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深刻把握共享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可以说,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从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来看,“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而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内在包含着“共建共享”两个层面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有效回应。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应当认真思考怎样对共享发展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沥青生产最重要的是看原料好不好。”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生产调度科科长胡涛说。胜利炼油厂原来一直采用沙特中质和沙特重质两种原油,这两种都是沥青基原油,经过一定比例的配比后,非常适合作为生产沥青的原料油,价格也适中。“根据甲方提出的针入度高一些的要求,我们厂经过多次试验,把原料油结构进行了调整,采购了更轻质的科威特原油和沙特重质原油进行配比。虽然采购成本稍微高了一些,但原料能轻一些。”胡涛说。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共享发展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来,我国众多学者对共享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共享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共享发展基本问题的阐释、价值指向和实现机制等方面,其中对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伦理意蕴等一般性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集中,而对于共享发展的理论特质或规律性特征的专门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空间。概括而言,学界对于共享发展特征的研究和把握主要局限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从“发展”维度来阐释共享发展的过程性;二是侧重于从“共享”方面来把握共享发展的普惠性。虽然这两方面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以共享发展的内容为出发点,具有根本的同质性。因而需要在以下几个维度进一步拓展:一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对共享发展理论特质的深入探究;二是从共享发展的主体实践活动出发对共享发展理论特质的系统研究;三是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融通互动出发对共享发展规律性特征的全面阐释;四是从共享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出发对共享发展理论特质和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为此,本文将以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眼光透视共享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力图对共享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特征、内在规律性特征以及独特的理论特质作以全面的阐释与分析。

一、动态发展性:共享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孕育的崭新发展模式与发展范式,不仅蕴含着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发展逻辑,更饱含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所以正确把握共享发展这一重要研究范式,不仅要从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起点处入手,更要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坐标中加以把握和厘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止步不前的永恒存在物,而是在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是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共享发展也是如此。“人类是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2](p3)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通过对人类早期状况的考察,指出了人类文化发展是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变化不仅是自然界中动物进化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事实上,“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3](p270)。所以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漫长过程——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运动变化、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从每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形态来说,这种由低到高、渐进变化的发展规律同样得到显现: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由资本原始积累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再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的发展历程;共产主义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漫长发展历程。历史和事实已经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共享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发展变化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将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中国对世界的共享是共享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力、文化力、科技力日渐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向世界人民昭示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自信精神,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现实参考。与此同时,共享发展向世界传递出的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享福祉的理念与展示出的开放包容姿态之所以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积极认同,也集中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实践之中。“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科技发展,力求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并在这个过程中将科技创新成果与世界人民共享。中国高铁是科技共享的突出代表,而中国的淘宝、阿里巴巴以及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为各国人民共同享受物质文明与科技文明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现实可能。与此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的设立也彰显出中国人正以开放包容的“共享发展”迎接世界人民的积极参与,而众多国家的积极加入也充分表征了“共享发展”理念所具有的融通互动的内在张力与开放包容的共享姿态。此外,中国提出并实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更是为世界共享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其不仅使世界人民经济发展成果得以共享,也为政治上协商民主、文化上交流互鉴、社会上共建共治、安全上共建共享拓展了更多交流合作空间。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参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国际发展交流平台,这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运演逻辑与思想张力所在。由此,共享发展又内在地呈现出世界对中国的共享发展。

二、主体选择性:共享发展是一项由现实需求到价值实现的实践活动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6](p78)。世界优秀成果的创造与发展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这在助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充分彰显。西方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从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以电的发明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直到今天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无一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性文明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明提升、民族复兴的外部契机。

(2)基层修平后采用毛刷滚刷2mm厚单组份聚氨酯胶水,施工时注意从场地的一侧开始,按场地宽度一次性滚涂,滚涂均匀一致,覆盖完全,不可漏涂,并注意预防流挂现象。当沥青基础的表面空隙有聚氨酯底涂料渗入后,即可在表面形成密封状的薄膜,从而起到防水作用,也使基础和塑胶面层的粘合力得到增强。

不可否认,共享发展使中国在民族历史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不断地在世界大环境、大格局中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所以说,共享发展不仅表征了中国以“共享”理论、实践为世界经济发展助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呈示出以世界文明成果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享有、协同发展;共享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介到世界,为世界贡献出中国人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精神积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超越了国土、边疆等物理界限与思想意识、风俗信仰等非物理界限,彰显了其思想内容上的广涵性、价值理念的凝聚性以及发展态势的内外交融性,是兼顾中国发展与世界繁荣的双重意志,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与美好夙愿。

毋庸置疑,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福祉的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理性选择。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共享发展主体选择性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任何历史都是人的历史,是在人的自由自觉、主动选择中不断形成的历史,是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和目的追求中塑造的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p118-119)。共享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解决现实需求与追寻理想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理性存在方式的现实活动。

三、开放包容性:共享发展是一种由内到外交融互鉴的共同价值追求

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现实历史境遇提出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性话语,它不是囿于中国自身的单向度发展,而是与整个外部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协同发展,是在中国与世界双向交融互动中实现的各国共同参与、多民族协同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交融的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既是共享发展的现实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共享发展引领中国与世界融通共进的价值选择。习近平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5]。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上,党的十九大充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发展新思想,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依赖、命运相连,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地球村”的发展大势,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以“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塑造出一种能够折射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共享发展所内蕴的广涵性和包容性不仅承载了中国人民的追求向往,也合理表达出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美好夙愿,成为中国与世界积极沟通的桥梁,是中国与世界对话、融通、补益、互进的契合点。毋庸置疑,共享发展是应时代之潮头,顺历史发展之趋势的创造性产物,是中国与世界共繁荣、与人类同命运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充分彰显。因此,共享发展包含着中国与世界内外两个向度的交融互动、共建共享、繁荣发展。

共享发展虽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发展历史方位上明确提出,但是这一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发展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回溯我国共享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共享发展就以平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突出的表征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人民公社为代表、以绝对公平分配为核心的平均主义式共享。这实际上是作为党的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早期表现形态,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由乡村扩展至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过去低水平的、以平均主义为显著特征的共享模式开始转轨至在充分协调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下,在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共享发展轨道。此时,党和国家对于共享发展的理解已然脱离了早期的绝对平均主义状态,转而实事求是地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共享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共建、共享”为显著特点的共享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共享发展模式基础上又实现了进一步跨越,即真正做到在初次分配保证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过程共享、机会共享、内容共享,使人民真正在共建、共享、公平、正义中扎实推进共享发展,而这也正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所极力倡导的共享发展的真正意蕴。当然,共享发展不会就此终结,而是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继续向着更高层次,即共产主义阶段的消除非公有制的共享发展推进。在那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中,共享发展又将在遵循规律性发展的基础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所以说,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规律以及事物自身发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内在规律,共享发展将在自身的发展中表现并验证这种动态发展规律的真理性。

(2)引进大数据处理性能较高的相关计算机技术。目前,针对大数据挖掘、存储以及处理等问题,国内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比如MapReduce和Hadoop等数据分析平台。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支配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更是决定共享发展基本向度的重要力量。由于“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3](p301-302),所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处处饱含着人的主体色彩并彰显出人的主体维度。而共享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模式和社会现实活动也必然在人的主体引领中不断走向深入,这就决定了共享发展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契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因此,无论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共享发展自身来说,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共享发展新理念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立场和追求,并对社会发展的运行轨迹和阶段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共享发展并非是任何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在人的主体选择作用和引导下逐渐形成的产物,其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是一项由现实需求到价值实现的主体实践活动。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得以不断绵延、接续提升,但二者在共享发展的选择与实现上却分道扬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历史主体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维护生活在金字塔顶尖上的少数资产阶级寡头的利益是其制度选择的根本,追求符合“经济理性”“经济人”假设,乃至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生产实践是其行为实践的根本目标,通过变相延长与强制榨取剩余劳动攫取高额剩余价值是其主体选择的价值旨归。由此来看,这样的主体选择必然内在地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本性中不会包含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维度和思想理念,而只能是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将少数人的利益建立在对大多数人的残酷剥削压迫之上,使少数人的幸福伫立于多数人的不自由、不公平、不正义之中,而非共建共享的共享发展之上。相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则始终坚持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直接建设者、参与者、享有者,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导向”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与目标夙愿也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之路,力求使所有人获得更多的存在感、幸福感、满足感。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积极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生存层面上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第一步,此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更是致力于实现在生产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使人民获得更多发展层面的共享。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准确判断,以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都是在致力于解决人们生活需要、扭转错误认识、更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推动人民真正实现共享发展。随后,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实施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由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上破除了人们的思想误区,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共享发展的质的提升与历史性飞跃。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时代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做出科学判断基础上,特别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力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伟大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真正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从而更好地走好“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共享发展之路,进一步实现共享发展。

四、有机统一性:共享发展是一个由过程共建到成果共享的整体系统

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精准研判,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国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共享发展内在理论特质的集中表达与彰显。共享发展理念是惠及13亿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发展理念,它不是空洞、玄奥的抽象概念,也不是停留于人们头脑中纯粹理念的思辨结果,而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实际问题为基本导向,具有实实在在的共享内容与解决路径,是发展过程与发展成果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而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则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7]。这就从发展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规定并诠释了共享发展的主要内涵,即发展过程共建与结果共享。毋庸置疑,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的,二者相互勾连,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共享发展的整体过程之中,彰显出共享发展的系统整体性。一方面,共享发展以全体人民的生产劳动为基础,以丰厚的物质、精神产品为前提,这是在社会建设、劳动付出中的过程共建。毋庸置疑,过程共建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人人参与社会建设、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生产,才能创造出丰厚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才能为结果共享提供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结果共享是共享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过程共建的最终归宿,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由于共享发展要实现十几亿人口都能够平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共享,所以,结果共享便成为过程共建的旨趣所在,二者必然有机统一于共享发展的整体系统之中。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变化,其不仅明确阐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内在需求,而且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境遇。而作为党的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共享”和“发展”两个层面的内容,这与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共享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协调统一就是发展过程共建与结果共享有机统一性的充分体现。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生产发展陷入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泥淖——发展“不充分”侧重于供给端“量”的表述;发展“不平衡”侧重于供给端“质”的表达,因而实际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是对供给侧“质量”困境的清晰澄明。而从当下来看,共享发展作为“共建共享”的有机系统整体正是对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有效回应。从“共建”来看,“共建”是共享的前提,解决的是生产力总量的问题,是对生产力“量”的积累,有助于满足人民不断增加的需求,化解发展“不充分”的困境;而“共享”是共建的目的,聚焦的是发展的质的问题,即生产发展的本质目的是在分配结构更加合理中使人民公平享受、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根治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顽疾。所以从微观层面来看,共享发展对“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破解自证了其是“过程共建”与“成果共享”的系统有机整体。从宏观层面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本身也验证了共享发展的系统整体性。“过程共建”有效回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走出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困境的有效路径;“结果共享”积极解答了“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需要”问题,力求使广大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实现成果共享。所以,共享发展本身所内在包含的“过程共建”与“结果共享”正是从生产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确证了其系统整体性的内在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境界,走进新的时代,开辟新的征程,在这种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上深入把握共享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将有助于全面把握共享发展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为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新发展理念奠定坚实基础,为设计科学合理的共享制度提供现实依据,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断推动共享发展落到实处开辟道路。

中职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实验情境、生活化的表演操作情境、生活化的辩论及情感情境;教学内容上,紧跟时代特征,选择典型事例时贴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点或焦点,并做到与学生的专业及岗位能力相结合;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内容差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小品表演欣赏法、游戏法、辩论会法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2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王霞,孟宪生
《理论月刊》 2018年第05期
《理论月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