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无疑对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集聚区域,担负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任,能否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理应成为检验其是否向高质量协同发展转变的一个重要依据。推动循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循环产业技术创新问题。而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初始禀赋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是推动循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视角探讨推进京津冀绿色发展问题。

京津冀区域总面积仅占全国的2.35%,2016年三地常住人口合计1120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612.59亿元,占全国10%*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部分数据为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开数据计算所得。。但是,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京津冀区域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京津冀三地煤炭消耗量合计34647.14万吨,占全国的8.7%,电力消耗量2928.98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此外,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异常严峻,以水资源为例,2016年京津冀三地人均水资源量最多的河北省人均水资源279.69立方米/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 水资源最稀缺的天津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1.59立方米/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0*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部分数据为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开数据计算所得。。对于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除了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力度、构建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机制外,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当前京津冀三地非常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具备了一定基础,三地基本形成各具优势的循环产业发展体系,但仍存在循环产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只有整合三地循环产业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创新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

一、循环产业与循环产业协同创新

循环产业根植于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根据循环经济实现途径的不同,学界对循环产业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并未将循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业态,认为其是对传统产业的目标导向、技术管理、制度文化、标准衡量等的改造、变革和升级。这类研究聚焦于企业内部清洁生产领域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在传统产业链中贯穿循环经济理念构建新的产业链条,也包括工业生态系统内部生态产业链、工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另一类研究则将循环产业看做是一种独立的产业形态,不仅从微观上研究具体产业的发展状况、发展模式,而且也从中观上考察循环产业链、循环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以及循环产业集群的内涵、形成机理、组织治理、区域构建和循环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本文所研究的循环产业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的、以循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新型产业形态。

循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是技术创新,因此,循环产业的创新研究主要考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问题。许多学者从系统论视角探讨循环经济创新的内涵及各种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循环经济创新包括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构创新、产业创新、理念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中,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各种创新的基础,因为公共资源产权不清、政府失灵以及创新机制不健全等是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创新*李翠锦、李万明、王太祥:《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11期。。管理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管理方法,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的共同发展,是提升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顾巍、熊选福:《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及启示》,《特区经济》2007年第9期。。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应成为区域循环经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能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序参量的变化推动整个组织的演化*陈春明、金大伟:《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问题——以循环经济为视角》,《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

协同创新是当前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国内学界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研究认为协同创新即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形成的网络联盟或战略联盟,以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机制*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软科学》 2013年第7期。,其本质是跨组织知识流动所产生的知识增值*魏奇锋、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5期。。而企业规模、行业平均创新水平、研究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创新目标、组织成员间的合作模式、市场环境等都是影响协同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2期。。协同创新组织内部各成员间的利益协调是建立稳固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区域协同创新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许彩侠:《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宄——基于创新驿站的再思考》,《科研管理》2012年第5期。

1.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为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协同创新活动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新,为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三是制定完善的市场准入条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入,鼓励技术水平较高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为协同创新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作为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到协同创新活动中。例如,政府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供条件;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科技创新服务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从研发到生产的转化。

尽管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体系还不完善、技术水平还不高,但这恰恰为该区域协同创新预留了广阔空间。首先,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发展不平衡性特征突出。北京和天津循环产业起步早,产业布局较为系统,技术水平较高,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北京循环产业以高技术驱动为特征,天津循环产业则布局全面,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各种产业形态,涉及生产、生活、消费各个领域。相比之下,河北省循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而散的发展局面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循环产业链条不完备,技术水平落后的弊端十分明显。产生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京津冀三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是发展的重点产业;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的过渡期,高端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重点;而河北省尚处于工业化后期,大型重化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种状况决定了三地在循环产业发展中所具备的产业基础不同、技术基础以及选择的模式亦不同。其次,京津冀区域具备协同创新的丰富资源。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云集,全国1/4的“211”高等院校坐落于此;中关村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科技创新基地,汇聚了众多的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和孵化平台。同时,京津冀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2012到2016年,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费用从651.3亿元增长到913.46亿元,增长了近40%,年均增长7%,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提高到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部分数据为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开数据计算所得。。再次,京津冀区域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比如,三地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协同发展。2017年初,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标志着京津两地在科技创新协同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2017年9月,河北瀛源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分别与北京环卫集团、天津壹鸣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要求,京津两企业将在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立产业园和公司,与河北瀛源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展开全面合作,推动京津冀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高值化、集约化发展。而且,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推进,京津两地的高科技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向河北转移,必将为三地的科技合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二、构建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SLA协议是以书面合同的方式有效地保障了顾客的服务性能,并明确了贸易双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详细说明了付费的方式及收益分配,使得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SLA协议中可定义的具体的与性能等相关的指标很多,包括了用户任务的响应时间,资源的可用程度及安全性诉求等,且针对不同的服务层次指标也不尽相同,如表1、表2、表3所示[4]。

(一)构建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优势互补发挥区域整体合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和提高我国城市群竞争力。而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质性内容。京津冀协同发展4年的实践表明,虽然一些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时至今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差异性仍较大,第一大城市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70%;第二大城市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渡期,第三产业比重刚刚超过50%;而河北省的大多数城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仍以第二产业为支柱,这就为整个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一定困难。在传统产业发展方面,三地已经形成了基于各自优势产业的较为稳固的产业体系,若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必然涉及相关产业的重新布局,从而导致利益重新分配,难免会遇到一定阻力。而循环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形态,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具有广阔的协同发展空间。

构建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突破口:首先,以技术协同带动产业协同的模式是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一种全新路径探索。区别于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式的外源性产业协同,以技术协同带动产业协同方式可以视为自下而上的内生性产业协同,因此协同成本更小也更稳固。其次,率先实现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发展既符合新时代所倡导的新发展理念,更符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下降*王坤岩、罗琼、臧学英:《京津冀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219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构建区域性环境保护体系,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主要是以关停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实现的,并未从根本上破解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困境。而通过实现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发展不仅能够解决整体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而且循环产业发展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解决困扰京津冀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最后,循环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因为循环产业是产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循环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必然引起关联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使其产生产业协同化发展趋势。而循环产业协同发展所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整体社会效益,必将对其他产业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促进其积极思考。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构建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投入为代价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大制约因素。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保持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线性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循环产业是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具体形式,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的一种产业形态。与传统发展模式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不同,循环产业通过构建一个闭环的物质流动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本身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有效协调。正是由于循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国循环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我国循环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在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同时加快布局循环产业,包括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再利用等在内的一系列循环产业链条相继建立,并快速发展。目前,京津冀循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技术创新问题。循环产业的高端化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否则就会走向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京津冀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如果能够充分整合三地技术创新优势,实现循环产业协同创新,必将推动循环产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建立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构建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层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各国产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后发国家,技术创新受到约束,一些产业始终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如果我们总是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而不能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突破,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将被锁定。就循环产业来说,当前该产业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循环产业技术创新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新生领域。随着各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占领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制高点也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这对于我国循环产业的技术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循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创新活动起步不久,因而具有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同时,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各国在循环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就为我国实现这方面的技术赶超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要实现技术赶超必须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循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如果仍然遵循原有技术创新路径,采取“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必然无法摆脱产业低端锁定状态。因此,只有探索循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才能实现我国循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抢占循环产业全球产业链制高点。

构建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一是为循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探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循环产业创新资源共同实现技术突破显然是不现实的,而选择一个合适范围进行协同创新机制、模式、路径的试验性探索更为有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能够为在循环产业协同创新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的先行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协同创新活动必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二是在科技水平较高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京津冀区域率先实现循环产业科技创新突破,能够帮助我国迅速占领循环产业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我国循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次。三是为我国科技创新活动探索新的模式。尽管学界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已较为系统,但是协同创新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不多。本文希望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等的深入分析,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为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为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三、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推动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实现整体区域协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尽管循环产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当前我国循环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产业小规模、分散化发展的特征明显,对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十分有限。而通过推动区域内部循环产业的协同发展则有助于整合分散的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达到“1+1>2”的效果。同时,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也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区域产业体系,对于构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整体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集聚区域,其对于我国整个北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必然能够提高区域内循环产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实现循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协调作用,产生双重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这种效益会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循环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经过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了互补性较强的区域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北京市以提高资源附加值为目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逐步形成了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产业链条,并培育起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王颖:《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与建议》,《中国财政》2010年第19期。。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园区围绕固体废物综合资源化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科研开发教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了提升经济发展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水平的目标。以园区内的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该项目于2010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部环保验收,年处理生活垃圾53.3万吨,余热发电每年可达2.2亿度。以高安屯发电厂为基础建立的高安屯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总充电容量10080千瓦,可同时为1104块电池充电,单日最大可满足400辆2吨、8吨、16吨环卫车及乘用车现场换电需求,车辆综合换电时间为6—8分钟*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案例研究组:《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启示》,《人民网—理论频道》2016年8月2日。。在循环产业试点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市大型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中小型企业清洁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循环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凸显。2015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2%,万元GDP电耗同比下降4.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分省年度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天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互动发展,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循环型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高。通过试点培育,目前天津市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并具推广意义的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五种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五种模式分别围绕重点产业生态化链网建设、废旧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和深加工、新建工业区绿色规划和绿色建设、海水淡化共生产业链、土地集约利用和循环产业城镇化发展构建特色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例,通过构建废旧商品回收、拆解、初加工、深加工、再制造等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年拆解加工各类工业固废150万吨,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再生铜45万吨、铝25万吨、铁30万吨、橡塑材料30万吨,其他材料20万吨,已实现了天津市报废汽车、废旧机电产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成为天津及环渤海地区的“城市矿山”基地,形成以子牙园区静脉产业促进和反哺滨海新区动脉产业的格局。

由于受所处产业发展阶段的制约,河北省循环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态)的发展不及北京和天津。但在现有产业发展条件下,河北省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围绕“降耗、减污”目标,对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产业和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取得显著成效。统计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河北省工业用水总量减少近2亿立方米,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效同比下降6%,万元GDP电耗同比下降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分省年度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此外,河北省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建设, 推广采煤—发电—粉煤灰—建材、城市垃圾发电和废水回收利用等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积极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李艳双、王军花:《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1期。

可见,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探索中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局部的、试点型的发展,尚未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尤其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问题成为影响该区域循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制度环境优越

制度环境是决定产业协同创新的关键要素。京津冀区域实现循环产业协同创新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国家层面的专业性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其协同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是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高级别法律,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法律保障。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保障下,不仅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科学的目标导向,同时,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也能得到同样的法律保障。其次,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循环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将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拉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实践。协同发展战略框架下,京津冀具备了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各领域的创新发展都得到了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双重支持。在此背景下,开展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就具备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复次,京津冀三地政府都高度重视循环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专业性政策法规支持循环产业发展。北京市针对自身产业结构特征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国内首个循环经济鼓励政策,如《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并在区(城镇)、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选择循环经济试点,对试点机构给予政策、资金、税收、土地申请、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支持;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管理办法》,对循环产业进行科学布局,规定其他区不再集中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循环产业发展。河北省也于2016年颁布了《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条例》,这为循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市场环境。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n(%) 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空间巨大

然而“prehistoric powers”是否就是“洪荒之力”最正宗的表达呢?《韦氏大词典》对于prehistoric的解释为史前的,有历史记载以前的,除此以外,还兼有陈旧的,不时髦的情感色彩。与“洪荒之力”这一新型流行词的基调不够吻合,因此笔者认为单纯的将“洪荒”解释为“prehistoric”,将“洪荒之力”直译为“prehistoric powers”,恐怕很难完整地传达原词的含义。

(3)水资源短缺。城镇化发展伴随着产业和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使得城市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质要求高。但由于我国人均可用水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体污染普遍存在,导致城市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现象较为突出。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存在用水浪费严重、利用效率较低、开发不合理等问题。目前,长江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9.4m3,远高于全国平均值45.6m3以及发达国家25~40m3的水平。此外,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水源单一,尚未有应急水源,存在供水风险,还有部分城市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不尽合理。

四、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设想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考虑到京津冀三地循环产业发展状况各异,技术创新水平参差不齐,且协同创新中涉及三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众多主体,必须从构建一套科学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入手。

(一)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主体

循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主体,各主体间初始创新要素、创新目标、创新环境等各不相同,要想实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行动,必须研究各主体的行为特征,以利于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

目前,国内对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和成熟,但对于循环产业及其创新问题的研究却显匮乏。一是没有对循环产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系统考察;二是对于影响循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的研究还不系统和全面;三是极少研究涉及到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问题。当前,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观需求都迫切要求我国加快发展循环产业,而科技创新正是推动循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因此,提高循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当前我国循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主体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和制度环境不完善等原因,本文认为率先构建区域性的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循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循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2.企业。企业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协同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而这一过程的终端载体就是生产企业。一般而言,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驱动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动力。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的创新资源,企业创新费用的支出也要受到成本收益原则的约束。在此背景下,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创新,能够有效节约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作为协同创新主体的企业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涉及到企业如何利用好协同创新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支持;二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关系,涉及如何实现产学研的系统衔接,形成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系统;三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既包括合作也包括竞争。合作是指关联企业(主要是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通过共享创新资源实现协同创新;竞争是指协同创新成果在企业间的分配以及企业间市场份额的竞争等。

构建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该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而且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京津冀整个区域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类机构具有高度知识密集的特征,与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相比,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活动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且专业性较强,但技术创新的指向性不及企业明确。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不仅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可供转化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从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二是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项目开展合作实现联合科技创新,这种合作既包括具体项目中的联合科技攻关,也包括通过项目而开展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在内的更为广泛的合作。

4.中介机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协同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中介机构的参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渠道。因为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本、资金、技术等,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科技创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主体间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是为协同创新主体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可有效降低协同创新主体收集信息的成本;二是能够为协同创新活动提供平台,有效联接协同创新主体,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协同创新效率。

图3a、3b:引自htt p://www.waver l eytr ail.or g/index.ht ml;其余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二)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主要构件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以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创新主体,构建企业与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之间以项目为载体的创新联系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有机系统。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是协同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就是明确各种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系统的运行机制。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1)以单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科、儿外科医护人员做样本,其结果的外推性有所限制;(2)样本大多为护理人员,没有相同样本数的医生与检验室人员的相关比较;(3)本研究为横断面资料分析,无法控制与不同等级医院有关影响医护人员认知的结构性或管理面因素。

从系统角度分析,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用于界定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关系,也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只考虑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的作用,而暂不考虑政府作为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情况。由此,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实质上与市场的地位相似,他们共同构成了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外部环境。如图1所示,政府所决定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所决定的竞争环境共同形成了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系统环境对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市场竞争机制是否健全、政府是否提供了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划分。以上三个因素如何发挥作用有赖于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尤其是政府要把握好干预的度,在提供良好制度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处理好三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协同创新需要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破除地方政府间的体制机制障碍。

 

1 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环境

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第二个层面即协同创新系统。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构建起相互联系的协同创新系统,如图2所示。在该系统中,企业和科研机构分别是产业创新的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企业提供资金和必要的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提供专业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双方经由特定的项目实现人、财、物及信息的交流,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达到供需匹配。其中,科研机构的优势是专业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及技术信息、研究方法和经验,资源的需求是资金和实践信息;企业的能力优势是技术的快速产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资源需求是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在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中发挥着供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包括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在内的中介服务机构掌握着大量的供需信息,它们的参与可有效降低供需双方的沟通成本,提高双方的合作效率。

 

2 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

(三)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的促进机制

当前,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发展中政府主导力量大于市场拉动力量。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在协同创新制度建设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

1.完善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制度是影响协同创新的关键性因素,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首先需要一个适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解决基本制度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包括建立健全鼓励循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吸引循环产业创新主体在区域内加速集聚、健康发展。二是要解决三地政府间的政策协调问题,关键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策联通,包括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从而为创新主体间的跨区域合作、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科技成果的跨区域交易和转化提供高效顺畅的政策环境。三是解决区域间利益协调问题。尽快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利益协调机制,在不断地谈判与切磋中形成各方满意的收益分配机制,使之成为协同创新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保障。

2.引导区域循环产业实现开放式协同创新。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需要秉持跨界融合、开放共赢的理念。在创新日益全球化趋势下推进企业国际合作研发,通过开放创新与知识交互,提升本土企业创新动能,加速抑制性创新转化进程,缩短技术创新“跳跃”距离,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采取开放式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循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内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因此,探索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实现开放式创新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的创新资源实现我国技术创新目标;二是通过并购、购买科研团队和科研服务等使外部创新资源内化为内部创新资源;三是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只有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成为行业标准引领者,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技术落后的局面。

最后,经营体制落后。国有企业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经营目标、明确性的战略规划与科学的和质量标准,并且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随意性较大。在控制流程方面,缺乏科学性的审批权限设计,使得信息与核算难以跟上会计政策的发展。

由于人员在跑步机上可以获得指定的运动速度,所以数据采集过程主要利用跑步机,在不同速度下获取到基于脚部IMU的惯性数据。由于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主要集中在15 Hz以下[15],所以采用截止频率为20 Hz的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对惯性数据进行滤波获得去除高频噪声的惯性数据。然后采用基于的峰值检测方法对惯性数据进行单步划的定义如下:

3.规划引导循环产业集聚发展。集聚发展不仅可为循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便利条件,也有利于循环产业的技术扩散。推动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集聚发展应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循环产业园区,形成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循环产业集聚发展区。尤其要重视京津冀三地在循环产业布局上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重视循环产业发展梯次特征,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同时,还要给循环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土地、技术、财政等配套政策的支撑。

 
臧学英,王坤岩
《理论学刊》 2018年第02期
《理论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