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高校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它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实践产物,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发展与深化。“四个自信”的提出鼓舞了中国人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士气以及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以及传播科学理论的主阵地,应该着重将“四个自信”的内容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1]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应该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从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中去挖掘,从我国的社会演变、意识形态变化、价值观念转变中去探索,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去寻找。而“四个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碰撞的直接回应,也彰显了我们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的时代精神。其中,理论自信就是牢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自信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制度自信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文化自信也就是民族自信,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将中华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创新与发展,使中华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四者有机结合,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求所具有的全球视角,继承发展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时代精神以及体现了我国批判扬弃的优良传统。因此,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体现了创新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彰显改革教育方向的必然要求。

(二)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客观需求

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内容就为这个使命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如何丰富及怎样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课构成。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尽管四门“思政”课蕴含了我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弘扬什么样的文化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未能系统地从价值观念的角度厘清四者与“自信”之间的关系,而“四个自信”的提出,正是对其关系的逻辑性表述与深层次的回答。“四个自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发展的理论成果,也为高校教师进行“思政”课教学提供新材料。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自信”的教学任务,以“四个自信”为基点,确定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将其基本内涵、基本观点、相互关系、倡导意义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实现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在丰富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自信建设的时代诉求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从中可以看到“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道路实践的萃取。它既有利于把握国家政治文化所体现的新的时代内涵,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自信建设工作的开展。然而,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迅猛发展在逐步让世界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一些错误的普世价值观以及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严重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中国好像什么都存在错误;第二,西方什么都比中国好;第三,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义务。这些都是西方偏激意识形态以不同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冲击,严重威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加强意识形态阵地自信建设,引领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成为高校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重要保障。而“四个自信”结合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所以高校应该围绕这一内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也有利于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与同化,这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阵地自信具有重大作用。

二、“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它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更是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因此,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需要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其中,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任务,还肩负着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责任,而“立德树人”原则则是要求教师通过自觉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示范去引导和实现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教师可以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三个方面做起。首先,以德立身。教师最基本的守则就是应该将个人师德贯穿于教育教学生涯全过程中。教师要在各种诱惑面前沉得住、做得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始至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培育人、教育人、指导人,这样才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其次,以德立学。教师应该秉承良好的学风,在立足本国实际情况的同时放眼世界,做到潜心研究,要勇于培养自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胆识与魄力。最后,以德施教。爱岗敬业、辛勤付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既看成一种职业,又看作一种生活方式。对待教学与学生的态度,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操守,它将影响到学生如何对待教师和如何走向社会。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时,高校教师应该立足学生本位,坚持“立德树人”原则,不断提高个人师德素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邓小平曾经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5]课堂作为教师开展教学任务的首要场所,就应该不断加强这一主渠道建设,推进“四个自信”更加有效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各科教学中找到与“四个自信”相契合的教学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切入点,全方位多学科综合渗透内容,有效促进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内容做到真知、真悟、真信、真用。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中,可以结合“理论自信”的内容,切入讲解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与真理性,始终坚定这一理论能够指引我们正确的革命方向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基本情况时,加入对“四个自信”的解读,讲明四个自信的来源、意义、作用等;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中,可以进行专门的“四个自信”主题教学活动,从国内外环境谈谈“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与时代作用。此外,其他任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及党政干部在给学生上课中,也应该承担起引领政治价值方向的使命,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努力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如教授哲学的教师可以围绕“四个自信”分析其哲学基础、哲学范式、哲学逻辑;教授史学的教师可以围绕“四个自信”分析其文化渊源、相关历史典故等,帮助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刻理解“四个自信”所包含的内容,实现全方位的认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强调行为养成,实现知行统一。[4]任何理论不会自发地进入大学生的思想头脑,因此需要进行理论灌输,而高校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应该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将“四个自信”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利用“四个自信”所包含的科学理论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要求。灌输“四个自信”的内容不仅是对满足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的一种回应,而且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坚定政治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实践体验的方法引领大学生感悟“四个自信”所体现的真实性、价值性、科学性。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纯理论灌输的过程,还应该注重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的体验。当前由于纯理论灌输已经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因此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加深对理论的深刻把握。最后,将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有机融合。目前高校教师在围绕“四个自信”的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时,一些老教师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更多地倾向于理论教学法,而一些新教师由于受到的教育与时代发展比较契合,更多地采用实践体验教学法。这样只注重某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四个自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学习,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最优化。那么“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协同效应,处理好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利用两者之间关系的正效应,做到既有分工,也讲求合作,拧紧一股绳向同一个目标迈进。

(二)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

在计算机模块发出对时指令后,FPGA电路通过其内部计数操作产生实时的相对时间,计算机模块读取该相对时间,并与对时开始时刻的绝对时间相加,即获得实时的系统时间。详细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高校以校园文化作为教育载体,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规律。因此,高校应该以“校园文化”为着力点,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首先,坚持校园文化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6]在“四个自信”教育活动中,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的精神要领,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施效果,对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加强文化制度建设。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通过开展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及建设重点研究中心等方式,为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最后,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等活动,将“四个自信”这一主题与其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接受教育。尤其是要加强经典书籍的阅读,通过阅读马克思及其继承者的著作,可以从中挖掘到“理论、道路、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文学书籍《孔乙己》《你不知道的旧社会》中,看到正是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的腐败,导致了旧中国遭遇了百年屈辱史;从党史书籍中看到人民群众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选择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原因。因此,高校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环境中内化认知。

三、“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

(一)融入课程教学,合力创建“四个自信”的教育格局

老大妈推着婴儿车走了,突然,苏母问他:婷婷是不是也快生了?苏穆武不解地:生什么?苏母说:外孙呀!结婚前她不是说怀孕了吗?苏穆武恍然地:我把这档子事差点忘了。苏母沉吟地:奇怪,怎么一点看不出来呢?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完善优化“四个自信”的教育方法

当前,处于大数据时代环境中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喜欢尝试新的媒体技术,其中互联网、VR软件、微信软件、QQ软件、新浪微博等都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资源。因此,高校应该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新技术,以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教育。首先,高校可以在校园网构建以“四个自信”为主题的网站、教育宣传片、帖子等模式与学生进行理论交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领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热点问题,在传达和贯彻党中央文件精神的同时有计划性地开展教育,以一种喜闻乐道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其次,以微信、QQ作为教育载体,推送相关视频与文章,从而讲好“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内在逻辑,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故事。善于将“四个自信”新理论成果讲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因为只有把这些小故事讲明白、讲透彻,才能“成风化人、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感性认同。最后,课堂建立互动交往平台。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建立临时局域网模式,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入该网络。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布置“四个自信”的相关试题。学生接受消息后作答并及时给予教师反馈,能够快速检验其学习效果。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你讲我听”的模式,调动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和丰富“四个自信”教育的灵活性与空间性。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烘托学习“四个自信”的教育气氛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长久以来都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地位,也是高校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四个自信”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教育目标更加准确,教育手段更加规范,教育成效更加凸出。因此,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者报告、小班讨论等形式,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宣传、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迅速把握“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实现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不过,当前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5后”甚至有少部分“00后”,实际上直接对其进行显性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突出,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另外一种模式,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它不是以直接公开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施教,而是结合大学生特点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隐藏的形式,将“四个自信”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并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由于这种方法自身具有自主性与开放性,因此教师可以不必事先告知大学生教学目的,而是将其放置于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感受与体验,从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受到启迪与感染。所以,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教育时,可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既可以利用隐性教育所具备的轻松性、欢快性弥补显性教育过程中的直白性、苍白性,也可以利用显性教育所具备的目的明确性、目标针对性克服隐性教育过程中的随意性、开放性,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技术逐渐完善,新媒体较传统媒体相比,其传播信息更具发散性与延展性,信息渗透能力更强。此外,随着移动网络与手机功能的愈发健全,越来越多的信息发布方式走入人们生活当中,信息形式逐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比如,智能手机具备上网聊天功能、视频功能、发送彩信功能等。同时,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发布自己的心得与近况,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交流的目的。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感悟“四个自信”的教育使命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谈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7]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因此广泛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以“四个自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长理论认识,接受实践教育,树立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而且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理论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高校各个部门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相应平台。首先,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到红色革命老区及改革新区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其深刻认识到革命时期与改革时期所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坚定意志。其次,带领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深入基层,走访基层调研,确定以“四个自信”为调研主题,组织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如在勘查农村新变化时,可以将调研报告的题目拟定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农村家庭生活新变化”。在调研和书写报告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人处世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也能够引导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取得的新成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优秀文化是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国梦的理论支撑、客观基础、制度保障,从而有助于加强其对“四个自信”的认同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8]高校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重大使命,应该将“四个自信”的内容融入到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帮助青年大学生追溯本源,打牢“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实现其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明晰时代认识与时代责任,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继承者、开拓者、奉献者,在腾飞中国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汗水。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该线路的直流馈线保护主要有电流速断保护、电流变化率保护、电流增量保护等,具体参数见表1。该线路的牵引供电能力测试内容为单边供电模式下单列AW3车测试和大双边供电模式下4列AW0车测试,测试使用示波器在直流开关柜二次侧采集电流表计的输出信号。

[参 考 文 献]

[1] 李辽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与时代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7-07-01)[2017-09-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 7/01/c_1119150660.htm.

[3] 郑晋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5-07-24(07).

[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6] 刘文锴.坚持“四个自信”创建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7(2).

[7] 习近平.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EB/OL].(2016-03-07)[2017-09-15].http://zt.ccln.gov.cn/xxxjp/yysw/50835.shtml.

[8] 习近平.习近平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N].新京报,2013-05-05(A03).

 
李英豪,刘奉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