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发展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自1982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实施已有十余年。与十几年前刚进行课改实验相比,当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环境面临着来自社会、学生和课程自身发展的诸多挑战,信息技术课程遇到了变革的机遇和转折点。课程改革的成效如何,课程实施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课程实施是指一套规定好的课程方案实际的运行过程,[1](P141)一个合乎时代发展的课程方案只有通过体现时代内涵的实施过程才能落到实处。[2](P2)为了抓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机遇,本文以辽宁省为个案,通过调查数据来透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对当下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他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3]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制定之初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计算机的家庭普及率、家庭接入互联网的比率在逐年提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7.51亿,与2002年的4580万人相比,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增长了十多倍。其中,青少年网民占19.4%,手机网民从2007年的4430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7.24亿人,且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互联网接入方式。[4]目前,很多小学、初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基本普及,100%的高中、95%的初中、50%的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5]在上高中之前,接触并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越来越多。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于2003年公布,当时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初期,教育信息化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普及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应用及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学生营造和形成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交往情境和社会情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信息化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学生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经历,他们能够欣然地接纳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并让这些技术和产品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的孩童眼中,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6](P2)

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程的直接施力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既作为课程实施的接受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又是课程实施的主动参与者,即教育活动的主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必须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性。[7](P8~11)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看法既能够让我们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情况,也能让我们从中看到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为了解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情况,笔者对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和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问卷由每市随机选择2所学校,每所学校选择2个高一班级来填写;教师问卷由每市的所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填写。学生问卷抽样总数899份,有效回收850份,有效回收率为94.5%。教师问卷抽样总数88份,有效回收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7%。问卷收集的数据经编码处理与数据录入,以SPSS19.0和Excel2013软件作为数据的统计分析工具。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提升信息素养”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结业的基本要求。70.2%的教师和81.7%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为高中学生步入大学或在大学相关专业继续求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不能否认,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和升学的要求,但是,教师和学生们也表达了对课程目标的表达和实施适切性的一些看法。很多教师都反映课程目标所界定的部分概念外延过于宽泛,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而且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也更期待课程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才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发自内心的学习,不至于去厌恶它,把它仅仅当成一种任务,而是当成一种乐趣,才会使我们学习更完美”;还有学生希望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因此,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调整或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进一步改革的出发点和聚焦点。

课程标准中规定各学校至少应该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模块,[13](P8)并逐步开发所有选修模块。但是没有高考压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在绝大多数学校中都是按照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开设的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这种结果纵然有行政干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信息技术课程的六个模块,从内容上来说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这些模块的上位课程也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会选择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其他专业背景的老师则选择多媒体居多。因此,建议相关部门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出发,选聘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就能够保证有自主选择权的教师开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所有选修模块,至少也可以开2-3个选修模块,从而缓解开课不足的问题,更为学生留下丰富的选择空间。此外,如果学生对某个内容感兴趣,自然就会有很强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氛围就变得轻松愉快,学校的整体学习环境与课程改革的进程进而会大大改善与推进。

(二)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内容重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模块化组合,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等5个选修模块,且要求学习必修模块之后才能开设选修模块。虽然课程标准中规定选修模块的“选择的自由度”,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9](P5)但是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选修模块的确定方式并没有完全依照课程标准制定时所要求的方式执行,从表3可以看出,由市(县区)统一规定选修模块的比例为26.7%,由学校规定选修模块的比例为43%,由教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决定选修模块的比例是30.3%,遗憾的是,没有学校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选修模块。此外,针对选修模块,还存在更深入的问题,例如课程标准中提到“至少要开设选修模块中的两个”,但是除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他模块并不是热门选择,五个选修模块的被选择情况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表1 以前学习内容与高中阶段学习内容重复程度

  

选项百分比(%)20%以下25.2 20%-50%39.8 50%-70%26 70%-90%5.5都学过3.5

 

表2 学生上高中前的信息技术水平

  

选项非常高较好一般很差10.9不好百分比(%)19 52.1 12.4 5.6

(三)选修模块出现“被选择”困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从体系上看,课程内容是假设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已经学过信息技术课程。现实情况是不管高中、初中还是小学,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多媒体软件应用等,课程设计时理想的螺旋式组织课程内容变成了实践中的机械重复。[8](P33~35)调查发现,有71.7%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信息技术课程,75.3%的学生在初中也学过信息技术课程。表1是学生对“以前的学习内容与高中阶段学习内容重复程度”问题的回答情况,近7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率在20%以上,还有3.5%的学生表示目前学习的内容以前都学过。从表2可以看出,82%的学生在上高中前信息技术水平就已达到“一般”以上,而且有10.9%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非常高”。同时,他们觉得“知识太零碎,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还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讲的东西有点太基础”,不是学生们想象中的样子。

益生菌能直接改变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而益生元能刺激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提高活性。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和小檗碱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促进肠促胰岛素分泌,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表3 选修课开课方式

  

选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市(县区)统一规定学校规定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百分比(%)0 26.7 43 30.3

(四)教材在课堂中的使用率不高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教材的利用率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深度的体现,表4是教师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情况,77.1%的教师用教材备课,13.5%的教师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才用到教材,还有2.1%的教师不用教材。表5是学生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情况,其中30.7%的学生从来不带教材,还有44.5%的学生偶尔带教材。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材在课堂上的使用率并不高,学生反映教师对信息技术教材会做出各种处理,例如38.4%的学生发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会“增加很多内容”。关于信息技术教材,学生们期待着在教材中看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多彩。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想要学习新型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和了解发展趋势,有的学生甚至想学习“智能手机安卓系统的底层架构,APP的程序编写,无线路由器的原理”。

 

表4 教师信息技术教材使用情况

  

其他选项通常不使用备课时使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使用百分比(%)2.1 77.1 5.2 13.5 2.1

 

表5 学生信息技术教材使用情况

  

选项一直带教材偶尔带教材从来不带教材百分比(%)24.8 44.5 30.7

(五)学生对信息技术产品产生依赖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场所,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发生在学校为其配置的机房中,“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12](P5)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调查中,65.4%的学生会选择“上网搜索解决办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信息意识。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上课从来不能上网”,面对网络的限制,他们更喜欢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网络的开放。因为他们认为“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来就是以网络为依托的”。有的学生希望“上课电脑可以适当联网”,更有学生希望“能够实现无线上网,方便学习交流”。学生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上网络环境的开放,除了“能够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并进行自主学习。

 

表6 学生信息技术产品用途

  

选项看视频打游戏朋友沟通发邮件完成作业浏览网页百分比(%)68.6 43.8 71.8 12.7 33.9 54.7

 

表7 学生信息技术产品应用活动

  

选项QQ空间博客微信微博百分比(%)15.9 94.6 62.5 50.6网购账号36.6网游账号34.8视频网站账号29.3

(六)机房环境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学生的日常用品,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已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相关信息技术产品的依赖。除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校外接触信息技术产品的机会也很多,虽然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使用这些设备”,但他们的身边还是会出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以便于他们随时接入互联网的需求。对学生的调查发现,86.0%的学生每天都会携带手机上学,31.4%的学生会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用手机上网。此外,学生们还表现出对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关心,74.0%的学生“关心手机的更新换代情况”。信息技术产品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表6、表7可以看出,71.8%的学生用信息技术产品跟朋友或家人沟通,68.6%的学生用信息技术产品观看视频,29.3%的学生拥有视频网站的账号,36.6%的学生拥有购物网站的账号,34.8%的学生拥有网络游戏账号,可见,学生在“课堂之外有远比课堂丰富的信息技术使用体验”。[10](P23~29)Marc Prensky 给现在的学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称谓——“数字土著”,[11](P48~50)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被称为“数字土著”的学生拥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形成了数字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学习新事物抱着更积极也更开放的态度。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对英美新批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具体的诗歌文本以及历史语境变化,深入考察文本与语境的复杂关系。他们对诗歌文本的细读、诗歌中的声音、意象并置与戏剧性演出或“以物观物”式等纯粹诗学理想的重视,为我们观察现代汉诗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视角。他们对英美新批评的改造与化合彰显了美国华人学者对西方批评理论创造性误读的一个文化镜像,富于跨文化对话的个案价值与研究意义。

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策略

(一)以知识、社会与学生发展的统一为前提制定课程政策

当前各学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重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贯穿于各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一体化问题,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规划,就是要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有清晰的学段性和连续性。2003年颁发《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依据,而小学和初中仍在按照2001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施,即便是高中课程标准考虑到了非零起点的问题,但是两个课程文件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制定的,不同学段在课程组织上没有逻辑性和连续性,这对我国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为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化人才,一方面要一体化规划各学段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需要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使课程信息技术内容在不同学段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

(二)一体化规划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课程政策的产物,课程标准既是课程政策的载体,也是课程政策的最直接表达。知识、社会和学生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我们在课程标准中看到的是知识的选择与呈现,但是其背后却有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诉求的助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课程也随之不断变革,当我们迈入信息化时代,处于这个信息化时代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如果面临着新的变革,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程政策制定之初,就要考虑如何使信息技术课程既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已有十多年,面对着社会的变化、学生的诉求,以及多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国家层面急需做出回应,那就是对修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而将现实层面的诉求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课程政策。当然,课程政策应该是知识、社会与学生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选聘专业教师开足选修课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pH和(NH4)2SO4浓度的影响下,宁杞1号蛋白质的提取量是后升再降。在pH=7、(NH4)2SO4浓度为20%的条件下,蛋白质的提取量最少,为0.24mg/g;在pH=7、(NH4)2SO4浓度为40%的时候,蛋白质的提取量是最多的,为1.76mg/g,且pH=6、7、(NH4)2SO4浓度为40%时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H4)2SO4浓度为60%的蛋白含量,在三种pH值下,(NH4)2SO4浓度为60%时,蛋白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而(NH4)2SO4浓度为20%、80%、100%时基本在同一水平。

孩子每年感冒1~3次较正常,其中90%以上可自愈。一些家长迫切希望孩子的感冒痊愈,甚至给他们用成人的感冒药。孩子不是成人的简单“缩影”,用药区别不仅体现在用药剂量不同的层面上。同样的药物,用在孩子和成人身上区别很大。建议为孩子选择儿童专用感冒药,如果孩子感冒过于频繁,应及时就诊。

(四)积极开展教材培训提高教材使用有效性

教材是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最直接载体,教材的使用效果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此次新课程改革也一直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灵活、创造性地使用。但是新课程改革中更多的困惑还是来源于教材,本研究中教师对教材过于灵活的处理,反而造成了学生不带教材、甚至对信息技术课程不感兴趣的现象,如此看来,教师还是没有理解“用教材教”的本质,教材的潜力更无法得到挖掘,因此,相关部门要大范围地开展以教材培训为依托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明确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方法,提升教材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材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和提升信息素养的主要资源。此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特征非常明显,有些课程内容在教材编写时和教材使用时已经发生很多变化,这种情况也会造成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率不高,因此,除了教材编写者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适时地调整和修订教材,相关部门还要将信息技术教材培训常态化,以提高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人天生就有一种跑的欲望,类似一种无意识本能的冲动,也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中自带的基因。在两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南方古猿从森林走向了非洲大草原,他们进化出了更加适合直立行走的四肢,他们每天需要徒步几十公里过着采集狩猎生活。从古猿们的采集狩猎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一直到现在每天跑着去上课去赶地铁,跑步这个运动贯穿了整个人类简史。它不需要任何运动基础技能,也不需要昂贵的体育器械,它只需要一双运动鞋一颗想要奔跑的心。夜跑这项运动在高校中渐渐地流行起来,它是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良药,它有着简单、方便、灵活等优点,逐渐成为高校中最受欢迎的一项运动。

(五)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式,资源是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主要需求,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支持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既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这些资源和工具就构成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美国学者Michael Hannafin提出了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Resources-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RBLEs),他将“资源”广义化,认为“资源”由多个成分组成:学习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架,这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点就是其各组成部分可以灵活组合,进而演变成不同类型的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14](P37~52)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数字化学习,学校和教师都要改变原有的基于简单资源(如软件、课件、多媒体资源等)的学习方式,走向更加灵活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提供更多获取资源的机会,多种处理和使用资源的方法,那么就具备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数字化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的成熟条件。

(六)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

本研究显示,面对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网络受限问题,学生们期待着能够在课堂上有自由的上网时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数字化平台与资源建设对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当前,“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全国各地的校园稳步推进,而建设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班班通”为基础,对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所在的机房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建设成有线、无线全面覆盖的校园网络环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需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重要保障和依托,也是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硬”环境。此外,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该以降低区域间的差异、缩小数字鸿沟为目标,面向学生需求,开放网络,从而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前提。

[参 考 文 献]

[1]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2015-12-16.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2017-08-08.

[5]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04/201302/148023.html.2013-02-28.

[6] 尼葛洛宠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7] 刘启迪.试论学生与课程实施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8] 徐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9(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顾小清,林仕丽,汪月.理解与应对:千禧年学习者的数字土著特征及其学习技术吁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

[11]Marc Prensky,胡智标等.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Janette R.Hill,Michael J.Hannafin.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gital environmens:The Resurgence of resource-based learning.Education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2001Vol.49,No.3.

 
张晓卉,刘力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