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更新时间:2009-03-2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是对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的综合展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功能基本原理的阐释。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把社会看作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有机体。把握马克思的这一基本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拓宽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国国家精品开放课堂建设规划通过慕课等方式展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优质的课程资源可供在校师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免费获得。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优质课程资源和现有课程资源不匹配,资源共享还有待提高,开放教育共享资源的质量也需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解决这些显著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时常监督网络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状况,多方位、多途径招贤纳士,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科研队伍,并以开发出种类更丰富的、数量更多的能满足广大社会需要的课程资源为重任,推进高质量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促进其普遍应用。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有机体的精髓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主观唯心派认为,社会有机体的本质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旧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生物的一种本能,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的本质是实践。

(一)古希腊朴素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源自于其民众的精神气质,即组成国家的人民与其祖国水乳交融、心意相通,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可以相互影响。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的有机体思想推进发展,区分了有机体各组成部分中的主次顺序,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未沿着正确轨迹继续向前发展,却成为为神学目的论而服务的理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有机体思想只是带有有机体的萌芽,并不能形成逻辑清晰、结构完备的系统,并且还受到封建神学的影响,许多部分来自于二人的臆测,被深深打上了非科学的烙印。

认真做好对农村财务会计的审查后续工作,审计工作结束后,针对审查结果写好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做好记录,针对发展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关建议,并针对问题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确保问题真正得到重视,避免后期隐患。

(二)德国古典哲学影响下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当今深入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建设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内部各要素有机联系,共同支撑并营造彼此和谐,由此促使社会有序生存和不断协调发展。

(三)近代社会有机体思想

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逐步形成,社会有机体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经能用成熟的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得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这为以后深刻了解社会的有机体与自然的有机体差异性等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得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重要结论,他们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主要架构,并说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有机体也会向着更高的层次变化。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社会体系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性成果是《共产党宣言》,提出最终目标是要消灭阶级,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最理想的社会有机体——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考察与分析,指出其内在生产方式的矛盾性及必然被社会主义有机体所取代的趋势。

进一步,乡愁的寄托需要载体:特色乡村建筑、传统节庆活动、乡村景观空间、居住空间、特色饮食等。纵观法国乡村旅游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居住与饮食是让旅游者更能切身体验乡愁的物质载体,也是目的地经济的重要来源,因此,笔者认为“乡居”是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体验的同时,若能让旅游者引发思念与留恋,则会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有赖于更深层次的产品开发与整合,如参与制作、品鉴与销售等系列活动,产生“乡思”的情感依恋,从而形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如图4所示)。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社会有机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3]我们要全面地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状态以及和谐程度,有针对性地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启迪我们必须坚持人的主体性,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于能否实现两个100 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伟大中国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其中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全面”,这与社会有机体思想中的整体概念遥相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重点是到2020年,我国所制定的当前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小康是全民的小康。社会有机体理论还强调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双向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既要在战略上保持正确的方向,又要立足于各地的现状,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铿锵有力。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构成,对于当前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发展的实践性、人本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特性点,深刻论证了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活的机体,强调社会活动中人的实践本质。社会的有机体的整体性并不是将各组成部分机械拼凑在一起,而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有结构功能的,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功能。现实社会也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启迪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看到人民群众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主观能性,人们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不断发生联系,推动社会有机体进步的作用,为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完善

圣西门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第一个提出者,它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像人体一样拥有不同的器官并且各个器官相应的拥有自己的功能和适应自己功能的结构。而真正创立社会有机体理论这一概念的是斯宾塞和孔德,但他们认为在社会有集体中,整体的变化会影响部分功能,反过来部分的变化却不会影响整体,这与我们今天所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差甚远。斯宾塞和孔德把应用于一般生物个体的研究方法套用到了社会有机体上,忽略了社会有机体是在实践基础上永恒发展的特殊生物个体,社会有机体是永恒发展的。圣西门的有机体思想已经与古典哲学理论的有机体思想完全分离开来,并将社会这一概念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中,扩大了有机体的范畴。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社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有机体的一切关系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可以把社会有机体看成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机体。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社会有机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内涵,是由有意识有目的人的活动所组成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认识,其运动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遵循着自己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它还由社会生活与实践体系的各个环节组成,并且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受到自然界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制约。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雏形,有其贡献,也有其局限。马克思将实践的观念与社会有机体思想结合,赋予了社会有机体思想生机和与以往唯心主义思想不同的崭新的意义,并且马克思站在其独创的唯物史观的角度上,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该思想,而不是将其割裂开来,赋予了社会有机体思想活力和科学性。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康德是古典哲学的奠基人,社会有机体思想发展到康德这里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社会有机体的范围仍旧被框定在自然范畴之中。黑格尔将有机体的范畴扩大到了社会层面,是一个极大地进步,黑格尔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部分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以及绝对精神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然而,黑格尔不仅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还认为国家是先于个人和集体的最初的东西。康德和黑格尔的有机体思想在前者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受其哲学基础的影响,最终仍倒向了唯心主义的阵营。但是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受到了形而上学的影响,并且有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做出辩护的意味。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在《莱茵报》工作时,马克思接触到了大量的先进思想,直接投身现实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迈向社会实践。马克思最先提出自然范畴的生命有机体的概念,具有运动、整体、统一的特征,之后引入了国家有机体的概念,并且将其与生命有机体作对比,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1843年,马克思开始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突破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的禁锢,解决了长期被黑格尔颠倒的两对关系:国家与人民、政治与经济,国家是人民的前提,认为黑格尔是把现实关系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人民决定国家,为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正确基础。同时,马克思还在注意到了生产关系的重要地位,生产关系支配了一个国家的其他方面,这为马克思以后进一步发掘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深刻内涵奠定了正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从社会本质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表现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狭隘之处,并且预测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社会有机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的有机体最终的归宿。此时,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已经开始站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变化发展的角度上描述社会有机体了。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产生、发展、补充和完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在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给出了不同的时代对于该思想不同的见解,更加丰富了该思想的内涵。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适用于现代社会进行科学分析与实践的理论,主张用横向和纵向的多位角度去分析社会的演进过程,推动变革思维发展和实践方式。“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推进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4]“将社会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相互作用又紧密联系的社会综合大系统中去认识,尤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维护生态平衡,”[5]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必须始终坚持社会的整体性,有利于我们对全部社会生活及其过程进行整体性规划,提醒我们充分注意到社会生活各要素的具体性和复杂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和动态性原则、社会优化原则。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社会构建和治理中的创造性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实践支持,我们要深入领会马克思社会的有机体思想含义,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建立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民生问题,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测区区域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耒阳—临武南北构造带与邵阳—郴州NW向深大断裂交汇处,阳明山—大义山—上堡东西向区域隆起带中段,成矿条件较好,为了进一步查明测区地表矿化范围和延伸,拓宽找矿空间[1-2],在测区开展了的激电中梯和高精度磁测扫面工作,通过物探异常预测矿化富集部位[3-4],为下步深部工程验证提供靶区。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将国内层次上的人民社会、国家层面上的民族以及全球层面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在一起。”[6]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找到丰富的土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是在充分分析世界新形势、以谋求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人类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是远古时代的群居生活还是现代社会的共同体的生活,表明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够长久生存和发展。社会有机体立足于整体范畴,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状态中,尽管和平与发展是今后的大趋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不和谐的情况,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世界各民族是一个有机的动态发展整体,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统筹国际形势与发展,抓住机遇,应对风险与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鲜活体现。当今时代,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发展,我们应树立全球化发展的眼光,把握人类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联系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能够在世界历史环境下,全球性社会有机体中探索符合各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导。

新时代,我们应科学理性的评价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结合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条件进行创新发展,在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价值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2) 数据库应用响应时间:选择全局统计量DB Entry Response Time及DB Query Time,以观察数据库录入及数据库查询的响应时间.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3]张文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陈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几个特点[J].党的文献,2018(02):3-12.

[5]李晓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

[6]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外交新方向[J].人民论坛,2017(34):41-43.

[7]卢芳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2):7-10.

 
郑秀芹,毛维国
《理论建设》 2018年第06期
《理论建设》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