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澳门城防系统的历史变迁

更新时间:2009-03-28

澳门自古便是中国之领土。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在澳门贸易、居住的权利。当时,葡萄牙人以“舟触风涛”为由“借濠镜地曝诸水渍贡物”〔1〕占领澳门,随后定居,并在此修筑城墙、炮台等设施,开始了对澳门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众多学者对此已有深入研究,古有申良翰修《香山县志(康熙)》,印光任、张汝霖编《澳门纪略》等书描绘澳门风土特征,今有李世源著《澳门1999》,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详细解读澳门历史。同时也不乏西方学者如杰弗里·冈恩的《澳门史(1557-1999)》点评澳门四百余年的大历史。关于澳门城防问题的研究,有学者将其置于海洋贸易的背景下,“从海洋贸易与城市关联互动”的角度研究城防变迁;〔2〕也有人将城防看作是澳门早期城市发展的雏形加以阐释,〔3〕有学者从明朝时期澳门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证城防建设,〔4〕值得欣喜的是,有专家业已从炮台、战舰与武器等方面对澳门的防御问题作出了客观的总体评述。〔5〕从已有著述看,学者们较多倾向于炮台、城墙、教堂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历史考察,针对澳门城市防御体系及其变迁的研究较少,事实上,澳门城防系统始于葡人终于葡人,由葡人建起也因葡人的退却而没落,留下的都成为了澳门历史的见证者。

收信人的矛盾复杂心理是写信人写信时所适应的某种情境语境。此种情形下,主体之间通过文本有效地契合起来了。

一、澳门城防体系建构的背景

葡萄牙人之所以会选择澳门,其一是殖民扩张的需要,葡萄牙殖民者的经验是:为了能够向东方拓展,在航路的关键点上建立堡垒和商站为往来船只提供庇护和补给极为重要,同时还能就近实现殖民掠夺并带走所需要的货物。他们通过在印度果阿以及科钦的殖民地获得棉布和宝石,占领了马六甲获得香料,以澳门为跳板进驻日本长崎以获得白银,顺便还能够带走中国的丝绸。其二则是吸取了在双屿港贸易失败的教训。双屿港位于今浙江舟山,十六世纪时是亚洲最大的海上贸易基地,由于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该港口遭到破坏,城市被大火焚烧,在此进行贸易的葡萄牙人多数被杀,侥幸逃命的乘船逃往福建沿海,后经明政府多次围剿辗转奔走,最终落脚澳门。其三是天主教对澳门“十字门”的特殊意涵。根据《澳门纪略》记载,“濠境澳之名著于《明史》,其曰澳门,则以澳门南有四山离立,海水纵横贯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门,故合称澳门。或曰澳门南台、北台、两山相对如门”。〔6〕从而形成十字形的水域特征,由于十字门是通往广州的重要航运通道,加之天主教会对于“十字”的忠爱,认为此地是上帝垂爱,故此据守澳门。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等,所有加入这个“场”生态的个体,行为都能很快地从不自觉到自觉,朝着教育者的理想预期发展,很快地从被辐射者成为新的场源,向周围发射出情感与生命的正能量。情感文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也必将成为学校今后发展的更高追求。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后便不断修建、完善澳门的城市防御设施,形成了一套完整健全的城市防御体系,这是大航海时代殖民者们的惯性思维,但就地区的特殊性而言,澳门周边人文环境也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

1.防御意识

当人类没有足够力量与周围事物抗衡时,便会尽己所能避免发生灾难或者做到有备而无患以求自保,这便是防御。从刀耕火种时的栅栏围屋,到如今的现代化军事装备,防御观念深刻体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在历史上,各航海民族都有其独特之处使他们有别于其他民族,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防御观念极强”,〔7〕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在殖民过程中也将这个特点保留了下来,至少在早期,葡萄牙海外殖民地城市在外观上都具有军事要塞和堡垒的特征。由此不难看出,澳门遗留的城市建筑体系和城市防御体系是大航海时代文明拓展的见证。

徽州古村落在青山秀水中获得了自然的馈赠,满目的自然风光是其主要特色。古村落,就像观赏民居建筑,与青山秀水共同组成了村庄的园林环境。村景有多种园林景观,徽州园林景观优越,为优秀园林的涌现和材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嘉与善儒”,徽商将四海的痕迹结合起来,长客不返。宋代之前,徽州或农耕山,回族商人兴起后,明代中叶商业利润的回归,使徽州一跃迁入“富江南”的富裕土地。“福江江南”“风情繁华”和“山水秀丽”成为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在明清时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徽州古村落景观,具有巨大的魅力。

银行一年名义利率(X5)与寿险保费收入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当银行利率增加时,寿险购买者通常将寿险保单抵押或直接退保以取得现金向其他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投放,寿险需求下降;反之,在银行利率下降时,由于寿险公司对保单利率的调整具有迟延性,这时人们通常会积极投保,以此获得低价格高收益的保障,寿险需求上升。

2.海盗出没频繁

“2015年至2018年间,有1.481亿张超跑图片在Instagram发布,其中610万张拍摄自英国伦敦,590万张来自俄罗斯莫斯科,400万张来自美国洛杉矶,370万张来自美国纽约,360万张自阿联酋迪拜。此外,法拉利以5300万张夺冠,兰博基尼以4810万张占据次席,保时捷以4310万张占据第三。”

明清年间,高澜岛、横琴岛等澳门周边海岛有众多海盗聚集,顾炎武曾在明洪武二十四年上书朝廷道:“蛮户…附居海岛…民苦之”。由于海盗猖獗,香山附近民户苦不堪言,连带着澳门也时常受到海盗的干扰,根据清人祝淮所编《新修香山县志》所言,“海防之防海寇也,地递变则忧递纾:海防之防澳夷也,时愈久则患愈迫。……故广州海防,以香山为要,而香山海防,尤以澳门为要”。由此可见,香山海防既要“防海寇”又要“防澳夷”,面对海防的压力,明清政府均采用过“以夷制盗”的策略,动用香山县管制之下的澳门葡人武装力量,协助中国政府军队围剿海盗。在“香山海防,尤以澳门为要”的治盗方针的指导下,为了更有效地遏制海盗活动,清政府允许在澳葡人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并设立炮台等防御设施,城防体系也因此逐步建立,葡萄牙殖民者便乘此有利之机,开始改扩建澳门城防体系,建立起了国中之国。

第三阶段:1638年以后

17世纪之后,荷兰、英国等国家实力逐渐强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地位被撼动。自17世纪起,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摆脱西班牙统治的荷兰,凭借着发达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荷兰商人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了真正的“海上马车夫”。为了拓展与中国的贸易并趁势打压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远东的贸易体系,荷兰人确立了争夺澳门的战略,1622年荷兰人试图侵占澳门,与在澳葡人发生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撼动了葡萄牙在东方的霸权。同样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发展迅速,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又与荷兰发生英荷战争亦取得胜利,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大肆扩展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面对英、荷等强势殖民国家的崛起,西班牙与葡萄牙黯然跌下神坛,在海外的各殖民地尽皆藏起锋芒,纷纷修筑城堡、城墙以求自保,严防新殖民势力的侵扰。

由上观之,葡人在澳构筑的城防系统,主要是用于抵御海盗的威胁和其他海上殖民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保护自身的重要作用。当然,也发挥着“与中国政府对抗的潜在作用”,〔8〕这就必然引起中国政府的警觉和强烈反感。因此,我们看到明清时期,曾多次发生中国政府强令葡人拆毁城墙及葡人强行构筑的彼进此退的反复故事。

二、澳门城防体系

澳门城防系统由炮台、城墙构成,且主要分布于制高点、入海口等地,是澳门历史上最主要的防御设施,这些设施的构建具有阶段性和目的性,规模不断扩大,坚固程度不断提高。

总之,在全市各乡(镇)蔬菜种植区及收购点,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检测蔬菜样本1 003份,抽取的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其中26份为农药残留指标异常样本,样品酶抑制率均在50%以上,超标率为2.6%,超标的蔬菜中主要以叶菜较严重。

式中:d代表距离指标;box代表样本目标框;centroid代表聚类中心目标框。由上述改进的网络结构可进行车牌的定位,并得到车牌位置的预测框,根据预测框坐标可在输入图片中利用opencv自动裁剪得到包含车牌信息的区域,并将此作为车牌字符识别的输入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1.炮台

澳门炮台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澳门境内共有炮台十六座,分别为大炮台、东望洋炮台、西望洋炮台、仁伯爵炮台、烧灰炉炮台、沙梨头炮台、竹仔室炮台、青洲山炮台、妈阁炮台、伯多禄炮台、马交石炮台、嘉思栏炮台、腊一炮台、凼仔炮台、路环炮台、望厦炮台。如今,大部分炮台都被拆卸,留下的都已成为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澳门炮台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22年之前

此阶段主要为修筑城墙,初为木栅栏、岗亭等设施,将葡人与本土居民分隔开,在圣安东尼教堂附近有一道门,通往当时中国人的居住区。葡人在澳门驻军时在凤凰山(今白鸽巢)山坡上修建了澳门第一座炮台(沙梨头炮台前身),1568年又在澳门建起第一道土城墙,墙高3米,长约800米,由此便形成了澳门城防系统的雏形。这些早期简易的大炮土墙在防御海盗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炮台仍然不具有较大规模。事实上,早期的教堂本身就具有军事防务的功能,大都处于制高点、拥有常备武器,并成为澳门城市建设的核心,与随后建设的炮台共同担负着保卫城市、防卫海盗的重任,〔9〕演绎出了一个个大炮威胁与宗教普世的悖论故事。

第二阶段:1622-1638年

为了防御西班牙人、荷兰人登陆澳门,澳门大部分炮台在这一时期建立。1580年西班牙攻陷里斯本合并葡萄牙,葡萄牙沦为西班牙藩属。1598年,西班牙企图接手澳门的管制权,派出军队入侵澳门,葡萄牙人展开激励抵抗,西班牙人败退马尼拉。随后,荷兰人又来企图争夺澳门。1622年4月至6月,荷兰东印度总督派出舰船十二艘、士兵约一千人,葡、荷双方激战三天,由于大炮台上发射的炮弹击中荷兰军队火药桶,荷军惨败而归。此役之后在澳葡人意识到防卫真空的危险,澳门议事会要求葡萄牙政府派兵常驻澳门,1623年首任澳门总督就任,随即加强澳门城防工事,并不顾明朝政府反对,强行修筑城墙并完善炮台系统。澳门的炮台得以在此阶段快速发展,并陆续新建了许多炮台以加强澳门防卫,城防结构也更具合理性,防卫能力得到提升。

在由炮台构成的防御体系中,以大炮台最为著名,大炮台也称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曾作为澳门2008年发行的“世界遗产”邮票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公众展示了它的形象和历史。〔10〕1617年耶稣会士根据弗朗西斯科·罗神父的图纸建造大炮台,1626年建成,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由于明朝政府的反对,炮台西、北围墙以及连接西北围墙和西南围墙的碉堡此时没有设置垛墙。炮台原属教会所有,起初是为防范海盗、保护圣保罗教堂内的教士而建,后转为军事设施。1623年,首任澳门总督马士加路也到达澳门,对大炮台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并成为历任澳门总督就职仪式的场所,活脱脱地展现出一种侵略光荣的恶作剧。大炮台的修缮引入了欧洲棱堡的军事建筑概念,所谓棱堡是指将堡垒由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经过这样的改进,无论攻击堡垒的任何一面都会暴露出来,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打击,使堡垒更具防守性和可靠性。在这一阶段建成的炮台还有1622年在西望洋山东麓修建的南湾炮台,其火力能够覆盖整个外港。1626年修建柿山炮台,成为澳门最大、最重要的炮台,其火力可控制周围数公里。1629年又修建妈阁炮台和嘉思栏炮台,射程可达凼仔。1638年东望洋炮台建立,成为澳门最高的炮台,火力能够覆盖整个半岛,成为澳门城防体系的核心,并在其后抵御荷兰人入侵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澳门的城市防御体系建设达到了最高峰,但同时也严重威胁到澳门以北的华人地区的安全,它也成为明朝政府可怜无能的直接体现。

2.循环训练法。此训练法将数种练习按一定顺序安排,严格控制,使身体一直处于疲劳状态下,以发展多部位力量耐力训练。一般采用4~5个部位练习循环4~6组,每组间歇4~6秒,训练间歇2~3分钟。除了发展快速力量耐力外,对运动员内脏功能也有良好影响,也可提高练习兴趣。

3.其他海上殖民势力的威胁

葡人在澳修筑城墙的历史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葡人登陆澳门后为防止海盗侵袭修筑的栅栏式城墙。1568年葡人在紧靠西望洋山的烧灰炉附近开始修建城墙,该时期主要以南段城墙为主,围绕葡人登陆澳门后的定居地而建。第二阶段是在17世纪20年代后修建的城墙。1622年荷兰人入侵澳门,葡人在荷兰人进攻的一面修筑城墙以为防御,并且获得巨大成效,该时期以东段城墙为主体,由于管理得当和大规模的兴建,澳门城墙防御体系此时趋于完备。目前所见城墙为仁伯爵医院和东望洋新街城墙。“其墙所经,自今东望洋山顶天文台西侧起,下山,经水坑尾细开巷,上大炮台,连接大炮台城,复下山,再接慈幼院,北绕白鸽花园,经大三巴围营地之西,南通天街经窗门街过万里长城,妈阁庙之东北背、绕西望洋山城至海滨,……至今墙界,尚断续可寻。”〔12〕第三阶段则是在清代以后的扩建。由于扩张需要,葡人将靠近中国居民的北段城墙拆除,打破了原有的界线。1846年亚马留总督上任推行殖民统治,擅自修建从中部城墙到关闸的道路,形成对华人区的初步占领,后又武力占领关闸,1862年拆毁中部城墙,关闸以南地区全部被占领,“葡人自筑澳城……而其竟毁之,原因无他,澳城要扩展,其经历所必然者也”。〔13〕在这一时期内,澳门城墙建设始终伴随着拆除与重建的不断更替,这是葡人与中国政府之间为争夺澳门治理权而相互博弈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政府软弱无力的真实写照。

自澳门开埠后不久,葡萄牙人就在澳门筑起城墙。最早的城墙是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定居点周围建起的木栅栏,但随着来自海上威胁的日益加剧,木栅栏逐渐被土城墙所取代,城墙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军事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工程,基本上划定了日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定居范围,虽然明清政府多次出面要求拆除,但在多次拆除和重建的过程中,城墙的构筑却逐渐得到完善。

二战爆发后,澳葡政府虽对外宣称保持中立,但在战争后期却暗中向日本出售油料,遂即引起了美军大规模的轰炸。1945年1月至7月,美军数次对澳门进行轰炸,澳门建筑遭到损坏,马交石等炮台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二战结束后,葡萄牙政府逐渐解除对澳门的防御,直到1975年最后一批葡萄牙驻军才从澳门撤离,澳门城防体系尽皆废弃,并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炮台被拆除。

2.城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葡萄牙因受欧战影响,无暇东顾澳门等海外殖民地,澳门的城防建设也就此沉寂。同时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在一战时出现了飞机、坦克等先进的军事装备,对普通的城防炮台产生了巨大威胁。以典型的四边形炮台为例,在实际使用中,无论敌人从哪一边进攻,炮台只能使用四分之一的火炮炮位进行对抗,不能做到火力集中。随着现代化武器如高爆弹、榴弹等新型弹药以及炮兵这一新兵种的广泛运用,使棱堡的防御作用大为削弱,被动防御的思想开始变得不合时宜。

澳门开埠后的数十年间,明政府始终对澳葡当局心存戒备,万历二年(1574年)明政府在莲花茎(今关闸马路)设立关闸,以阻止葡人向内地扩展,由于莲花茎是内地与澳门唯一相连的陆上通道,关闸的设立更是切断了葡人的陆上补给。关闸的设立并没有遏止葡萄牙人的野心,1605年,葡萄牙人在大三巴以北地区修筑城墙,明政府为了削弱其军事力量下令拆除,“澳夷私筑城垣,官兵诘问,则被倭抗杀”,〔11〕虽然被抵制,但葡人仍以快于拆除的速度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城防体系。1617年葡人又修筑大三巴炮台及附近城墙,1621-1622年间妈阁炮台、烧灰炉炮台、嘉思栏炮台、东望洋炮台以及西望洋炮台开始修建,同时在青洲地区也修建了堡垒。1626年4月在两广总督何士晋的干预下,澳门北部城墙包括大三巴炮台在内全部拆除,但保留了东南海滨一带的城墙。1630年澳葡当局再次提出复修城墙,虽遭到明政府反对,但仍于1632年前后强行建成。明代澳门城墙有四个城门,均在北部城墙,大门叫三巴门,小门分别叫小三巴门、沙梨头门、花王庙门,后来仅三巴门一门出入,直到光绪年间才开水坑尾门和新开门。

此阶段澳门的炮台建设陷入停顿。1641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切断了葡萄牙人在澳门—马六甲—果阿之间往来的贸易航线,1639年,葡萄牙人又被逐出日本,对日本的贸易航线也就此中断,导致葡萄牙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澳门,澳门的防御体系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有两个世纪之久,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葡人在澳门的城防建设才得以继续。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进驻中国划分统治势力。葡萄牙也效尤其他殖民者,激化与中国政府的矛盾,1845年以宣布澳门为自由港的方式摆脱清政府的控制,获得了对澳门的管理权并在澳门推行殖民政策,之后便重修和重建了一批炮台。1847年修建凼仔炮台,背靠小谭山,控制凼仔和横琴岛之间的交通,分别于1849年和1852年修建望厦炮台和和马交石炮台,1884年又在不属于葡人居留区的凼仔和路环建造炮台,强占中国领土。在19世纪葡萄牙人控制下相当长的时期内,澳门的贸易功能逐渐下降,被消费服务业所取代,城市防御建设开始走向下坡路。

巨型鲕粒样品的核心普遍为方解石构成的内碎屑或陆源碎屑(有些鲕粒核心已溶蚀,形成孔洞)。呈近椭圆状,粒径约1mm。多已重结晶,部分被白云石交代。鲕粒的核心可能是原地沉积的内碎屑,也可能是搬运而来。从核心的成因可以推断,在成鲕之前是一个流水或波浪的动水环境。

2.2.1 书写录制讲稿 每个小的知识点提炼知识要点,规划知识纲要。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这个知识板块,讲稿可以从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对应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变,临床相关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如果所讲述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内容相对较多,可以将一个知识片段分解成两到三个内容分别书写,录制视频时可以分别录制。

炮台与城墙共同构成了澳门的城市防御系统,乌黑的炮台虽然吓人,但其威慑距离毕竟有限,对明清政府的统治并不具有心理压力和实际威胁。城墙的构筑是葡萄牙殖民者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但其背后隐藏的不仅是“葡人与海盗、荷兰人、明清政府等多方势力之间的长期博弈”,而且对“明清政府对澳的管辖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提出了明显的挑战”。〔14〕因此,城墙连同炮台所具有的城防功能便具有了殖民文化的符号意义,其内在的历史沧桑远远大于其外在的建筑学意义。

三、澳门城防没落的原因

由炮台、城墙所构成的澳门城市防御体系由于历史与技术原因渐趋没落而失去其防御功能,已成为一段历史和时代的缩影。究其没落之根本则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

1.内部原因

一是源于葡萄牙殖民地位的衰落。随着英法等海上强国的崛起,葡萄牙国力的衰退使其海上贸易空间被挤压,经济与军事力量的衰落使其无力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有力的管控。澳门的城防设施因此也受到影响,在建设之后缺乏后续的维护,更无实力进行扩张扩建。

二是为了占领更多的土地自行拆除了一部分城墙。自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来,始终盘踞在以城墙为边界的小范围区域内,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看懂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力不从心,便不再满足于原先既有的占领区域,为了能够占据整个澳门并从中获取更多利益,澳葡当局便又擅自拆除了部分城墙向外扩张,这不仅打破了已有的统治区域和城防格局,也使得澳门的城墙逐渐减少,城防体系渐趋衰落,城防功能也就此衰退。

2.外部原因

一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地位的不断攀升。英国殖民者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口”的开放和香港的割让使澳门自此失去了列强入侵中国的优势地理位置,在西方殖民者眼中澳门已经失去了让他们为之争夺的价值,澳门海上地位的衰落势必影响到城防设施的建设,因此,鸦片战争后澳门整修的炮台也基本上失去了其防御的意义,此后,炮台、城墙连同那各种规模的教堂便成为澳门葡人的“乡愁”记忆和回味。

二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出更多远距离大规模的杀人武器,而城防设施本身就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其构建的愿望和坚固程度与战争武器的改进与使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当现代化武器运用于战争时,原有的城防工事便成为不堪一击的摆设,由土墙、土炮构成的防御体系必然将失去其护卫城市的最初功能,这种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必然被淘汰。

三是中国政局的转变。最初,中国政府出于“好心”接纳葡人,解决了他们因“舟触风涛”无立足之地的远涉艰难,这种无异于引狼入室的做法给中国带来了被殖民的久久苦难。近代中国任人宰割,澳葡当局趁火打劫,拆墙扩地,而腐败的清政府乃至民国政府却无可奈何,只能任其妄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并完成了澳门回归的历史重任,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已有足够能力保证国家的安全,故而澳门的城防设施便结束了它的使命而成为历史遗迹。

四、结语

从澳门城市的建构和发展看,很早便显示出其货栈、要塞和城市三位一体的模式特色,〔15〕但其城市的防御功能是第一位的,不仅能够为居澳殖民者带来相应的安全感,并“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为东来的西方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使得他们能在初抵澳门之后安顿下来,较为顺利地开展各种活动”。〔16〕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切归功于传教士和教堂的“人文关怀”,使得他们不被驱逐并得以“长治久安”四百年余年。〔17〕但历史已经久远,城防系统成为了记忆。

澳门城防体系的没落,其根本原因则可归为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这两个层面。但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和一种文化符号,其存在的意义已不只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命题,其象征意义及概念引申才是我们尤应牢记和回味的。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大国正在崛起,那段悲怆的历史已不再,但我们更应牢记历史并传承历史及其背后的文化情愫。

虽然现在大部分炮台与城墙都被拆除,但这些城防建筑依然对现在的澳门产生着深远影响。自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后,在澳门修建的各种建筑受到欧洲文化影响甚大,从街道、店铺到教堂、炮台无不体现出这古色古香又蕴含深邃历史韵味的景观特色。澳门大炮台等周边建筑作为历史的遗留,如今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为周边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店铺提供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澳门城防体系背后所蕴藏的那段沧桑岁月演变成今日历史文化的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澳门的研究也需要有多角度的视野。■

参考文献:

[1][6]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0、1.

[2]赵淑红,等.海洋贸易运作下明清两朝澳门城防变迁研究[J].建筑学报,2017(1):108-112.

[3][12]陈新文.早期澳门城市的形成发展[J].文化杂志,1998,36/37:84.

[4][11]汤开建.明代澳门建置考[J].文化杂志,1998(31):91.

[5]Richard G arrett.The D efences of M acau:Forts,Ships and W eapons over 450 years[M].H ong K ong:H ong K ong U niversity Press,2010.

[7][美]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一卷)[M].邓兰珍,译.澳门: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1999:166.

[8][14]吴璟昌.澳门明清城墙调查与研究[D].南京大学,2014:55、59.

[9][16]张钊.教堂在澳门历史上的现实作用[J].前沿,2013(20):169-170.

[10]溪水.澳门《世界遗产》邮票[J].上海集邮,2007(4):43-44.

[13]王文达.澳门掌故[M].澳门:澳门教育出版社,1999:12.

[15]吴尧,Francisco V izeu Pinheiro.浅析澳门建筑遗产中的文化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1321-1325.

[17]关俊雄.明代澳门的城市空间解读[J].长江文化论丛,2009:160-173.

 
李纳珂
《理论界》 2018年第03期
《理论界》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