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三重维度:真、善、美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更是中国和世界人民伟大的历史实践。伟大实践准确定位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奋斗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

本研究主要考察三棱、莪术提取物分别联合热疗对结肠癌SW620细胞凋亡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三棱提取物组或莪术提取物组,三棱提取物+热疗组或莪术提取物+热疗组的细胞死亡数量增加、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减弱。由此可见,联用热疗能够明显增强三棱或莪术提取物对SW620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对其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本课题组下一步考虑将三棱、莪术的有效成分进行配伍并与热疗联用于SW620细胞,并选用更高热疗温度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该疗法联合中药用于治疗PC等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全新界定,是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对我国所面临的时代特征做出的又一科学判断,而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是确定新的历史方位的根本依据。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将是否承认矛盾、变化与发展作为区分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这两种宇宙观的根据。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1](p160),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状态和面貌,新矛盾取代旧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带动矛盾次要方面。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紧扣社会发展的脉搏,坚持正确科学的发展理念,确保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对于矛盾的把握,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其次要在真理基础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最终将二者统一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发展。这种认识上的方法论,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重维度:真、善、美的统一。

一、“真”的维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依据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合规律性的根本要求,是“真”的维度的本质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看待世界的客观性、真理性与科学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p21),能不能聆听时代的声音,能不能以实践为依据,能不能从真理的维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有效性,决定了这个社会在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能否有效获取进步的动力和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社会主要矛盾是根本矛盾在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

1.社会发展不平衡——结构性过剩和不足并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水平的提升”[5](p80)。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和社会生产能力的绝对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细化到城乡、区域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却有诸多不平衡之处,表现为结构性的过剩与不足并存。

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史,可以发现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前进过程。1956年党的八大决议首次将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了发展生产力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八大开启了党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起点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新方针与新设想。随着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出现的偏差,以及其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工作重心,阶级矛盾又被错误地确定为社会主要矛盾,一直延续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阐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从中国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做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方位的根本依据,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指引,一直沿用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持续36年之久。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概括同样是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判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再概括”[3]

(二)在当前形势下,作为主要矛盾供给侧的生产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于混杂交错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而“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4](p320-32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就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中代表供给侧的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转化做出重大历史性研判的依据归根结底源于对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认识,是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结果。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艰苦奋斗、砥砺奋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8260美金,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p9)是我国由大国步入强国行列的物质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早已告别过去的物资短缺。经过十八大以来五年的砥砺奋进,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社会发展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因此,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生产力的匮乏贫瘠与人民对物质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之间的尖锐对立。

根据矛盾转化原理,原有矛盾主要方面的供给在满足矛盾次要方面的需求同时,必然刺激出新的需求,从而对供给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形成新一轮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进步的动力。据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p9)

2016年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和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强调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将深化改革的视野进一步扩展,覆盖至社会领域,解决社会矛盾不仅要在生产力层面下大力气,还要协调生产关系、社会分配等领域的冲突,这也是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

“善”是合目的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价值追求与规范作用的凝练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p36)。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集中体现了“善”的价值维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因素。根本矛盾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表现为具体的社会主要矛盾。在阶级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在奴隶社会中,根本矛盾具体外化为奴隶与奴隶主阶级的对抗;在封建社会中,根本矛盾具体外化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对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根本矛盾具体外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如何把握根本矛盾具体表现形式,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前途、路线、方略的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使得无论是物质生活水平,还是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服务,城市与农村存在不小的差距。以近几年火爆的共享单车为例,在城市里,有的街道上单车比行人还多,然而农村却一车难求。当城市人口困扰于资源过剩时,农村人口在共享改革成果时却面临实际障碍,这也是导致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的客观因素之一。

无论是从省与省之间还是东中西部大区域之间的比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长期存在。在居民工资收入、消费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及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各方面,我国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2017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据报告显示,整体上看,全民参保人数不断增加,社保基金的累计结余比上年增长11.5%,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长5.4%;然而分区域考察,共有七个省份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情况。

2.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一切依靠人民。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是发展的中心,在于人具有动物无法超越的本质力量,这是在主观能动性激励与支配下的实践能力,“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7](p20)同时,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自觉“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p169)。人的自觉活动不仅给自身赋权,也构成了国家的力量。列宁说过“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3](p347)。人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实现了人与社会的统一,也只有在这种统一关系中,国家与社会的生产与发展才是充分的、坚实的。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实行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如医药领域实行医药分开,减轻人民负担;实行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税制改革实行营改增,减少重复征税,为企业减负;打击哄抬房价,实行“房住不炒”的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力争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等等,就是始终在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人民向往追求的价值引导下做出的科学决策。

2.社会发展不充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社会发展供给侧的另一个问题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5](p80),表现为发展质量与效益转化水平不高,实体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释放;在“经济至上”理念主导下的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公共服务产品品类、数量、质量发展不充足,民生领域的短板更加凸显等等。

相对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言,社会发展不充分显得更为隐蔽,是潜藏在中国发展脉络之中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之明确列出,体现了党对国家经济形势的敏锐观察,对全局历史性变化的准确把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p17)。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在于不断开启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突破市场壁垒,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减少政策限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多样的激励措施;革新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质量,减少依靠人口红利、资源与劳动密集、产能低端产业的占比,不断提高高精尖技术领域的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重视公共服务提供,加大服务提供的数量、质量和品类,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诉求。

临床教学是当前医学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是医学生完成医学学习的必经过程。而传染病医院在承担传染病医疗及预防职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染病临床教学的职能,针对目前传染病临床教学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传染病医院应当加强重视,多措并举,积极探讨解决问题。

二、“善”的维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追求

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分为学术研究型大学、职业技能型高职高专以及应用技术型大学3种教育形式。在这分类体系中,前两者的培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研究型大学在精英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学术性人才;职业技能型高职高专在近期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介于两种分类之间,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专业性大学或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高,既要求具有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擅长实际操作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过程尚不清朗,仍处于探索之中。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无论是中共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还是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概括,都是从主客体之间矛盾关系角度来进行阐述: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客体方面来讲,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而作为客体的社会生产力的最终指向目标是满足主体需要,回应主体期望。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决定了行动的价值导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区别于皈依宗教信仰的神本主义和陷于物欲的拜物主义,是在物质与意识的矛盾运动中来认识人的价值和意义。与神本主义否定人、拜物主义扭曲人不同,马克思主义高扬人、赞美人,认为人是历史的出发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7](p6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说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民与历史,而是由“有血有肉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7](p73)创造出来的属于人民的历史。社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抽象连接的,也应该是具体的,活生生的。马克思强调,“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8](p122-123)。党的十九大报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引,将其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更加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进行表述,着重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真实的、有意识的存在和这个社会之间的有机连接,正确认识与正面回应人的需求的多样化、丰富性与全面性,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所内在要求的尊重人、发展人、解放人的逻辑意蕴进行了清晰地展现,科学阐释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p15-16)共同富裕理念“既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在人与人关系上的理论深化和实践落实,更集中体现了我党新时期发展思想的基本思路。”[9](p39)解决中国所有矛盾之关键在于发展,无论发展理念的内涵如何创新,外延如何扩展,其核心始终是人民。

1.人民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人以实践的方式构成了人类历史本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0](p118-119)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p103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一切为了人民,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在这里,人和人民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肯定人、尊重人,为了人,既是在整体上肯定劳动群众的历史创造地位,又肯定、尊重和维护作为具体单个个人的价值、权利和自由。既不能陷入极端自由主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整体上否定人民,更不能抽象地肯定人民,具体地否定组成人民群众的具体个人,漠视人民在生活中的具体需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p189)即是从社会共同体的角度陈述人与人民,单个人与一切人的统一。

业主的成员权是指业主从专有部分的所有权中产生的对共有财产以及其他物业所享有的管理权、监督权等。基于所有权的成员权是区分所有人在所有人团体中的资格,成员凭借这种资格而享有表决权、选举权等。成员权的实现主要体现为一种财产利益以及围绕财产权利形成的共同管理权。这种共有权和共同管理权的行使必然通过全体业主的共同意志来表达,与全体业主外部的公共利益没有直接关系,而全体业主的共同意志必须在民主的基础上形成,要求业主平等、自愿地参与小区物业共有权的行使,具体表现为成员权的内容和形式由业主团体自治来决定。这种权利不同于所有权,而是成员参与管理,体现基层民主和自治,并不完全由私法来调整。㉜

只有在人与人民相统一的基础上理解一切为了人民,才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钥匙,才能理解发展生产力是手段,而人类解放、自由与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心为人民所系,权力为人民所用,行动为人民所需。

新课程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通过运用合作学习法,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开展。就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而言,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该方式,同时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该方法存在的优缺点。只有不断提升教学与组织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为其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做好准备。

在经济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在重点实体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产能过剩的现象严重,并有蔓延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趋势[6]。在服务行业,产能不足和质量不高成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服务产品,阻碍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吉祥路和唐柏路牛马库院内树行错动,道路修复,仅保留了错动树行,原有牛马库院内的树行错动遗址仍保存较好,多年的树木错动明显,不过树干多有病伤。目前被私家庄园封闭使用,不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4](p40)人具有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这种本质力量赋予人独特的实践能力。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对经济制度的启发到广西宜山村民自治对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实践无一不透露出人民首创精神的实践力量。十八大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在全球化浪潮的助推下如火如荼地发展运转,牢牢站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旗帜指导下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眼界不断开阔,创新精神空前高涨,创新动力持续不竭,中国共产党科学定位和概括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党尊重和鼓励人民创造,宽容人民失误,给予首创精神与创新活动以坚实制度保障的坚强决心。

3.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让人民在共享共建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人民不仅是创新发展的力量来源,是创新发展的价值指引,更是创新发展的目标指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p19),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富强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包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福祉建设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也不是少数人特有的专利,而是全体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集中聚合力量为手段共同建设事业,以公平正义为标准共同分享成果。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通过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指针,抓住了主要矛盾需求侧的牛鼻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首先是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根本需求,因此必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2](p1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要通过充分均衡的发展来实现,关键是在治国理政中秉持公平正义理念,在社会治理中不断补齐短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是等靠要来的,而是通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热情,发挥人民群众创新动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共融共商共建而来。

三、“美”的维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目标与合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心词是“美好”,而美与好同语反复,是对“美”的维度的重点强调。“美”的维度是“真”与“善”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与需求侧形成合力的目标。

1982年,国务院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决定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建立一种文物保护机制[1]2。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公布以来的30余年间,保护与破坏、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始终纠结在一起,研究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名城的物质与文化构成,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非常必要且重要,意义重大而特殊。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关键抉择”“活力之源”“重要法宝”,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写在广袤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改革开放依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依然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感知机模型是利用梯度下降法对损失函数进行极小化后得到的模型.在学习率合适的情况下,经过足够次数的训练,模型可以保证收敛[18].损失函数L定义为: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患者均有3次或3次以上流产史,年龄24~36岁,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正常,无感染性疾病,无先天性生殖系统畸形。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观察指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一方面源于对人类社会中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另一方面源于对人在这个社会中现实需求的考察。当两者统一,形成合力时,马克思主义所弘扬的“现实的人”的形象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得以生动展现。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p169)。这种激情即为支持人类活动的生命力,是引导人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喷薄力量,它决定着在真正“属人”、尊重人、赞美人、爱护人的社会里,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自由、能动、全面的人,而不是被束缚、被异化、“单向度”的人。人不仅追求物质需求、经济利益,还有对道德之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不仅追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还要在精神层面寻求心之所安的灵魂家园;人类社会不仅寻求效率和公平,还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通,心灵共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美丽”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频次由一次上升为八次,“美好”一词的频次由三次上升为十六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美”的强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创造性认识。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完整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现实的人”的内涵意蕴,其中“美好”一词,集中体现着“真”“善”“美”三个维度的统一。求“真”获取实然判断,实事求是,去伪存真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合规律性;求“善”是应然层面的探索,明辨是非,惩恶扬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而求“美”则是“真”“善”合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概括,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与人民立场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美的维度是建立在真、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

随着我国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总体实现了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决定了人民对社会生活的需求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不再单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吃得饱、穿得暖,也逐渐超越了你有我也有的平均主义,向着更高层次、更好质量、更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民生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里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5](p4)这里提到的十个“更”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侧方面的更高追求,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p28)中的四个“更”则是对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方面的更高要求,是对需求侧的正面回应。主要矛盾供给侧和需求侧在更高层次上的要求与追求体现了“真”“善”维度的统一,在这一统一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美”的维度。

(二)美的维度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真与善的统一是构成美的条件,因此,美的维度内在地要求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实践本质。

有关真善美统一之讨论,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西方文明一般强调真美合一,中华文明则更侧重善美合一。柏拉图认为,“我们应当用真理作为衡量的标准,无论对真理作何种解释,而不要用其他东西作标准”[16](p418),“必须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17](p351)而古典主义诗人尼古拉·布瓦诺则直接肯定真是美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18](p187)在西方文化中,“美”作为最高层次的追求往往被比拟为“自由”,因此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是对“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多重视对人的道德价值的主观要求,认为善即是美。朱熹描述孔子论《韶》乐时慨叹:尽善矣,又尽美矣。孟子则认为四善端扩充即为美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参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0页)。。1993年湖北荆门市出土距今2000多年的郭店楚墓竹简,记录着“大人之兴,美也”[19](p158),颂扬上古圣人尧舜的至善德行为美。

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文明基础之上融汇整合,实现了真善美的合一。“自由“自由”在这里的含义相当于“美”。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p455)因此,代表美的维度的自由,不仅依据真理,认识必然,更是导引向善,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欧洲的旧哲学家,已经懂得‘自由是必然的认识’这个真理。马克思的贡献,不是否认这个真理,而是在承认这个真理之外补充它的不足,加上了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改造世界’这个真理。”[20](p485-486)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20](p486)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概括正是中国共产党履行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的第三重维度“美”体现了矛盾运动指向的社会发展目标,即在正确认识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重大特征的基础之上,发挥人主观向上的价值追求以及由此导引的人类实践的本质力量,从而实现人与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新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发展,以发展建设带动社会整体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决定条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涉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是党就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进行通盘考量后做出的科学判断。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决定了在这一阶段,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矛盾不断生成、不断转化,却并不互相否定。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概括并不是对之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否定,而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在多年基层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土方工程、石方工程、砌石工程、混凝土工程中存在部分定额子目设置不合理、机械设备更新变革等问题。现对《水土保持定额》及《水土保持编制规定》存在的部分定额子目内容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基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发展的主要动力。秉承真理维度,从实际出发,直面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党和国家制定新时代方针政策的实践依据;美好生活是人民的向往,秉承善的维度,心怀人民才能常忧天下,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要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源泉;至真至善为美,秉承三重维度,科学把握发展实际,精准定位人民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民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洪大用.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的深刻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16(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栗战书.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M]//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邹蕴涵.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去产能政策建议[EB/OL].http://www.sic.gov.cn/News/455/7349.htm,2016-12-1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渠彦超,张晓东.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J],理论月刊,2016(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习近平论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夏一璞
《理论月刊》 2018年第05期
《理论月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