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思燕佛图与思远佛寺的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后,文明太后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而总掌朝政。太和三年(479)冯太后在平成方山建造了思远佛寺。不久又在北燕的旧都——龙城建造了思燕佛图。思远佛寺是为了祭奠太祖道武帝而建造的,思燕佛图是为了供奉文明太后的先祖而建造的。

从1939 年至1942 年,日本人对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郊的方山思远佛寺遗址进行了调查。冈村和向井对收集到的保存于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于2007年将研究报告公开发表。1 冈村秀典、向井右介:《北魏方山永固陵的研究——东亚考古协会以1939年收集品为中心》,《东方学报》京都第80册,2007。 另外,大同市博物馆也在1976年发现了塔院,并于1981年进行发掘,2007年发表了公开简报。2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北魏思燕佛寺遗址发掘报告》,《文物》第4期,2007。

根据德国《著作权法》,如果软件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员工(雇员)在承担任务时或是在教师(雇主)的指导下开发出来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开发人(发明人)协商后,有权力行使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所有经营权利[5]。

思燕佛图是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市区内的北塔的前身。从1984 年到1992 年,北塔经过大规模的维修,终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它复杂的创建和修造的历史。尤其是1993年至199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塔博物馆通过共同实施的对塔周围的挖掘调查,发现了位于现存砖塔下层的思燕佛图的塔基,并大量出土了北魏时代的瓦、泥塑像等。北塔维修和挖掘的正式报告(以下称北塔报告)于2007年正式出版发行。3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北塔博物馆:《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

到2007年,有关思远佛寺和思燕佛图的考古学的研究在中日两国高潮迭起,同时,对北魏平城时代的佛教寺院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两寺院址的调查和研究是由不同组织来进行的,所以尽管从两寺院出土的“万岁富贵”瓦当和佛菩萨等塑像很相似,但对其进行比较综合等考古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实施。两寺院虽然相距600公里以上,却都是源于文明太后的发愿而建造的同时代的佛教寺院。当年建造这些建筑的工人是否相同、瓦和塑像的样式是否一样,为解决这些问题,2009年,日本京都大学和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进行了中日共同研究。

一、朝阳北塔周围遗址出土的遗物

现存的北塔是创建于隋代,唐代、辽代重新维修过的砖塔。通过对其台基及周边情况的调查,了解到此塔始建于北魏,是在三燕宫殿建筑旧基上建造的土木结构塔,后来才重建为现在的砖塔。在三燕时期的遗物当中,瓦和柱础石等建筑材料居多,另外还有少量的陶器和铁器。北魏思燕佛图的遗物当中,泥塑和瓦类比较多,也有少量的石雕和陶器等。

(一)瓦类(图1、图2)

据北塔报告记载:在三燕瓦当中,莲花纹瓦当3种19件、人面纹半月形瓦70件,并有筒瓦、板瓦残片;在北魏瓦当中,“万岁富贵”瓦当3种150件,也有筒瓦和板瓦等。

1、2. 莲花纹瓦当(T1⑥AF5:69、T7④:18)。半球形的当心被线圈包围,配有四叶单瓣莲花纹。都有边轮破损。1是由三条从当心向四方延伸的突线分割开花纹区,各个区域里都配有突出隆起的枣核形的莲花瓣。2是用突线表现枣核形莲花瓣的轮廓和中间部位的棱线。泥质灰陶。三燕时期。

3. 人面纹半月形瓦(T1⑥AF5:15)。眼睛和鼻子突出隆起,眉毛、嘴、胡子用突线表现。背面留有用板状工具粗凿过的擦痕。没有板瓦和筒瓦接合的痕迹,可以认为是用于填堵正脊侧面瓦垄沟处的当沟。宽16.0 厘米,横残长29.9 厘米。泥质灰色。三燕时期。

营销刺激因素主要包括商品价格和促销折扣,其中商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促销能诱发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例如广告宣传、折扣等会引起消费者不购买则有所损失的心理,从而加速其购买行为。

4、5.“万岁富贵”文字瓦当(T7④:19、T8⑤:79)。花样区由突线按井字状分割,在上下左右的区格里配有隶书“万岁富贵”四个字。突出的当心和四个乳丁正好使顶部齐平。瓦当顶部有纵向的木纹可以看出是由相同的模型制造的。瓦当复原径15.6厘米。泥质灰陶。北魏时代。

6. 莲花纹瓦当(T15H3:13)。当心配有莲籽,四周被突起的8 叶单瓣莲花纹包围,花瓣中间露出极小的扇形间瓣。边轮宽阔,外倾。背面:上部是放射状的长形线条,与筒瓦接合。瓦当径13.1厘米。泥质灰陶。北朝后期或者是隋代。

7.“万”字印板瓦(T8⑤:190)。凸面是素面,纵向并排摁有3 枚刻有隶书“万”字的印章。印章的大小:宽3.6 厘米×长4.0 厘米。凹面有布纹。泥质,呈黄褐色。北魏时代。

HRD弱凝胶钻井液性能稳定,抑制能力强,操作维护简单,保护储层[7]。该体系所用处理剂不含有对环境有影响的磺化处理剂,在玛湖气田、环玛湖水平井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二)泥塑(图3、图4)

  

图1

  

图2

北塔周围发掘调查出土最多的是泥塑品。其总数达1670多件。可以认定几乎都是修建北魏思燕佛图时制作出来的。都经过了火灾的高温。在北塔报告中,把这些泥塑品按照尺寸大小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塑像。大型塑像436件,同真人一般大的或者更大一些的。中型塑像579件,身高约60厘米-140厘米,小型塑像404件,身高45厘米左右的占多数。另外还有一些佛龛残件等等。

2)IDF(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一个词语普遍重要性的度量。一个词汇出现频率高,可能不是文档的主题词,如果该词汇为常用词,在所有的文章中,其频率都很高,那么它反映不了主题,而IDF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主要思想是:如果包含特征项t的文档越多,那么该特征项所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少,IDF值就越小。

大型塑像

9. 力士头像(T5⑤:485)。只剩下脸的左半部。睁着的眼睛极富立体感,眉毛和头发等细微之处用篦刻线条表现出来。整个脸部涂的白色,眼睛、眉毛分别用红色和黑色勾勒。内层用混有植物纤维的粗土做芯,外侧2 层用泥质的粘土覆盖(照片)。呈橙黄色。大小与真人身体几乎相同,残片高15.3厘米,宽8.6厘米。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10. 佛右手(T7③:43)。拇指残缺,其余四指完好。食指的侧面有几个长方形的孔,插有3根木芯。手背的做工较粗糙,结合处还有粘土块附着。也许是施无畏印的佛手,所以才与胸部剥离开的吧。呈橙黄色,使用的是胎土里含有少量细沙的粘土。几乎同真人身体大小。残片高8.4厘米,宽6.7厘米。

1.2.4 划痕试验 实验在6孔板中进行,以下描述的是单个细胞系的单次实验。在6孔板每孔均匀接种2×105个细胞,接种24 h后(细胞密度约为60%)取3个孔转染NC,3个孔转染lncRNA ASB16-AS1 silence。转染24 h后(细胞密度约为90%)取其中一个NC和一个silence孔提取RNA测定转染效率,剩下两个NC和两个silence孔进行划痕。并从划痕后实验孔更换无血清培养基并以此时为0 h,依次记录0 h、12 h、24 h划痕生长照片,并测定距离。愈合率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11. 佛右手(T5③B:134)。拇指和食指指尖残缺,中指以下3根手指在第二关节处弯曲。像种不明。手腕处有1.8×1.4厘米的方孔,可以看出使用方材做芯的。呈橙黄色-红褐色。胎土含有沙粒,较粗糙。残片长10.1厘米。

子虚先生食指劲弹!玉玦直奔星海,破空而出,内环、断口与风相摩,发生哀哀啸叫,子虚乌有二老内力的叠加,令它光华更盛,好像在天地之间,在晦暗的雪岭与繁盛的星月之间点起了一盏灯。人间道路曲折回环,天上星月更替交错,往还之间,是凡人玄妙莫测的宇宙。

中型塑像

小型塑像

全面采集数据。一是采集副科级以上单位和党员干部基础数据,主要用于日常监督和建立廉政档案;二是采集市纪委信访、案管、审理等业务数据,用于评价党员干部廉洁守正情况;三是采集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公安局等协同治理单位评价数据;四是采集两代表一委员名单、财政供养人员名单、涉农资金、涉农项目、城乡低保等相关数据。目前,共采集数据500余万条,夯实了政治生态评价系统的数据基础,确保“画像”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13. 菩萨像的躯干部位(T11⑤:105)。通肩的袈裟在胸前打开,露出颈部的饰物。饰物的花纹和袈裟的衣褶是用笨拙的阴线雕刻的。左手剥离。用混有植物纤维的粗糙的土做的里层,把含有细沙的粘土覆盖在外层。呈橙黄色。残片高20.7 厘米,宽12.4厘米。

有关思燕佛图的佛教遗物,几乎都是泥塑,石刻极少。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北魏时代的石刻里,石塔和石佛各有一件。

15. 飞天的手(T11⑤:355)。两手托着钵状的物体。钵的中央有0.3×0.4 厘米的方孔,竖有木芯。使用的是含有少量细沙的细密的胎土,呈橙黄色-茶褐色。残片高3.9厘米,宽5.8厘米。

12. 剃发头像(T5⑤:482)。僧人形象,头部的背面是平坦的表面,方便往墙上粘贴。从颈部到头部,确认有一条约3.5厘米的三角形的木芯的痕迹。呈橙黄色-红褐色,用含有少量细沙的均质粘土制作而成。残片高11.4厘米,宽8.8厘米。

22-25. 如来佛头部(T11③B:9、T5⑤:46、T11⑤:3、T11⑤:253)。头顶有肉髻突起,丰满的面颊,细长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和嘴。眉间有白毫。模型制作,背面为平面。22 头高8.9 厘米,宽6.2 厘米,稍大。23 头高7.8 厘米,宽6.3 厘米,稍宽。24 和25 头部高7.7 厘米—7.9 厘米,细部表现相近似,有可能是同一模型制作。但是前者宽5.6 厘米,后者宽5.1 厘米,也许是从模具上卸下来时产生的变形。颈部有木芯痕迹,22、24、25 一边有0.45 厘米—0.7 厘米的方孔,23 有1.2×0.45 厘米的长方形孔。都呈橙黄色-红褐色,使用的是含有少量细沙的均质粘土。背面附着了墙壁面上的土,含有沙粒,稍微粗糙。

1973 年调查时,发现于塔台基的东南角一个宽约1.2 米的缝隙里。调查人员认为是辽代重熙十三年重修砖塔时,封存于台基缝隙内的。从那里出土的5尊石像里,就包括北魏时代的石坐佛像一尊。由褐色的砂岩制成。头部和背部几乎都是残缺的。形状如菩萨侍立于如来佛祖两侧的三尊形式(图6)中间的如来佛像。右手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捏着衣角,结跏趺坐。穿着袒露右肩袈裟,袈裟的一端挂在右肩,从左肩到胸前露出的内衣的边缘由很粗的凸带表现出来。衣服的纹络虽然不太明显,但悬挂于左肩的袈裟却是由很浅的阴线纵向刻画出来。在中间石像的左右,有非常小的陪侍,仅仅残存着两只脚。通台座残高36厘米,台座宽45厘米,台座长6.3厘米。高度和宽度相比较扁平,与塑像一样,应该都是贴于塔基壁面上的。

27. 通肩袈裟如来像躯干部位(T4H16:134)。结跏趺坐,双手在腹前交叉成禅定印。袈裟衣褶刻痕明显。右膝缺损,左侧面受高温变形。从模具卸下之后曾经用手指压摸调整。颈部有木芯痕迹,呈0.8×0.5厘米梯形。呈灰色-红褐色。使用的含有少量细沙的粘土。背面附着含有沙粒和飞石的墙壁土块。

8. 板瓦(T7⑤:118)。广端部有手指压纹痕迹的波状纹。凸面是素面。凹面有布纹。从广端部大约8 厘米的地方开始,布纹消失,成素面。泥质灰陶。全长43.2 厘米,宽36.1厘米-37.7厘米。北魏时代。

28-30. 菩萨像头部(T15④:2、T13⑤:13)。头发高高扎起成发髻,中间有莲花蕾形的头饰。另外左右也有头饰。丰满的面颊,细长的眼睛,面含微笑。下垂的耳朵上挂有耳坠。28 稍大,头高9.7 厘米,残片宽7.9 厘米。从颈部到后头部,有木芯空洞斜穿,孔大小为1.4×0.6 厘米。呈灰色-淡黄色。胎土细密,芯周围的胎土混有植物纤维。29 耳朵上有红色油彩,头高8.0 厘米,残片宽6.1 厘米。颈部有1.1×0.7 厘米的方孔,有木芯痕迹。呈橙黄色-红褐色。胎土细密。30头高7.7厘米,残片宽5.5厘米。颈部有一条0.7厘米的木芯痕迹。背面平坦。呈橙黄色-褐色。胎土细密。

31、32. 菩萨像的躯干部位(T4H16:135、T4H16:173)。都是通肩缠裹袈裟,手拿莲花蕾。31 左腕弯曲放在胸前,右腕下垂。颈部有1.0×0.5 厘米的木芯孔。受过高温表面膨胀,呈赤褐色。残片高17.8 厘米,宽12.1 厘米。32 右腕弯曲,左腕下垂。胎土分两层,外层是细密的胎土,里层是含有沙粒的粗土。呈淡黄色。有的地方残留有红色油彩。残片高17.6厘米,宽12.0厘米。

16-18. 化生童子头像(T5⑤:486、T4④:199、T9⑤:77)。前发剃成半圆形,小眼睛、小鼻子、小嘴,长耳朵。16头部有木芯空洞,呈0.5×0.6厘米的方形。残片高6.8厘米,宽5.7 厘米。17 是光背和后头部残留有红色油彩。颈部有0.5×0.25 厘米的木芯空洞。光背后面有含有沙粒的壁面粗土。残片高7.2 厘米,宽5.9 厘米。18 颈部有一条0.3厘米的木芯空洞,是往模具里塞满粘土之后,在光背后面安上斜的刻纹,沾到壁面上。残片高5.7厘米,宽4.1厘米。都用的是含有少量细沙的细密胎土,呈橙黄色-红褐色。

19. 莲花化生童子的躯体(T11⑤:171)。在正面的双瓣莲花中间,露出裸体童子的上半身。带有项圈,两臂弯曲,提着花篮。胳膊上挂着天衣。全身涂满白色。从上到下贯穿有木芯空洞。木芯断面为长方形,1.0×0.5厘米。先在模具里填满粘土,插入木芯之后,再加粘土,使背面平坦。胎土细密,呈橙黄色-红赤褐色。残片高10.0厘米,宽9.1厘米。

20、21. 莲花化生童子的躯体(T4④:198、T6⑤:32)。用同一个模具制作的。侧面看从莲花处露出童子上半身。赤裸的上半身带着项圈,拱手在胸前,胳膊上带着臂圈和手镯。20 是上下贯通的木芯空洞。方形,向下渐细,上端0.4 厘米,下端0.3×0.2 厘米。21的颈部也有一个几乎同大的方孔。呈橙黄色-赤褐色。残片高7.3厘米,宽4.8厘米。21呈黄褐色,残片高7.7厘米,宽4.8厘米。都是用的含有少许细沙的细密胎土,背面附着的壁面土含有沙粒,较粗糙。

其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利益。在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中,户籍制度不仅仅是公民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户籍制度下所捆绑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一系列要素。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解决农民到城镇的落户、生活、工作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应的教育、医疗等问题,是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保障性措施。2017年丰县根据徐州市《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实施城镇“零门槛”落户,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条件,满足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就业两个条件中的一点即可落户,该政策的实行对于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图3

  

图4

(三)石刻(图5、图6)

14. 菩萨或者飞天像左手(T4④:202)。手捧莲花蕾。做工精细,连指甲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用模具制作,有的地方有用蓖状工具修理过。背面是平面,有粗糙的粘土附着。应该是手做成之后再安到身体上。呈橙黄色-红褐色,胎土用的是含有细沙的粘土。残片长10.9厘米,宽6.1厘米。

石塔

铺反光膜、挂反光幕:地面铺上聚酯镀锆膜,从地面向上反光,地面光可反射至树冠中下部。铺设反光膜后能使下垂果的顶部和背阴部增加受光,提高树冠中下层和内膛的光照强度,从而促进结果和全面着色。铺反光膜,平均着色指数可提高25%~30%。一般在果实着色前20~25天铺反光膜。铺设反光膜应顺树行走向而铺,平铺于树两侧。反光膜的外边与树冠外缘相齐,能充分发挥反光膜的效果。用反光膜可做反光幕,贴挂于大棚内后墙上,能增加光照20%~30%。

33. 石塔(T13⑤:12),由红色砂岩制成。残存部位:从半球形的伏钵到方形塔的上层(图5)。整体来看,风化和破损都非常严重。残高10.4厘米,塔的宽度是7.0厘米-7.7厘米,伏钵的底部直径3.5厘米-4.2厘米,稍微椭圆形。塔的各层间由宽幅的凸带区隔开来,每层各面都雕有顶部弧形的佛龛。中间有浅显的浮雕,表现的是坐佛像,头挽发髻,拱手胸前结跏趺坐。下层仅残存着坐佛像的头部,与最上层的佛像形象相同。

塑像的样式,继承了云冈石窟中期的样式,与方山思远佛寺的塑像大同小异。方山塑像出土的较少,所以全貌不是很清楚。但也有小型坐佛和菩萨像以及同身大小的大型塑像出土。所以被认为与思燕佛图是类似的构成。只是细微部分差异很大,方山的塑像即使是小型菩萨也是带三面宝冠的居多,北塔出土的带三面宝冠的只有中型菩萨。小型菩萨都是头发高高挽起并带有头饰的。

石佛

26. 袒右袈裟如来佛躯体部位(T5③B:197)。结跏趺坐,两手在腹前系禅定印。从内衣上部开始披有袈裟,左肩披的袈裟的领子处刻有折叠的花纹。从胳膊到下半身,正面被烧焦,细部表现不清楚。背面是光滑面。从臀部到颈部,笔直地贯穿有木芯空洞。木芯在颈部呈0.4×0.45厘米的方形。臀部呈1.7×0.8厘米的梯形。残片高15.8厘米,宽14.8厘米。呈暗灰-红褐色,使用的是含有少量细沙的粘土。

二、思燕佛图与思远佛寺的样式比较

(一)瓦当花纹和制作技术

思燕佛图创建时使用的是“万岁富贵”瓦当。据北塔报告记载“万岁瓦当”分为A-C类型。4、5是A型,其特征是“贵”字上面有“土”字。在出土的150件当中,这种类型的占144件。B型4件,看“贵”“岁”的字形就能分辨出来。C型2件,“万”字形状不同。B型和C型也有可能是同一个类型。总的来看,北塔周围挖掘出土的文字瓦当,几乎都是A型“万岁富贵”瓦当,这种类型的瓦当毫无疑问是思燕佛图创建时使用的最主要的瓦。这些瓦基本上都是使用同一个模具制作出来的。

具有同样井字形花纹构成的“万岁富贵”瓦当,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平城遗址也出土过,是北魏平城时期的主要瓦当,也是太和三年(479)在平城北郊的方山建立思远佛寺时使用的“万岁富贵”瓦当。在5世纪中叶以前,流行线圈围绕当心和乳钉的文字瓦当,但方山的瓦当没有线圈,这与北塔出土的“万岁富贵”瓦当具有相同的特点。这说明思远佛寺与思燕佛图使用相同样式的瓦,建造的年代相隔不远。

另一方面,在方山出土文字瓦当的同时也出土了莲花化生纹瓦当,可以认为这是太和四年至八年(481—484)思远佛寺创建时或者说是营造永固陵时所使用的。另外,在北魏还都洛阳之前的平城,太和十五年(491)创建了明堂,以复瓣莲花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为主,文字瓦当销声匿迹。4 向井右介:《中国北朝的瓦生产的展开》,《史林》第87卷第5号,2004。

  

图5

  

图6

  

图7

从文字瓦当到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的交替,大概是发生在公元480年前后。在北塔,不存在太和年间的莲花化生纹瓦当和莲花纹瓦当。证明思燕佛图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缮。

北塔下层的北魏瓦当的接合技术和靠手指挤压出平瓦前端的水波纹等等,与方山的瓦都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可是,两种瓦也有不同之处。首先,方山的瓦有筒瓦的凸面和板瓦的凹面磨光,而北塔下层的北魏瓦就没有这种筒瓦和板瓦。另外,方山有灰色的瓦,还有表面磨光、染成红色的瓦。虽然北塔周边有因为火灾而变色的瓦,但并非是当初就被制作成红色的。因此,思远佛寺和思燕佛图的瓦,由于时代相隔较近,所以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制作这些瓦的是不同的工匠集团。

(二)塑像的种类和制作技术

据北塔报告记载,出土的塑像根据其个头大小被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大型塑像或等同于人身大小或比正常人身体都大,最大的达到身高3 米。有如来、菩萨、力士3种,分配在塔内各面的主尊及侍奉主尊的胁侍菩萨等等。中型塑像被细分为1.3 米、0.8米、0.6米。菩萨、飞天、伎乐天、佛弟子等占多数,布置在大型塑像周围。小型塑像有坐佛、菩萨、化生童子、飞天等。可以认为大多为千佛龛像。

④加强计量监管,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监控系统、黑河水量调度系统监控、疏勒河及党河水资源信息系统为骨干的水资源监督管理系统,张掖、玉门、敦煌、武威、金昌、民勤等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基本建成,3个流域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得到扩充和完善,全方位的水资源监督管理系统得以建立;地表水斗口以上计量设施全部完善,地下水机井开采量计量IC卡安装率超过80%,用水的精确计量成为可能,不同区域以水票控水、以电控水、以时间控水、以费用控水、以轮次控水等用水控制措施及机制初步完善,民勤等县(区)建立了由审计部门牵头的用水审计制度。

另外,方山的小型塑像菩萨和飞天的衣着大多都是裸露着上半身,通肩的菩萨占少数。北塔的塑像通肩的菩萨非常显著。在朝阳附近义县万佛堂石窟有通肩的菩萨像。5 刘建华:《义县万佛堂石窟》,科学出版社,2001。甘肃省的金塔寺石窟东窟有通肩的菩萨和飞天塑像。6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河西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 敦煌莫高窟的第259 窟等也有通肩菩萨的塑像。方山塑像可能是受河西地区的影响而诞生的,进一步被传到朝阳,应该是通肩菩萨特别受人欢迎,并被广为流传。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县内的怀朔镇故城的佛寺遗址也出土了相同样式的塑像,也是通肩的菩萨和飞天像居多。7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白灵淖城圐圙北魏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第2期,1984。 像这样的塑像样式以平城为中心,在5世纪后期的北魏广为流行。

塑像的制作技法,根据大小不同而不同。大型塑像内侧使用混有植物纤维的粗土制成大概形状,外侧使用细密粘土表现细微之处。内部插入木料做成骨骼。中型塑像也是一样,内层、外层使用不同胎土。所披袈裟等细微部位都用篦状工具进行刻描。手腕等成型部位都是另外制成,然后粘贴上的。小型塑像都是用模具制作而成。在往模具里填粘土时,里边插入木芯。这样的制作手法,与方山的塑像都一样。只是方山的塑像胎土细腻,细微部位也做工考究,而且表现手法也更加娴熟。

通过方山与北塔塑像的比较,我们看到在细微部位的表现和制作技术等方面也存在少部分的不同之处,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工匠集团制作的缘故。然而,塑像的样式相同,可以想象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可以这样说,虽然含有云冈石窟中期样式,却都是从前在河西地区的石窟流传的塑像技术被传到平城而产生的样式。

(三)石佛和石塔的样式

石佛

思燕佛图塔基周围遗址出土的佛像几乎都是塑像,石佛像仅有1例。北塔出土的石佛像从样式来看,可能是思燕佛图创建时的作品。右肩披着袈裟的偏袒右肩的如来像被认为是起源于北凉的样式,在云冈石窟,盛行于前期到中期。塑造的坐佛像通肩着装的较多,偏袒右肩的例子中有中型的T9H9:12 和小型的T5③B:197、T5⑤:204 等。右手印相和左肩的衣纹都各不相同。这个石佛像与塑像一样,是用来安贴在墙壁上使用的。制作的模型可能与塑像不同。

而我,每次读这段文字,却从来都不认为丰子恺的这位“酒友”是一名酒徒;恰恰相反,我觉得这位“酒友”,真是一位懂得生活的人:他懂得享受生活中“细节”的美好,他用自己的“细节”行为,构建自己生命中那份“缓慢”的节奏,从而让生命充满情趣,让生命彰显出一份简单的风雅。

可是,像本例这样的偏袒右肩、施无畏印的如来坐像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旧新田搜集的太和元年(477)金铜佛像、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古城村出土的太和八年(484)金铜佛像、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北京市延庆区黄柏寺村出土的金铜佛像等等,都是太和年间在华北流行的金铜佛像的样式。就石佛来说,2002年在朝阳市喀左县南山村发现的三尊石佛(图7),上面刻有“大魏正始三年六月十五日、诸葛熹为七世父母……造像一躯”等铭文。是宣武帝正始三年(506)诸葛熹建造的佛像。两端配有狮子的宣字形的台座上,表现的是结跏趺坐的如来佛像。宣字形的台座及高高隆起的如来的衣纹等等,与北塔的石佛像相比更类似于这些金铜佛像,但仍然可以说,洛阳还都后,在朝阳地区,太和年间的样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石塔

小型的奉献石塔在北凉盛行,在北魏时代盛行模仿木造苫瓦建筑的石塔。其初期的例子就是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堂内的天安元年(466)的石塔。这是曹天度在平城为皇太后和皇太子建造的。从台座到第九层的高度有153厘米,各层四面都密密麻麻的刻着千佛龛。上面插入的刹柱,连榫头在内,残片高度有56厘米。从上到下,有圆柱,还有四面二佛并坐的苫瓦建筑、伏钵、相轮。

北塔下层出土的石塔残件体现出模仿木造苫瓦建筑的石塔的特点,相当细小,所以苫瓦房顶的表现被忽略了。从形状来看,很可能石塔不完整,只是像崇福寺石塔的刹柱一样,只是组合式石塔的一部分。四面都有的坐佛像与大同方山思远佛寺出土的佛碑像的千佛像和朝阳市喀左县南山村发现的正始三年(506)诸葛熹造像的三尊石佛的背面雕刻的佛像非常类似。从年代分析,应该是奉献给思燕佛图的石塔。

三、结束语

北塔下层发现的思燕佛图,是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在北燕的旧都龙城创建的佛教寺院。不仅从塔基的周围出土了大量的瓦和塑像,而且还清楚了其样式与太和三年(479)在平城北郊创建的方山思远佛寺有许多共同之处。正如所述,主持僧显担任沙门都统表明了思远佛寺是与云冈石窟并列代表北魏的佛教寺院。思燕佛图与思远佛寺都是作为皇家事业而营造的国家规模的寺院。

思燕佛图是文明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去世之前创建的。“魏书”里没有明确的年代记载。可是,北塔周边出土的“万岁富贵”瓦当与方山的瓦当同样款式,并且没有其后出现的复瓣莲花纹瓦当。另一方面,从塑像的样式来看,有可能是北塔的塑像是在方山的塑像影响之下而制作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思燕佛图的创建时期是在方山的思远佛寺建造后不久,大概是480年。

迄今为止,5世纪以前的佛教寺院,除了少数的石窟寺院,构造清楚的实例几乎没有。但是,随着思燕佛图与思远佛寺的调查的开展,特别是通过两个遗址的比较研究,对于平城时期的佛教寺院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在5世纪后叶的佛教寺院,塔内装饰塑像的很多。因为在方山发掘出的塑像很少,所以很难知道塑像的构成情况。可是,朝阳北塔的调查却使我们看到:以大型的如来和菩萨为中心,四面有中型的菩萨、飞天、佛弟子围绕,还有很多小型的坐佛、菩萨、莲花化生等等。

这种模式的经营主体是农户个体,客体是城市居民,就是旅游市场活动的买卖双方基本直接对接,自由买卖,自由议价,没有中间环节。同时,这种模式也缺少部门、行业监管。

像这样的塔内装饰传统在6 世纪前叶的洛阳永宁寺也有继承。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可是方山和北塔出土的塑像,残留着浓重的西方色彩,与变成中国式的洛阳永宁寺在样式上有所不同。另外,在洛阳永宁寺出土了很多俗人装的小型塑像,形成群像。与此相对比,方山和北塔的几乎都是如来、菩萨、飞天、莲华化生。如此看来,塑像的构成是截然不同的。

方山与北塔的塑像,大多数属于云冈石窟中期的样式,与河西地区石窟寺院有许多相同要素。我们认为塑像制作的传统是由西方的工匠带到平城来的。同样,从塑像的种类和构成来看,与有中心塔柱的河西地区的石窟寺院有共同点。塔内墙面的塑像配置也有可能是根据西方传过来的信息而设计的。综上所述,思远佛寺和思燕佛图是与皇家有关的大寺院,而洛阳永宁寺是北魏最大的佛教寺院。今后,随着对北魏王朝的衰退而逐渐消失的这些寺院的研究进展,与云冈和龙门石窟寺院那样在营造体系上截然不同的佛教寺院的真正面目也一定会水落石出的。

至此,以出土文物为中心,对朝阳北塔下层发现的思燕佛图遗址进行的研究。这只是被称作“五世同体”的朝阳北塔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有待解决的课题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此文能够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探讨北魏平城时期的佛教寺院研究的一个引子的话,那也姑且算是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刘大志,王志华,冈村秀典,向井右介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