境等方面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环境。[15](P145~148)总之,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影响因素,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必须重视供给环境的影响,加强环境建设,不断改善与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在整体上培育形成有利于正能量灌输与传播的良好环境。

(六)供给质量应当优质化

供给侧改革,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有效供给,确保供给为学生所需,为学生所求,为学生所盼。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也是思政工作的生命,是学校教育教学等一切活动始终关注的永恒话题。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更高的供给质量对接学生的合理需求,以有效供给对接有效需求。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是灌输和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保证供给质量,优化供给质量,首先,必须保证供给的是正能量,不是负能量。所以,教师不能把课堂、论坛当成自己发泄私愤和对社会不满的自由场所,必须遵守组织纪律,讲究党性原则,绝对不能向学生散布反党反社会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怀疑改革开放及其取得的成就,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供给的内容必须使学生感兴趣,能让学生心动,让学生愉快接受,并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实践者。如何提高供给质量?当然要求教师要认真筛选,做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要求教师仔细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高校思政课课堂的亲和力、针对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通过案例分析、交流互动、共同参与,让高校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一句话,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质量,就是要做到“因事而新,因时而进,因势而化”,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把握时代要求和发展大势,找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使我们的思政课更加接地气,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需要。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正能量灌输的供给侧改革,要求我们在充分关照、适应和满足学生需求与期待的同时,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供给质量,保障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对接有效需求,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大体平衡。政府是最大的供给主体,学校是主要的供给主体,教师是直接的供给主体,学生和环境也是重要的供给主体。政府应从政策上,为思政课灌输正能量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从宏观上,加强对教材的审查管理和舆论的正确引导;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真正重视思政课教学,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课堂、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导作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做正能量的凝聚者、传播者、实践者,强化对学生的理论说教与行为引领。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听,听得进去、听得下去,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正能量的灌输更加容易和顺利,事半功倍,显见成效,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通过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主动从教师供给端入手,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教师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感到不听课少听课就是一种损失、一种遗憾。从而扭转当前高校思政课虽然重要却遇冷,高处不胜寒,不叫好、不叫座,效果低微的尴尬局面。确保高校思政课既能理直气壮地灌输传播正能量,又能为学生喜闻乐见,既保持严肃严谨又能触动学生思想灵魂,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发生积极有利的改变。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关键抉择”“活力之源”“重要法宝”,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写在广袤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改革开放依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依然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参 考 文 献]

[1] 祝念峰,王雪凌.2015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J].红旗文稿,2016(3).

[2] 周君丽.高校思政课吸引力问题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J].山东工会论坛,2016(4).

[3] 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导刊,2016(2).

[4] 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5] 张应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6]钟焜茂,曹冬金.“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改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16(8).

[7] 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8] 郝德温.试论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2).

[9] 刘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范式与误区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

[10]曹天珍.高中政治教学也应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J].高考,2016(12).

[11]于凯.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N].文汇报,2017-04-05.

[12]程洪莉等.讲95后大学生喜欢的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16-05-19.

[13]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14]黄美娟.基于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审视[J].广东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2).

[15]马静.供给侧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双重维度[J].教育研究,2016(10).

[16]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17).

[17]赵秀红.网络思政教育也要“供给侧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05-26.

[18]张洪峰.做好思政教育的“朋友圈”[N].中国教育报,2016-04-07.

[19]徐鉴亮.意见领袖对当代大学生正能量教育的引领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刘运喜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