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文本深入探寻马克思复杂的思想世界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我所领衔的团队在多年追踪世界学术前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和悉心解读内容基础上推出12卷本、600万字的《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这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专门探究马克思本人著述及其思想最集中、最系统和篇幅最大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继黄枬森、庄福龄等主编的8卷本、410万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后,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突破。该书属于我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6ZDA098)成果,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一生撰写的文本、文献卷帙浩繁,这套丛书从中选取出那些最能表征马克思思想特质、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重要篇章,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选取的原则是:一是马克思写作这些著述或手稿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同时花费了他比较大的精力和比较多的时间;二是这些作品的篇幅一般比较大;三是其中的有些著述虽然不完整、不系统,但它们提出或触及的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题,在马克思漫长的思想创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具体内涵的理解和解释可能有反思、变化甚至修正,但这些主题被揭示或提了出来,这昭示了这些作品永久的思想史价值;四是对有些著作虽然过去有所研究,但现在看来或者存在资料不完整、不权威甚至错误的问题,或者解读方式、观点概括有偏差,等等。

根据上述考量和原则,本丛书对马克思一系列重要文本、文献及其思想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把版本考证、文本解读、思想阐释与现实意义重估紧密结合起来,在困扰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诸多难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以下是各卷的内容简介及其主要观点。

我悄悄跟着溜了出去,不过刚才我一句话也懒得说,所以也没人发现我。我本身也是不喜欢拓展社交圈的人,不知道为何,我就是很想认识这位小哥。

一、马克思思想起源与西方文化传统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

由于特殊的时代境遇、实践发展和学科分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不在少数的论者倾向于把马克思的思想从西方文化传统中剥离出来,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建构和价值取向予以理解和阐释。而在国内以往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列宁的“三个来源”说影响广泛,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可以说起了主导作用。但现在看来,离开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客观而到位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而列宁的看法也有必要重新进行甄别,因为它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完全画了等号,而且在对“来源”的理解和解释中,将其与所谓的“组成部分”紧密关联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列宁实际上是以“组成部分”来反向逆推出“来源”的,从而决绝地判定马克思的思想直接来源于“19世纪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事实上,在接受这些学说之前,马克思经历了一段相当复杂的思想起源期,是欧洲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培育和塑造了他的观念、思维和价值。如果仅仅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变革”,大而化之地进行估判,就会遮蔽多元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形成的具体轨迹、环节,实际上不利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内涵。

第1卷《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将马克思的“中学材料—大学文学作品—哲学笔记—博士论文”作为一个文本单元统摄起来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解读,借此勾勒出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复杂状况、演变轨迹、思维逻辑和后续效应。“特里尔传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场”,经千年风雨洗礼仍巍峨耸立的古罗马恢宏的建筑及其所蕴含的宗教氛围、情怀成为马克思成长的环境和背景;启蒙主义教育和大量人文经典滋润着他年幼的心田,在“适合抒情诗的年龄”,他“以情感来观照人性、理解世界”,在爱中体味、追问和展示爱的功能和内涵、浪漫与困境,最终意识到情感的局限性以及升华和超越的必要性;“回到古希腊‘衰落’的时代”对“原子论”哲学的追寻,激发他对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总体、本质与现象、短暂与永恒、主体与客体等哲学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较为成型的思维框架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理念。这些哲学思考、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展开的探索,以及更往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转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同时,《神圣家族》又是一部很特别的书:这部作品的意旨、观点比较清楚,但涉及的问题很多,几乎每一章节都包含了很多思想,而彼此之间又交叠重合;各个章节之间篇幅很不均衡,层次和关系非常松散,笔调汪洋恣肆,情感澎湃激越,叙述逻辑不易把握。最为明显的是,正如这部著作的标题“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1]所昭示的,这部书实际上涉及多重关系,需要悉心甄别:作为“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批判对象的论点;“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对其批判对象论点所进行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当然也有对其批判对象的再批判);又由于这些批判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黑格尔哲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其中必然还涉及他们对黑格尔哲学的不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客观而审慎地对待如许复杂的材料和背景,不能忽略蕴含于“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一系列“批判”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二、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逻辑线索及其实质揭示

第3卷《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尤其是鲍威尔本人的著述为基础,详细追溯了马克思和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论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发展历程,具体复原了马克思与鲍威尔论战的真实情境和三次交锋的具体过程,细致梳理和展示了双方各自的思想、分歧和争论焦点,并力求给予公允、客观的评价,特别是还以此为视角,观照鲍威尔的哲学思想和“犹太人问题”的论战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从独特的视域拓宽和丰富了马克思与鲍威尔思想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思想的复杂性和他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理解。

1.1对象 选择2013年某焦化厂接噪工人112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866人、女性260人,研究对象年龄为18~60岁,平均27岁,作业工龄1~45年,平均工龄2年,将他们分为吸烟组(566)和不吸烟组(对照组)(560人),均通过问卷调查排除耳毒性药物、传染病、外伤、各种中耳性疾病,遗传因素等非职业性致聋因素。

三、马克思与其先驱之间思想的传承与决裂过程辨析

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演变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背景和参照系。从深受其影响、融入其间到发生歧见、反叛出来,直至与其进行彻底的思想剥离,马克思逐渐实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变革。在这一思想解构和转换的过程中,“犹太人问题”是一条导火索;正是在对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论中,马克思与他的思想先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将布鲁诺·鲍威尔首次展开了论争,在对同一个重大问题的观照中开始显现出理解世界的思想方式的差异。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地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1842.4—1844.2)是其思想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起初,他携带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而在德国思想论坛崭露头角的青春朝气走来,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提出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哲学思想的变革开启了方向。第2卷《“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文献及思想再研究》以此为中心线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劳动异化、交往异化及其扬弃之径的探究

为此第9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不仅破除了“《资本论》初稿论”的影响,将这部手稿视为概念体系完整的独立著作,更在重新探究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梳理马克思“原本批判”研究模式的转向的基础上,就这部手稿中涉及的主要思想议题,诸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思路及哲学方法、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及其交换运动、简单流通中的货币辩证法、资本一般及其辩证的生产总过程、资本一般的形式规定性等,做了全面、详尽且系统的解读。最后,将它们置于思想史进程和当代实践图景中来阐明现实意义,以及进行客观的历史定位。

“巴黎手稿”指的是马克思旅居“巴黎时期”(从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创作的、与单纯摘录和抄写同时代人以及前人著作的“巴黎笔记”相区别的、大量正面阐述和论证其思想的著述,它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过去由于过于功利的“现实”考量,再加上原始文献资料的欠缺,影响了对这一手稿复杂思想理解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为此本书根据历史考证版(MEGA)及大量权威资料,将“巴黎手稿”作为一个文本个案进行了深度研究,从文献疏证、内容解读、思想阐释、逻辑论证多个方面一一给予悉心的探讨,再现了这一著述的原始面貌、深邃意蕴和思想史价值。

五、异质思想的剥离对于新思想培育和锻造意义的甄别

历史并不宽容和公正。《神圣家族》从问世起就遭逢了“寂寞”的境遇和命运。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理论合作、他们在世时定稿和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它是引起研究者高度关注和具有广泛影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既是一部对论敌展开严苛的批判、对其观点和体系给予彻底解构的著述,更是一部建构之作,即通过剥离与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培育、锻造出一种“新哲学”的构架。

无机化学中“物质的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非常基础的概念,因为以后凡是接触到化学那么基本上就会有“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出现,但它又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呢?“物质的量”是指:微观粒子数的物理量。实质就是一个数量集合的单位,只不过它代表的数量集合比较大1 mol代表6.02×1023个微粒。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1打或者1双的概念相似,1打是代表12个,1双代表2个,数量较小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在讲授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用生活中1打或1双进行类比学习。

本书大部分章节是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完成的,这也使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带有诸多独特的感性体验。

1857年8月到1859年2月,马克思通过对被后来人冠名为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结束的一组重要文稿的研究和撰写,终于使长达15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开始了与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表达和建构工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分析把40年代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了严密的现实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也终于由人们头脑中的产物变为有客观规律支撑的一门科学。所以,《1857—1858年手稿》是处于马克思理论核心位置的一组重要文献。但是,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把这一组具有整体性结构的文稿割裂开来,并将《1857—1858年手稿》单独抽取出来称之为“《资本论》初稿”。事实上,这一手稿具有比《资本论》远为宽泛和丰富的内容。由于“初稿论”的误导,致使马克思的这一组重要文献产生150年之后,其基本部分至今还如同一块广袤的未被探索者勘探过的荒漠土地,没有引起后人对其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该项目是贵州省贵阳市城市水环境整治工程的一部分,项目由4座挡水高度8m、宽60m的气动闸组成,采用双气袋,每座气动闸分6个单元,每个单元10m。气袋长10m,重近10t,闸门采用不锈钢,每扇门由4片2.5m的单元门组成,单元门上下两截焊接在一起,下端为40mm厚的不锈钢板,上端为20mm厚的不锈钢板,总高度为9.6m,是目前世界上挡水高度最高的气动闸。该项目2013年3月开始施工,9月全部投入运行。目前,该项目以其独特的水域风景成为贵阳的新城市名片。

毋庸置疑,用什么样的解释框架来统摄《神圣家族》的议题、材料和思想就成了本项研究最为困难的地方。就这一点来说,释读这部著述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文本相比并不轻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理原则和操作方式是,决不离开文本内容抽象地概括和评论思想,而是首先全面而完整地吃透细节,甄别清楚思路,然后据此把握和提炼出贯穿全书的总体逻辑,再根据这一逻辑,打乱手稿顺序,整合文本议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一一考察,展示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不同的观照世界的方式的异同,揭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意旨及其所达到的效果。

为此第5卷《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不惮琐屑和繁杂,在具体问题和论证思路上辨析毫芒,在整体透视“思辨哲学”的结构和症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内容细致的释读,梳理了“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诸如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财产关系、“犹太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和社会众生相以及具体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进而认为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以现实、历史和实践视角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新哲学”的契机和背景。无疑,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牛皮糖不慌不忙说,我是个讲理的人。白纸黑字是用八斗丘加上我另外的土地交换来的茶山,我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店赚钱,你要赶我走,为什么损失要我自己负责哟,谁要茶山谁负责。

六、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思路和意旨的厘清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表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被归入“经典”之列,从而给予与其思想分量相匹配的关注和重视,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部全面解读这一论著的书问世。第6卷《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的出版具有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空白的意义。

作者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始手稿、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编辑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这一文本的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渊流进行了翔实的梳理和考证;按照原书写作的先后顺序,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学界研究非常薄弱而又占全书绝大部分篇幅的第一卷中的《圣麦克斯》《圣布鲁诺》部分以及第二卷进行了详尽的释读,对过去相对来说较为熟悉的《费尔巴哈》章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认真的辨析;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对其中各章节关涉到的重要问题和思想一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总体上重构了整部文本的理论视界和逻辑架构,勾勒出马克思透过观念世界和意识形态的层层迷雾,“从现实出发”观照和理解人、社会和历史的致思路向,并将其置于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的图景中,阐明其现实价值与意义,予以客观的历史定位。

所谓单独研究,是从个案研究方法中演变出来的,这种研究方法着重于副词的属,认为副词是一种半封闭半开放的词类。

七、“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意义辨析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马克思研究和批判蒲鲁东所著的《贫困的哲学》《什么是所有权》的一部论战性著作。过去学界无论是对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重要背景和思想资源之一的蒲鲁东思想的理解和评论,还是对这些著述文本细节的解读和思路的比较,都存在较大的偏颇和遗漏。有鉴于此,第7卷《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比较研究》在总体上把握蒲鲁东的思想原貌、厘清马克思和蒲鲁东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并完成相关文献学疏证等的基础上,逐一对三部著作共同涉及的重要议题,诸如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所有权问题、价值理论、分工与机器观、垄断与竞争理论、社会革命观及共产主义观等一一进行了深入的甄别与讨论,特别是对目前学界研究较为薄弱而又占《哲学的贫困》一书中绝大部分篇幅的“科学的发现”“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等章节,通过比照《贫困的哲学》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了详尽的释读,再现了马克思通过辨析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社会革命理论)”这条思想主线,对自己思想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系统思考和整合的过程,最后将这一致思路向置于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图景中阐明其现实意义,对其进行客观的历史定位。

八、“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

第8卷《“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1848—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献研究》将这组文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在当年纷纭的理论和实践纠葛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考,揭示了他们关于“革命”的思想、观点和思路的内在逻辑及其演变过程,再现了他们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时所遭逢的困难及其所取得的进展,力图摆脱传统的模式化的解读对其原始思想的偏离及其所带来的理论困境,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并在思想史视野和当代政治哲学的图景中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在马克思、恩格斯漫长的理论和实践生涯中,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节点。1848—1852年间他们为理解、描述和分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下了大量宝贵的政治文献,真切、全面地表达了当时他们对革命理论与实践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组文献并没有得到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导致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的认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同时,也使得我们未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

不许烧秸秆这一所谓环保政策,就是一个正面影响很小,却损害最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按照罗尔斯第二正义原则,如果一个社会不得不改变市场的初始分配,也只能向最低收入人群倾斜。而这种禁止农村居民烧秸秆,并强制执行的政策,显然是背道而驰。

第4卷《异化的探寻及其扬弃——“巴黎手稿”再研究》是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马克思所著的思想复杂、影响深远而又毁誉不一的“巴黎手稿”的深度解读和分析。

5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名世界顶级舞者,齐聚美国凤凰城,嘉琪是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当她出现在比赛现场时,人群中的高手们都一脸质疑,甚至有人直接走过来,拿手在嘉琪的脑袋前比划了两下,“意思是说我很矮。”嘉琪没有生气,也丝毫不怯场,在场外的battle(对抗)环节中,跟着音乐来了一场freestyle(即兴发挥),结果让本来一脸轻视的围观舞者,心服口服地为这个中国小学生欢迎鼓掌;等到真正比赛时,她拿着一个粉色的保温杯就上台了,先是向台下深深地鞠一躬,乖巧的样子,丝毫没有斗舞的气势。

十、“资本一般”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

在马克思一生所写的《资本论》材料中,“1861—1863手稿”的篇幅最大,涉及23个笔记本、1472个印张。但贯通的页码表征的却是不连续的写作过程,庞杂的内容,纷乱的议题,若隐若现的逻辑,对研究者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深刻地检验着解读者的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

在熟悉全部文献的写作过程和内容的基础上,第10卷《“资本一般”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再研究》找到一个恰当的解读框架——“资本一般”,以此来呈现《资本论》写作在这一阶段的困境、磨难及马克思尝试解决的思路和效果,全部细节的盘活把马克思这一时期工作的进展准确地揭示出来,并使他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梳理(对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批判)获得了畅通的解释。可以说,“资本一般”给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面貌,帮助他摆脱了困境,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三卷四册”的结构,同时既接通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以及思想史的关联,更显现出其思想的超越性,而且置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图景中也是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十一、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的审视

MEGA2第二部分第5—10卷刊出的全部属于《资本论》第1卷的各种版本,包括其德文第1版、德文第2版、法文版、德文第3版、英文版和德文第4版。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精力甄别同一卷次的这些不同版本呢?因为它们之间不仅在字词、段落上有非常多的改动,而且在结构上、内容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别,用马克思评论第1卷法文版的话说,都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本书认真甄别不同版本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1)“《资本论》的逻辑”;(2)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3)“资本的本性”;(4)资本“拜物教”;(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与结局等。《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绕不开这座“思想高峰”。

为此第11卷《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资本论〉议题再审视》遵循恩格斯提出的“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的原则,重新审视了《资本论》三卷内容,从中提炼出若干复杂而重大的议题,从文本学视角重新梳理了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于诸如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的谱系、资本的定义、资本的运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斯密教条”批判、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家在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否消失了等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给予了新的甄别和分析。

智能合约是以太坊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以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来缔结和运行各种合约。在20世纪90年代,SZABO N等人就提出过类似的概念[14],但一直因为缺乏可靠执行智能合约的环境,而被当作一种设计理论。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恰好补充了缺陷。

十二、资本主义史前史的求解及其意义

《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在生命最后时期写下的长篇读书笔记,其形式主要是按照特定议题摘录他人的研究著作,其内容则涉及19世纪下半叶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中,两部笔记基本上按照“思想补遗”的范式被解释为“思想衰退说”“回归早年人类学研究说”“放弃《资本论》写作说”“研究重心东移说”“唯物史观发展说”等。

鉴于此,第12卷《求解资本主义的史前史——“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思想世界》以详尽考察马克思中后期思想与文本图景为基础,以《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完整梳理从史前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人类历史为线索,以“求解资本主义史前史”为主题,以经济、政治、宗教议题为切入,对两部笔记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问题式、逻辑化的全面把握。通过这一研究,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在更广、更深层面实现了勾连,这为重新审视马克思与20世纪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运动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总之,奠基于全面而系统的文本基础之上的扎扎实实研究,最终呈现出一个与以往不同的马克思形象,形成对马克思思想及其意义的新理解;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客观、准确,也更有助于实现马克思思想的当代发展及其长远价值。

这也是对马克思这位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

注释

[1]动词kritisieren转化为名词Kritik,由谓语转化为主语,意指在现实中“批判”由一种行为、活动转化为主体最本质的界定,进而成为主体自身,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思维方式的实质揭示和深刻指认,体现了《神圣家族》论辩的犀利和设喻的高妙。所以,在这一著述中,他们大量使用“批判”“绝对的批判”“批判的批判”“纯批判”等作为名词和主语来指称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具体到布鲁诺·鲍威尔的哲学思想,除了用上述称谓,也用“自我意识哲学”,这些概念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聂锦芳
《理论视野》 2018年第04期
《理论视野》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